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易十六的时代走来

来源 :紫光阁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ersonKK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英国军队一样,一战爆发时的法国陆军只装备了一款制式手榴弹。但和英军的同类武器不同的是,法军的这款手榴弹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老古董”。随着战事的发展,法国军队的手榴弹及其战术也逐步丰富起来。

奥尔良王朝的武器


  在1914年投入一场欧洲大战的法国士兵手里也有手榴弹。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得出它的“历史悠久”:M1847型球形手榴弹。
  1847年是奥尔良王朝的末期。这个王朝是波旁王朝复辟后建立的,当时正是路易·菲利浦一世在位的倒数第二个年头。也就是说,1914年的法国军队装备的还是60多年前的手榴弹。
  而它的原型在1777年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被处死在断头台上的末代国王路易十六的时代。M1777型手榴弹是一种自重达1.9千克、直径95毫米的生铁外壳球形弹。弹体上开有一个钻孔,用来插入一根灯芯作为引信。
  M1847型手榴弹其实和M1777型并无太大区别,主要是缩小了尺寸和减轻了重量,再就是用拉环点火装置取代了灯芯。这是一款直径81毫米的生铁弹体球形手榴弹,内部装填黑火药,自重达到1.2千克,装药110克,配用5秒延时引信。
  在1914年8月抗击德军数个集团军冲击时,法国士兵使用的就是这种古董武器。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能把M1847型手榴弹投到超过20米的距离。不过通过使用一种配发的吊索,据说可以投到50米远。这种古董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设计缺陷,比如弹体耐湿性很差,破片炸裂的程度也很不理想。
  其实在战争爆发之前,法国的军工厂也已经着手在开发新型号。但是法军高层在战争即将到来时那种奇怪的乐观情绪推迟了这种新款手榴弹的研发进度。结果,这种被称为M1914型球形的手榴弹到1915年才装备部队。
  M1914型手榴弹自重1千克,装药量同样为110克,为了应对战场上的潮湿条件而采用了铜制引信管,延时4秒,通过螺纹拧入新设计的球形弹体中。法国人提高破片杀伤力的方法是在球形弹体的内表面预先压制破片凹槽,这和英、德的做法正好相反。这个解决方案说是非常奇怪的。首先它显著提高了加工难度;其次并不能保证高效破裂,还不便于使用者抓握,或许仅仅是为了满足法国式的审美。
  尽管比M 1 8 4 7型稍轻一点,M1914型还是让人感觉相当沉重。就算法军配发了一种手腕吊带来辅助投掷,在狭窄的堑壕空间里仍然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在它列装后,没有引起法军士兵太大的兴趣。

像梨子一样的东西


  既然没有合用的手榴弹,法国士兵一方面凑合着投掷那些诞生于1847年的老式手榴弹,一方面自己动手来发明一些土法手榴弹。意识到自己在手榴弹开发上的短视后,法国弹药局亦参与进来,对若干款战地自制手榴弹颁发了“技术规格”。实际上这些东西的安全性普遍缺乏保障。
  在战争头几个月的即兴发挥产品中,最著名的手榴弹要算“爆竹”。它的外形和英军战地发明的“梳子”很相似,有时也因为其发明者所在的部队而被称作“第3集团军”手榴弹。
  它由第3集团军某支部队的步兵和工兵合作开发。由一个长125毫米内径 30毫米的钢管、木板、爆炸填充物、雷管、钉子、钢丝等材料组装而成。它的重量大约是550克,装药100克。“爆竹”以燭芯来触发雷管,点燃后延时5秒。其爆炸效果和真正的手榴弹相比,确实更象是烟花。
  另一种即兴产品叫做“铁丝网”手榴弹,是专门用于破坏敌方铁丝网的东西。乍一看,“铁丝网”在结构上和德军的棍式手榴弹有几分相像。其弹体是一个用铆接钢板制成的圆柱体,顶部用木块堵塞,底部插有一根空心木棒,里面置有延时5秒的导火索,与雷管相连。“铁丝网”手榴弹自重600克,装药多达400克,据称在破坏铁丝网的行动中表现不错。后来士兵们又推出了加大款,装药量达到了800克。
  无论是古老的M1847型手榴弹,还是各种战地发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要导火索没有完全燃尽,那么敌人总有机会把法军的手榴弹扔回来。触发手榴弹是一个古老的设想,但是法国人一直以来并没有在手榴弹设计上投入太多精力。为数不多的触发手榴弹研发活动又遭遇了复杂的技术瓶颈,这使得法军在1914年完全没有此类武器可以列装。
  战争的残酷现实刺激了新型武器的出现。1915年5月,法军兵终于得到了由工程师布里兰特设计的全新P1型触发手榴弹。这种重量仅为550克、装药30克的新武器颇受欢迎,立即就被前线的使用者们昵称为“梨子”或者“勺子”。
  P1型的弹体是一个带有内表面预制破片凹槽(法国特色)的生铁壳体。其底部由铅塞封闭,顶部置入点火装置。在投掷手榴弹之前,使用者必须先割断包裹着勺状杆和弹体的安全索,然后抬起勺状杆掷出手榴弹。当手榴弹垂直向下落地时,冲击的力量便会触发雷管。
  和法国士兵手头的那些玩意儿相比,P1型手榴弹确实不错,但还是有缺点。触发引信需要手榴弹垂直落下,这也正是布里兰特采取了梨形外观的主要原因。但在实战中P1型并不总是垂直落下。而它的触发需要接触面足够坚硬。那种在两军战壕之间经过炮火反复梳犁的松软泥土,经常会化解这种手榴弹的爆炸威力甚或让它们根本无法引爆。
  此外,由于安全索意外断裂而导致的P1手榴弹爆炸事故并不鲜见,让法军蒙受了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即使有这些不足,P1型还算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因此在一战期间得到广泛的生产和使用,堪称一战法军出镜率最高的手榴弹型号之一。

法国手榴弹代表作


  经过对堑壕战的研究,法军认为手榴弹在堑壕体系这种相对密闭空间内的作用效果并不仅限于爆炸破片的杀伤,爆炸所产生的气体冲击、声光效果和心理影响同样重要。他们据此也提出了进攻型和防御型手榴弹的概念,定位和德军差不多。
  1915年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法国进攻型手榴弹被称作OF1型。它的弹体由两个压制在一起的铁制半球焊接而成,点火装置拧入上半球内。这种手榴弹自重仅250克,内含装药则达到150克,以轻量化的壳体牺牲了破片杀伤能力,追求爆炸时的冲击效能。   在推出了颇受欢迎的P1型后,富于钻研精神的布里兰特并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不久,他就推出了另一款更有效也更有安全的手榴弹,称为F1型触发手榴弹,定位为防御型手榴弹,在1915年投产。F1型早期型采用延时5秒的导火索,其一端连接着雷管,另一端连接一个直径9毫米直径的纸筒,纸筒顶部设有一个撞针。纸筒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但显然脆弱而易受破坏,在潮湿环境中使用不便;另外,这种手榴弹和之前的P1型一样,需要非常精准的垂直冲击才能确保引爆。
  布里兰特在1 9 1 6年新开发了M1916B型引爆装置,用来改造F1型。装置中的纸板材料被一截较短的黄铜管代替,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让F1型手榴弹成为一战法军手榴弹的代表作。
  1916年款的F1型手榴弹长度为100毫米,自重630克,装药60克,外壳通常涂成蓝灰色。在投掷之前,使用者要拉掉弹体上的安全销。手榴弹一旦离开手掌,内置的杠杆就会在弹簧作用下向上旋转,从而触发起动器,继而点燃延时5秒的导火索。
  新款F1型手榴弹充分汲取了战争开始以来的经验教训,摒弃了在弹体内表面预制凹槽的做法,改而在外表面划出了破片凹槽。法军的军需部门据此宣称F1型手榴弹有良好的握感,更能轻易产生大量破片。不过事实证明这种宣传实属夸大,F1型爆炸后通常在20米的杀伤半径内产生10片左右的弹壳破片(虽然凹槽将弹体表面划分为38格),远比同类的英国和德国手榴弹要少。
  这种手榴弹引爆装置仍然要求精准撞击来产生足够的冲击力。这对投掷者的动作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尽管如此,F1型仍不失为法国在一战中最出色的手榴弹,它对此后美国和苏联的同类手榴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法国陆军中一直服役到1940年夏天纳粹德国攻陷法国时为止。

掷弹兵小队


  和手榴弹开发的相对落后程度相比,法军的手榴弹供应情况更加差。有关产能本来就不太高,战场和训练所陡然增加的消耗量更让工厂应接不暇,一度产生了手榴弹供应危机。另一方面,法军在手榴弹使用的效率上也不如其他军队。法国陆军的1个军投入阿拉斯战场后,24小时里就消耗掉了3万枚手榴弹,令军需部门大叹苦经。
  当然,法军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手榴弹战术。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远征軍的影响。编组上,每个步兵排的第一个班组织成“掷弹兵小队”,由1名带队的下士、2名掷弹兵、2名辅助掷弹兵、2名手榴弹运送员和1名预备人员组成。其中运送员和预备人员在掷弹兵发生伤亡时要立即上前取代他们。所有成员都配备手榴弹、步枪(连刺刀)、短刀和手枪。小队可以视情况分为2个掷弹兵小组用于不同地段,每个小组都有组长、掷弹兵、辅助掷弹兵和手榴弹运送员各1人。
  掷弹兵的日常训练由营部负责。据称,精挑细选出来的掷弹兵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45米远的地方,弹着点和目标的误差仅在2-3米之间,但这很可能又是法军夸大宣传。在有需要时,每个步兵营的总计9个掷弹兵小队可以集中起来用于定向攻击。在需要大量使用手榴弹的场合,小队的成员会把步枪和手枪等武器留在后方,使用运输袋、提篮或武装带来携带更多手榴弹,小队的每名成员最多可以携带30枚手榴弹。
  法军给掷弹兵小队划定的战术范围是:(1)在近距离战斗中守卫本方战壕;(2)分阶段夺取敌方战壕;(3)在主攻之前以手榴弹火力压制某一段敌壕;(4)在敌方战壕内实施近距离战斗;(5)战壕突袭。
  在把守一处刚刚夺取的敌壕时,如果条件允许,掷弹兵小队要立即树立沙包屏障,并由掷弹兵和步枪兵负责掩护。而在占领某一段敌军战壕时,需要逐步对战壕实施清理,在此过程中只能投入部分掷弹兵,小队的其余人员应保持在后方一定距离上以防止敌军反击。
  1916年年中的一份来自德国某步兵团的报告,记录了法军掷弹兵小队的实战情况。“法军的第一条攻击线由一个装备手榴弹的小分队组成,随后的几条攻击线也是类似情况。他们一共大约50人,排成四行,有时队形疏松,有时队形密集。一旦他们到达我军第一道战壕的前方,法国人便以手榴弹和刺刀投入作战。在战壕内的争夺中,他们的战斗手段主要是手榴弹,而在开阔地上,法国人用刺刀抵御我们发起的反击。”
  (本文选自:兵器 2018年09期)
其他文献
广义财政呈现边际改善,但其潜在的经济效应没有更多发挥出来,更多是因为银行信贷与监管环境偏紧,令广义财政的“基建乘数”收縮风险较大  近期宏观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财政积极与基建回落成为了市场热词。年初以来,我们就一直提示今年财政政策变数较多,但行至年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超预期情况。这里,我们将一些财政争议问题进行梳理,对未来财政发力与基建走向做了简要推演,以供参考。  我们的主要结论包括:其一,市场
期刊
下半年物价运行仍将整体平稳,通胀压力并不明显。  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3%。自7月份CPI同比上涨2.1%,CPI涨幅连续两个月高于2%,继续处于“2时代”。  近期,房租上涨、寿光水灾、非洲猪瘟、夏粮减产等舆论热点集中指向普通人的钱包和生活,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也随之加深。  华创专题报告认为,一方面随着入夏以来气象灾害频发,带动食品价格
期刊
内蒙古70年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辉煌,蕴涵着极为丰富宝贵的经验。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顾历史,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内蒙古工作,内蒙古取得一切成就首先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领导内蒙古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内蒙古的进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
期刊
未来军事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出更明显的“反杀”特征,保障国家安全会面临更大挑战。  2000年初,布鲁金斯学会国防问题高级研究员欧汉伦(Michael E. O’Hanlon)曾在自己的《技术变革和未来军事》一书中预测影响2020年的颠覆性军事技术。此后的十多年,全球各行各业几乎都感受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变化。  事实证明,欧汉伦当初的预测大部分是准确的,但他也承认还有不少遗憾,如
期刊
龙川村,青山环抱,绿水萦绕,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风水大师们称龙川村布局,如出海龙舟,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徽州大地,秀丽的自然风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徽州寻梦。  早已名声在外的宏村西递,自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游客便蜂拥而来,古村落的恬淡宁静,已然不复存在。  避开五一小长假,挑
期刊
美国对中国的500亿美元科技产品征税迫在眉睫,人民币惶惶,端午节后第一天,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575个基点,跌到了6.50关口。若美国对中国产品征25%的关税,很多人自然联想到人民币可以贬值25%应对,据此已经有预测人民币贬值到7.0甚至更低的声音。殊不知,贸易战绝不会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人民币升贬牵一发,动全身。  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后果,不用远观,近期就有警示。自2015年“8·11”汇改
期刊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正在上海博物馆进行。展览带来了庚斯博罗、康斯泰布尔、透纳、米莱斯等英国著名画家的风景画作品,横跨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拉斐尔前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直至当代英国绘画的发展历程。虽然时间跨度有300多年,但焦点仍集中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这段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期。  “风景本身就是一种向所有人开放的语言,观赏者和风景艺术家都不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古典故事或者
期刊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都得到了稳定和延续,中国也因对外开放而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也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但是国内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中
期刊
1914年6月28日是個星期日,这天早上,身为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索菲亚乘坐火车来到萨拉热窝,之后改乘汽车经由阿佩尔码头前往市区。  一  对奥匈帝国来说,这个出访的日期并不吉利。1389年的这一天,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科索沃战役中击败了塞尔维亚王国贵族的军队,结束了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的统治,并为日后奥斯曼帝国吞并塞尔维亚打下了基础,这一天也被当地人称为“圣维特日”。对于由
期刊
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杯酒释兵权”完全是他的一大政治败笔,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  乍一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  但在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杯酒释兵权”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