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点滴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学变式教学,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和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作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真正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实现真正的减负与增效。
  
  一、利用变式启发积极思维,明析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只要记住定义、定理或公式就可以了,但是一到运用时,就会发生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概念的本质,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多样化的变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如,在讲授“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时,我利用图形的变式教学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在一块小黑板上,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固定,并将三个顶点套上橡皮筋,向学生提问:现在组成什么图形?如果橡皮筋往外拉成一条折线,该折线与三角形的另外两边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再把橡皮筋的一边又往外拉,再固定,又围成什么图形?……不断地向外拉,结果围成什么图形?如果上述情况不是往外拉而是往里推,那又是什么图形?通过拉推橡皮筋对图形的变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马上都兴奋起来,我边操作边提问,学生边观察分析边回答,这样通过类比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轻松得出多边形及其有关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学生对学过的数学概念产生联想,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探求。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性,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效果最大化。
  
  二、利用变式巧妙设计,使学生深刻认知定理和公式中概念间的多种联系,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思维的发展,还有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实质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因此掌握定理和公式的关键在于明确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聯系。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结果。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利用变式,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培养学生辨析与定理和公式有关的判断、运用的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是解决数学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起点。一般情况下,我们要从知识发生的过程设计问题,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再对所得结论进行论证。
  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
  通过以上变式训练,可防止学生形式地、机械地背诵、套用公式和定理,使学生充分掌握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思维,激发兴趣。
  
  三、利用变式,加强例、习题的学习,促进正迁移,将变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索。
  
  事实上,有许多题目是从同一问题演变而来的,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题目演变的规律,从而找到解题的窍门。
  1.改变题目的条件和背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发现实质,掌握技能。
  (1)平面内有若干条直线,当下列情况时,可将平面最多分成几部分?
  ①有一条直线时,最多分成几个部分?
  ②有二条直线时,最多分成几个部分?
  ③有三条直线时,最多分成几个部分?
  ……
   有n条直线时,最多分成几个部分?
  (2)一个会议有2个人参加,则这次会议共有1次握手;有3个人参加,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握手,则这次会议共有3次握手;有4个人参加,每个人都与其他人握手,共有多少次握手?28人参加呢?n个人参加呢?
  此类数学问题变化了条件,但思维方法完全相同,即: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创设认知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求异的思维活动,发展能力。
  由于数学问题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我们应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探索,得到不同的解法。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向联想和发散思维,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图(1),梯形ABCD,AD∥BC,点M、N分别为AD、BC的中点,∠B+∠C=90°,求证:MN=(BC-AD)。
  图(1)归纳点评:通过∠B+∠C=90°展开联想,将∠B、∠C平移到某一个三角形中进而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变式练习:如图(2),四边形ABCD中,AD、BC不平行,F、E分别是AB、CD的中点,请你探究2EF与AD+BC的关系 。
  归纳点评:本题从特殊性入手,通过观察、分析、猜想、推理、判断等探索活动,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探寻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的链接,寻找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规律,使问题化难为易。
  
  参考文献:
  [1]刘长春,张文娣.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顾泠沅.教学实验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入手,从生活、趣味、质疑、操作、尝误、实践六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设课堂 情境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中学数学相对其它学科来说较为复杂和单调,有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数
该文介绍了科氏力质量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及流量计的主要性能指标。着重分析了影响科氏力流量计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并提出了消除误差影响的一些办法。目的是通过对流量计的正确
本文论述了社会需要科普.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通过本身实践和专业刊物掌握和了解本行业的最新成就和动态外,还需要通过科普作品及其相关活动汲取营养和受到启迪.
从美国国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空袭,暴露了北约以“人权”和“人道”为幌子,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我们要深入研究这场战争中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新特点,认真
会议
一、案例背景rn平时学习中,许多学生认为,题目只要会做便可,“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而对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变化,很是无所谓,结果陷入茫茫的题海中,难以提高解题
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对在战争中应用和实施电子战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投入电子战装备进行了总结。该文从对敌防空压制、电子干扰、信息战、隐身技术、无人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涉及数学教育的各方面问题,特别是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课堂教学方法
一、注意方法的积累    有效学习,是导致行为有效地健康地转变的学习。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讲究科学方法的课堂,要注意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即要掌握“对待定理的方法、处理习题的方法和对待评价的方法”。  1.要理解定理的语言。一般的数学概念或定理至少有两种语言:汉语语言和符号语言,而几何学中的概念或定理还要加上图形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几何定理的“三种语言”,即汉语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