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例谈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引导作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桥梁。清人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地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的桥梁。学生必须重视问题,教师教学同样如此。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什么样的思考。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的“问”密切相关。教师如果能熟谙提问技巧,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思维之闸,一定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首先,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旨、内容等,对教材有完整、深刻、准确的理解,做好授课准备。其次,收集有关教学的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再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心理准备。
  
  一、要提出一个能够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提出,力求体现整篇文章的重点、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大问题又可牵连出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更细致的理解和把握。总之,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师生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对全文的欣赏、理解和探究。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此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有变化的,即经历了“厌—敬—憎—敬—念”的变化过程。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而且也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新颖有趣,注意展示学生的个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有好奇心就有热情。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方式,变换角度,使问题变得更巧妙,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提问不能平平淡淡,不能停滞在“对不对”、“是不是”的浅层次,不能满足于一哄而起的热闹表象,而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石壕吏》时有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一新颖独到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过钱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最后深刻地理解了:“诗人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
  课堂提问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力求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启发学生,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比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此问旨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个性得到张扬。接着再问:苏轼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不如意,你们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是怎样面对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此问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横向、纵向的发展。
  
  三、提问要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设立矛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以提问,但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善于捕捉,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和创设。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提问时机呢?孔子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他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宋代朱熹的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明白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但又难以表达时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之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这就是教师提问的最佳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在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或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也可以在教材精华处创设最佳提问时机,比如在内容的关键处、内容的变化处、内容的空白处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问题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例如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在学生把握了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之后,教师提问: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依据?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提问,能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善于“拐弯抹角”
  
  园林建筑布局讲究曲径通幽,不让游人一眼看到,那样才有吸引力,语文课堂同样如此。课堂上讲究提问艺术,委婉曲折,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如果一味地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寡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思维的发展。钱梦龙老师在讲《愚公移山》一文时,针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一句,他是这样提问的:“那个遗男几岁了?”“这个小孩儿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的提问角度新颖,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拐了个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因势利导,巧妙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若干问题,这就要注意问题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所以提问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呈阶梯状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相继提出这样五个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③他虽然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那是什么?④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⑤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五个问题不是一股脑儿呈现给学生,而是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掌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果一开始就抛出第五个问题,则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打乱这几个问题的次序,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能会造成师生双方的尴尬,课堂上出现僵局。当然,提问的层次性应与提问的深度结合起来考虑,强调层次性其实是前后提出的若干问题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一门教学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娴熟自如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走出一条有独特风格的语文教学之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切忌拿提问作惩罚。提问就是抓“心”,是激发兴趣。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开小差等就拿提问作惩罚,或者故意刁难学生。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恐惧厌烦心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二是师生互问要有机结合。“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不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不能自已包办到底,以教师的“问”一统天下。三是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明确表态。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重视他们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评价。若回答得有道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回答得不正确或者不完善,教师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评价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草率评价或漠然置之,必然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关于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出现的校园欺凌故事,我被作者最后一句话打动了。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被孤立过,如果有,那你大概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那时,我读初二,不知怎么得罪了班里一个很有势力的男生,受他的煽动和影响,全班的男生都会欺负我,女生也对我避之如瘟疫,生怕因为跟我在一起玩也会被男生们针对。  当时有多惨呢?上数学课时,我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全班男生都发出了反胃呕吐的声音;出去打個水,回来时教
期刊
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包括诗歌鉴赏能力。诗歌是人们情感升华的结晶,是一种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文学形式。学会鉴赏诗歌,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起到丰富充实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史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位置。可以说,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人们情感的浓缩体,是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对生命
期刊
摘 要: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体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素质的唯一场所,以互联网为首的大众媒介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学生应该如何接近和利用媒介去获取信息、辨析信息、利用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将学校教育和媒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有许多听惯听熟了的话,若是再细细咀嚼一番,仍然会感到十分有趣。例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话,就可以有很多联想。  很久之前,我也曾分析过这句话,现在想到了新的含义,所以再拿出来说说。  癞蛤蟆,在这句话中,自然是代表低的一方,而天鹅肉,则是高的一方。癞蛤蟆不自量力,想以低就高,当然没有成功的可能,于是,结果可想而知,很难有“癞蛤蟆终于快乐地吃到了天鹅肉”的结局。一定是以悲剧收场。  所以,自己
期刊
蟋蟀鸣唱,空气中弥漫着甘甜的青草香,炊烟在天空中书写了一串长长的问候.每当此时,我总爱和弟弟踮着脚尖趴在农村老家顶楼的栏杆上看风景.放眼望去,远山如黛,逶迤连绵,村口的
期刊
纵观大雅宝胡同甲2号,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居住的多为美术界知名人士,其交游圈子都比较广,因此常常有不少文艺界名人进进出出.除了校长徐悲鸿外,像齐白石、吴作人、萧淑芳、吴
期刊
“体育、艺术2+1项目”(简称“2+1项目”)是教育部为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而逐步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
用基础比率预测,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是一个特别靠谱的决策方法。  希斯兄弟在《决断》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特别能说明问题。  1998年,美国有个年轻人叫布莱恩,得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叫“骨质增生异常综合征”。他的骨髓的造血功能出了严重的问题,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非常少。如果布莱恩不采取治疗措施,他还有五六年的存活时间,并且能在这段时间内正常生活。但是五六年时间一到,病情会迅速恶化,导致不治身亡。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