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一个人的收藏

来源 :记者观察·民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4374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观复博物馆实际上是冲着它的馆主马未都去的,这位大师极具传奇色彩,堪称骨灰级收藏家。他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视野,讲述收藏故事,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这里面有真正喜欢把玩古董的人,也有想学点知识 “捡漏”的人。
  为什么叫观复?老子在大作《道德经》里早已解释: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老祖宗的话,实在是深刻。
  做为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之后又几经搬迁扩建,藏品数千件,记录了它们和马未都的不解之缘。
  
  猫在小学生队列里的博士
  
  观复博物馆位于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地处偏僻,即使下了车在这条路上打听,大多人也是一脸茫然,因为它恰到好处地隐在极不显眼的一条街上,有人敲门时紧闭的竹门才会打开。
  门口的墙上刻有繁体字“观复”二字,按照某位仁兄在博客里所说,它就如同欢快的小学生队列里猫着一位肃静的博士,让不明缘由的人无从猜测,最多猜到这是798的一个艺术区。所以,游客们大都是慕名而来,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的亮相绝对是最好的广告。
  既然有博士风范,从嘈杂的世界赶来“朝圣”的人一到院子里就神色恭敬,步履轻盈,不忍高声说话,优雅得像是怕惊扰沉寂了千百年的历史。也许,每个人在文化前面,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这种敬畏。
  关于地处偏僻一事,马未都说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条件具备,他想和日本的MIHO博物馆一样,把观复建在深山里,那些对文物真正感兴趣的人是不会在乎距离的。但是这一理想并不容易实现。
  其实,观复博物馆最早建在琉璃厂,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为了解决诸多现实问题,后迁至朝阳门内南小街,最后才迁到这儿。据说,博物馆还将第三次迁移,这次是迁到东城区,做一个永久性的博物馆。“等以后我不在了,我希望博物馆一直传下去。”这是马馆主的夙愿。
  
  最真实地感受历史
  
  馆内处处透着讲究,像古典家具馆内的设计就极具特色。馆主精选黄花梨、紫檀等材质中的典型款式,布置成了宫廷、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画作、匾额直接悬挂于墙上。走进里面,没有绳子拦着,没有展柜隔着,每件展品都以最自然的姿态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这种开放的姿态,打破了我们成见里的冷冰冰的博物馆形象,让人感觉不像是在看展览,而是正身处古代某个大户人家,等着隔壁飘出一位长相机灵、着装不俗的丫鬟前来上茶。尤其当舒缓的古琴乐流淌在每个展厅时,我仿佛正在读取养在深闺中的某位大家闺秀的闲情。观藏品,遥想古人,实在也是一大乐趣。
  二层的门窗馆是全国惟一集中展出古代门窗的展厅。“惟一”二字虽简短,却道出了它的价值。这里布置得别有风味,门窗直接镶嵌在墙上,成了博物馆的一部分。门窗上雕刻的三国故事、朱子家训等诉说着久远的历史。最有意思的是一处窗子,虽然场景是在室内,但是窗后极其浪漫地安插了竹子、梅花,打开窗户觉得看到了后花园,如果再联想下,仿佛还能看到俊俏小生柳梦梅正在苦等太守之女杜丽娘。
  馆主是个体贴的人,馆内很多展品前放了放大镜,这在其他博物馆从未享受过。古代的圣旨,上面的字和落款都清晰可见,门窗上的花鸟生动传神,而用放大镜静观古门上“三国故事”之类的人物表情,终于领会到精雕细刻的真正含义。
  舒缓的音乐流淌在每一个展厅,空气中弥漫着家具的味道,三三两两的人群在展品前驻足,用或惊叹或贪婪的目光审视每一件展品,一点一滴,真实生动。
  当然,游客和展品如此亲密接触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据解说员王小姐称,馆内也发生过文物受损的事情,“但还好,都在我们可以控制的限度内”。之所以冒这么大的风险,就是因为“这种展览方式大部分人觉得很好”。
  如果将来,真如游客所想,在馆内可以坐紫檀玫瑰椅,伏黄花梨大案,用影青瓷香炉焚点檀香……岂不更痛快?
  
  每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
  
  馆内最有名气的是什么?当属瓷器。私家收藏能像马未都这样收全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者可谓凤毛麟角。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粉彩霁蓝釉描金花卉大瓶”,据解说员介绍,它原是圆明园的一对遗物,八国联军时流落海外,另一只现存法国。2007年马未都以2408万(含佣金)高价拍得,当时很多人不敢买,因为底部无款,而马未都凭借其积累的“此器肚大瓶小,乾隆初期还没有将瓶子翻过来写款儿的工艺”的知识来了一个老马识途。
  古典家具也是马未都的收藏重点之一。这其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一对紫檀佛塔。这对清乾隆年间的《御制嵌鎏金铜描金加漆木雕佛塔》,原是清代达官贵族献给乾隆母亲的寿礼。曾于100年前流到英国,可谓经历坎坷。不过更可惜的是,“英国人不知道这是件什么器物,也就很不爱惜,把佛塔角上的铃铛给弄丢了。”
  在2003年10月26日的苏富比香港30周年拍卖会上,这件拍品被马未都以362.8万元拍下。现在,马未都将这对佛塔连同其他皇室家具陈列在一起,组成“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
  馆内还有一张全世界能查到的最宽的紫檀画桌,它的收藏更是一段传奇。1998年的一天,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找到马未都,想把自己收藏的十几件明清家具让给他。第二天,马未都却在报纸上看到了“李翰祥猝死”的消息。事后,李翰祥的家人还是按照李导遗愿把这批家具让给了他。馆内数千件藏品,每件背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马未都常感叹,在文物面前,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
  
  寻找文化的证物
  
  此次前来,其实还带着一点求证心理。
  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曾语出惊人: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以此来解释李白《长干行》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也就很清楚了。也是因此,马未都的粉丝自称“马扎”。
  以前只见“胡床”图片,现在在家具展厅见了实物。果然和现在的马扎雷同,只不过稍大一号。胡床旁边的是“交椅”。这里面也有故事。胡床没有倚靠,坐久了毕竟不舒服,聪明的古人在胡床上加了靠背,称之为“交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后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这种说法传承至今,只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来龙去脉。
  再如宋代人饮茶为何用“建盏”?捧着这种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深色小碗喝茶难道心不怕惊扰了好心情?实际上,这种器皿恰恰折射出当时的饮茶文化。解说员介绍,宋代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喜欢“斗茶”。宋徽宗就是一位“斗茶”好手,他能用茶匙在茶汤中现出山水画的花纹来。为了便于观察茶汤表面白色泡沫的多少定胜负,故多采用深色瓷碗做茶盏。
  看藏品学历史,是另一大乐趣。馆内数千件藏品,讲述的正是它曾经的拥有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它诞生的那个时代有着怎样的文化。
  
  从历史前往后现代
  
  走进油画馆和摄影作品馆,游客会立即被从明、清甚至更远的历史中拉回到现代。在楼上楼下,古典与现代中穿梭,恍如历史在不经意间被压缩成了几小步。
  油画馆中,陈逸飞的名字格外耀眼,他的遗作《大提琴》《小提琴》《晨曦》前吸引了这个馆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游客,有人轻声叫着陈逸飞的名字,唏嘘良久。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杨飞云、陈衍宁、刘文进、罗中立等人的作品,以及十多件现代雕塑品。
  摄影馆的绝大部分作品为成组的系列照片中选取的一张。或纪实,或新锐,充斥着现代与后现代元素。
  很多人痴迷摄影馆的地上铺满的越南黄金沙,感觉跟薏米大小差不多,踩上去一步一个脚印,好像踩在沙滩上。据馆主助理崔小姐介绍,这种设计理念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让游客走在上面,放慢脚步,仔细观摩作品。这一过程自然不像在其他展厅那样厚重恭敬,而是轻松跳跃的。其实当时我是很想光着脚丫子走一圈的,只是想到在如此精致的地方放肆实在有伤大雅,遂放弃。
  看完这两个馆后,错觉感顿生,摄影像画,而画像摄影,两种艺术形式在游离间寻找着某种契合点。
  这种错觉正如一步可以从历史过度到现实一般,是带着惊喜的。
其他文献
河北省威县七级镇恒威糠醛有限公司厂区排放粉尘致大气、水质重污染现场图。      2008年10月6日,记者在恒威糖醛有限公司厂区四周采访发现,该厂排放粉尘造成大气污染严重。  村民反映,奥运会期间,厂子关闭一个月,百姓很高兴,不曾想之后又继续开工。村民种在工厂周边的棉花已成“黑花”,里面布满粉尘。  工厂排污,已染水源。记者在现场四周却并未发现污水排放口,之后有村民表示排放口已深埋地下,被隐藏。
期刊
艾滋病使河南省驻马店这座几十年前的商业老城如今变得蔫溜溜的。而近期,河南驻马店中心医院里发生的一起起患者死亡事件,更让前来这里的就医者恐慌不安。    2008年7月14日,驿城区刘阁乡20余名群众到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市政府上访,反映小孩因肠炎到河南驻马店中心医院就医,输液后不久就死亡,要求市中心医院进行赔偿。同日,汝南县板店乡10名群众也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反映花生米误入小孩气管,在驻马店中心医
期刊
同仁堂生产的“灵芝孢子粉”胶囊,每盒售价高达980元。可是让人纳闷的是,它没有产品批准文号,到底它是药品还是保健品,或是一般食品?    同仁堂生产的一盒没有批准文号的胶囊,售价却高达980元这,这不仅难住了消费者,难住了记者,甚至也难住了相关管理部门,因为谁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身份。    产品没有批准文号    “最近忙得老是失眠。”今年35岁的田力(化名)在电话里告诉远在沈阳的朋友。  田
期刊
李小姐个人信息被盗用,致使自己名下挂有5张从未申办过的信用卡,且透支总额高达75122元。    家住北京的李小姐(化名)最近焦头烂额,她名下挂有5张从未申办过的信用卡,在和这些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取得联系后,他们均表示卡上的透支欠款一直未偿还,总额高达75122元。并且从8月11日至今,已经有2家银行先后找到自己,要求偿还恶意透支的欠款,否则将诉诸法律。  “可我从没办过他们的信用卡,很明显,我的个
期刊
电影    石川参与的纪录片《大师谢晋》尚未完成后期,谢晋却永远地离开了。  有人说过,“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姜文在给谢晋的缅怀词中称,谢老使中国电影成为中国电影。  1923年,谢晋出生在浙江上虞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看草台班子演戏的他,对演戏表现出特别的热衷,高中毕业时义无反顾地赴重庆考入国
期刊
“当下社会,法治在进步,律师视野在发展,但是人们对于律师职责的认识仍然不尽一致。律师究竟是什么,要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听田文昌律师娓娓道来,期待能引起人们对律师更多一些关注,激发起更多一些思考。”    田文昌,1985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95年创办京都律师事务所。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理事、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
期刊
方兴东的名字注定要写进中国博客的发展史。   被称为“中国博客之父”的博客网董事长兼CEO方兴东,日前被传出公司破产的消息,之后谣传被更加细节化:裁员95%、部分员工已离职,方兴东自掏十几万元垫付员工工资等……  这使得消失读者视线已久的方兴东,顿时陷入舆论漩涡。    如果不是传出破产传闻,方兴东和他的博客网,很久没有进入公众视野了。  中国最早一批在网上建立博客的网友,一定不会对Blogchi
期刊
最近,一篇写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克鲁格曼的文章的题目是《温暖的心,冷静的脑》。这个题目让我有所触动。作为学者,受到许多人好评的克鲁格曼得到今天的评价自然是实至名归。但这“温暖的心”和“冷静的脑”其实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也可以对于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有所启发。这样的处事态度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有社会关怀的公众和媒体来说,都有相当的意义。这两句话看起来平常,但其实言近旨远,意蕴悠长,值得我
期刊
正在网上浏览新闻,朋友通过MSN询问:“手机还没换呢?”  我有点奇怪朋友怎么突然问这样的问题,他旋即发了个网页地址过来,竟是前段时间我接受某门户网站采访时,被收集去的手机信息。网页上还列出了另外数十位其他公司高管的手机品牌、型号等,然后被编辑取了个颇吸引人眼球的名字——“百名CEO手机档案”,并煞有介事地写了“编者按”:“一直以来,手机是数码产品中更新换代最快的产品,同时,人们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也
期刊
上世纪初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的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通过在中国东北的多年田野调查,指出清帝国的建立者属于“新满洲”。他们与仍然生活在北满山林中的“老满洲”,体现于文化形态方面的不同,就是老满洲只信祖宗古传的萨满教,“根本不拜佛不崇儒”,而努尔哈赤以后的新满洲呢?“在信仰萨满教同时既拜佛又崇儒”。(说见拙著《走出中世纪二集》)  据史禄国在清华的唯一及门弟子费孝通说,他的这位老师的学问,胜过他的英国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