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行太保”罗炳辉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就连美国著名记者尼姆·韦尔斯也称赞他为“神行太保”。他就是我军著名的将领,被毛泽东称为“一心追求真理的将军”——罗炳辉。
  
  吉安起义震赣江
  
  1897年12月22日,罗炳辉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中区阿都甲。父亲罗守清忠厚勤朴,靠租种地主田地维持全家生计。母亲黄氏,温柔贤淑,虽受旧礼教的束缚,但对旧社会的剥削制度却不甘屈服。少年饱经风霜的罗炳辉,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拯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1914年,年仅17岁的罗炳辉毅然离家,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省城昆明,在滇军唐继尧部当上了一名候补炮兵,实现了多年的夙愿。1915年冬,反袁将领蔡锷与云南都督唐继尧通电全国,宣告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罗炳辉随军参战,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生活。
  在护国军里,罗炳辉吃苦耐劳,积极学习武艺,课内操典按时完成,很受大队长龙云的赏识,被调到唐继尧身边担任随军军士。滇军最初十分重视保卫国家教育,要求服从命令听指挥,以尚武精神作为军人的高尚品德,部队士兵秋毫无犯,因而在讨袁途中深得民心。但后来由于上层军官贪污腐化,部队素质下降,纪律渐渐松懈。军阀余孽整天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罗炳辉对此深恶痛绝。特别是他在去香港途中,看到殖民主义者任意凌辱中国同胞的霸道行径,更是激起了他另寻光明之路的愿望。于是他孤身离滇,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投奔属于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朱培德部,参加北伐战争。朱培德的拱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后,罗炳辉任营长,转战江西各地。在攻打牛行车站时,他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杀,与敌激战三天三夜,终于和其他部队一起攻克牛行车站,为威逼南昌立下头功。
  驻南昌期间,他主动与时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兼第九路军副军长朱德接触,请朱德到部队给官兵讲话。朱德所讲述的革命道理,使罗炳辉深受启发,也因此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前途。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屠刀对准中国共产党人,大革命失败了。罗炳辉刚刚萌发的希望之火又破灭了,他苦闷万分,编遣离队后,虽又经人介绍担任吉安靖卫队队长,但在思想上却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十几年奔波的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红军才能为劳苦人打天下。因此,他采取消极态度与国民党对抗,暗中支持共产党。他的这一行动,引起了中共赣西特委和江西省委的极大关注,随即派赵醒吾同志与他接触,向他灌输马列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反思,32岁的罗炳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炳辉入党后,利用职务之便为党工作,但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在形势日趋紧急的情况下,经江西特委批准,他在吉安毅然率部揭竿起义,然后将部队带到赣江革命根据地新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四团,自己任团长。在赣江特委召开的欢迎会上,罗炳辉带头把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章摘下来扔在地上,为获得新生而热泪盈眶。吉安起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举行的,滔滔不息的赣江水记下了他擎树革命旗帜的新起点。
  
  三反“围剿”立头功
  
  “赣水苍茫闽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毛泽东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是对中央苏区反“围剿”的生动描绘,也形象地刻画了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壮观场面。如果说毛泽东亲自指挥下的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以“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屡挫强敌,那么,罗炳辉则以他卓越的指挥才能频频牵制敌军,几撒“诱饵”,为反“围剿”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结束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混战后,立即调集十万大军,任命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总指挥,杀气腾腾地“围剿”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时任红12军军长的罗炳辉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正确战略方针。12月16日,敌人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大举进犯:以毛炳文的第八师和许克祥的第24师为左路纵队,以谭道源的第50师为中央纵队,以张辉瓒的第18师并指挥公秉藩新编第五师为右路纵队,罗霖的77师控制于吉安,其余各部作为二线部队,待命“进剿”。三路进攻之敌中,以张辉瓒指挥的右路为重点,自吉水、永丰向南进犯。按预定速度应于12月20日到达东固附近。当公秉藩部到达东固时,红12军和赤卫队稍加阻击便主动撤离,故意示弱,公秉藩扑了空也未向张辉瓒报告。当张辉瓒率领的第18师迟于预定时间,于12月21日早晨迫近东固时,正值大雾弥漫,误将公秉藩部当成对手,发动攻击,双方激战达4小时之久,死伤无数。战后虽经解释,但公部认为张事出有因,故愤而率部离开东固,脱离了张辉瓒的控制。张也怄气不与其联络,这样,本来为重点“围剿”的右路纵队也就名存实亡了。
  为大量消灭敌人,罗炳辉按照中央意图,故意示弱,率红35师从藤田出发,边打边退,执行诱敌任务。在途中,他令战士们故意丢弃大刀、马灯、破枪、草鞋等物品,露出一副狼狈逃窜的假象。有一次竟让战士放弃刚刚准备好的午饭迅速撤离,敌人见到现成的饭菜如恶狗争食你争我夺,以为我军被其“击溃”,一路跟踪而进。就这样,罗炳辉牵着敌人的“鼻子”,使其乖乖地到达龙冈,成为瓮中之鳖。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关门打狗”,一举活捉张辉瓒及第53旅旅长王俊提,歼敌9000余人。龙冈一战,鲁涤平伤心之至,亲自拟电报告蒋介石:“龙冈一战,18师片甲不还。”
  龙冈大捷后,我军乘胜追击。罗炳辉率红12军担任中路正面攻击,追击溃逃的敌中央纵队谭道源部,在东韶又歼敌一个旅。谭道源率残部向南丰方向逃窜。敌左路纵队毛炳文慑于红军威力也悄悄撤退。至此,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的失败,于1931年2月任命何应钦接替鲁涤平之职,纠集18个师另3个旅约20万大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略,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3月下旬,敌人集结完毕,兵分六路,形成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长达400余公里的弧形防线,企图3个月内消灭红军,彻底搞垮中央革命根据地。面对“二十万大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严峻形势,毛泽东、朱德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和“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将部队秘密转移到龙冈、上固和东固地区,并把打击目标选在从北方先期到达的敌第五路军王金钰部,等得手后再进而横扫其他各路敌军。根据中央部署,罗炳辉率红12军进至上固附近待机歼敌,其他各军也进入指定地域。红军严阵以待,又一次给敌人布好了“死亡陷阱”。
  敌人吸取了第一次“围剿”的教训,不敢长驱直入,各路进攻之敌进到革命根据地都是深沟高垒,筑城修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齐头并进,观望而前。为了等待敌人脱离坚固工事,我军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敌必到之地东固地区耐心等待长达25天之久。5月13日,敌第五路军47师由富田出发,28师从固坡出发,向东固进犯。罗炳辉遵照上级指示,佯装主力,率一支小分队机智神速地在敌几个纵队之间四处穿插,吹号鸣枪,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敌人被弄得懵头懵脑,误以为我军主力就在附近,便集中主力围攻。罗炳辉面对层层围逼的敌人,显出了大智大勇的指挥才能。他带领部队利用夜色的掩护,从敌人的间隙中从容跳出包围圈。当狂妄的敌人逐渐缩小包围圈,企图将我军一口吞掉时,却中了“空城计”。敌人知道上了大当,但为时已晚。我军主力利用罗炳辉迷惑敌人赢得了时间,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狼狈不堪,全歼敌28师和47师大部。罗炳辉调虎离山,以果断的行动诱使敌人就范,为战斗的胜利又立新功。红一方面军取得富田战斗胜利后,在毛泽东、朱德带领下,发挥连续作战的精神,乘胜向东横扫以扩大战果。罗炳辉率红12军主力,袭占沙溪,乘胜连克广昌、建宁,横扫350余公里,连续取得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最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两次“围剿”失败,蒋介石十分恼火。1931年6月,他带着德、日、英等军事顾问到达南昌,亲任“围剿”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指挥。调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余万人,组成左、右两个集团军,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进而捣毁革命根据地。7月1日,敌人开始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敌人长驱直入,我主力则从闽西绕行千里,回师至赣南兴国跳出重围,使敌人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的企图频频落空。
  7月底,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转移至兴国后,即命其主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攻,企图迫红军于赣江东岸决战,并消灭之。为了隐蔽企图,造成敌人的错觉,罗炳辉率红12军第35师和红35军等部伪装主力,向赣江佯动,秘密通过敌20余公里的空隙地带,转移到莲塘地区设伏。8月7日,当敌47师第二旅谭子钧部进至莲塘村后,罗炳辉率部与红军主力一道迅速将敌包围,全歼该敌。随后,罗炳辉率部不顾疲劳,赶到良村,向前来增援莲塘的敌人发动猛攻,再歼54师大部。8月11日,罗炳辉又率部随主力向黄陂发动猛攻,一举歼敌毛炳文部第八师4个团,取得了黄陂战斗的胜利。就这样,我军由兴国、莲塘、良村,向黄陂以东方向突进,在五天里,取得了三战三捷的伟大胜利,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东移,立即令其所有向南、向西的部队掉头向东疾进,加上当面之敌,敌共有十余万之众。蒋介石欲采取密集大包围的态势,接近红军主力集中地——君埠以东君岭脑山区,妄图在该地区全歼红军主力。为粉碎敌人之企图,红一方面军决定由罗炳辉率红12军伪装主力向乐安方向撤退,诱惑敌人,将敌牵走,以赢得我军主力休整待机的时间。于是,在关键时刻,罗炳辉又一次担负起了关乎红军主力生死存亡的重任。
  


  罗炳辉和谭震林率红12军共七八千人在敌人间隙中扬旗鸣号,大张旗鼓地向北直插,敌误以为红12军就是主力,果然紧追不放。为牢牢地牵住敌人,罗炳辉命令部队“拉开距离,打开旗帜”,一个连拉成一个营的架势,有红旗的展开红旗,有的甚至将花包袱皮高高举起,在尘土多的地段,战士们在马尾上拴起树枝来回奔跑,故意荡起满天飞扬的尘土。刹时间,红旗招展,烟尘滚滚,人喊马嘶,颇像一支拥有数万之众的大军。同时,无线电以各种代号联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敌人完全陷入了罗炳辉设置的迷惑陷阱。就这样,罗炳辉以聪明才智,造成了我军主力直逼敌军空虚后方乐安和崇仁的强大声势,致使坐镇南昌的蒋介石慌了手脚,急令各路大军驰援南昌,使根据地的压力大大缓解。
  8月的江西,天气非常炎热。罗炳辉率领部队披荆斩棘,翻高山,走险崖,游动于绵亘起伏的山岭之间。而行装笨重的敌人则被拖得精疲力竭,“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士气十分低落。此时,敌人才发觉上了当。而面对经过休整、士气旺盛的红军,无可奈何,只好乖乖撤退。红一方面军抓紧战机,展开追击战,一举击溃敌7个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罗炳辉受到军委的嘉奖。
  
  长征途中出奇兵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时任红9军团军团长的罗炳辉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一次又一次完成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显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长征开始时,罗炳辉部位于主力左翼,负责抢占要点,阻击追击和侧击的敌人,掩护中央纵队通过。一路上罗炳辉率部闯关夺险,月行千里,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掩护红军主力进入湘、黔山区,闯过了红军长征路上关键的一关。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中央主力红军四渡赤水,穿插、周旋于敌重兵之间,歼灭了大批敌人,扭转了战局,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罗炳辉率红9军团进至马鬃岭时,又受命暂留黔北地区活动,牵住尾追红军主力的敌人,以积极行动来迷惑敌人、引诱敌人,保证主力南进。
  罗炳辉白天派出几支小分队,到外面修筑工事,摆开与敌人决战的架势,以稳住敌人。入夜,有“游击专家”之称的罗炳辉带着部队向东北方向转移。军团和各团佯装主力红军,以各种代号发送电报,还派人四处调查经循潭、风冈去湘西北的各种情况,大有红军主力与红2、6军团会师的架式。同时,在往西北的路上贴标语、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我主力将在此诱敌向北击而歼灭之的模样,以便我主力借此秘密迅速向南转移。
  敌误认为罗炳辉部就是主力,死死咬住不放,从而使我主力红军顺利渡过乌江。当红9军团完成牵敌任务,昼夜兼程赶到江边,准备抢渡乌江随主力南进时,不料桥被炸断,部队无法通过,此时又与中央失去了联系。在严重敌情面前,罗炳辉决定跳出敌人重围,相机行动,遂折返老木孔附近的丛林中隐蔽起来,待机行动。红军主力巧渡乌江后,蒋介石惊慌失措,一面调兵堵截,一面严令乌江以北部队衔首接尾疾追。素称“双枪兵”(步枪、烟枪)的贵州军阀尤国材率部打头阵,周浑元纵队直插乌江渡口,黔军魏金镛部也由鸭溪向南开来。敌三路大军直逼红9军团驻地老木孔,国民党中央大队人马则南渡乌江,追击红军主力。突变的形势,使红9军团陷入重围,威胁到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安全。
  罗炳辉同政委何长工认真分析敌情后,决定巧摆迷魂阵,痛打“双枪兵”,完成中央给予“特别支队”的光荣任务。红9军团根据罗炳辉的布置,秘密进入各自伏击阵地,利用有利的地形隐蔽起来。此时,争立头功的尤国材逐渐进入了伏击圈,红9军团各部见状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请示罗军团长,要求痛打落水狗。罗炳辉说:“时机不到,让他们过去。”不多时,罗炳辉发现后续敌人队形逐渐杂乱,骑马的、坐轿的、乘滑杆的……他想这肯定是敌人的指挥机关。擒贼先擒王,罗炳辉一声令下,憋足劲的战士们以猛烈的炮火直射敌人,机枪声、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阵地上顿时硝烟弥漫,敌人鬼哭狼嚎,个个人仰马翻。轿里的姨太太,滑杆里的老爷们被甩到山坡上,纷纷抱头鼠窜。
  在老木孔战斗打响前,担负布置迷魂阵的8连,按照罗炳辉的命令,在援敌必经的鸡爪山上插上百余面大小旗帜,号声此起彼落。当周浑元率部队赶到时,看到山上红旗如林,军号四起,疑有千军万马埋伏其间,派去侦察的士兵也一个个是有去无回,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共军的大部队。于是不敢贸然前进,眼睁睁地看着“双枪兵”挨打。老木孔战斗,罗炳辉巧摆迷魂阵,痛打“双枪兵”,显示了他“游击专家”特有的多谋善断、机智灵活的指挥才能。
  老木孔战斗后,罗炳辉率部甩开敌人,奉命取道西进,准备在云南东部与主力会合。为了更好地牵制敌人,配合主力行动,红9军团在向西挺进途中故意绕道行进,时南时西,时西时北,使敌人摸不透红9军团的真实意图,无法布置堵截,被甩在老远的后方。罗炳辉乘机顺利渡过了北盘江,完成了摆脱敌人追击的任务。随后又从容攻宣威、夺会泽,巧渡金沙江,孤军征战几千里,在主力侧翼牵制敌人,掩护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还扩充了部队,增加了钱粮,支援了中央和友军。所有这一切都展示了罗炳辉这位军事专家的聪明才智。
  
  驰骋江淮展雄风
  
  “抗日君迈进,饮马江南北。苏鲁驰劲旅,日伪告溃灭”。陈毅同志在《悼罗炳辉将军》中的这四句五言诗,高度评价了罗炳辉在抗日战争时期翻天覆地、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
  来安县城位于津浦路南段的东侧,是苏皖边境军事上你争我夺的一个军事要点。日军曾几次对该城发动进攻,妄图将其作为津浦铁路南段交通安全的东部屏障。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部三打来安县城,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更是壮大了新四军的声威。
  1939年9月2日,雾雨,驻滁县和张八岭的日伪军各一部兵分两路进犯来安县城。罗炳辉得知后,迅速率部踏着泥泞小道,到县城西南、西北的大路两侧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伏击敌人。鉴于与国民党统一战线的关系,罗炳辉派人进城向守城的来安县长及常备大队通报敌情,哪知这些民族败类早已弃城逃跑。罗炳辉听后骂道:“真是一群废物!”此时,打着太阳旗的日伪军趾高气昂,大摇大摆地来了。罗炳辉一声令下,战士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将仇恨的子弹狠狠射向敌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无数,侥幸活着的都纷纷窜进城里。夜间,罗炳辉趁敌人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速派30名侦察员身着便衣悄悄摸进城内,到处袭击敌人。白天吓破了胆的日伪军,竟自己互相斗打起来,演出了一场精彩的“狗咬狗”好戏。最后,在我军的不断袭扰下,敌人不得不夹着尾巴逃回滁县。
  “皖南事变”后,日军以为有机可乘,集中日伪军约3000余人,向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发动“扫荡”,妄图将我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罗炳辉根据多年从事游击战争实践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伏击、纠缠、阻击、迟滞、扰敌等内容的“梅花战术”,与日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了游击战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十里岔伏击战及金牛山反袭击战中,罗炳辉采用“梅花战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敌人,极大地振奋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胜利保卫了天长、仪征、扬州、六合等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和“围剿”。对此,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曾给予高度赞扬:“在目前敌强我弱的敌后环境下,‘梅花战术’是一种新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是一个模范,是很值得奖励的。”
  1946年6月21日,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战场上,为革命征战32年的罗炳辉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49岁。一颗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辉煌灿烂的明星陨落了,然而他的光辉业绩是永存的,正如朱德所赞扬的那样:“精神不死,万古永存”。罗炳辉的伟大形象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将永载革命史册。
其他文献
中华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为接受国民众送去了强身健体的“良方”,也为接受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具特色的瑰宝。  在海外传播中华武术的“耕耘者”和“播种者”中,有山西人的身影。例如,定居在日本的五台人杨铭时,多年来在日本大力倡导“健康即幸福”理念,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日本大力推广太极拳,于1960年在日本创立“八段锦太极拳”。目前已拥有百万弟子,已有3000名弟
期刊
民国年间,在太原精营东边街上,有两座公馆非常有名,一座位于街北,就是二战胜利后代表中国参加日本投降仪式的徐永昌将军的公馆,另一座位于街南,是著名的晋商杰出代表贾继英的宅院。  贾继英(1875-1944),字俊臣、隽丞,清末民初著名的金融家,祖籍榆次县郝家沟村,后其父贾文明迁居六堡村,自幼在私塾学习,稍长进入祁县乔家大德恒字号当学徒,逐步到大德恒太原分号的跑街、主事。后因庚子年“救驾”有功,受命筹
期刊
我与李修仁同志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在中共离石县委书记任上,他任中共山西省汾西煤矿管理局党委书记。一次他来吕梁谈工作,中共吕梁地委书记王铭山请他吃饭,因离石有汾西煤管局的矿,便把我也叫了去。那次,他讲了许多关于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的关系问题,对我启发很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的第二次交集是在1983年3月中央调整山西省领导班子之后,修仁同志任省委常务副书记,我任省政府副省长
期刊
巢菊初(1930—2016),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其父巢章甫,名章,以字行,擅书画,精鉴赏,为张大千弟子。菊初受父亲熏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1947年耀华学校毕业后,考入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48年10月作梅花一帧,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堂同门画展(“大风堂”为张大千室名)。作家雁声在《菊初书画》一文中称赞:“老梅秀石,着墨无多,可是玲珑峭拔的神韵直扑纸上。”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考人
期刊
座落在大同市新荣区饮马河畔的弘法寺一  弘法寺在208国道东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堡子湾村。堡子湾名字叫得远古而又写实,明朝时,村子向南有宏赐堡、会远堡,向北有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二十里内,五堡齐聚,沿饮马河形成了“堡”的大湾,用堡子湾概括总结最恰当不过了。弘法寺携手大同市广播电视台走进新荣区堡子湾敬老院开展文化扶贫  “堡与堡,二十五”在堡子湾一带表现得最为突出,穿越时空,从堡的
期刊
1867年,清政府急需派遣特使出国,但寻遍朝野竟无一人堪当此任,万般无奈之时,恭亲王奕想出个“金点子”——    大清国总理衙门急商差遣钦差出国修约    1865年11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外交、通商事务,下简称总理衙)呈送《局外旁观论》一文。文中,赫德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实行新政。翌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又托公使阿礼国上呈总理衙门《新议
期刊
当人们乘车从太旧高速公路坡头口进入阳泉后,不远处就是赛鱼村。赛鱼村西北的菜山半山腰,坐西朝东镶嵌着一座层层叠叠成“八”字形展开的气势宏伟的民宅群落,它就是古州平定西乡官沟村大财东张家庄园。张家以经商为主,在左近州县以及东北、河北、山东一带小有名气。  官沟村原名观沟,一直是赛鱼村的自然山庄。1952年农业合作化成立初级社以后改设为一个行政村。它包括沙湾、观沟、半沟、口上4个山庄窝铺。过去,这里山上
期刊
中国共产党正太铁路支部委员会,是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的党组织,活动范围为正太铁路沿线的石家庄、阳泉、太原等地。支部初有9名党员,支部书记是高君宇,这是一个完整的基层党支部建制,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阳泉是山西近代工业兴起较早的地方之一。1905年7月,正太铁路修至阳泉设平潭站(1906年9月迁至小阳泉村的沙江口,改称阳泉站)。1907年3月,在山西争矿运动中创办保晋公司,阳泉
期刊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田家山村是该县西部梁家墕乡的一个村子,全村一大家都姓张,当地流传一句话:“上了田家山的坡,秀才比驴多。”这里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村对面的文笔塔与桥底的泮池遥相呼应,一笔一砚,乃文人之象征。村西有一座巍峨的老峰山,山下是张家墓地,其中有一座碑格外引人注目,正面是两列清秀的字迹“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树德同志之墓”,背面是他的生平简介碑文。一  张树德(1922-1988),14岁入太
期刊
曾担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新中国诞生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及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的翁文灏,是一个科学事业的组织者、一个历史动荡时代的忠诚建设者。虽然他一生有过曲折,走过弯路,但他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让人敬佩。他的诗词,就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生动反映。    “愿为地学启朝暾”    翁文灏在少年读书之时,有感于祖国被列强瓜分的危局,立志救国,曾写下了“我虽年少知自勉,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