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中心婴幼儿淋巴管畸形治疗的效果分析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sm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临床治疗婴幼儿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s,LM)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中心治疗的996例L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3组,治疗组1:427例,内镜下LM部分切除+(贯通)烧灼+负压吸引术+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治疗组2:239例,单纯平阳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治疗组3:330例,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比较3组的疗效差异,并选取性别、年龄、瘤体最大径、位置、范围、组织分型及淋巴液性质等参数,分析其与颈面部LM疗效的相关性。

结果

3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痊愈333例(78.0%),治疗组2痊愈165例(69.0%),治疗组3痊愈238例(72.1%),治疗组1和治疗组3痊愈率显著高于治疗组2(P<0.05)。治疗组3的患儿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其他2组(P<0.05)。比较身体不同部位(颈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的LM疗效差异,颈面部LM的痊愈率显著低于身体其他部位(P<0.05)。颈面部LM的疗效在瘤体最大径、范围、分型及淋巴液性质等参数中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瘤体范围、组织分型可作为颈面部LM疗效差异的独立相关因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下LM部分切除+(贯通)烧灼+负压吸引术+无水乙醇注射,以及手术切除均是治疗LM的有效方法,前者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相对比较安全等优势。影响婴幼儿颈面部LM疗效的独立重要因素是组织分型及侵袭范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牵张成骨术扩大后颅窝治疗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以后颅窝牵张成骨扩大术进行治疗的4例综合征型颅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在枕骨隆突上缘顶、枕骨进行截骨后,于矢状缝两侧各安置1个延长器,术后3 d开始延长,每侧延长0.5 mm/d,延长结束后固定6个月,然后取出延长器。结果4例术后延长25~30 mm,平均27.3 mm,除1例患儿出现脑脊液漏外,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Klippel-Feil综合征性小耳畸形的诊疗经验,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例Klippel-Feil综合征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存在脊柱和肋骨发育异常,遂追踪以下检查:纯音测听,胸部、颈椎及颞部CT,肾输尿管及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对小耳畸形行耳廓再造,术前评估麻醉风险,选择扩张皮瓣法耳廓再造术(三期法)重塑外耳。
目的通过咬肌前间隙的解剖学研究,进一步完善解剖学知识,并探讨咬肌前间隙在除皱术中的应用,以避免术中损伤面神经。方法选取12具24侧新鲜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并于光学显微镜下组织切片观察,同时对810例患者的SMAS下除皱手术进行术中观察。结果①咬肌浅面存在多个软组织间隙,其周边有支持韧带形成并加强,SMAS和咬肌筋膜之间有多个薄弱的纤维隔分隔间隙。②咬肌前间隙进一步可分成SMAS颈阔
目的探讨应用额部、头皮扩张皮瓣联合半导体激光脱毛修复儿童先天性面部巨痣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儿童先天性面部巨痣患儿6例,均采用额部、头皮扩张皮瓣修复,联合半导体激光脱毛。治疗分3期:一期手术,根据病变大小,确定扩张器容量,于额部、头皮帽状腱膜下埋置扩张器,定期注水。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面部巨痣,根据黑痣的大小、形状设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在舌癌术后缺损修复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9月至2015年1月应用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对57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口底缺损修复与舌再造,其中舌缘癌36例,舌腹癌15例,口底癌累及舌6例。结果切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7.5 cm×5.5 cm,厚度为1.0~1.7 cm。28例穿支血管蒂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长度为(8.2±
目的制备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并初步检测其脱细胞效果、成分、机械性能、细胞相容性等指标,为脂肪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取正常脂肪组织25 g经反复冻融、酶消化、有机溶剂提取脂质、冷冻干燥等处理,制备成人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支架。大体观察支架性状,行HE染色、Masson染色、DAPI荧光染色观察支架脱细胞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保留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支架
目的通过比较家族聚集性瘢痕疙瘩(FK)和散发性瘢痕疙瘩(SK)、增生性瘢痕(HS)、正常皮肤(NS)组织样本间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筛选出与FK关系密切的蛋白,以期找到其特异性标志物,探索相关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对FK、SK、HS、NS 4组,每组6例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