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积累:作文的源头活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p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下半年,笔者开始使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的作文教学设计,依据主体性作文教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实际,有序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调整、补充、完善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训练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督促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常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这一提法是非常富有指导意义的。
  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走入自然、社会的大课堂,认真地观察生活,细心地体巨人生,不断地增加生活积累,我设置了“生活笔记”作业,每学期写作15周,每周积累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写5篇笔记,每篇200字左右。一个学期写作总量不少于15,000字,落实了《课标》关于“其他练笔不少于10,000字”的要求。初中三年6个学期,前5个学期各完成15周的生活积累任务(一般上半期写8周,下半期写7周),每一学期的训练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训练内容大体上和阅读教材作文训练的内容协调一致。像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为记人单元,第三单元是写景单元,作文训练内容也依次是记人、写景的。
  在服从每周训练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写作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也就是说,观察、了解、体陪到了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既突出了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初一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重直观,重形象,而对比较复杂的事理就无法较深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因此,生活笔记的写作专题主要是“观察一描写”和“了解一叙述”类。第一学期主要观察、描写三个子题:人物、场面和自然景观,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抓住人物的特点,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描画出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走人大自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各种事物,抓住其形体、颜色、气味、结构等方方面面的特征,初步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观察的对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并尽可能做到情景交融。其中,要写静态的景物、场面,也要写动态的景物、场面,引导学生去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第二学期重在了解、叙述各类事件,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求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或调查访问,去发现生活材料。在写作时,要求重点突出,事件叙述简洁、完整,注意处理好材料的详略。本阶段还要写“活动”,包括家庭活动、学校活动、个人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等。写活动,要求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对整个活动场面的概述,给人以整体、概括的印象;又要有对典型人事的描述,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
  初二第一学期写作“体验—抒情”系列。一方面,学生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需要发泄,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写作的专题有“青春宣言”“我真棒”“生活如此美好”“最近比较烦”“珍爱拥有”“享受痛苦”等。专题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和班级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要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心理,允许表达他们心中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很“消极”的情绪。对某些妨碍学生思想进步和情感发展的情绪,教师应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和学生坦诚交流,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促进个性发展和思想成熟。在写作上,要学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种种方法。初二要写作“认知一说明”类笔记,分“实物”“事理”“程序”“科幻”等子题,有序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考察、阅读、访谈等方法,去认知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知之甚少的事理。
  到了初三,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写作“感悟—议论”类专题,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角度设置子题,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意识,培养其理性精神和哲理思辨能力。通过前5个学期系统有序的观察、了解、体验、认知和感悟,学生对怎样积累生活已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写作技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的生活积累习惯已初步形成,就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尽兴写作了。经验告诉我们,到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把生活笔记的写作当成了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已是欲罢不能了。在写作中,学生把握生活的灵感、反映感受的灵思、表达思想的灵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鲜明地表现出个性化表达的特征。
  在同一个学期,生活笔记的训练专题在难度上也有一定的层次性。像初一,写人物描写类笔记时,先从“我的世界”和“家庭人物”写起,因为对于自我和家庭人物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写好。接下来写“学校人物”,通过前两周的强化训练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已基本掌握观察人物的方法,写作水平也有提高,写起来困难也不大。这时,就可以观察“社会人物”了。
  每周末要求学生互相批改生活笔记,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激励进步。对于精彩的生活笔记,在周二固定的欣赏课上,由作者朗读,供同学们欣赏。我则对关键之处略加评点,提醒大家学习。期末对生活笔记进行装帧,设计封面,并进行评比、观摩、奖励。三年里,一般同学都写有十多万字的生活笔记,为写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生活基础。
  二、优化、完善作文训练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一种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样。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设计为“说明事物”,初中学生第一次写作说明文,能够运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介绍一种事物,不写成记叙文或者其他文体,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要让绝大多数同学真正形成说明事物的能力,必须在总结第一次作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提高性训练,才有可能逐渐达成目标。并形成创新写作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解,在每一个训练单元中,我都设计了层级清晰的三种课型,一是“导写课”,即每一个训练单元的第一次写作练习。它要求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弄清楚该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和写作规律,教师要发现学生在实现训练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二是“提高课”,在掌握某一训练单元的基本写作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这一训练单元的整体写作要求;三是“创新课”,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三种课型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将学生引入写作的佳境。   为了说明问题,我仍以上面提到的“说明事物”一课来说明作文单元教学的训练系列。这个单元,“导写课”训练的是命题作文:“一个精美的文具盒”。“训练目标”为:(1)学习运用说明的方式进行写作;(2)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3)运用空间顺序,说明有层次。题目中的“精美”一词,明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运用空间顺序”,既是明确的要求,又提示了写作的基本方法。这样,虽然是第一次写说明文,但大多数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在“交流”“评析”等环节中,可以讨论和赏析优秀作文。“发展课”采用的是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喜爱的——”。训练目标定为:(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2)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层次分明地写;(3)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第二次写事物说明文,要求明显提高:虽然在说明的对象上面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但事物的特征要学生自己去“抓住”;说明的顺序要学生自己去“恰当地”选择、运用;层次上要求“分明”;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次训练,既是对说明文写作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又是一次更具挑战性的提升性练习。第三次写作事物说明文,进行创新训练,采用的题型仍然是半命题作文:“__的自述”。训练目标定为:(1)细致观察、多方了解事物的形状、结构、形成、功用,做详略得当的说明;(2)运用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形式,饶有兴味地介绍一个或者一类事物。这次训练,对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处理材料的过程以及说明的语言作了较高的要求。写作“自述式说明文”,在形式上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与指导,使学生明白,说明文写作起来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作者的知、情、意同样可以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在给人以知识的同时,也能给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感染;其形式也丰富多彩,除了自述式之外,还有诸如故事式、诗歌式、戏说式、对话式、问答式等等。这样,学生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新思维,说明文的写作兴趣也得到培养和巩固。作文单元训练,就是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强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加深写作的体验,不断提高写作的能力,最后圆满实现单元训练要求。
  我高兴地看到,通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不太长的时间,我的学生一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500~1000多字的有一定质量的文章,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能力、思维水平等综合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    《背影》发表八十多年来,不知拨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背影》感人是共识,可为什  么感人却众说纷纭。  叶圣陶说:“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1〕  季羡林说:“《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2〕  余秋雨说:“朱自清就以朴素的笔调描写了他当时看到的一幅图
一、导入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停顿较长)——在生活中最令你们担心的事是什么?  生:高考。  生:有人当众考量你。  生:口头作文。  生:突然被人叫起来说话。  师:看来最令大家担心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美国有一个调查公司,曾经随机抽取了3D00名美国市民,调查“在生活中,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事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显示,不是战争,不是疾病,不是死亡,而是当众演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开展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教师应将这种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从而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所谓“有效”,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以及学生学习技能提高的快慢。有效教学理念颠覆了惯常的教育行为。这一理念将教育视角聚焦于教学实践,而非传统理念中“老和尚撞钟”式的教学。有效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属性和
记者:《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在中学,《红楼梦》的部分章节也一直是语文课的必修篇目。选修课开设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更多的内容了。围绕《红楼梦》有很多趣谈,比如说人物的名字别有含义,判词预示着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内容非常容易成为老师用来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您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把握这么一部宏大的作品?  蔡义江:我觉得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点,但不要把兴趣都引到这方面去。《
编者按:每年的全国高考备受大众关注,而其中语文试题更是大家谈论的对象。本期我们特邀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谈谈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希望能引发广大同人对语文高考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自各省自主命题以来,虽然每年有十几套试卷在竞争,但是由于命题研究严重滞后,命题改革往往变成了覆雨翻云、周而复始的瞎折腾。作文命题只懂得换题型、题目,却不知换理念。年年在“改革”,却不见有长进。大多数作文题水平低下,严重影
湖南省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依衡山傍湘江,环境幽雅,是一所全日制股份制民办初级中学。目前,在校学生4000余人,专职教师200余人。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33名,其中男教师15名、女教师18名;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31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4名,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0名;教育部“国家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师培训”专家团成员1名,湖南省基础教育初中语文学科资源建设专家库成员1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名。建校以来,语
回顾这六十年,语文教育有许多“得”,也有不少“失”,并非“一得”与“一失”所能言尽,因此只能从这些得与失之中各择一要者言之。  笔者以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进步,是为“一得”。  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等说法。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师生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学也逐步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1978年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给予
主持人的话  《墙壁之间》(又名《课室风云》)是一部法国学校题材的电影。它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了一间教室内发生的看似普通实则波澜壮阔的一切。课堂上的一个单词、一句话、一个动作,背后承载的是师生们各不相同的生活、互相冲突的文化观念以及种种不同的理念风俗。这间教室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透过它,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个远超我们日常想象的丰富的王国,师生的交往、情感和思维的碰撞在其中展开,教育在其中发生,抑或被
古典的传统诗歌是抒情的,但是关于“情”的内涵的理解却处于混沌状态。日常语言要合情合理,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似乎情与理只有统一,而无矛盾。这种说法对于抒情实在是一种遮蔽。诗歌赏析不得要领,误人子弟,原因就在忽略了情与理是一对矛盾,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文学创作论》中就引用过清代吴乔的“无理而妙”,就是说抒情看起来要“无理”,不合理才好。这个说法,在阐明抒情的特殊规律
一次期末考试评卷,有一道题是指出文段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参考答案是举例论证。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举例、举例论证、例证、举例子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命题人的,他认为“举例论证”最标准;“举例”严格来说不应省略“论证”,但也勉强说得过去;“例证”则有些模糊不清;“举例子”是说明方法。第二种是评卷者的,认为这四种答案均可,因为都包含了“举例子”的意思。第三种是一位名师的意见,他认为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