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在与非存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间和空间就如两条把宇宙紧紧串联起来的线,任何事物都有被时间和空间雕琢的痕迹,因而存在就具有时间及空间性。涉及时间和空间就不得不提及可能性以及可能事物。本文从时间—空间角度界定存在与非存在,并以此论述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可以明显突出存在的相对性。
  关键词:时间—空间性;可能事物;相对存在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0
  追溯希腊哲学史,早在公元前624至公元前547年的米利都学派,已经开始对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进行探索。即使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这个领域依然充满着争论。本体论问题兼具简单性和复杂性。这个问题简单到可以用四个字总结——“何物存在”,并且同样可以用四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一切东西”。然而,对此问题的简单概括,并不能对问题本身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本体论问题往往牵扯着诸多其他重要的问题,非常复杂。一旦涉及具体事例,人们总是会产生意见分歧。所以我们应该对本体论这个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一、存在的时间—空间性
  比起“宇宙”这个词,我更愿意用“时空”这个词。这么做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人能够找到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雕琢痕迹的事物。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时间—空间中。时间和空间就像两条线,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地联系为一个整体。无数个具体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也造就了容纳无数具体事物的时空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也许会有人反驳我的观点,说27的立方根是存在的,却没有时间—空间上的所指。这是由于这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像数这样的抽象存在,因而也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数具有时间—空间属性的这件事并不太好解释清楚。我十分肯定:数这个抽象事物蕴含在一切至少是可见的、物理的事物中,并且,人们并没有在纯粹的意义上创造数,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事物的这一可度量的属性,而后称之为数。事物从一开始就具有可度量的属性,与是否被人类发现无关。当人类发现了事物这一属性,便发明了“数”以表达这一属性。任何一个像细胞、桌子、大树这样的可见的、物理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各种数量值。弗雷格把事物分为名称、含义和意谓三个层次,那么数这个名称和数这个名称所具有的含义在时间中的所指便是从首先发明数这个名称的时候开始的,然而数表达的时间所指便是无始无终的永恒。
  二、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
  既然谈到存在的时间—空间性,那么就不得不涉及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为了简洁起见,我们不妨称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为“潜存”。正如开头所说,存在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扯着诸多重要问题。我已经讨论过时间—空间问题,现在来讨论可能性问题。
  通常来讲,人们对“可能”这个词的直接理解是一种有根据的推测。如果把“可能”理解为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那么就浪费了可能这个古老的好词汇。虽然无法做到精确严格地划分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限,但是我们可以大体上评估可能性的高低。评估的标准便是推测根据的合理性。根据的合理性大,那么推测实现的可能性就高;根据的合理性小,那么推测实现的可能性就低。如人们常常根据燕子低飞、鱼儿上游的现象推测即将下雨。
  另外,对“可能”这个词的使用大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对过去已发生的事的推测(更准确地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另外的可能性的推测)和对将来未发生的事的推测。也许有人认为“潜存”针对的是将来未发生的事情,这是不合理的。其实正如它的全称所规定的那样,“潜存”所指的是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这并没有对其所指事物的时间段做特别的规定,也就是说,“潜存”既可以指称过去未发生的事,也可以指称将来未发生的事。总之,人们通常所谈的可能性都是尚未实现的事物,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物(事实上已经发生的事物也是众多可能性中实现了的一种可能)。
  未现实化的可能事物是否属于存在,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探讨可能性是否会实现和可能性如何实现的问题。能够肯定的是,如果不加限制地把“潜存”归为存在,那么这个时空便会如一头无法控制的猛兽,任何可能的(即使是相悖的)事物都会被它吞进肚子里去。与可能性相对,一定还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事物的领域。虽然我无法严格地甚至大概地给出这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领域,但是这不妨碍我坚定地相信这一领域。因为只要能够找到任何一个属于这个领域的事物,就能够证明这个领域的存在。其实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事物并不难找,自相矛盾的事物自然就属于这个领域。
  至于该如何处理未现實化的可能事物,不妨借助存在的时间—空间属性。我们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做许许多多的可能性推测,却不能把这许多的可能性都当做存在。我们仅仅是在说存在某种“可能性”,而不是承认某种可能性推测的事情会实现。还未实现的事物当然不能当做存在,只有已经实现了的事物才算是存在。我并非把存在限定为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种现实性,而是我所认为的现实性。多数人对现实性这个词的理解往往与可见性、物理性相关,而我并没有对现实性做这样的限制。
  三、存在的分类
  为了清晰明了,我只选取“可见性”这个标准把存在划分为可见的存在和不可见的存在。顾名思义,可见的存在就是人们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这部分存在包括了大到可观测到的遥远的星球,小到一个细胞的内部结构。除了可见的存在,就是不可见的存在。这部分存在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物理的存在和非物理的存在。这部分中的物理的存在指的是像空气、风、味道这样的不可见的物理的事物。非物理的存在指的是人们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继续对不可见的存在进行这样的划分,并不是由于所有可见的存在之间相似度很高不可以再划分,而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对把可见的事物叫做存在的做法提出质疑。
  四、存在与非存在的辩证关系
  哲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们往往对哲学有着高端华丽甚至有点神秘的印象。其实哲学本身更多的是亲近生活、朴实无华的。从事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努力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想大概这就是哲学被誉为第一科学的原因。相应地,我们研究本体论也应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还原存在的本来面目。   本体论的研究历史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谜题:甲主张某物存在,乙主张这个东西不存在。甲认为乙拒绝承认这个东西。乙认为甲错误地表述了两人的意见分歧。于是乙把他们的意见分歧表述为根本没有甲所断言的东西需要乙承认。但是乙不能承认有个东西是甲承认而乙不承认的。因为如果乙承认了这样的东西,便会同乙自己否认的东西相矛盾了。如果这个推理是成立的,那么在任何本体论的争论中,持否定意见者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和语言的复杂性脱不了干系,其实更多的是和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古老的柏拉图的非存在之谜。
  我十分赞同非存在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观点,否则那不存在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如果我赞同了非存在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那么我必须赞同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非存在。如果我赞同了这两个命题,那么我也必须赞同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至少能够感觉到存在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幸运的是非存在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件事似乎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存在又是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非存在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简直纠缠不清,让人无从下手。
  什么是存在,什么是非存在,如何界定存在与非存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有什么关系,我认为研究这些问题的一个着手点就在于充分考虑事物的渐进发展过程,利用时间这条主线来界定存在与非存在,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存在与非存在这对关系。就拿那个砸中牛顿脑袋的苹果为例。本来那株苹果树上没有那个苹果,等待苹果树吸收了养分之后结出了那个苹果,最后那个苹果成熟并从树上掉落,树上便再也没有那个苹果了。其实时空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事物没有存在之前,是非存在;事物产生之后到消亡之前,是存在;事物消亡之后便不再存在,就又成了非存在。因为人们往往会混淆谈论的对象,所以有必要强调消亡后的事物虽然不再存在但是事物存在时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仍然存在。对存在进行这样的解释,也契合了前面所讨论的关于存在的时间-空间性。从中也可以看出事物是如何进行着从非存在到存在再到非存在的发展轨迹。
  一切都是存在,但是存在并不等于一切。“一切都是存在”中的“一切”指的是现存的一切。之所以用“现存”而不用“现有”,是因为“现存”比“现有”更加形象地呈现了时空从过去到现在所积攒下来的存在。因为界定存在与非存在的尺度在于存在的产生和消亡的时间,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对存在的外延进行界定。“存在并不等于一切”中的“一切”指的是过去的时空、现在的时空和未来的时空三者的总和,即时空的全部发展过程。因为存在具有时间—空间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所以对存在的每一次使用都需要注意使用者使用这个词汇的时间。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之前,新中国还在孕育过程中,并不真正存在。只有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才开始真正存在。把新中国放在时间这条长河中来看,它曾是非存在,而后成为存在。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事物都有其孕育、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那么我們也应该承认任何事物都有从非存在到存在再到非存在的质的飞跃。可见,存在也是非存在,非存在也是存在,二者之间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存在,也没有绝对的非存在,甚至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绝对。如果以上这些观点都合理,那么古老的柏拉图存在之谜就迎刃而解,甲乙二人的意见分歧就可以表述为对存在的理解不同。
  有些人试图不考虑时间的因素就想搞清楚时空都有哪些存在,这种做法无非是用一成不变的视角对待我们这个充满无限可能、时刻发展变化着的时空,是不可取的。相反地,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动态的世界。这个时空中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的存在,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存在。这些都是站在时空中存在着什么的角度进行的讨论。
  参考文献:
  [1](美)奎 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 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陈 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深感教育与美好已经渐行渐远。在学校,老师带着学生一天到晚死读书,读死书,做题、做题、做题,考试、考试、考试。可怜学生在坐牢,可怜老师活受罪。苦,是
促进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有三种,资源型、依附型、创新型。我国由于人多物薄.所以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要将科技创新贡献率提高到80%以上.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水准。如何提
本文从气候适宜性角度对居住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以生态的关注为出发点,从一般理论到具体的概念设计再到对实例的论证和分析,对居住建筑的气候适宜性设计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易经·履卦》云: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对《易经》素无研究,而偏爱"素履之往"四字,觉得是一种清守,像清晨面拭镜,自己观照自己的亲近无隙。我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