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对入校新生进行分级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由笔试过渡到上机考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案,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89-0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同时还能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因而,如何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熟悉并掌握和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导致每个人目前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方面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就从来没接触过电脑,比如来自云南、贵州等偏远山区的学生们。对于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们(比如,京、津、沪一带),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挺高了。由这些学生组成的团队,如果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本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各大学院校,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均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模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也是如此;这样做,既可以使讲授的内容更为直观形象,又可以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易于学生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仍存在一定缺点:首先,刚刚入学的同学,多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多数为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所以就缺少相应的学习经验。其次,这种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为关注点,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听从”身份。最后,9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播放课件,学生需要连续看画面、文字,所以很难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对于教师讲的重点难点都会遗忘。
(三)应用能力不强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工具,所以,能够做到会用才是重点。教育部规定,对于高校的学生们,必须通过国家相应级别计算机等级考试才能获取本科毕业证书。因而,不同的学校,对此均有不同的规定。但是,通过调查,有许多同学虽然能够通过了省级及国家相应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可是在现实应用中却出现手忙脚乱甚至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体现出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采用“分级教学”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全国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90%以上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新生入校后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素质能力不同,我们将采取“分级教学”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考试,再根据考试情况对新生进行分级教学,因人施教;其次,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教学大纲,组织不同的教学团队;最后,不断对分级教学进行考核,总结经验。
(二)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满屏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教师收集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微电影、视频之类教学课件,让学生们自己参与其中,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达到师生相互交流、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实学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最重要上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应用到生活及工作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好实验课。通过每一堂实验课,使学生均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上机内容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考试方式的转变
各高校,对于所开设课程的考核手段基本上是通过笔试来完成的。但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果只采取笔试考试就不是很合理,因它不能全面地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要转变以往教学理念,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由以往的笔试考试过渡到上机考试,这样,不但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课,提高了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高校教学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作为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深感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加强,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
(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89-0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同时还能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因而,如何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熟悉并掌握和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导致每个人目前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方面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就从来没接触过电脑,比如来自云南、贵州等偏远山区的学生们。对于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们(比如,京、津、沪一带),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挺高了。由这些学生组成的团队,如果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本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各大学院校,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均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模式,《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也是如此;这样做,既可以使讲授的内容更为直观形象,又可以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易于学生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仍存在一定缺点:首先,刚刚入学的同学,多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多数为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所以就缺少相应的学习经验。其次,这种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为关注点,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听从”身份。最后,90分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播放课件,学生需要连续看画面、文字,所以很难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对于教师讲的重点难点都会遗忘。
(三)应用能力不强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工具,所以,能够做到会用才是重点。教育部规定,对于高校的学生们,必须通过国家相应级别计算机等级考试才能获取本科毕业证书。因而,不同的学校,对此均有不同的规定。但是,通过调查,有许多同学虽然能够通过了省级及国家相应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可是在现实应用中却出现手忙脚乱甚至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体现出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的问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采用“分级教学”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全国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90%以上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新生入校后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素质能力不同,我们将采取“分级教学”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考试,再根据考试情况对新生进行分级教学,因人施教;其次,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教学大纲,组织不同的教学团队;最后,不断对分级教学进行考核,总结经验。
(二)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满屏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教师收集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微电影、视频之类教学课件,让学生们自己参与其中,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达到师生相互交流、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实学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最重要上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应用到生活及工作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好实验课。通过每一堂实验课,使学生均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上机内容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考试方式的转变
各高校,对于所开设课程的考核手段基本上是通过笔试来完成的。但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果只采取笔试考试就不是很合理,因它不能全面地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我们要转变以往教学理念,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由以往的笔试考试过渡到上机考试,这样,不但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课,提高了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高校教学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作为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深感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加强,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
(作者单位:沈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