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视现实问题——栅栏和距离长期存在
“87%的同学坦言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73%的同学承认自己不喜欢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因为它空洞、枯燥、不能令人信服;81%的同学认为学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就是课上弄懂知识,课后做好题目;77%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真正对自己品行的养成所起的作用很小或几乎没有……” 这是2006年上半年,我们备课组对学校初二年级608名学生调查的部分结果。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的确,说起思想政治课,一般人的反应是:上课读读、划划,考试背背、记记,都是些死知识。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眼里,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上了那么多年的思想政治课,真的很难不感到寂寞和悲哀,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栅栏,一道横在人们和思想政治课之间许多年的牢固的栅栏。思想政治课似乎是栅栏里面一道很不生动的风景,人们最多可有可无地扫它一眼领略一下最表面的“形”,不想也不知道怎么去接近、领会它的“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跟思想政治课呆板的教材和评价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考核有关。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思想政治”改为了“思想品德”,新的教材无论是在体例、结构还是在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内涵和形象。评价也完全改变了一直以来以 “识记”“理解”“运用”等认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的方式,而是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特别关注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勇气和责任感去拆除栅栏,让学生离它近点,再近点,零距离感受思想品德课这片芳草地的芳香和温暖,领悟它内在的美丽和力量。以下是我在一年多的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为此所作的探索和尝试。
二、让知识淡起来——该越过栅栏了
怎样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觉醒,认识到这一道栅栏的存在以及它的不合理性和危害。这是我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时我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课堂上还一味机械地讲解和灌输理论知识,如某段某句话什么含义、这个问答题该怎么组织答案、那个选择题该怎么选等。那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这些内容,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也早已被扼杀了,学生可能会是理论的高手但肯定仍是思想、情感和行动的矮子,心手不一,言行相背。
我认识到自己必须用新的理念和教学行为转移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努力跳出陈旧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淡化知识的讲解、传授和掌握。比如:不再每堂课都弄几个不同类型的题目来操练操练,也不提什么书面考试或分数的事,课堂的评价也不去考虑知识的识记或理解方面,一般的书面练习作业也几乎不作要求。同时,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重情感轻认知、重品行轻知识、重实践轻理论、重体验忌灌输、重育人轻教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懂得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学习应该只是一种达到这一目的的凭借、桥梁和辅助手段,单纯的识记绝不是他们学习的最终归宿。他们逐渐醒悟:“我们不该是栅栏外浮光掠影的看客,我们应该越过栅栏,进入到更深、更远、更有意义的地方去。”
三、让学生动起来——一起来推倒栅栏
如何彻底推倒这排栅栏,我感觉到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也是不明智的,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把同学团结到这场思想品德课教学“革命”中来呢?
回想一下,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我们也想、也非常懂得应该用思想品德课感化、塑造学生,于是道理讲了一个又一个,讲得口干舌燥,可最终既没有感动自己也无法感动学生。一番徒劳,教师内心往往非常失望和郁闷。如何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热情的状况呢?在不断摸索、比较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在认识特点上又乐于也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所以一个个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能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展示和发挥,心理、情感等也得到体验和成长。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都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把课堂串联起来。比如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课教学中,设计进行一连串活动。如下:
一堂课在热烈的气氛里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整堂课变静为动,寓教于乐。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交流合作。他们热情洋溢的表情让我断定他们已真切地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亲切和魅力,思想品德课在他们眼里一定不再是让自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了。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不知不觉与思想品德课开始亲近了,那排横亘的栅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家推倒了。
四、让学生看到自己——跨过栅栏继续前进
隔着的栅栏被推倒了,学生开始亲近、喜欢和接受思想品德课,但我认识到这充其量也就是这场变革进行了前半部分,接下去要做的是: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致跨过推倒的栅栏,继续不停地前行。
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此时的关键是:要使课堂内容与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情感实现零距离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到在课本或课堂里晃动的到处是自己和同学的影子,有许多自己感兴趣、想知道、想解决的东西在里面,而不仅是一些与自己相隔十万八千里不相干的事情。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新的思想品德课标也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意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学生的切身生活搬进课堂,也让课堂(实践活动)走入学生的生活。我还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自认为屡试不爽又简洁易行的方法——“矛头直指你我他”,即讲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问题都千方百计地指向班里全体同学,和每个人挂起钩来。如:在《我爱我师》这一课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你”或“你们”安排教学,“矛头”始终对准每个学生:
请说说你们对自己老师工作的评价。
客观评价一下现在你和老师的关系吧?
请夸夸你现在的一位老师。
你爱你的老师吗?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思想品德课,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思想品德课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学生的挚友,赢得了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认可和热爱。学生们已跨过推倒的栅栏直奔那片美丽的风景。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
五、让人情味浓起来——尽情零距离亲密接触
如何让学生在这片风景里尽情徜徉、流连忘返,保持持久的热情,不逃跑,不开溜,还得靠浓浓的人情味来挽留。
崭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在我眼里是一张生动的笑脸,鲜活的事例、隽永的短文、亲切的问语、灵动的版面……无不传递着美好、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感。 新课改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来到我们中间。但是这种人情味最终要靠教师来演绎、传递、内化。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得有丰富的情感和浓浓的人性色彩,使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氛围里轻松、快乐、自尊、自信地学习,成长。
教学过程中,两方面的尝试使我特别有感受。
1.要有真情实意
我相信学生有尖锐的眼睛,有敏锐的判断力,合在一起永远有我们老师无法企及的广阔的知识面。所以我从来不敢把学生当做没有头脑的傻瓜,玩虚情假意和假大空,而是力求实话实说,也不避讳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样做并没有让学生蔑视,恰恰是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喜爱,而且我相信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教育。
2.要宽容
思想品德课教学涉及的是学生认识、道德与价值的问题,对此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看法和体会,这也正是人多元性本质的体现。所以我以开放、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从来不需要担心会因为在课堂参与中表现不理想而挨批或遭否定。表现出色的,我和同学们一起给予真诚的欣赏;表现平平或有缺陷的,利用自评或互评,刚好供大家分析、改进、充实、提高。表现不来,哑口无言,那就请坐下继续思考,或者向别的同学发出求助信号,一直求助到满意答案为止也没问题。
“87%的同学坦言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73%的同学承认自己不喜欢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因为它空洞、枯燥、不能令人信服;81%的同学认为学思想政治课的方法就是课上弄懂知识,课后做好题目;77%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真正对自己品行的养成所起的作用很小或几乎没有……” 这是2006年上半年,我们备课组对学校初二年级608名学生调查的部分结果。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的确,说起思想政治课,一般人的反应是:上课读读、划划,考试背背、记记,都是些死知识。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眼里,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上了那么多年的思想政治课,真的很难不感到寂寞和悲哀,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栅栏,一道横在人们和思想政治课之间许多年的牢固的栅栏。思想政治课似乎是栅栏里面一道很不生动的风景,人们最多可有可无地扫它一眼领略一下最表面的“形”,不想也不知道怎么去接近、领会它的“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跟思想政治课呆板的教材和评价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考核有关。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思想政治”改为了“思想品德”,新的教材无论是在体例、结构还是在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内涵和形象。评价也完全改变了一直以来以 “识记”“理解”“运用”等认知目标的实现为标准的方式,而是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特别关注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勇气和责任感去拆除栅栏,让学生离它近点,再近点,零距离感受思想品德课这片芳草地的芳香和温暖,领悟它内在的美丽和力量。以下是我在一年多的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为此所作的探索和尝试。
二、让知识淡起来——该越过栅栏了
怎样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觉醒,认识到这一道栅栏的存在以及它的不合理性和危害。这是我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时我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课堂上还一味机械地讲解和灌输理论知识,如某段某句话什么含义、这个问答题该怎么组织答案、那个选择题该怎么选等。那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这些内容,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也早已被扼杀了,学生可能会是理论的高手但肯定仍是思想、情感和行动的矮子,心手不一,言行相背。
我认识到自己必须用新的理念和教学行为转移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努力跳出陈旧的习惯性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淡化知识的讲解、传授和掌握。比如:不再每堂课都弄几个不同类型的题目来操练操练,也不提什么书面考试或分数的事,课堂的评价也不去考虑知识的识记或理解方面,一般的书面练习作业也几乎不作要求。同时,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重情感轻认知、重品行轻知识、重实践轻理论、重体验忌灌输、重育人轻教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懂得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学习应该只是一种达到这一目的的凭借、桥梁和辅助手段,单纯的识记绝不是他们学习的最终归宿。他们逐渐醒悟:“我们不该是栅栏外浮光掠影的看客,我们应该越过栅栏,进入到更深、更远、更有意义的地方去。”
三、让学生动起来——一起来推倒栅栏
如何彻底推倒这排栅栏,我感觉到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也是不明智的,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把同学团结到这场思想品德课教学“革命”中来呢?
回想一下,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我们也想、也非常懂得应该用思想品德课感化、塑造学生,于是道理讲了一个又一个,讲得口干舌燥,可最终既没有感动自己也无法感动学生。一番徒劳,教师内心往往非常失望和郁闷。如何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热情的状况呢?在不断摸索、比较中,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在认识特点上又乐于也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所以一个个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能使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展示和发挥,心理、情感等也得到体验和成长。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都是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把课堂串联起来。比如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课教学中,设计进行一连串活动。如下:
一堂课在热烈的气氛里不知不觉的结束了,整堂课变静为动,寓教于乐。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交流合作。他们热情洋溢的表情让我断定他们已真切地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亲切和魅力,思想品德课在他们眼里一定不再是让自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令人讨厌的家伙了。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不知不觉与思想品德课开始亲近了,那排横亘的栅栏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家推倒了。
四、让学生看到自己——跨过栅栏继续前进
隔着的栅栏被推倒了,学生开始亲近、喜欢和接受思想品德课,但我认识到这充其量也就是这场变革进行了前半部分,接下去要做的是: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致跨过推倒的栅栏,继续不停地前行。
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此时的关键是:要使课堂内容与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情感实现零距离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到在课本或课堂里晃动的到处是自己和同学的影子,有许多自己感兴趣、想知道、想解决的东西在里面,而不仅是一些与自己相隔十万八千里不相干的事情。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新的思想品德课标也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意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学生的切身生活搬进课堂,也让课堂(实践活动)走入学生的生活。我还总结出了这样一条自认为屡试不爽又简洁易行的方法——“矛头直指你我他”,即讲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问题都千方百计地指向班里全体同学,和每个人挂起钩来。如:在《我爱我师》这一课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个“你”或“你们”安排教学,“矛头”始终对准每个学生:
请说说你们对自己老师工作的评价。
客观评价一下现在你和老师的关系吧?
请夸夸你现在的一位老师。
你爱你的老师吗?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思想品德课,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思想品德课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学生的挚友,赢得了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认可和热爱。学生们已跨过推倒的栅栏直奔那片美丽的风景。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
五、让人情味浓起来——尽情零距离亲密接触
如何让学生在这片风景里尽情徜徉、流连忘返,保持持久的热情,不逃跑,不开溜,还得靠浓浓的人情味来挽留。
崭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在我眼里是一张生动的笑脸,鲜活的事例、隽永的短文、亲切的问语、灵动的版面……无不传递着美好、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感。 新课改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来到我们中间。但是这种人情味最终要靠教师来演绎、传递、内化。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得有丰富的情感和浓浓的人性色彩,使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氛围里轻松、快乐、自尊、自信地学习,成长。
教学过程中,两方面的尝试使我特别有感受。
1.要有真情实意
我相信学生有尖锐的眼睛,有敏锐的判断力,合在一起永远有我们老师无法企及的广阔的知识面。所以我从来不敢把学生当做没有头脑的傻瓜,玩虚情假意和假大空,而是力求实话实说,也不避讳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这样做并没有让学生蔑视,恰恰是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喜爱,而且我相信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教育。
2.要宽容
思想品德课教学涉及的是学生认识、道德与价值的问题,对此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看法和体会,这也正是人多元性本质的体现。所以我以开放、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从来不需要担心会因为在课堂参与中表现不理想而挨批或遭否定。表现出色的,我和同学们一起给予真诚的欣赏;表现平平或有缺陷的,利用自评或互评,刚好供大家分析、改进、充实、提高。表现不来,哑口无言,那就请坐下继续思考,或者向别的同学发出求助信号,一直求助到满意答案为止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