倍速生活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2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蒋勋《品味四讲》: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对不会随便添加上去。因为这个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应该停一停,如果不停下来就看不到美。所以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吃饭的同时看视频、出门旅游不停“打卡”……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指用户可使用软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8.9%。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任务。
  ①你的表哥在一线城市工作,工作繁忙,压力较大。请你给他写封信,劝他平衡工作与生活,享受到生活的美学。
  ②你所在的学校打算进行一次线上辩论会,你认为“倍速生活”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请确定立场,写一篇辩论词。
  ③你是一名记者,请给某省级报纸旅游专栏就“人们出门旅游疯狂打卡,却不慢慢欣赏风景”的现象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杏坛芬芳
  “倍速生活”不可取,何妨吟啸且徐行
  ——“‘倍速生活’ 弊大于利”辩论词
  ◎廖 鹏
  尊敬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
  何为“倍速生活”?现代社会,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交通通讯日趋便捷。人们因为都市的快节奏状态而被迫开启倍速模式:刷剧1.5倍速甚至2倍速,剧情刷完了,演艺人员的匠心却消解了;听大咖解读名著的人越来愈多,静下心来“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似成奢望。为了达到目的而加速行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所以我方坚定认为:“倍速生活”弊大于利。
  对方辩友,我方相信:“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美就不见了。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先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阐述生活美学。他说:“所有的生活美学都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有人说,我每天工作那么忙,只够挣扎在生存线上,哪有资格来谈生活美学?生存与生活,一字之差,却存于一心。你慢下来,就是生活,而快起来就只是生存了。工作日忙碌固然是为生活而奋斗,但忙完工作,在双休日你要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来享受生活美学。不倍速,则美彰显于一衣一食、一住一行中。
  对方辩友,我方坚信:“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情就消泯了。
  孔夫子“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谆谆教诲依然萦绕耳畔,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款款吟歌悦人耳目。很难想象,开启“倍速生活”模式的一家人,生活会是怎样令人瞠目。丈夫加班很晚才回家,甚至有时不回家。妻子则忙着工作上的杂七杂八的事,孩子写着没有休止的作业。成长于这样家庭的孩子会幸福吗?而丰子恺在陪子女吃西瓜时,一边吃西瓜,一边发出有韵律的声音,而那充满音乐韵律的声音引得五岁的儿子诗兴大发。在丰子恺心里,“儿童”占有与神明、星辰和艺术同等的地位。他愿意接近、理解儿童,所以他常常能够以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孩子们心灵相通。不倍速,则家中温情浮漾。
  对方辩友,我方深信:“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本末就倒置了。
  哲人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工具”的论断振聋发聩。反观当下,有多少人,随众而行,却忘了为什么出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却困在了文山会海中,劳形于文牍,违己于利欲。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别人的观点,而错失了自己直面经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欢愉。就如詹青云所说:“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取经的路”。沦为工具是可悲的,而一个将众人推入“倍速生活”的社会也是可叹的。不倍速,则生活之树繁茂喜人,生活之泉活水自来。
  “倍速生活”不可取。一倍速,则美杳无踪影,情荡然无存,本末定然倒置。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倍速生活”弊大于利。
  我方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题目化用已学过的《定风波》中的语句,恰到好处。开头提出“倍速生活”之定义,紧扣材料,为下文张本。明确提出我方观点,不蔓不枝,直截了当。分三个分论点陈述危害,又“反观当下”述现状,引用论证见主题。
  小荷尖尖
  “倍速生活”好,堪引时代潮
  ——“‘倍速生活’利大于弊”辩论词
  ◎甘仁杰
  尊敬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日趋丰富,休闲时间却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因此选择了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生活方式——“倍速生活”。
  “倍速生活”是时代的潮流,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缘由。因此我方坚定认为:“倍速生活”利大于弊。
  首先,“倍速生活”帮我们节约了时间成本。
  “倍速生活”是新时代的潮流。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倍速生活”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流行文化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适应变化成为了当代人的必修课,但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许多陈旧的观点和行为。比如人们喜欢猎奇,并不是因为人们好奇心、求知欲有多强,而是习惯于接受新信息。高效的“倍速生活”会帮助人们筛选掉无聊、无价值的信息,例如有的人不喜欢“心灵鸡汤”,就会在观看影视作品时跳过这些内容;又因为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速大多慢于现实生活,所以人们会开倍速来节约时间成本;又比如听别人花几十分钟比较具体地解说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确实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接收这些作品带来的精彩故事和深刻内涵。
  其次,关于对方辩友提出的“倍速生活”戕害美的观点,我方坚决不同意。
  我认为美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人的感受。艺术会引发美的共情。现在对美的宣传竟让人们形成了刻板印象,美成了特定事物的代名词,一个活在别人美感垄断下的人是多么可怜啊。而“倍速生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美的模板,从而领悟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美的体验。没有必要遵从古人提倡的自然之美和现今消费主义鼓吹的消费美学。只要在理性状态下追求和体验美,那它一定会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再次,对方辩友声称“倍速生活”是当代人错误的选择,我方坚持认为“倍速生活”是当代人理智而正确的选择。
  当代人学习工作压力十分大,每天学习工作时长也常常超过十小时,996的工作制度在多数互联网巨头公司里普遍存在。“倍速生活”是被迫接受的,但应该责怪的是那些无耻的资本巨头们,而不是责备一群睡眠不足的人。“倍速生活”表现着人们对残酷现实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倍速生活”的明智就体现在,这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认清了社会现实后,选择的一种能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最大投入产出比的生活方式。“倍速生活”中的人并没有失去积极生活的动力,而是平衡了工作与生活。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倍速生活”利大于弊。
  我方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作者系湖北省咸宁市崇阳一中A100班学生,指导老师:廖鹏】
  老师点评
  文章開篇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倍速生活”,然后提出自己的立场,即“‘倍速生活’利大于弊”。然后用“首先”“其次”“再次”陈述理由,这就是文章的分论点,并且独立成段,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结尾用“最后”重申自己一方的主张。条理清晰,语言犀利,令人信服。
其他文献
湖南农业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袁隆平院士出席并致辞,学生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一个已过九十大寿的老人也可成为“明星”,成为众人心中骄傲的偶像,这是为什么呢?这位老人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致辞登上热搜榜,并且他致力于“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一如既往地希望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去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他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源于他超凡的能力和宽广的胸怀,这样的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7月8日,杭州开放了中国第一家无人(售货)超市。进入该超市只需刷一下手机淘宝或支付宝,系统将会自动扣除相应的商品金额。  消息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到杭州先睹为快。起初,无人超市顾客如云,随着热度逐渐下滑,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传统超市。  今年,无人售货超市真的变成了无人购物超市。  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人选择传统超市还是习惯问题,也有
期刊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现代社会,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试。不仅我们学生少不了考试,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少不了考试。很多同学觉得考试是一种负担,害怕考试,厌恶考试。每个人对待考试的心态各有不同。你经历的考试有什么感受呢?  请以“考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透露个
期刊
对于公德,有两种观点:弱德与群德。这两种观点针对不同对象:自己、群体。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统一。这两种观点解释了人身为不同身份时的不同做法,无论是弱德还是群德,其实他们的本质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德行。唯有做好自己的德,才能成就社会的德。  以这次疫情为例。居家隔离的人,在长达14天的封闭生活中尽好自己作为社会个体的责任,这是弱德;最美逆行者们做好自己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这是群德。正是由于全国
期刊
唉!今天的这里是一个令人心碎的、迷茫的世界。  肆虐的狂风卷积着乌云,光秃秃的树枝斜冲向死气沉沉的天幕,在风中痛苦地挣扎着,呻吟着。终于,它把乌云还没有来及褪去的冬衣撕扯下来,于是朵朵白絮从撕扯的缝隙中飘然而下,迷糊了整个世界,更迷糊了我发涩的双眸。  我支撑着疲惫不堪的身体,立于这个世界的一个风口。身前背后,白雪漫舞。我的手中没有屠龙的长剑,但那纷飞的碎片是给愁思之刃划开的思绪,如一只只苍白无力
期刊
文题呈现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根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思路导航  对于孟德斯鸠的这段话,可能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持赞同态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而社会教育有更多的消极影响。前者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后者更多的是现实主义
期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家底再厚,也禁不住造。日子好了,也不能奢靡。这些都是中国人一直信奉和秉承的朴素道理,是维持健康生活状态的金玉良言。但是近些年来,一些铺
期刊
解题技巧  所谓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件具体事情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保留。  对于比较鲜明的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我们只要抓住这两类中心句,就可
期刊
在全民抗疫期间,中华传统文化迎来了新风尚。全国博物馆系统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推出2000多场线上“云展览”,获得了50亿人次的浏览量;中国戏曲的“云传播”通过各大App客户端,以地方特色向大众传递疫情防控知识,为抗疫英雄们助威。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正借助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弘扬传统文化缺的不是内容,而是创新的传播形式。事实证明
期刊
一本“书龄”70年的字典,再度更新了。2020年8月10日,《新华字典》(第12版)在北京图书大厦正式亮相。作为人手一本的“国民字典”,《新华字典》自1950年啟动编撰以来,共经历了12次修订,上一次第11版修订为2011年6月。时隔九年,《新华字典》“上新”,那么新在哪里?  主要涉及8项内容:一是增补字头;二是适量增补新词,如“初心”“粉丝”“点赞”“二维码”“截屏”等;三是增补新义新用法;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