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低调沈万三炫富激起朱元璋杀心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历距沈万三时代已两百多年,沈万三仍是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可见,沈万三确实是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
  为什么大家叫他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呢?据董谷《碧里杂存》等资料解释,明朝初年称巨富为“万户”,姓后加“万”,是当时对富人表示敬意的一种习惯称法。又,当时人分五等,曰:“奇、畸、郎、官、秀。”奇最低,秀最高。称“秀”的人家产须在万贯以上,沈氏排行第三,家有亿万资产,故称以沈万三秀或沈万三。可见,他的名字是尊称、排行与户等的合称。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他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炫富招来了灭顶之灾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是贪得无厌的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来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按,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沈万三,要他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合七十四华里多,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他以一家之力,是怎样如期完成的?没有人知道。
  今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要他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聚宝盆”的传说
  沈万三何以富甲天下?民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清代著名文人褚人获《坚瓠集·聚宝盆》载:沈万三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有一天,梦见一百多个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第二天早上,他见一渔翁捉了一百多只青蛙,准备剥剐了拿到市场上去卖。万三联想到昨夜的梦,动了恻隐之心,就拿钱买下,放生于池中。当天晚上,青蛙们呱呱地叫了个通宵,吵得他睡不着觉。早晨起床后准备去驱赶,只见它们都环绕着一只瓦盆蹲着,他很觉得奇怪,于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有一天,万三的妻子在盆中洗手,把一支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数也数不清。随后拿金银来试也是一样。从此之后,沈万山开始富甲天下。
  张岱《明纪史阙》也有相同的记载,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诛而赦之后,沈万三才交出聚宝盆,然后埋于城下的。
  此外,还有乌鸦石、马蹄金等很多神话似的传说,不一而足。孔迩《云蕉馆纪谈》记:“沈万三,苏州吴县人也。家贫无产,以渔为生。一日饭毕,就水洗碗,碗忽坠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觉左右前后,累累如石弹,乃尽取之。识者曰:此乌鸦石也,一枚可得钱数万。因以富。或曰:夏日仰卧渔船上,见北斗翻身,遂以布
  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罗担七条而至,谓曰:汝为我守之。言讫忽不见。启视,皆马蹄金也,以此致富。”
  这些传说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间的财富幻想,也显示了人们对沈万三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当然不是沈万山富有的根源。
  何以富甲天下?
  沈万三发财致富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垦殖说
  根据这些资料,专家们推测:沈万三的父亲从湖州南浔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纳佃户、出租田地、雇佣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掌管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江南经济发达,在宋元之际未受到什么破坏,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一定也是“售粮大户”。可见,沈万三家族主要是靠垦殖起家,辅以农产品交易,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第一富豪的。
  ●二是赠予说
  这些资料都说,沈万三的财富,均得之于陆德原的赠与,事实果真如此吗?明都穆所辑的《吴下冢墓遗文》中,收有一篇很不常见的《陆德原墓志铭》,略谓:陆德原字静远,长洲甫里(今 直)人。家有资产,又得族田千亩。他在家乡办起了甫里书院,被署为山长,曾捐资重建长洲县学。调任徽州儒学教授后,又出资修州学。至元六年(1340)回苏州买木料时病逝。有子八岁,长女赘徐元震,次女刚生三个月。这篇铭文出于陆氏同僚、儒学提举黄晋之手,有力地证实陆氏并无出世当道士的事,况有入赘之婿、幼小之女,更无送财与外人的道理。
  沈万三很可能帮陆德原管过账,购运过木材,甚或接受过一定的赠与,但全盘接受陆家财产,则可能是讹传。   ●三是通番说
  这里所说的“通番”,指的是海外贸易。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孔迩《蕉馆纪谈》说沈万三“乃变为海贾,遍走徽、池、宁(国)、太(仓)、常(州)、镇(江)豪富间,转辗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沈万三家族以垦殖为根本,可能接受过一些来历不明的资产,并以此为资本开拓商业,并大胆通番,开展海外贸易,从而一跃而成为巨富。
  沈氏家族败落之谜
  沈氏家族的没落是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次打击大约在洪武三年(1370)至六年(1373)。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即便是沈万三已经不在人世,沈家也没人充军云南,但经过这番折腾,沈家的财富也蚀减过半了。再加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对江南富民采取了严苛的政策,多次强制迁徙,并课以重赋,从此之后,沈家也就一蹶不振了。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的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先后入狱。《故沈伯熙(庄)墓志铭》记:“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入则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疗……卒于京。”
  沈至入狱的原因是逃避赋役,沈庄入狱则可能是涉嫌“胡党”、逃避赋役而羁押至京,其事不小,连补带罚,再加上两兄弟最终都能出狱的上下打点,其数目也定在巨万以上。
  大约在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却在劫难逃,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洪武二十六年(1393),“蓝党”案发,蓝玉被处死,株连则在全国蔓延。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两次在沈家坐馆,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两次在蓝玉家坐馆,前后也有十多年之久。通过王行的关系,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蓝家也有了交往。“蓝党”案发后,有人劝王行逃遁,这位迂腐先生说:“临难无苟免。”结果以同谋罪被诛。
  当时,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后,仇家即以沈家同蓝家的关系为据,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在严刑逼供下,顾学文招认曾收到蓝玉“钞一万五千贯”,为他购置粮米、绸缎等物,用来准备起事和赏人。
  《弘治吴江志》载:案情牵涉他的“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八人。”其中沈旺是沈万三的儿子,其他人等也都是沈万三的子孙。《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记:“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沈)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同日被杀的还有八十多人。
  《乾隆吴江县志·旧事》载有胡蓝党犯人沈德全一家的处置细节:二月十八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多着折了臂膊,未出动的小厮不打,且牢着他。供出的田口家财断没了。”二月二十日载:“正党与户下户丁都凌迟了,十岁以上的小厮都发南丹卫充军,十岁以下的送牧马所寄养,母随住;一岁至三岁的随母送浣衣局,待七岁送出来。”——真可谓惨不忍睹!
  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就这样急剧地衰落了。
其他文献
目前,天津市在河东区设立了“天津市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并在西青、东丽、宝坻、滨海新区的汉沽设立了4个分中心, 12000余名老人享受到了“在家入住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天津市将重点推进该服务,力争到2015年实现虚拟养老服务中心全市普及。  虚拟养老院是天津市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该模式将整合辖区内养老院、医院、商家、家政、水电气等服务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三大类统一规范的标准化、
期刊
“办完这件事,往后的日子才踏实。”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门口,78岁的王敏(化名)拄着拐杖,独自来预约。她正式办理遗嘱登记的日期已经排到了11月14日。  自开始免费接受老人遗嘱登记仅10个工作日,已有1000多名老人前往中华遗嘱库办理了登记遗嘱的预约手续。面对“供不应求”的场面,北京民政部门已协调派出志愿者“增援”。  今年内,中华遗嘱库还将在京新设立3至4个登记点,并向上
期刊
“目前,武汉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137万人。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养老服务及项目的多元化将是一个新趋势。”武汉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说,从2006年开始,该市开始推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政策。居家养老服务,有的是居民自掏腰包,有的则是政府出钱,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请进门”为老人服务。  根据老人的情况不同,分为“免费服务”和“补偿服务”。符合“免费服务”条件的老年人,可享受每年由政府购买的养老
期刊
篮球是一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运动,但打篮球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经常到许昌体育场打篮球的人都知道,有一位花甲老人热衷打篮球,而且球技不错。老人名叫赵留成,在球场上健步如飞、身手敏捷,看上去一点儿都不比年轻人差。  少年时,曾为篮球队主力  运球、传球、投篮……清晨,在许昌体育场的篮球架下,满头白发的赵留成和几名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打着篮球。“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打篮球,后来忙于工作,中断了几十
期刊
日前,福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将该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提高政府补贴标准。  《意见》指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职工基本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保;对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计生对象等缴纳困难群体,政府为其代缴不低于50%的最低
期刊
在乡下工作,向一位老乡“讨”了一块地,业余时间种菜。每次去菜地里干活时,总能碰见一位老人,在邻近的地里忙碌。后来渐渐熟悉起来,一边干活,一边和老人聊聊家常。有时我口袋里装了香烟,就顺手递上一根。他非常高兴,吸着烟,对我说,当老师的真懂礼,自己不抽烟,还随身带烟。  接触的次数多了,我与他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老人姓刘,有一次,我问他:“刘老今年多大了?”他顽皮地说:“你猜猜!”我说大概六十出头吧。
期刊
对于家住松江花桥小区的潘祖超来说,这是一个晴朗的好日子,他赶紧推着轮椅带妻子出来晒太阳。“潘大哥,又带老婆出来散心啊?”一路上,不断有熟人和夫妻俩打招呼。这样的画面,在潘祖超和妻子王金娟的生活里,重复了整整30年……  58岁的王金娟30年前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生活不能自理;比她小两岁的丈夫,却将她照顾得体面又周到。近日,我们走近这对夫妻,感受他们平凡却动人的真情。  背着妻子四处求医  王金娟留着
期刊
婆婆的病总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街坊邻居都认识,还时不时地帮公公打打热水、倒倒垃圾,但严重的时候却连孩子们都不认识,眼里只有公公一个人,出门就不识得回家的路。害得公公像个跟班的一样,天天牵着她的手,唯恐一不小心走丢了。  公公的身体也并不好,我就和丈夫商量着,把公公和婆婆接到自己身边,也省去了不少的担心。可婆婆却死活不同意,一门心思地赖在公公身边,见了我们也很生分,平时言语很少,除了倒腾她精心栽培的
期刊
公公今年68,退休生活丰富多彩,业余爱好以养鸽、放鸽为乐趣,还结交了许多鸽友。说起信鸽,公公立刻就会精神倍增,小时候因为家在农村,偌大的草场没什么可干的,祖爷爷就盖起了鸽笼,传授公公如何饲养鸽子的经验。多年以来,只要是他出远门,婆婆和老公照料好他的宝贝鸽子是头等大事。公公养了五十几年的鸽子,每天早晨5点钟就要起来打扫鸽舍,只要是棚里的鸽子看到他,都会轻轻煽动翅膀做出亲昵的姿态。公公倡议要文明养鸽,
期刊
忽然想起以前在香港工作时见过的一桩趣事,工作之余我不禁笑了起来。旁边的同事不解地看着我,于是我讲给他听,没想到他也笑个不停。  我家旁边住着一家从祖国的大西北到香港定居的人家。有一天,他们家里的姥姥首次到香港探亲。姥姥不懂广东话。如果没人帮她翻译,她就变成“聋哑”老人了。  白天家里人都上班,姥姥一个人在家呆不住,就下楼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晒太阳。有一天,不远处走过一位老奶奶,她见有人坐在长凳上,也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