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学科,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物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和应用, 更重要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各种教育教学途径进行日积月累的熏陶,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演渠道。这其中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等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1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探索欲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求知欲特别强,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好学、好问、富于幻想。提出问题与释解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新课一开始设置悬念,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比如在讲“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先往大试管里倒入一些水,再将另外一只稍微小一些的试管放入大试管里。先让学生猜将试管倒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创设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秘密,就能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1.2 从生活实例切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们特别熟悉的。应用生活实例可以使课堂充满快乐和生机,使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后,我们切入这样的生活实例:当我们来到河岸边,会看到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都是倒立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困惑多年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喜悦。
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氛围
2.1 体现民主平等原则,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需要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理想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师生关系极度的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搞好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团队合作的参与者。教师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师生教学相长,这样良好的師生关系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来。当师生相处和谐、融洽之时。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各种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就会发挥到最佳状态。
2.2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千奇百怪的观点或想法,甚至与教师的想法相左。这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肯定。因为,这种“离经叛道”,很可能就是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老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哪怕是一个经过思考之后的错误思想,也比未经思考地接受一个正确的理论更有价值,这样当他们发现自己“据理力争”得来的结论是错误的时候,也不会产生羞愧,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信心,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2.3 要突出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传到授业解惑”的圣地,更应该是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舞台。老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思维灌输到学生的思维模式里,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大胆创新,培养并保护学生创新勇气和热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思维情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
3 采取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
3.1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教学方法上,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多媒体它不仅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而且有很强的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处理能力,直观、具体、形象、动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缺点,利用计算机的视频软件处理图像和声音,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大脑进行有效的刺激,能够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强度。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时,用多媒体将所发生的现象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就能然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应用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根本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将已获得的感性知识经过自己的探究上升为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学习中,学生动手做实验,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小灯泡发光则说明电路连通,碳质是导体;鳄鱼夹夹住铅笔的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术语绝缘体;换成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灯泡亮了,说明人体也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说明了空气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巩固了知识,这样在生活中在遇到这问题时,学生就能运用上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3 设置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固定,条件不完备,解题方法也多种多样,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密度》一节为例,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无需做更多讲解,也无需做更多题目,只需给出“写出测量盐水密度的三种方法”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这样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把学过的物理知识联系成知识网,灵活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补充,形成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刘志华.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做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0,(02).
[2] 李继宏,杜正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发展——初中物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3] 孙秀梁.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10).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物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和应用, 更重要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各种教育教学途径进行日积月累的熏陶,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演渠道。这其中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等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1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探索欲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求知欲特别强,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好学、好问、富于幻想。提出问题与释解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新课一开始设置悬念,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比如在讲“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先往大试管里倒入一些水,再将另外一只稍微小一些的试管放入大试管里。先让学生猜将试管倒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创设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秘密,就能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1.2 从生活实例切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们特别熟悉的。应用生活实例可以使课堂充满快乐和生机,使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后,我们切入这样的生活实例:当我们来到河岸边,会看到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都是倒立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困惑多年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喜悦。
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氛围
2.1 体现民主平等原则,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需要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理想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师生关系极度的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搞好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团队合作的参与者。教师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师生教学相长,这样良好的師生关系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来。当师生相处和谐、融洽之时。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各种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就会发挥到最佳状态。
2.2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千奇百怪的观点或想法,甚至与教师的想法相左。这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肯定。因为,这种“离经叛道”,很可能就是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老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哪怕是一个经过思考之后的错误思想,也比未经思考地接受一个正确的理论更有价值,这样当他们发现自己“据理力争”得来的结论是错误的时候,也不会产生羞愧,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这样学生才能够树立信心,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2.3 要突出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传到授业解惑”的圣地,更应该是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舞台。老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思维灌输到学生的思维模式里,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大胆创新,培养并保护学生创新勇气和热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思维情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
3 采取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
3.1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教学方法上,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多媒体它不仅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而且有很强的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处理能力,直观、具体、形象、动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缺点,利用计算机的视频软件处理图像和声音,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大脑进行有效的刺激,能够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强度。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时,用多媒体将所发生的现象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就能然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能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应用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根本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将已获得的感性知识经过自己的探究上升为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学习中,学生动手做实验,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小灯泡发光则说明电路连通,碳质是导体;鳄鱼夹夹住铅笔的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术语绝缘体;换成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灯泡亮了,说明人体也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说明了空气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巩固了知识,这样在生活中在遇到这问题时,学生就能运用上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3 设置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固定,条件不完备,解题方法也多种多样,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密度》一节为例,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无需做更多讲解,也无需做更多题目,只需给出“写出测量盐水密度的三种方法”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这样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把学过的物理知识联系成知识网,灵活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补充,形成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刘志华.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个做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0,(02).
[2] 李继宏,杜正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发展——初中物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3] 孙秀梁.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