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的背景】: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
一到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慢慢过渡的一个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保持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去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很多孩子只能坚持15-20分钟的时间认真听讲,更多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好动,不认真听课,自顾自的玩或者发呆。如何让他们在音乐课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妙、歌曲的动听,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而笔者在课堂中选用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并使其在主动参与表演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所表演的角色,体会乐曲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曲或者乐曲。
【案例描述】:
起因:
二年级歌曲《两只懒乌鸦》,歌词讲述了一对懒乌鸦的故事,笔者发现学生们对歌词非常地感兴趣。初次教授歌曲是在二(2)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授方式,先让学生们欣赏范唱,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关于情绪、速度、节拍之类的问题,之后再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最后由教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歌曲。但是这样传统的方式使得应该呈现活泼的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有几个学生在歌曲范唱的时候跟着歌词动了几下,可又怕影响别的同学而被老师批评,之后课堂就又安静了下来。结果这首歌曲的第一次课堂效果可算是不顺利。学生不主动学,觉得没意思,老师课上得也累。课后,笔者思考了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尝试将表演加入到课堂中。果然课堂效果及学生的表现与上一节相比大大变了样,甚至出乎笔者的意料。
事件过程:
到了教学二(3)班课堂上,笔者首先绘声绘色地将歌词改为“两只懒乌鸦”的故事,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一遍。结尾处对学生们说:“故事讲完了,但是光这么讲有些显得干巴巴的,不如我们来演一演这两只懒乌鸦吧!”
话刚说完,班级里顿时就炸开了锅:
“啊?!这个怎么演啊?我们不会啊。”
“老师,我演,我要演!”
“我要演乌鸦!”
“我要演!!”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直接站了起来,冲着笔者喊道。
“别急,别急,我还没说完呢!”笔者调整了一下沸腾的课堂情绪,继续说道:“按照故事中出现的角色,我需要两只乌鸦,老大和老二,一棵大树,北风还有窝。”
学生们听完,惊讶了几秒,立马又沸腾了起来,“老师!我要演树!”
“乌鸦,乌鸦,老师,喊我,喊我”……
孩子们积极热情的态度让笔者很满意。笔者挑了几个学生,并且让他们自己分配了一下各自的角色,交代了各自角色需要注意的事项后,以《两只懒乌鸦》这首歌曲为伴奏曲,边播放边当起了观众。
随着歌曲的歌词,“高高杨树上,有个乌鸦窝,住着兄弟俩,一对懒家伙”,扮演树的同学(C)站在椅子上,将双手高高举起,并随音乐左右摇晃,扮演窝的两位同学(E、F)像模像样地将双手牵起来,并把两位扮演懒乌鸦的同学(A、B)围在了中间。
只见A同学如刚睡醒一般,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并不时的将嘴巴张得大大的,右手不停地往嘴里塞食物;B同学则双手合十,放置脸颊旁,扮做睡觉的状态。当歌曲唱到“窝上有个洞”的时候,扮演窝的两位同学将牵着的手放了下来表示窝破了,而A和B就要在这时向大家表演互相推脱的情景。
只见A同学推了B同学一下,指指破掉的窝,然后将双手摊开“老二,窝破了,快去修一下!”
B同学看了看,对A说道“你是哥哥,年纪比我长,凭啥要我修?!”说完,B同学又继续装着睡觉。
A同学用脚踢了踢B,“唉!我是哥哥,所以要听我的话,我说你去修就是你去修。”说完就用手指了指B又指了指窝,自己依然不动手。
两位扮演者就这样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谁也不动手。到了歌曲的第三段,扮演北风的同学(G)跟着歌曲旋律从左跑到右,边跑边将双臂做蛇形,展现北风呼呼地吹,当吹过窝的时候,扮演窝的同学双双趴在地上,而扮演树的同学全身抖动了几下,也从板凳上下来了,学生们此时的表演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北风来了以后的萧瑟场景,而两位“乌鸦”抱在一起,瑟瑟发抖,边抖还边喊着:“都怪你,都怪你,我们的家啊,没了……”
小演员们的表演引来了更多孩子们的踊跃参与。于是笔者又趁热打铁,再安排了一批学生来演一演这“两只懒乌鸦”。最后还让全班的孩子以组为单位,自由分配角色,反复演了一遍。在如此演一演的活动中,笔者一直都是以要学唱的歌曲《两只懒乌鸦》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熟悉旋律,熟悉歌词,之后再教授歌曲,显得非常顺利,并且学生也能将表演时应具备的感情融入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
【教学案例评析】:
在二(2)班和二(3)班的课堂中,同样的歌曲《两只懒乌鸦》,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演绎。首先两个班级的情况也有所不一样。二(2)班的孩子较之二(3)班基础较好一些,而二(3)班的孩子在上课时本就好动,孩子们也更加调皮。
在教授二(2)班时笔者用的是传统的教授方式,对于这个较为聪明的班级来说,班上几乎有一半的孩子会不同的乐器,在没有讲解各种节奏之前,他们已经能准确地说出这首歌曲的第几小节是附点节奏等等。这样,传统的教授方式就显得沉闷和无趣了些,这时就需要在音乐课上运用到不同的教授方式,使学生多多地感受歌曲情绪,准确地演唱相应的情绪。
在教授二(3)班歌曲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先让学生们听故事,并在讲故事的时候,用歌曲的伴唱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增加了一定的故事氛围,再请学生们自己演一演故事情节,让他们自己成为故事的小主人。这个班的孩子们平时上课纪律较差,经常出现说话、随意插话、告状的现象。但在让他们自己表演故事角色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并且能超乎预料之外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故事情节完整地表演出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一直以歌曲范唱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们不仅能自己感受一下表演的乐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而歌曲中的两句叹息声“哎呦呦呦”,学生都能边做动作,边唱出三段不同的叹息感觉,教学歌曲的效果可说是事半功倍。 之后,在二(1)班和二(4)班上课的时候,也就让学生跟着歌曲一起演一演。笔者发现带来的上课效果非常地棒,学生们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无比喜欢,他们主动想学、要学,积极性高涨,学起歌曲来感觉更加轻松。笔者将表演的音乐活动进行了扩大化,在欣赏二年级乐曲《在钟表店里》时,让班上的学生扮演成一个个“小钟”,在课堂中表演了一回钟表齐鸣,带来的效果比单纯地讲解乐曲是三段体式、二拍子这样纯文字的方式更加生动,氛围越发活泼。
【教学反思】:
这一前后对比,运用两种方法教学相同的歌曲,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令人感触很深,引发了笔者诸多教学思考。
一、音乐教学要善于抓住低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
二年级的孩子同一年级的孩子一样,都属于小学低年级段。他们刚从幼儿园毕业没几年,有些孩子还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在生理上,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呈现出坐不住,跪在板凳上上课,从椅子上滑到地上,或者是动不动就站着上课的情形。他们的心理也还不够成熟,对任何事情都会感到好奇。比如课堂外有人走过,他们会去看一眼;老师在讲台上放个视频,虽然有大屏幕,他们也要站起身来看一看。对他们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一切事情都要问出个所以然来。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作为老师所要做的不是去打压他们的好奇心与好动的特性,而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表现力。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要在音乐教育中强调音乐实践,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唱游教学。要使学生能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学做音乐游戏,进行歌唱表演,跳集体舞。表演与音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表演离不开音乐,音乐使表演艺术得到升华。让学生们通过表演来感受和表现音乐,使得音乐能够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和人物化。这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在表演中能够培养乐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歌曲教学要善于抓住音乐学科的特性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独有的个性,它不同于数学的严谨,语文的优雅和英语的单一。音乐是多样化的,它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在音乐活动中,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会具有独特的理解。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殊功能,采用以表情和动作表演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根据乐曲标题,可采用边听音乐边想象等方法,大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要善于关注学科间的综合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指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音乐课程中贯彻学科综合,把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表演、律动来理解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体验、深化理解。这样实施综合学习的方式,可以促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学科间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本,同时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音乐教学中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然流畅地学会歌曲,理解和欣赏音乐,这比单纯的讲述音乐知识要更易被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孩子们所接收。让音乐课插上表演的翅膀,让表演这门艺术在音乐课堂中绽放清新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
一到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慢慢过渡的一个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无法保持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去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很多孩子只能坚持15-20分钟的时间认真听讲,更多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好动,不认真听课,自顾自的玩或者发呆。如何让他们在音乐课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妙、歌曲的动听,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而笔者在课堂中选用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并使其在主动参与表演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所表演的角色,体会乐曲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曲或者乐曲。
【案例描述】:
起因:
二年级歌曲《两只懒乌鸦》,歌词讲述了一对懒乌鸦的故事,笔者发现学生们对歌词非常地感兴趣。初次教授歌曲是在二(2)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授方式,先让学生们欣赏范唱,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出关于情绪、速度、节拍之类的问题,之后再跟着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最后由教师一句一句的教唱歌曲。但是这样传统的方式使得应该呈现活泼的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有几个学生在歌曲范唱的时候跟着歌词动了几下,可又怕影响别的同学而被老师批评,之后课堂就又安静了下来。结果这首歌曲的第一次课堂效果可算是不顺利。学生不主动学,觉得没意思,老师课上得也累。课后,笔者思考了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尝试将表演加入到课堂中。果然课堂效果及学生的表现与上一节相比大大变了样,甚至出乎笔者的意料。
事件过程:
到了教学二(3)班课堂上,笔者首先绘声绘色地将歌词改为“两只懒乌鸦”的故事,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一遍。结尾处对学生们说:“故事讲完了,但是光这么讲有些显得干巴巴的,不如我们来演一演这两只懒乌鸦吧!”
话刚说完,班级里顿时就炸开了锅:
“啊?!这个怎么演啊?我们不会啊。”
“老师,我演,我要演!”
“我要演乌鸦!”
“我要演!!”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直接站了起来,冲着笔者喊道。
“别急,别急,我还没说完呢!”笔者调整了一下沸腾的课堂情绪,继续说道:“按照故事中出现的角色,我需要两只乌鸦,老大和老二,一棵大树,北风还有窝。”
学生们听完,惊讶了几秒,立马又沸腾了起来,“老师!我要演树!”
“乌鸦,乌鸦,老师,喊我,喊我”……
孩子们积极热情的态度让笔者很满意。笔者挑了几个学生,并且让他们自己分配了一下各自的角色,交代了各自角色需要注意的事项后,以《两只懒乌鸦》这首歌曲为伴奏曲,边播放边当起了观众。
随着歌曲的歌词,“高高杨树上,有个乌鸦窝,住着兄弟俩,一对懒家伙”,扮演树的同学(C)站在椅子上,将双手高高举起,并随音乐左右摇晃,扮演窝的两位同学(E、F)像模像样地将双手牵起来,并把两位扮演懒乌鸦的同学(A、B)围在了中间。
只见A同学如刚睡醒一般,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并不时的将嘴巴张得大大的,右手不停地往嘴里塞食物;B同学则双手合十,放置脸颊旁,扮做睡觉的状态。当歌曲唱到“窝上有个洞”的时候,扮演窝的两位同学将牵着的手放了下来表示窝破了,而A和B就要在这时向大家表演互相推脱的情景。
只见A同学推了B同学一下,指指破掉的窝,然后将双手摊开“老二,窝破了,快去修一下!”
B同学看了看,对A说道“你是哥哥,年纪比我长,凭啥要我修?!”说完,B同学又继续装着睡觉。
A同学用脚踢了踢B,“唉!我是哥哥,所以要听我的话,我说你去修就是你去修。”说完就用手指了指B又指了指窝,自己依然不动手。
两位扮演者就这样你推过来,我推过去,谁也不动手。到了歌曲的第三段,扮演北风的同学(G)跟着歌曲旋律从左跑到右,边跑边将双臂做蛇形,展现北风呼呼地吹,当吹过窝的时候,扮演窝的同学双双趴在地上,而扮演树的同学全身抖动了几下,也从板凳上下来了,学生们此时的表演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北风来了以后的萧瑟场景,而两位“乌鸦”抱在一起,瑟瑟发抖,边抖还边喊着:“都怪你,都怪你,我们的家啊,没了……”
小演员们的表演引来了更多孩子们的踊跃参与。于是笔者又趁热打铁,再安排了一批学生来演一演这“两只懒乌鸦”。最后还让全班的孩子以组为单位,自由分配角色,反复演了一遍。在如此演一演的活动中,笔者一直都是以要学唱的歌曲《两只懒乌鸦》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熟悉旋律,熟悉歌词,之后再教授歌曲,显得非常顺利,并且学生也能将表演时应具备的感情融入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
【教学案例评析】:
在二(2)班和二(3)班的课堂中,同样的歌曲《两只懒乌鸦》,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演绎。首先两个班级的情况也有所不一样。二(2)班的孩子较之二(3)班基础较好一些,而二(3)班的孩子在上课时本就好动,孩子们也更加调皮。
在教授二(2)班时笔者用的是传统的教授方式,对于这个较为聪明的班级来说,班上几乎有一半的孩子会不同的乐器,在没有讲解各种节奏之前,他们已经能准确地说出这首歌曲的第几小节是附点节奏等等。这样,传统的教授方式就显得沉闷和无趣了些,这时就需要在音乐课上运用到不同的教授方式,使学生多多地感受歌曲情绪,准确地演唱相应的情绪。
在教授二(3)班歌曲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先让学生们听故事,并在讲故事的时候,用歌曲的伴唱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增加了一定的故事氛围,再请学生们自己演一演故事情节,让他们自己成为故事的小主人。这个班的孩子们平时上课纪律较差,经常出现说话、随意插话、告状的现象。但在让他们自己表演故事角色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并且能超乎预料之外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故事情节完整地表演出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一直以歌曲范唱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们不仅能自己感受一下表演的乐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而歌曲中的两句叹息声“哎呦呦呦”,学生都能边做动作,边唱出三段不同的叹息感觉,教学歌曲的效果可说是事半功倍。 之后,在二(1)班和二(4)班上课的时候,也就让学生跟着歌曲一起演一演。笔者发现带来的上课效果非常地棒,学生们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无比喜欢,他们主动想学、要学,积极性高涨,学起歌曲来感觉更加轻松。笔者将表演的音乐活动进行了扩大化,在欣赏二年级乐曲《在钟表店里》时,让班上的学生扮演成一个个“小钟”,在课堂中表演了一回钟表齐鸣,带来的效果比单纯地讲解乐曲是三段体式、二拍子这样纯文字的方式更加生动,氛围越发活泼。
【教学反思】:
这一前后对比,运用两种方法教学相同的歌曲,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令人感触很深,引发了笔者诸多教学思考。
一、音乐教学要善于抓住低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
二年级的孩子同一年级的孩子一样,都属于小学低年级段。他们刚从幼儿园毕业没几年,有些孩子还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在生理上,很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呈现出坐不住,跪在板凳上上课,从椅子上滑到地上,或者是动不动就站着上课的情形。他们的心理也还不够成熟,对任何事情都会感到好奇。比如课堂外有人走过,他们会去看一眼;老师在讲台上放个视频,虽然有大屏幕,他们也要站起身来看一看。对他们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一切事情都要问出个所以然来。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作为老师所要做的不是去打压他们的好奇心与好动的特性,而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表现力。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要在音乐教育中强调音乐实践,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唱游教学。要使学生能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学做音乐游戏,进行歌唱表演,跳集体舞。表演与音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表演离不开音乐,音乐使表演艺术得到升华。让学生们通过表演来感受和表现音乐,使得音乐能够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和人物化。这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在表演中能够培养乐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歌曲教学要善于抓住音乐学科的特性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独有的个性,它不同于数学的严谨,语文的优雅和英语的单一。音乐是多样化的,它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在音乐活动中,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会具有独特的理解。所以,在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殊功能,采用以表情和动作表演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根据乐曲标题,可采用边听音乐边想象等方法,大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
三、音乐教学要善于关注学科间的综合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指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在音乐课程中贯彻学科综合,把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表演、律动来理解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体验、深化理解。这样实施综合学习的方式,可以促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学科间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本,同时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音乐教学中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自然流畅地学会歌曲,理解和欣赏音乐,这比单纯的讲述音乐知识要更易被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孩子们所接收。让音乐课插上表演的翅膀,让表演这门艺术在音乐课堂中绽放清新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