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123_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
  突然有几个人从树丛中跳出来,不容分说地将两人捆绑起来,
  审问中,对方无意间问道:“你俩是不是马匪军的探子?”
  王树声一听这话,心里反倒有了底儿
   王树声(1905-1974),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导人。曾任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病逝,享年69岁。
  王树声晚年曾对家人提起找党的经历,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一定要找到当年护送他回延安的恩人俞学仁。据王树声的女儿王宇红后来回忆:“解放以后我父亲一直在找这个人,有名有姓的,当时托兰州军区,托部队找这个人,一直没有找到。到我父亲1974年去世以后,我母亲还在找这个人,也找不到,找不到这个人,也找不到他的家人。有的人就说,(父亲)当时可能是神仙救的。”
  “人在,火种是不会灭的!”
  在开国大将王树声辉煌的军事生涯中,有三次令他终生难忘的失利。其中之一,是兵败河西走廊。
  1936年11月,西路军西渡黄河。因不适应与马家军骑兵作战,首战古浪便遭重大损失。此时,大病初愈且在长征中被张国焘剥夺了实际指挥权的王树声临危受命,任红9军军长。西路军将士虽然浴血奋战,但由于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缺粮少弹,兵员无法补充,损失惨重。红9军几乎拼光了。
  1937年3月,为保存实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分散突围。王树声率部转战茫茫祁连山,所部由300余人战至11人,最后只剩下8人。李新国是其中之一,据他回忆:他们走出了祁连山,又来到河西走廊。这一天大家格外有劲,行军速度特快,近百里宽阔的平原地带,他们一个夜晚就穿越过去了。天亮时,找到一家老百姓讨饭吃,老乡待人很好。饭后没有停留,继续向东偏北方向前进,越过几座小山梁,便进入民勤县境。当日下午,在一个骡马店暂住下来,恰好碰到一支来自定边、盐池的骆驼队……他们得知定边、盐池一带驻有红军队伍,心里都很高兴。就在这时,王树声召集大家开会,说越是在胜利的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集体行动目标太大,为了安全起见,可分为两个小组分头行动。其中,李新国带领三个人为一组。临别时,王树声一再叮嘱他:“你们的政治表现和党籍问题,等回到部队以后,大家可以互相证明。”李新国一行四人,就此单独踏上归程。
  王树声和杜义德、谭云保、饶金才四人一组,当晚没有起程,而是在骡马店住下。谁知就在这天夜里,他们睡着后,突遭土匪包围抢劫。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交火。生死攸关之际,王树声冷静地收起了手枪,对其他三人说:“都把枪放下,放下!”三人不解,王树声解释道:“他们人多势众,我们人地两生,打起来只能遭受无谓的牺牲。我们的使命是回到陕北,找到大部队,向党中央报告情况。革命战士不怕死,可死在这里值得吗?”
  经过一番交涉,在土匪保证不杀人并予以放行的前提下,王树声等人将随身的枪支弹药和之前缴获的金条等财物交出。临走时,土匪给他们留了点儿东去的路费。
  “人在,火种是不会灭的!”这是王树声在祁连山中讲过的一句名言。
  他暗自加油: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
  王树声一行人沿着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夜以继日地向东奔走。到了宁夏中卫县境内准备东渡黄河时,为了进一步缩小行动目标,他们又分成两组:王树声和饶金才从南面过河,杜义德和谭云保从北面过河。不久,杜义德和谭云保顺利过河,没几天就赶到了援西军驻地,回到了红军队伍之中。而王树声却险些落入敌手。
  那一晚,王树声和饶金才来到一个靠近黄河边的村子,正要找老乡探寻渡口时,突然碰上了防守渡口的敌兵。慌乱中,两人分头奔逃,失去了联系。
  春末夏初,正是腾格里沙漠多风的季节,天气变化无常。王树声穿着破烂的衣服向东行,孤身一人闯入茫茫沙海中。时有狂风卷着沙石飞舞,天昏地暗,王树声在沙漠里连滚带爬地前行。精疲力尽时,他常常挣扎着爬起来,仰躺在沙坡上,想起西路军失败的惨况,许多患难与共的战友牺牲时的遗言:“首长,你要为我们报仇!”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他。他暗自加油: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找到党中央,继续战斗下去!
  他又饿又渴,又累又困,后来只能奋力地向东爬行,最终昏倒在沙漠里。所幸有一位路过的老乡俞学仁搭救了他。俞学仁不仅见过红军队伍,还听说西去河西的红军吃了大亏,被马家军打散后,大部分人都往陕北方向逃跑。他还曾接济过两个落难的红军。俞学仁对王树声说:“红军都是好人,是咱穷人的队伍。我一定把你带出腾格里大沙漠,送你到延安去!”
  俞学仁让王树声改名为李炎生,扮作自己的女婿,两人以走远亲为名结伴而行。由于口音不对,途中遇到军警盘问时,王树声就假装哑巴。
  在俞学仁的护送下,王树声直奔陇东。数日后,两人经由固原以北转向东去。有一天傍晚,两人从一个村子路过,正要找个住处歇上一宿,突然有几个人从树丛中跳出来,不容分说地将两人捆绑起来,急急忙忙押到村子里。
  审问中,对方无意间问道:“你俩是不是马匪军的探子?”王树声一听这话,心里有了底儿,提出要与他们的负责人会面。恰好有一位特派员认出了王树声,这才消除了一场误会。事后,这位特派员将王树声两人护送到中共固北县委所在地三岔镇。在这里,王树声平平安安地休养了一些日子。随后,在几名骑兵的护送下,经由陇东曲子镇、华池等地,回到了延安。
  饶金才、李新国、曹丕堂、秦传山等人历尽坎坷,也先后找到党组织。
  毛泽东:“你回来就是胜利”
  毛泽东听说王树声脱险归来,很快会见了他。王树声汇报了西路军遭受失败的有关情况,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应负的責任。他说:“主席,我们西路军打了败仗,我对不起党和人民。我是来负荆请罪的,西路军的失败我有责任,甘愿受党纪、军纪处分。”
  毛泽东微笑着说:“你回来就是胜利。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你不要背思想包袱,你要继续前进。”会见后,毛泽东还亲自给王树声写了介绍信,让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此后,王树声一直将此次战败铭记于心,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时刻提醒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王树声被称为“写检查最多的大将”,他总是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在《王树声军事文选》中,新中国成立前的文章有46篇,文章标题中带有“经验教训”“检讨与反省”的,就有6篇之多。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检讨自己:西路军失败,自己给党和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王树声晚年对家人提起找党的经历,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找到当年护送他回延安的恩人俞学仁。据其女王宇红后来回忆:“到解放以后我父亲一直在找这个人,有名有姓的,当时托兰州军区,托部队找这个人,一直没有找到。到我父亲1974年去世以后,我母亲还在找这个人,也找不到,找不到这个人,也找不到他的家人。有的人就说,(父亲)当时可能是神仙救的。”★
  (责编/陈小婷 责校/黄梦怡 来源/《王树声、杜义德千里回归延安记》,卢振国/文,《党史博览》2000年第1期;《长征时期共产党人执著找党记》,史真/文,人民网2016年12月9日;《女儿忆王树声:为了找到党一个人翻越沙漠》,佚名/文,人民网2016年4月8日等)
其他文献
中弹牺牲,时年34岁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合众社记者时说:  “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赵尚志(1908-1942),热河朝阳(今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牺牲,时年34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
期刊
开篇 “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今年是陈望道诞辰130周年。101年前的8月,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面世。这一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标志性著作在中国的问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鲁迅称之为“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1848年《共产黨宣言》的出版,犹如一束亮光,照亮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共产党宣言》在被正式
期刊
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加入传奇人专栏,“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稿)选登,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党史,贵刊追根溯源,今年连续
期刊
与首任妻子相濡以沫40载,天人两隔。  与第二任妻子年龄相差31岁,黄炎培告知亲友:“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黄炎培与王纠思:结发40载,相濡以沫  黄炎培20岁时,以家塾教师为生,在教书的同时,作诗写文,參加川沙、南汇、上海书院的征文大赛。他的文章屡次获奖,奖金加起来比一年教书的工资还要多。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炎培姑父的一位朋友王筱云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非常赞赏:“这个青年前途有希望。”黄炎培的姑
期刊
“我的父亲黄炎培历经五朝:前清举人,辛亥元老,北洋两辞教育总长而埋头办学数十年,抗日烽火中创建民盟,1949年出任政务院副总理。”黄氏后人,英才辈出。黄氏家训第一条:必须尊重老百姓;家训第二条:不但要爱人,还要喷出热血地爱人;家训第三条:做人再有才干也不能骄躁。  据黄炎培举人中式《朱卷履历》和《黄氏雪谷公支谱》史料,参以明清诗文别集及方志文献史料,考证黄炎培始祖为春申君黄歇,上海始迁祖为黄彦,而
期刊
“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家训第一条:必须尊重老百姓  家训第二条:不但要爱人,还要喷出热血地爱人  家训第三条:做人再有才干也不能骄躁  黄大能是黄炎培第四子,黄炎培对他要求特别严格。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中多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他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
期刊
出身厨师世家,  十年磨一剑,钻研楚菜,  推广楚菜饮食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蒋文涛 男,出生于1982年,湖北汉川人。湖北特色蒸菜“二河三蒸”第四代传承人、“楚食官”组织创始人、千年楚菜餐厅总经理。著有《千年楚菜》《楚菜再出发》。  39岁的蒋文涛圆脸光头,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引经据典,言语有超乎他年龄的成熟感。可聊起楚菜和楚菜文化,他便兴奋地像个孩子。  走进蒋文涛的千年楚菜馆,第一
期刊
找党途中遇土匪抢劫,猛虎挡道  一行三人经大足、达县穿越秦岭,  一路上虽然历经了千难万险,  但刘伯承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讨饭,也要找到党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逝世,享年94岁。  1926年5月,刘伯
期刊
朱良才找到红军部队驻地门口时,  被小战士拦了下来。小战士怎么也不相信眼前的“叫花子”  是共产党部队里的领导干部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逝世,享年89岁。  1937年3月,党中央、中央军委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
期刊
儿子许延滨曾问许光达: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千里寻党呢?”  许光达回答:“因为我坚信,胜利非共产党莫属。”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9年逝世,享年61岁。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恶劣的环境,许光达义无反顾地参加南昌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