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记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它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说过:物质遗产是有形的和相对稳定的,而精神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和动态的,容易被忽略,受到损害也不会立即看到。比如节日文化,直到人们几乎把传统的节日忘却了,才感到了危机。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中国法定假日。目前,中国的节假日中传统节日已增加到了4个。一方面,政府的倡导和国人自觉的民族意识使传统节日合理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商家的引导和国际交流的频繁,洋节在国人的生活中也占有了重要位置,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呈现出甚嚣尘上、喧宾夺主之势;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在过中国节的同时,已开始使中国节日本土化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自己节日独有的美。我们对民族节日有更强烈的心灵需求,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豪感,民族节日是约定俗成的,而不需要用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认定。笔者认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等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都应担当的相应责任。下面笔者想就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方面谈一些看法。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兔年春节刚过去不久,人们在喜庆、欢乐和热闹的感觉退去之后,普遍用了一个字——累来概括内心的感受。众所周知,节日是由节日主题和约定俗成的形式构成的,而过节就有文化认同和契合心理的因素在其中了。如何让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让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更深入人心?首先应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增加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符号,是中国特色,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中国符号、中国特色、中国旗帜,建设好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尊重传统节日是尊重自己、尊重和热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会让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在文化上走得更近,让祖国和海外华人在文化上更亲。重视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的记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的记忆和象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国历来重视传统节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目前,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已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重视。一些国家的人们通过节日活动了解中国文化,一些国家的政要和新闻媒体在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关注华人居住区的春节活动,还有很多外国人热衷过中国节日、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世界上已被普遍应用,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长链中熠熠生辉的珠宝,它深深嵌入生活,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难以磨灭的影响。节日文化也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更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除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比较丰富之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应当认真设计。中国传统节日应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改革不适于今天的旧习俗,形成固定的节日文化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新闻媒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分析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报纸、杂志)和电子(广播、电视)两种(注:报纸、杂志的网络电子版,网站新闻以及手机新闻等由于其特殊性,暂不列入本论文)。新闻媒体的职责是报道事实、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真实性、及时性等传播优势。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又各有特点。纸质媒体在传播时具有原创性、真实性、系统性、连贯性、深度报道、价格便宜、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保存收藏等优势,电子媒体则具有快速及时、感染力强等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事项,过节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新闻媒体报道节日相关内容和活动既是其职责所在,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分析如下:
新闻媒体公信力强、传播面广,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由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其在宣传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和传统节日文化时具有很大优势: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获得相关信息,受众人数多;由于新闻媒体的政治性和专业性,人们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会产生很高的认同度,由此一年一度的潜移默化的规律性传播,人们会对新闻媒体产生依赖,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更大的认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播以来,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春节的新民俗。又如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节目的中秋专题、郑州《大河报》每到传统节日时的整版节日文化介绍等,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教科书和资料。
新闻媒体信息量大、创新意识强,可以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量,全面、丰富地介绍和报道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活动。不能支离破碎和断章取义,这样会导致节日文化的缺失。例如:每年节日来临之际,一些食品商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利用媒体进行食品宣传,由于其宣传力度大、诱惑力强,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只剩下了某种美食。所以新闻媒体应利用创新节目或改革版面形式,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可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报纸媒体有文字有图片,电子媒体速度快、有声音有画面,使得新闻媒体在传播时感染力强、效果好。传统节日本身是民族的记忆、情感和符号,能够亲身参加节日活动,无疑会有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能参加的人,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迅速传播,如身临其境,也会感慨万千。比如: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经新闻媒体报道后,炎黄子孙身在五洲四海,心向祖国大陆。又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把全球华人的心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当大屏幕传来海外华人的祝福时,全球华人眼含热泪、心心相印、血脉相通,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因节日而激情迸发。
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事情,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都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倡导、继承、创新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和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加以限制。学术界对节日文化应进行严谨认真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并规范节日的文化和内涵,而不是作无谓的争论。教育界要认真思考调研,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而不是放任自流。下面具体谈谈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新闻媒体应清醒认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2005年6月,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所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意见》精神,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见》指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但同时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会有很深的历史印迹,有些已为现代文明所排斥。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通过专题报道或制作系列性节目,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形成的完整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倡导文明过节。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一些城市的十字路口,祭祀烧纸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造成了城市污染,而且很不文明。类似现象新闻媒体应进行报道并进行舆论引导,倡导人们在清明节要文明祭祀。
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意见》还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总共有120多个,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但是我们对于自己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一定都很完整和准确。比如端午节,其文化意蕴就包容了辟邪驱毒、游艺竞技、祈求健康、纪念先贤等多个方面。但因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过端午节仅仅被理解成是纪念屈原,从而造成节日内涵单一,使人们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节日渐过渐远。另外,节日仪式感缺失也是民俗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某些节日形式应限制式保留,而不能简单制止或取消,比如节日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为此,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传统节日时一方面应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持节日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和引导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使老百姓明确知道节日该怎么过。
总之,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靠全社会和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新闻媒体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红旗文稿》,2008(8)。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7(1)。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5.乌丙安:《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央视国际》,2005年2月15日。
(陈江风为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欣为中州大学教师,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
编校:董方晓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中国法定假日。目前,中国的节假日中传统节日已增加到了4个。一方面,政府的倡导和国人自觉的民族意识使传统节日合理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商家的引导和国际交流的频繁,洋节在国人的生活中也占有了重要位置,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呈现出甚嚣尘上、喧宾夺主之势;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在过中国节的同时,已开始使中国节日本土化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自己节日独有的美。我们对民族节日有更强烈的心灵需求,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豪感,民族节日是约定俗成的,而不需要用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认定。笔者认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等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都应担当的相应责任。下面笔者想就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方面谈一些看法。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兔年春节刚过去不久,人们在喜庆、欢乐和热闹的感觉退去之后,普遍用了一个字——累来概括内心的感受。众所周知,节日是由节日主题和约定俗成的形式构成的,而过节就有文化认同和契合心理的因素在其中了。如何让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让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更深入人心?首先应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增加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符号,是中国特色,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中国符号、中国特色、中国旗帜,建设好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尊重传统节日是尊重自己、尊重和热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会让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在文化上走得更近,让祖国和海外华人在文化上更亲。重视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的记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的记忆和象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国历来重视传统节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目前,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已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重视。一些国家的人们通过节日活动了解中国文化,一些国家的政要和新闻媒体在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关注华人居住区的春节活动,还有很多外国人热衷过中国节日、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世界上已被普遍应用,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长链中熠熠生辉的珠宝,它深深嵌入生活,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难以磨灭的影响。节日文化也有一个建设的过程,不能仅拘泥于传统,更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除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比较丰富之外,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应当认真设计。中国传统节日应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改革不适于今天的旧习俗,形成固定的节日文化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新闻媒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分析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报纸、杂志)和电子(广播、电视)两种(注:报纸、杂志的网络电子版,网站新闻以及手机新闻等由于其特殊性,暂不列入本论文)。新闻媒体的职责是报道事实、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真实性、及时性等传播优势。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又各有特点。纸质媒体在传播时具有原创性、真实性、系统性、连贯性、深度报道、价格便宜、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保存收藏等优势,电子媒体则具有快速及时、感染力强等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事项,过节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新闻媒体报道节日相关内容和活动既是其职责所在,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分析如下:
新闻媒体公信力强、传播面广,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由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其在宣传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和传统节日文化时具有很大优势: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获得相关信息,受众人数多;由于新闻媒体的政治性和专业性,人们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会产生很高的认同度,由此一年一度的潜移默化的规律性传播,人们会对新闻媒体产生依赖,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更大的认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播以来,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春节的新民俗。又如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节目的中秋专题、郑州《大河报》每到传统节日时的整版节日文化介绍等,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教科书和资料。
新闻媒体信息量大、创新意识强,可以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量,全面、丰富地介绍和报道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活动。不能支离破碎和断章取义,这样会导致节日文化的缺失。例如:每年节日来临之际,一些食品商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利用媒体进行食品宣传,由于其宣传力度大、诱惑力强,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只剩下了某种美食。所以新闻媒体应利用创新节目或改革版面形式,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可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报纸媒体有文字有图片,电子媒体速度快、有声音有画面,使得新闻媒体在传播时感染力强、效果好。传统节日本身是民族的记忆、情感和符号,能够亲身参加节日活动,无疑会有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能参加的人,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迅速传播,如身临其境,也会感慨万千。比如: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经新闻媒体报道后,炎黄子孙身在五洲四海,心向祖国大陆。又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把全球华人的心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当大屏幕传来海外华人的祝福时,全球华人眼含热泪、心心相印、血脉相通,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因节日而激情迸发。
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事情,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都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倡导、继承、创新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和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加以限制。学术界对节日文化应进行严谨认真的研究和挖掘,整理并规范节日的文化和内涵,而不是作无谓的争论。教育界要认真思考调研,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而不是放任自流。下面具体谈谈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新闻媒体应清醒认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2005年6月,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所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意见》精神,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见》指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但同时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会有很深的历史印迹,有些已为现代文明所排斥。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通过专题报道或制作系列性节目,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形成的完整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倡导文明过节。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一些城市的十字路口,祭祀烧纸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造成了城市污染,而且很不文明。类似现象新闻媒体应进行报道并进行舆论引导,倡导人们在清明节要文明祭祀。
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意见》还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据不完全统计,中华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总共有120多个,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但是我们对于自己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一定都很完整和准确。比如端午节,其文化意蕴就包容了辟邪驱毒、游艺竞技、祈求健康、纪念先贤等多个方面。但因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过端午节仅仅被理解成是纪念屈原,从而造成节日内涵单一,使人们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节日渐过渐远。另外,节日仪式感缺失也是民俗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某些节日形式应限制式保留,而不能简单制止或取消,比如节日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为此,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传统节日时一方面应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持节日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和引导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使老百姓明确知道节日该怎么过。
总之,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靠全社会和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新闻媒体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红旗文稿》,2008(8)。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7(1)。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5.乌丙安:《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央视国际》,2005年2月15日。
(陈江风为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欣为中州大学教师,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读硕士)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