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质疑能力培养的两个途径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也是教师形成PCK能力的重要前提,它促进着教师紧密型知识与外围知识的发展,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研读教材培养质疑能力,二是教学反思培养质疑能力,建议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树立质疑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质疑;研读;反思;培养;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2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乃是古人治学的五个层次,其中“审问之”就是要求学者应注重知识的质疑,质疑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审视。在教学过程中,教者的质疑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很关键性的作用,教者应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发现教学中可推可敲因素,引导学生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研读教材培养质疑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具有完整科学体系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教与学载体,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用好教材,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当然作为教者,对于教材中一些提法,应持大胆的质疑态度,敢于思考,大胆创新。现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为例说明。
  上册教材第3页:加热碳酸氢铵的装置。质疑:该演示实验装置不利于学生对产物水与二氧化碳的观察,不利于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实验装置的可视度较差。建议教学中采用更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实验装置,用试管代替蒸发皿(可视性较好),用连有橡皮塞的单孔玻璃管伸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可检验产物二氧化碳)。
  上册教材第50页:“综合运用多种净化或消毒的方法对水进行处理”。质疑:难道消毒不是一种净水方式吗?文献资料表明消毒也是一种净水方式。
  上册教材第81页:“铜原子数∶氧原子数=1∶1”。质疑:氧化铜中存在什么微粒?是离子还是分子?离学生的认知距离较远,按照教材编排意图,第1幅图是分子(水分子)结构图,第2幅图是原子(铁原子)结构图,第3幅图应该是离子结构图,而图形展示的还是原子,不如换成象氯化钠之类的离子化合物较妥。
  上册教材第64页:“食盐(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质疑:食盐是生活中很重要也很常用的必需品,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可知,现在生活中的食盐不再是纯净物了(概念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应是混合物,而教材处理为纯净物,不妥,不利于学生对物质分类观的正确认识。
  上册教材第93页:“观察与思考”栏目涉及的“烧不坏的手绢”图片。质疑:这是一幅模拟动画,模拟动画是人工加工的产物,它是一种艺术的结晶,很多的成分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虽然它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缺少真实性,建议课本上的图片少用动画图片,以保证图片内容的情境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册教材第102页: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质疑:从图中看,是氢氧化钠(少量)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氢氧化钠是装在滴管之中,量很少,这样,在硫酸铜溶液过量的情况下,产物是碱式硫酸铜沉淀[Cu2(OH)2SO4],这种沉淀加热不易分解;反过来,若氢氧化钠量较多的情况下,生成的沉淀会被氢氧化钠溶解形成络合物,产物为四羟基合铜酸钠[Na2Cu(OH)4],总之,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应在氢氧化钠稍过量的情况下进行较合理,切不可使硫酸铜过量。
  上册教材第122页:“练习与实践第8题第4小题”“高炉炼铁的废气可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质疑:此道习题涉及的内容是金属的冶炼,具体是生铁的冶炼,是教材第五章第2节的内容,而此道习题出现在第1节后,显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的范围,且第1节的内容涉及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合金的相关知识,此道题并不能考查相关的教与学的内容,起不到巩固与内化与迁移知识的效果。
  下册教材第13页:“观察与思考”给出了配制稀盐酸的步骤,而在习题6中给出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步骤。质疑:固体配制溶液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必做实验,应在教材正文给出,另配制稀盐酸的步骤在“观察与思考”部分表述为:计算、量取、配制,而在总复习习题第8题归纳为:计算、量取、稀释,建议说法应加以统一,使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规则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定势。
  下册教材第24页:第8题“设计实验方案,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出硝酸钾”。质疑(探讨):化学中的提纯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两种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形成纯净物的过程。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能否将硝酸钾提纯出来,以10g混合物含有0.1g氯化钠为准进行研究,在最后得到固体中加水溶解再滴加硝酸银溶液,会出现白色沉淀,资料表明,氯化银的溶度积KSP=1.8×10-10,从数据分析可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将两种物质彻底分离以达到提纯硝酸钾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1]
  二、教学反思培养质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亲历的教学感受与教学困惑,或通过听课观课、评课等活动,对教学中的环节进行探讨,对教学的思维受阻点进行剖析,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疑能力。
  在进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学引入时某教师采用一幅图片,内容:福尔摩斯叼着一根烟斗,烟斗中正烟雾缭绕,福尔摩斯正处在沉思的状态,教者提出问题:福尔摩斯办案时总有个习惯,嘴里总叼着个烟斗,请问,烟斗中烟丝在燃烧过程中,质量如何变化?
  评析:本课题教学任务是讨论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而此情境采用的是烟的燃烧过程的质量变化问题,很明显,教者是用了一定的心思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大侦探),但细想,此图片有两个不妥之处:一是容易转移学生的思维的方向,二是烟是学校场所严控的,尽管是图片,同样不利于对学生正确的情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位老师在讲解分子的性质时,举了一个例子: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说明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评析:科学研究表明,碘与淀粉的作用原理是:碘与淀粉之间并没有形成化学健,而是碘分子进入了淀粉螺旋结构当中的空隙,与淀粉之间借助范德华力连在一起形成的某种复合物,从而使碘改变了原有的颜色,并非是化学变化。
  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实验:金属与酸的反应,当学生汇报有关成果时,描述相关实验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出现,且试管口出现“白烟”。该老师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评析:很明显,金属与酸反应时,当用盐酸时,由于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的,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盐酸的挥发性增强,所以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刺激性气味,若采用的是稀硫酸,由于硫酸并没有挥发性,不会出现刺激性气味;至于学生描述的“白烟”,实际是学生描述不准确所致的,大量的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形成的白雾,并不是白烟。
  某公开课,教者在讲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相关知识时,面对课堂中学生们的质疑:为什么燃烧的产物不是氧化铁或氧化亚铁时,教者表现为茫然,不知所措。
  评析:这是教者化学科学素养还不够的缘故,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了解到,有可能生成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那么产物究竟是什么?在刘怀乐老师《值得琢磨的几个化学问题》中找到理解,向学生介绍这三种氧化物的稳定性: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氧化铁,铁的熔点是1525℃,超过了氧化铁的分解温度,氧化铁已分解生成四氧化三铁,此时温度未达到四氧化三铁分解的温度,故最终的产物为四氧化三铁,这样解释通俗易懂。[2]
  进行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时,在铜的表面往往会出现黑色物质,到底是何原因?
  评析:笔者曾反复做过这个实验,发现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出现是黑色物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后会出现银白色,后查阅有关资料,综合得出结论(一种看法):当光线照射到金属表面时,自由电子吸收所有频率的可见光,然后很快的发射出大部分所吸收的可见光。 金属在粉末状态时,由于晶体排列不规则,可见光被自由电子吸收后难以发射出去,因此金属粉末一般呈黑色,当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的时候,由于反应条件控制的不好,反应快速进行时,只能生成金属粉末,故看到的是黑的,当金属量多的时候便可看到银白色现象。
  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的课堂引入:在刚刚结束的南京的青奥会上,使用了铝合金的火炬(展示图片),铝合金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金属的相关性质。
  评析: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引用了青奥会的情境是值得肯定的,但铝合金与金属铝的性质还有一定的区别的,这样的引入不够贴切主题,且青奥会的火炬离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最好从学生贴近的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促思、领悟、启发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学生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有学生发现所用装红磷广口瓶内有“水”存在,这样红磷不易点燃,且如何除去?有些老师感到茫然。
  评析:很多老师在实验中都会遇到,但并没有引起大部分老师的关注,胡绮妙老师在《例谈有关红磷实验的演示技巧》文章中研究成果表明,广口瓶内有“水”并非真正涵义的水,在它是磷酸、亚磷酸等液体的混合物,它的形成是由于磷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磷的系列氧化物,再接触到空气中水蒸气形成了这样混合酸,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磷的燃烧的效果,可通过过滤的基本操作将红磷分离出来再干燥处理,效果会很好。[3]
  某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溶解性相关的知识时,做了一个对比实验:把等量的少许高锰酸钾粉末分别加入到等量的水和汽油,比较高锰酸钾在两种液体中溶解能力。
  评析:很明显,做此对照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的不同,但实验中采用了汽油这种试剂,细分析一下,可发现,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物质,而汽油含有不饱和稀烃的物质,两者加到一起会发生反应,使高锰酸钾褪色。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如,明矾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的吸附作用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有什么本质区别?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过程中是否改变;如何处理化学基本操作的规范性与适切性问题;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的推敲与质疑等,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事实讲话,用实验检验,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收获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质疑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学中应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度,多细心观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强化探究,准确判断、加强团队合作,只要我们思考着、实践着,教学的成效就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洗礼。
  参考文献
  [1] 钱胜. 例谈克服教学中的“想当然”[J].化学教学,2013,(7):18
  [2] 刘怀乐. 值得琢磨的几个化学问题[J].化学教学,2008,(4):74
  [3] 胡绮妙. 例谈有关红磷实验的演示技巧[J].化学教学,2013,(4):60-61
其他文献
聚酰亚胺作为一类高性能聚合物,具有突出的物理、化学性能,较高的成本和难以加工是目前聚酰亚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限制了聚酰亚胺材料更好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聚酰亚胺
<正>对于《蔡文姬》的主题,从它问世以后,人们就存在着不同看法。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字,以前似不多见。在以往的讨论中,人们较多的注意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剧本的一般文学特点,而忽视了戏剧文学的特殊之点。因此,不少同志在讨论中没有从戏剧本身的特点出发,在人物和矛盾冲突中把握各种联系,而是着眼于局部,各执一端,以偏概全。这就使得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文章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了片面性。
【正】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逝世已经140周年了。但是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却以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至今仍具
采用分散聚合法,二乙烯苯为交联剂,制备了石蜡/P(MMA-co-MAA)相变储能微胶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反对一切机会主义,特别是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九六五年秋天写下的《念奴娇&#183;鸟儿问答》词,就是深
为使长沙天宁热电公司的热电联产机组能适应低负荷时的稳定与经济运行,提出在原有背压式汽轮机的排汽处串接低压凝汽式汽轮机的方法.实际证明,低压凝汽式汽轮机的增设既能使
摘要:针对目前传统的学习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分列式目标串”的作用和设计原则,以具体实例讨论了分列式目标串设计的结构。  关键词:分列式;目标串;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05  学习目标是指学习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
主要介绍了石墨烯与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构筑的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列举了最为常见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氧化镍、二氧化锰、氧化钴等.从各种复合材料的
选取7种水分较低的煤,在两种煤可磨性指数相差值ΔHGI的不同的条件下,研究不同配煤比例对配煤HGI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变质程度较高的两种煤,配煤HGI随配煤比例呈现出良好的
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本文以我参加2015年徐州大市级优质课选拔赛的教学设计前后的思维过程为载体,将自己感受因读书而带来的大赛辉煌的成果记录下来,倡导全体教师要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让自己的课堂因读书而姿色倍增。  关键词:读书;课堂;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