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打破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意识决定着探究结果,而善于利用一些身边“信息”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活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用生活信息,创建利于探究的和谐氛围
物理教材的编排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我们的课堂应紧密联系我们周围的世界,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而应该积极地走近生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问题不但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完“摩擦力”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你们在使用自行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吗?”问题一出,大家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得出了自己发现,并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尝试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还引入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比一比那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进行表扬。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当变成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便给学生的搭建了参与探究的平台,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巧用信息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说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恰当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越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就越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引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我做了一个活动,首先让一位文弱的女生和一位高大的男生进行夺棒比赛:两人分别用力握住接力棒的一端,(事先在男生的一端沾上清洁剂)老师说今天看谁能把接力棒夺走,谁就获得胜利。结果引来同学的一阵大笑,大家都认为不需要比赛,就可以知道结果,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实际结果却与大家的预想完全相反,事实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这时便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遇到新的有趣的现象而不知原因的时候是人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当我们把各种有趣的情景和要学习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便能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学习,而问题是探究的灵魂,它不但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活动中信息情景的设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长久的保持下去,以致形成习惯,使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
三、巧用科技信息,保持探究的活力
当今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是物理学发展的结果,高新技术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道课本知识,更要利用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感到物理知识的有用和对人类的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
如在学习“世界是运动的”时,我结合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知识,把飞机空中加油技术、风洞、地球同步卫星等知识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我就趁势向他们介绍了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并播放了“神七”的发射和宇航员出仓的视频,学生对这些知识既感到神奇有充满兴趣,我便布置一项课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航空航天知识,在教室后开辟航天知识展览并评出各种奖项,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变得更爱学习物理了,也更善于与老师交流,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所以我在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注意利用信息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我有意的介绍法拉第不辞辛苦历经十年不懈努力,才终于揭示了“磁生电”的秘密,借此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如“测导体电阻”实验中,当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出完美的结论而去拼凑实验数据,把电表上的u=2.3V,1=0.22A,却硬记成u=2.2V,1=0.22A,拼凑R=10Ω结果时。我便趁机告诉学生实验时要实事求是,实验中的细微差别中可能蕴藏着重大道理,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通过认真测量才发现:从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存在微小差别,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化学元素氩,从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奖,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巧用“信息”的课堂不再是建立在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平等交流的平台之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追求,大家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喜爱的、积极参与的和谐课堂吧。
一、巧用生活信息,创建利于探究的和谐氛围
物理教材的编排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我们的课堂应紧密联系我们周围的世界,使我们的物理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而应该积极地走近生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问题不但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完“摩擦力”后。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你们在使用自行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吗?”问题一出,大家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得出了自己发现,并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尝试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还引入竞争机制,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比一比那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进行表扬。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当变成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便给学生的搭建了参与探究的平台,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当他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巧用信息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说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恰当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越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就越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引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我做了一个活动,首先让一位文弱的女生和一位高大的男生进行夺棒比赛:两人分别用力握住接力棒的一端,(事先在男生的一端沾上清洁剂)老师说今天看谁能把接力棒夺走,谁就获得胜利。结果引来同学的一阵大笑,大家都认为不需要比赛,就可以知道结果,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实际结果却与大家的预想完全相反,事实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这时便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遇到新的有趣的现象而不知原因的时候是人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当我们把各种有趣的情景和要学习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便能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学习,而问题是探究的灵魂,它不但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活动中信息情景的设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长久的保持下去,以致形成习惯,使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
三、巧用科技信息,保持探究的活力
当今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是物理学发展的结果,高新技术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道课本知识,更要利用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在高新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感到物理知识的有用和对人类的贡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
如在学习“世界是运动的”时,我结合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知识,把飞机空中加油技术、风洞、地球同步卫星等知识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我就趁势向他们介绍了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并播放了“神七”的发射和宇航员出仓的视频,学生对这些知识既感到神奇有充满兴趣,我便布置一项课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航空航天知识,在教室后开辟航天知识展览并评出各种奖项,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变得更爱学习物理了,也更善于与老师交流,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所以我在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注意利用信息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我有意的介绍法拉第不辞辛苦历经十年不懈努力,才终于揭示了“磁生电”的秘密,借此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品质。如“测导体电阻”实验中,当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出完美的结论而去拼凑实验数据,把电表上的u=2.3V,1=0.22A,却硬记成u=2.2V,1=0.22A,拼凑R=10Ω结果时。我便趁机告诉学生实验时要实事求是,实验中的细微差别中可能蕴藏着重大道理,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通过认真测量才发现:从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和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存在微小差别,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化学元素氩,从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奖,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巧用“信息”的课堂不再是建立在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平等交流的平台之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追求,大家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喜爱的、积极参与的和谐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