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格教育是广泛培养人格修养、道德规范、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实现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完美结合是每位大学体育教育者最愿意看到、也是最想达到的终极目标。因此,大学体育教育者应本着这一理念,从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出发,以人为本、为人师表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奋勇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1.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项任务艰巨、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有利于学生运动神经、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通过体育的学习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树立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同时,通过竞技的比拼、赛事的训练可以促进他们拼搏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树立和提升,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后还将长期影响作用于其整个人生。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应仅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机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应通过锻炼达到塑造健康心理、对待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竞争及逆境中不断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奋斗精神。
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溺爱、环境的优越,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很少遇到坎坷与挫折,独立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并没有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心态,他们或自私、或不上进、或不独立,在家庭庇护和学校中完全得不到独立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大学生们的社会适应力、竞争力将很难得到提升。因此,近年来各大高校改变了以往重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和修养的升华。
2.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2.1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风貌、水平、特色、团结力、向上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集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是运动员不断拼搏、进取、勇于克服困难及谦让、宽容、和谐的体育理想、信念和情操;是体育知识、道德素养、审美水平的标志。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深刻反映了我国人民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不服输精神,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形象。高尚的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和谐向上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能向外界展示我们公平、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风貌和精神,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因此,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创造良好的体育竞技氛围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团结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大学体育教育者的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师资力量的广泛培训,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对体育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正面的指导,从而获得学生、教师体育精神的广泛提升。
2.2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2.2.1体育教育需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性别、年龄及掌握技能水平的不同运用多变、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理论教育及体育锻炼培养,从而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素养、道德水平、修养层面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从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教学水平的层面出发,为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形象和榜样,使学生充满了佩服与学习的精神,自愿地模仿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环节中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广泛的教学耐心,来不断地感化学生、鼓励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实施重点培养、单项训练,培养学生永不放弃、坚强刻苦的体育学习精神,鞭策鼓励后进,从而提升整体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2.2体育教育需不断创新
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的思想实施先进性的体育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一味的拘泥于教材,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计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加强、不断提高、不断克服取得良好体育成绩的进步中更加的热爱体育、主动的学习体育。在一些有特色的体育竞技比赛中,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谦让、公平、宽容的体育精神参加比赛,不抛弃、不放弃地用高尚的体育道德精神鼓励人、感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比赛秩序,使学生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参与比赛、驾驭比赛。同时还要使学生以团队和谐的发展向上精神获得人性的最高升华。
3.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施
3.1通过体育精神体现对学生人格教育的优势
人格的尊严必定使之充满了积极的向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言败、不甘堕落的毅力与责任心。因此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学习的心理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人格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对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的约束、价值的判断、道德的取向、是非的辨别、协调的发展有全面有效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而大学体育教育以其教学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层面几乎涵盖了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学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而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全面教育,对有效的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有着充分的教学优势。
3.2通过体育精神实施人格教育
3.2.1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弗洛姆是这样定义健康人格的人。他说: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奥尔波则通过七个方面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人格的标准,即用专注的态度参与活动,用爱的能力与家人朋友相处,有安全感、有责任感地对待现实世界,自主、主动的承担责任,分担事物并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坚定的责任心、健康的价值观念学习和生活。这些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均能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而锻炼、促进和形成,使学生形成健康、愉悦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地树立健康的人格。
3.2.2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独立人格是主观独立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奋斗获得自我的提升,对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借鉴,对坏的事物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选择喜欢的科目学习,从而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潜能。人格的完整是健康人格、独立人格的整合,是学生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需要学生各种人格协调、促进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正是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精神,从而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完整的人格是体育教学者的终极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教学才能形成完善的培养、规范制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为己任,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之以综合的优势在今后的生活中打拼、磨炼,最终赢得社会、国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李雪.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1~102.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1.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项任务艰巨、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有利于学生运动神经、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通过体育的学习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树立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同时,通过竞技的比拼、赛事的训练可以促进他们拼搏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树立和提升,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后还将长期影响作用于其整个人生。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应仅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机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应通过锻炼达到塑造健康心理、对待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竞争及逆境中不断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奋斗精神。
然而,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溺爱、环境的优越,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很少遇到坎坷与挫折,独立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并没有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心态,他们或自私、或不上进、或不独立,在家庭庇护和学校中完全得不到独立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大学生们的社会适应力、竞争力将很难得到提升。因此,近年来各大高校改变了以往重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和修养的升华。
2.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2.1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风貌、水平、特色、团结力、向上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集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是运动员不断拼搏、进取、勇于克服困难及谦让、宽容、和谐的体育理想、信念和情操;是体育知识、道德素养、审美水平的标志。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深刻反映了我国人民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不服输精神,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形象。高尚的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和谐向上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能向外界展示我们公平、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风貌和精神,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因此,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创造良好的体育竞技氛围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团结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大学体育教育者的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师资力量的广泛培训,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对体育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正面的指导,从而获得学生、教师体育精神的广泛提升。
2.2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2.2.1体育教育需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性别、年龄及掌握技能水平的不同运用多变、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理论教育及体育锻炼培养,从而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素养、道德水平、修养层面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师还要从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教学水平的层面出发,为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形象和榜样,使学生充满了佩服与学习的精神,自愿地模仿教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环节中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广泛的教学耐心,来不断地感化学生、鼓励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实施重点培养、单项训练,培养学生永不放弃、坚强刻苦的体育学习精神,鞭策鼓励后进,从而提升整体的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2.2体育教育需不断创新
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努力开拓、不断创新的思想实施先进性的体育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一味的拘泥于教材,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计丰富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加强、不断提高、不断克服取得良好体育成绩的进步中更加的热爱体育、主动的学习体育。在一些有特色的体育竞技比赛中,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谦让、公平、宽容的体育精神参加比赛,不抛弃、不放弃地用高尚的体育道德精神鼓励人、感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比赛秩序,使学生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参与比赛、驾驭比赛。同时还要使学生以团队和谐的发展向上精神获得人性的最高升华。
3.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人格教育的实施
3.1通过体育精神体现对学生人格教育的优势
人格的尊严必定使之充满了积极的向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言败、不甘堕落的毅力与责任心。因此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学习的心理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人格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对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的约束、价值的判断、道德的取向、是非的辨别、协调的发展有全面有效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而大学体育教育以其教学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层面几乎涵盖了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方向。因此体育教学通过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而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全面教育,对有效的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有着充分的教学优势。
3.2通过体育精神实施人格教育
3.2.1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弗洛姆是这样定义健康人格的人。他说: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奥尔波则通过七个方面更加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人格的标准,即用专注的态度参与活动,用爱的能力与家人朋友相处,有安全感、有责任感地对待现实世界,自主、主动的承担责任,分担事物并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坚定的责任心、健康的价值观念学习和生活。这些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均能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而锻炼、促进和形成,使学生形成健康、愉悦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地树立健康的人格。
3.2.2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
独立人格是主观独立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奋斗获得自我的提升,对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借鉴,对坏的事物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选择喜欢的科目学习,从而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潜能。人格的完整是健康人格、独立人格的整合,是学生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需要学生各种人格协调、促进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正是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精神,从而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完整的人格是体育教学者的终极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教学才能形成完善的培养、规范制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为己任,通过体育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之以综合的优势在今后的生活中打拼、磨炼,最终赢得社会、国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李雪.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1~102.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