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英语教学目标为“将语言构建成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使英语教学理念、观念、模式、方式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随之发生了的变化。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师应以全新的观念构建自身的角色,不断的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从而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师;转换教学
一、转变教师观、由课堂知识的传授者
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是“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我体验和感知的过程。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和成效都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交往过程。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性应更多体现在组织课堂、策划情景、激趣启智等方面,应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促进学生形成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正确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教材的编排无疑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习策略。如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这一部分,教材是通过“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和理解词汇用法的;而在“Speaking”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编对话、故事接龙、采访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Project部分,教师更是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合作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二、转变课程观,由教材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和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做;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成为了课程的机械执行者,教学和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而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新教材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 rather than teach the textbook),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由顺序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较大,这就使英语教师的课程开发成为了可能和必要。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消极被动的做法,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满足不同个性水平学生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观,由教学的“独裁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就要从神圣的讲坛中走下来,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就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等待知识灌输的回收站,而是焕发想象,生成创意的智慧的沃土。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从而成功地从教学的“独裁者”向学生学习的“伴奏者”转化。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课标》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差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英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
其次,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是埋头于个人的教学中,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教学是一种孤立的行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合作与资源共享。而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英语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由于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面对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教师之间就所教授的内容合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对新课程的理解更趋深入和完善,有利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只有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才能使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日趋走向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炯.浅谈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定位[J].新课程学习,2009(12).
作者简介:杨雅欢(198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一级职称。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师;转换教学
一、转变教师观、由课堂知识的传授者
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是“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我体验和感知的过程。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和成效都告诉我们: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交往过程。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性应更多体现在组织课堂、策划情景、激趣启智等方面,应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促进学生形成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英语教师要积极引导,正确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教材的编排无疑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习策略。如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这一部分,教材是通过“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和理解词汇用法的;而在“Speaking”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编对话、故事接龙、采访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Project部分,教师更是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合作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
二、转变课程观,由教材的机械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积极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和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除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做;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成为了课程的机械执行者,教学和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而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新教材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 rather than teach the textbook),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由顺序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弹性较大,这就使英语教师的课程开发成为了可能和必要。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消极被动的做法,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满足不同个性水平学生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观,由教学的“独裁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就要从神圣的讲坛中走下来,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就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等待知识灌输的回收站,而是焕发想象,生成创意的智慧的沃土。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从而成功地从教学的“独裁者”向学生学习的“伴奏者”转化。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课标》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差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英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
其次,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只是埋头于个人的教学中,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教学是一种孤立的行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缺少合作与资源共享。而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英语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由于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面对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教师之间就所教授的内容合作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对新课程的理解更趋深入和完善,有利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只有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才能使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日趋走向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炯.浅谈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定位[J].新课程学习,2009(12).
作者简介:杨雅欢(198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