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家国营棉纺厂的倒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li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已淡出公众视野的昔日政治明星、改革先锋企业——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由于今年10月份被咸阳市中院宣告破产,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政治责任的放与收
  
  西北国棉一厂是新中国第一家国营棉纺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厂被中央和地方政府赋予了太多经济以外的职责。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典型,八十年代的陕西国企改革典型。该厂培育了赵梦桃等37名省部级劳模,4名全国党代会代表。赵梦桃曾与大庆“铁人”王进喜齐名。赵去世后,她的继任者吴桂贤更以“赵梦桃小组党小组长”的身份起步,直至官拜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即使“文革”结束,吴桂贤辞职回厂,西北国棉一厂仍是中央和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企业。陕西省委历届领导都要来国棉一厂深入生活,抓典型经验。该省不管什么样的企业改革,都要在这里进行试点,以点带面,推向全省。它的内部管理成为陕西省众多企业仿效的样板。它的人均效益曾位列省级系统第一。
  改革标兵的地位,也确实给这家企业带来不少好处。国棉一厂是陕西省第一家发奖金的企业,内部职工洗澡不要钱,校办学校的老师家每月可以多用10度电。那时候咸阳市的待业青年抢着进国棉一厂,农民也喜欢来这里卖红薯,因为他们到别的厂门口卖红薯,工人买一个偷一爪,只有国棉一厂的工人不偷红薯。
  但是,改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给企业带来的,也不全是甜蜜的果实。
  1980年代末,陕西省省长侯宗宾来国棉一厂考察,提出:陕西省是纺织大省,原料小省,而且存在着“粮棉争地”问题(棉花种植面积大、亩产低,粮食不够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大上化纤。国棉一厂既然有化纤车间,应担负起这个责任,扩建化纤分厂。在省政府召开的项目研讨会上,当时的国棉一厂厂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化纤分厂不可以搞,因为不是规模经济,搞了必然亏损。但省领导答复:该项目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社会效益。如一厂上化纤后遇到困难,省政府将给予支持。
  
  于是,化纤分厂仓促上马,建设资金全由国棉一厂负担。一厂除把自己的结余资金投入后,又累计贷款近3亿元,每年承担利息2000多万元。这是国内计划经济的末期。很快,企业要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有人提出撤掉化纤分厂,省领导很生气。
  因为缺少自有资本金,建厂时正逢物价飞涨,加上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化纤分厂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亏损,从一年亏几百万到年亏1000多万。新任国棉一厂厂长张登社说他为此找了100多次省政府,政府的领导们都是“有想法,没办法”。
  在国棉一厂多次求助下,1995年12月26日,陕西省省长程安东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形成一份会议纪要,决定化纤分厂从西北国棉一厂中分离出来。化纤分厂未分离前形成的债务,由分离后的化纤分厂承担。然而,由于银行属于条条管理,不同意省政府《纪要》的精神,不按《纪要》办。
  1996年1月,化纤分厂正式与国棉一厂分离,更名为“兴秦化纤厂”。但该厂资不抵债,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在债务划分后,国棉一厂为其提供的贷款、垫付费用仍达2亿元。
  化纤分厂成立时,曾通过银行发行一部分债券。未发行完的退回厂里了,化纤分厂以此来充抵债款,又惹出一连串官司,且无一胜诉。国棉一厂也受到连累,车辆大都让法院给封了厂领导坐车正在街上走,就给拉到法院去了。
  1995年,国棉一厂完成销售3.5亿,利润只有几十万元。每年为化纤债务偿还的2000多万元利息,用尽了一厂的流动资金,自己还外欠原料、配件款几千万元,职工住房欠账10多年未解决,加上恰逢全国纺织行业低谷,一厂职工谣言纷纷,有人说要大减工资,有人说企业不行了,要早谋出路。
  1996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传统加工业的纺织行业不再列为国家支柱产业,进入调整时期。
  1996年9月3日,中国纺织总会吴文英会长到国棉一厂视察,并与25家省属纺织企业厂长、经理、书记座谈。吴说,今年纺织企业很困难,陕西难度更大,是历史上未有过的。特别要认清现在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再也不是吃国家政策饭的时代了,要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另组公司,我是谁的人
  
  1997年元月21日,国棉一厂厂长张登社宣布:1996年,本厂亏损3808万元,相当于净资产近四成,写下建厂历史上最惨的一笔。
  1997年8月12日,陕西省省委书记安启元到一厂视察。张登社在汇报工作时,着重提了化纤问题。安书记说,省政府所作的《纪要》对一厂非常有利,化纤债务都带过去!要在《纪要》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不能退回,不要再讲解决化纤问题的第二意见!要按照政府的文件办,领导机关不能一会说这样,一会说那样。咱们不能用那个(化纤)把一厂这个好厂拖下去。
  安书记对同行的省纺总公司、省工行等有关领导说:“这个厂基础好,当前工作做得好,前景看好。我们都要支持这个厂,我们的态度都要是积极的,是帮忙,不是添乱。”
  同年,朱镕基副总理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把纺织行业作为国企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
  1997年12月25日。新上任的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来一厂调研,与厂领导座谈时说,省上这个《纪要》很对,应该贯彻执行,要给一厂创造一个好的外部条件,不能把这样一个好厂给拖垮了。在谈及化纤问题时,李建国说,解决问题的机遇来了!中央把纺织行业作为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这说明纺织行业面临一个大的转机,我们陕西省委、省政府也要把纺织行业作为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
  此时恰逢现代企业改制,国棉一厂系省政府确定的首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但因省政府会议纪要精神并未得到落实,致使组建“西北一棉(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方案无法落实。
  国棉一厂的经营者们想出了一个“高招”:一厂仍据原方案改制;在此基础上,一厂等5家发起人,定向募集发起设立风轮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新成立的风轮公司是一个产权多元的法人实体,它将割断原化纤债务与纺织主业的直接联系,轻装上阵。如果化纤债务最终不幸压在一厂上面,一厂或宣告破产或被并购,股份制公司也仅仅是将控股股东由一厂变为银行或别的法人而已。同时,企业将优质资产投入股份公司,也保证了厂内资产不会流失,并且为增加职工收入提供了机遇。
  国棉一厂的上级单位——省纺公司总经理时呈山来企业调研改革时,亦提出:企业改制就要一步到位,组建股份公司。
  1998年元月24日,陕西风轮纺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公司总股本为6500万元。一厂以准备、有梭、喷织、整理车间的设备、厂房、半成品及部分资金作价4000 万元投入,为第一大股东。新疆汇通公司、咸阳棉麻公司等,以及一厂职工持股会及其他社会自然人均以资金投入。一厂投资之外的其他纺织生产设备、厂房等劳动资产,以租赁或承包的方式,转交风轮公司支配使用。
  当时的一厂厂长兼风轮公司董事长、现在的咸阳纺织技院常务副院长张登社说,成立风轮公司不仅是建了一堵防火墙,主要是从职工手里拿到了2000万(股本金)。职工冰天雪地里排队交钱,这2000多万拯救了企业。张登社至今感念不已。
  为什么当时不操作国棉一厂直接破产,一举甩掉巨额债务,然后再成立股份制公司?张登社说,一是当时国家政策没到位,二是“有些事你偷偷干了没问题,稍一声张,所有压力都压过来了”。他强调,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考虑过去的事情。一厂当时的想法是,小步快跑,逐步规范。
  从此,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国棉一厂的大门口,同时悬挂着两个牌子:西北国棉一厂和陕西风轮公司。国棉一厂有土地,有人员,却无厂房和设备;风轮公司有厂房和设备,但人员和土地都是借用一厂的。此种形势下,职工发生了身份困惑:到底我是国棉一厂的人,还是风轮公司的人?
  
  不到位的两次改制
  
  风轮公司成立后,确实很快见了效益。但旧的威胁仍未消除。
  1998年,全国法院系统开展执法大行动,凡属担保贷款,法院均要依法强制执行。国棉一厂净资产只有9000多万元,如需全部清偿它所担保的贷款,势必涉及风轮公司。由于一厂是风轮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其无法偿还债务时,法院有权冻结风轮公司账户,直到扣除相等于其全部股份的现金为止。
  此时一厂本身也债务沉重,难以自保。截至1998年底,该厂外欠原材料等款项达数千万元,尚不包括约800余万元的技改贷款。如果西北国棉一厂继续控股风轮公司,其本身的债务也将转移到风轮公司,使其难以正常运作。
  面对上述困难,1998年12月17日,国棉一厂召开第14届职代会代表团(组)长联席扩大会议,决议:一厂以零资产形式转让所持有的全部风轮公司股份,即以1元的面值转让所持有的4000万元股份,但不以现金或资产形式,而是以债务形式转让。内部职工持股会用一厂的职工工资结余款和福利基金结余,受让了一厂的4000万国有股,当时把这叫做“集体股”。
  这意味着风轮公司从国有控股公司,变成了职工持股会控股的独立法人实体。
  国有股退出后,风轮公司失去了政策扶持,一切都要靠自己。公司运行所需的巨额资金全系贷款,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依然很差。
  2000年5月,《经济日报》策划了一个“西人东行”活动,组织西北数省的政、商、学界人士到东部考察。张登社到东部走了一圈后,思想受到洗礼,回来召集厂办主任、工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要员开会,讨论把这4000万元集体股量化到个人头上,并实现经营者持股的可能性。张派人到省城咨询有关政策,得到的答复是:集体股属于一厂全体职工的共有财产,福利基金也不是你一个人形成的;经营者与职工的持股比例可以有差别,但不能太大,因为国棉一厂不像海尔、春兰等企业,是由小厂慢慢做起来的。
  风轮公司的第三次改制,就此胎死腹中。然而,由二次改制引出来的问题,此时却开始发酵了。
  风轮公司成立第二年盈利4000万元,每股分红30%,“各方面都眼红了”,张登社回忆道。很多人找上门来,要求入股,张登社天天接待这些人。当初筹建化纤分厂时,省纺公司曾给化纤厂投资600万,加上未付利息,共计800万元。省纺公司要求将这800万元转为风轮公司的股份。张登社说:“800万是你直接给化纤厂的,我要接了,对其他要求人股的人如何解释?”遂婉拒。
  2001年底,省纺公司对公司干部进行在职审计,延伸到了下属企业。审计组在西北国棉一厂审计时,提出:担心一厂与风轮公司有关连交易,要彻底分开。留在一厂的人,不能在风轮公司兼职。张登社本人须在厂长与董事长之间二选其一。
  张登社选择了留在一厂当厂长。7年后,提起往事,张登社懊悔不已。“考虑问题太多了也不好……当时我想,风轮公司与一厂的关系是割不断的。风轮公司的股份几乎全部在一厂,如果一厂捣乱,风轮公司就生存不下去。经营企业不容易啊,本着‘一厂要稳定,风轮要发展’的想法,我选择了留在一厂当厂长。”
  2001年12月25日,遵照省纺公司党委“关于西北国棉一厂与风轮公司法人代表分设的决定”精神,风轮公司董事会在张登社并未出席的情况下,召开会议,免去张的董事长职务,由风轮公司总经理、国棉一厂党委书记李树生取而代之。
  10个月后,省纺公司以提拔为名,把张登社调离一厂,到总公司当了一名有职无事的副总工程师。
  一位在风轮公司第一、二次改制时,担任过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人士回顾说:“从1998年至今风轮公司没有严格按照《公司法》运行。如果当初搞了第三次改制,4000万股变成职工大家的钱,就不一样了。但张登社想让经营班子控股,未达目的,又交出了董事长职务,心灰意冷。”
  
  明星企业破产
  
  2004年,兴秦化纤厂宣布破产。化纤厂从生到死,一共花了5亿元左右,绝大部分是贷款。国棉一厂自身的贷款加上化纤分厂贷款,每年要支付利息4000多万元。
  2005年10月,风轮公司由省纺公司下划咸阳市政府管理。省政府为此专门开了会,承诺对此次下划企业,经营班子3年不动。
  自从1998年风轮公司成立后,一厂就只剩下了医院、宾馆、物管、房产、民事、劳资等部门,以及门面房、小区道路和土地。由于债务缠身,法院多次来执行,一厂已经被拖得难以招架,一筹莫展。因此,近几年来,一厂的破产早已成为干部、职工经常提起的话题。厂领导多次往北京跑,最终为一厂争取到了实施政策性破产的机会。
  2008年9月2日,咸阳市中院裁定:根据企业申请,经过审查,西北国棉一厂资产负债率达346.54%之多,亏损严重,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扭亏无望,宣告破产,立即生效。此前,国棉一厂职代会曾投票表决是否同意企业破产,结果,百分之八九十的职工代表同意破产,不同意的职代只有十几名。
  一厂的破产虽令人伤感,但并不意外,且因其职工、厂房、设备等大多已转入风轮公司,所以职工们并不反对。但风轮公司(也是一厂)的职工忽然于2008年10月20日全体停工,堵住了生产区的厂门,要求与领导对话。
  原来,2008年10月15日,风轮公司出台了《风轮公司安置职工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权益处理办法》和《风轮公司职工安置聘用办法》。这两个《办法》规定:凡自愿留在风轮公司工作的职工,一次性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不发给个人,而是拨付到风轮公司账上, 职工中途因辞职、解聘原因离开公司时,才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不计利息;但有“中途调离”等6种情况的,不予支付。
  董事长李树生说,这两个《办法》是企业与破产清算组在“广泛吸纳职工的意愿要求”和“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下形成的。职工不把补偿金放到风轮公司,坚决不让上班。
  大多数职工对此强烈不满,认为这两个《办法》是风轮公司董事会不经股东代表大会,擅自对接受国棉一厂职工安置时作出的,它形成了“10·20事件”的导火索。
  其次,陕西省从1986年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合同制。作为每次国企改革的试点单位,一厂1982年就招收了1000多名合同制工人。根据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列入国家计划的破产兼并企业职工安置有关社会保险的通知》的规定,国棉一厂破产后,全民所有制职工领到的一次性安置费,按工龄计算为2065元/年,而合同制职工领到的经济补偿金,按工龄计算只有1170元/年,这也是引发此次停工的原因之一。
  停工事件发生后,咸阳市国资委等部门多次与一厂在职职工、退休工人举行对话会。市国资委主任吴礼生在会上说,职工停产40小时,造成产值损失300万元,市领导对此感到震惊、痛心,它也给国棉一厂带来了负面影响。
  截至记者发稿时,在有关部门的耐心工作下,风轮公司停工事件已得到解决,企业恢复生产。风轮公司的5000多名职工中,提前退休1200人,有的一家爷、孙同在退休之列;买断工龄1500~1700人;留下不走的2000多人,企业开机不足,生产与经营受到重创。
  风轮公司二次改制时,国棉一厂转让的4000万股,因历史原因没有量化到职工个人头上,挂在职工持股会名下。对这部分股份的性质,现在还存在着争议。咸阳市国资委有官员私下说,它还应该算是国有股。另有消息称,咸阳市政府欲以国棉一厂的土地作价入股风轮公司,重新实现国有控股。
  咸阳市国资委官员及风轮公司董事长李树生以“目前破产程序仍在进行中,不方便对外透露”等为由,不接受媒体正式采访。
  从11月14日起,风轮公司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的职工们,有的在家休息,有的应聘到民营棉纺厂工作,还有的买了三轮车,去街上当“骆驼祥子”。
  56岁的西北国棉一厂,就此销号。
其他文献
在灾难救治和重建中,中国社会上演的是道德剧,而不是社会协调的行动剧,民众与政府双方都陷入了短期的利益博弈中。如果没有对制度设计、制度安排的认真考虑和讨论,下次灾难来临,一切就仍会重演。  2006年的中国,虽然矿难、飓风、洪水、干旱接踵而至,但放在中国绵长的历史脉络里看,这不是一个大灾年,唯一不同的是,围绕灾难引起争论却前所未有地激烈。  在争论中,被提起最多的不再是死伤无数的矿难,而是飓风过后的
亚洲电影新浪潮的下一站,“20年前是台湾,今日是马来西亚了”。  你是否曾看过一部马来西亚电影?按国籍来论,马来西亚最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导演是蔡明亮,影迷众多,尤其得到评论家的青睐,但有谁会把已有大师之谓的蔡明亮当作马来西亚导演呢?他年轻时求学台湾,所有电影都在台湾拍摄,演员、制作班底包括投资,都和马来西亚没有丝毫关系,他的作品一部也不曾在母国放映。  不是不想,是不被准许。蔡氏电影以灰暗的主题、大
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与国外的销售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齐头并进地发展着,于是,在过去15年内出现了“中国崛起”现象。然而,这两个市场的前途并不稳定,依旧充满着各种变数。    1990年5月,美国国会正在激烈地辩论是否给中国延长贸易最惠国待遇。我在一次会议上作了个发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必须以有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接纳为前提,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我认为,无论中国局势出现什么样一时性的动荡
中国这15年来存在的重大挑战,首先应该是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90年代以来,尤其从1992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恰恰是中国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治理理念和方式都受到了挑战。1989年以前,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也带有一些盲目性,主要是对转型中的治理问题认识不足。1989年之后摇摆了一段时间,1992年后重新推动改革,改革的策略跟过去有所
有价值的课堂应该是有问题提出,走向碰撞讨论“援疑质理”的过程。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让课堂真正地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问题的探究应该立足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温度的、有价值的,能让学生产生身心共鸣的好问题。基于此,笔者立足《诗经两首·氓》这篇课文,通过诵读课文、群议课文和比较阅读,在兼顾基础和提升的同时,试对这一新课标理念作一教学实践。  一、问题引导,预热课堂,寻
写这个题目,是基于我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想:产权的确立,要以社区自治为框架。农村的联产承包是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伟大的制度创新。为了使未来的市场经济继续从这种制度创新中获益,我们就需要从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基础的西方产权传统中寻找与之可以对接的资源。因此,我从最浅层次开始,在英文中寻找“承包”的对应词汇,结果发现了charter。这个词在报纸上经常出现。比如charter plane就可以翻译成“包
《水浒传》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书中灿若群星的梁山英雄当中,林冲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最终被逼无奈投奔梁山,成为草莽英雄的发展过程,成功地塑造了林冲由软弱“忍让”,一步步走向奋起“反抗”的英雄形象。  那么,林冲是怎样由软弱忍让被一步步逼上梁山、走向反抗的道路的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怎样
海尔集团作为一个在政治与商业上部谨慎地保持品牌的企业,一直在股权激励与MBO上保持着低调,但一直在坚持。  在中国的企业发展史中,因产权不明晰而带来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哪家企业胆敢做出稍微大胆一点的举动,动辄可能就被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给压死。至于这顶帽子压死了哪些应该发展的企业,哪些又是应该被追究侵占国有资产的例子,这些问题反而没有人关心和加以区分。产权交易必须有规则,但不分情况
开办慈善医疗机构的目的是解决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后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多元化社会理应容纳并鼓励宗教的力量施医赠药开办诊所,使之成为社会化救助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广州德政北路429号的折叠门内,10张天蓝色的塑料候诊椅上坐满了候诊的病人。左边是两间五六平方米大小的诊室,一男一女两个医生正在问诊。右边一张两平方米不到的桌子旁,挂号员正在与病人核对病历号。环视四周,致谢的30面锦旗挂满了墙壁。  
阿拉斯加对于整个美国,也是真正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去过,这个州和美国本土隔着加拿大。  俄国航海家在1741年发现了这块陆地,英国和西班牙随后也对此虎视耽耽,但最后俄、美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近邻优势而在此安营扎寨。当时各国争夺这块高寒冻土的最主要原因是这里盛产海貂皮。经过几十年的捕尽杀绝,到19世纪中期,海貂濒临灭绝,俄国人对这块大地也失去了兴趣。当时的美国国务卿Seward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