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做大中国电影市场,应该相互合作,首先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中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真正有意义的电影,并非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时光流转,回到今日,在中国人传统的年终岁末电影贺岁档,以《十月围城》领衔的中国贺岁片和《2012》为首的进口片蜂拥上映,总和40多部影片,使得隆冬的中国电影市场逆势“井喷”。
难怪,中国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说:中国电影业到了历史上最佳发展期。
电影市场逆势而上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衰退期,反倒是电影业的发展机遇。
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文化产业往往得以发展与繁荣。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达到25%,但每周去电影院的人次仍高达700万。百老汇和好莱坞在萧条时期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以中国为例,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单单2009年上半年就增长了42.7%,达到3.31亿美元。
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电影业一枝独秀、率先复苏,不免让人感慨。
遥望好莱坞,电影业成为美国经济阴霾中的一抹亮色。虽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好莱坞无法独善其身,但与其他产业相比,美国的电影业依然呈现出相对繁荣。
当前,电影业成为美国一些州政府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的一个手段。到2008年为止,全美有40个州对到本州拍摄基地制作电影的摄制组给予优惠补贴,有的提供税收减免,有的干脆给予现金返还。
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走过了七个高速发展的年头,中国电影产量目前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中国的电影总票房在2008年首次进入世界前十位。
1~10月的产业数据,已证实了2009年电影产业的繁荣。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向媒体表示——截至10月15日,国内票房已经创造了46.5亿人民币,超过2008年全年的43.41亿。创作方面,2009年备案电影已
经超过干部了,1~10月审查通过影片超过410部,
超过2008年全年的406部。
此时,各影院的经理们乐观估计2009年全年票房很可能突破60亿,而且“过亿影片”也会增多。
众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还处于爬坡上升期,从产业角度看是向好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影院加快建设,观众增多,资金充足,行业迅速繁荣。可以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多、市场最繁荣的国家。
但是,在繁荣之后,中国电影业由于过热,很可能将会被迫进入调整期。中国电影正处“幼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自此,中国电影开启了百年历史。
此后,中国电影,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进入了它一个崭新的历程。
然而,中国电影由于制度及技术原因,目前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乃至亚洲一些先进国家。据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称,与好莱坞或者宝莱坞相比,中国电影业还处于“幼年”期。
首先,以票房来说,电影市场总体规模尚小。
2009年票房总收入很容易达到8亿美元,但是,这与美国2008年9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相去甚远,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只有4100块,而美国有3.8万多块。尽管票房收入不断增加,但中国电影业还没有充分挖掘潜力。在好莱坞,票房收入只占影片收入的30%,其余来自DVD销售等。在中国,除票房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非常低,还不到20%,因为电视仍然垄断以及DVD盗版等问题,制约了电影业的增长。
其次,电影制片水平落后。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国产电影国内票房过千万元的影片仍然只有21部,仅占国产电影产量的二十分之一,大部分国产电影无法通过票房实现盈利。
再者,电影放映基础设施薄弱。
2007年全国共有34条城市主流院线、1400多座影院、3500多块银幕,平均37万人才拥有一块银幕。而美国的银幕数达到2700块,平均11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
割地竞争不如做大蛋糕
更为重要的是,在电影市场公平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电影制度依然颇为落后。
《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最近炮轰“中影”垄断中国电影市场,并指出:“广电总局和电影局大力扶持国产电影,非常重视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中影却利用对电影市场的垄断权力,对国产片市场上的异己进行制约和迫害。”
那么,中国电影要得到良性发展,将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的健康市场”呢?
有“中国电影营销第一人”之称的橙天娱乐中国区总裁陈国伟,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表示:从消费者观影的角度,现在全国平均每人每年观影0.15次,如果这个数字上升到1,按照2008年43亿的票房基数计算,全国票房未来可达到286亿,市场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在他看来,自2002年院线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初步复苏阶段。现在一起做大这个蛋糕,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真正的腾飞之前,完全没必要为割地竞争而计较。
“要进一步发展电影产业,还必须从规模、资金、人才、院线等多方面下工夫。”陈国伟指出。
他表示,只要国家整体政策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无论国资民资,都不会受到限制。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关键就是共同做大电影市场,应该相互合作,首先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同时还要做大影响力。”陈国伟说。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中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真正有意义的电影,并非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时光流转,回到今日,在中国人传统的年终岁末电影贺岁档,以《十月围城》领衔的中国贺岁片和《2012》为首的进口片蜂拥上映,总和40多部影片,使得隆冬的中国电影市场逆势“井喷”。
难怪,中国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说:中国电影业到了历史上最佳发展期。
电影市场逆势而上
从历史上来看,经济衰退期,反倒是电影业的发展机遇。
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文化产业往往得以发展与繁荣。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达到25%,但每周去电影院的人次仍高达700万。百老汇和好莱坞在萧条时期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以中国为例,电影票房收入持续增长,单单2009年上半年就增长了42.7%,达到3.31亿美元。
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电影业一枝独秀、率先复苏,不免让人感慨。
遥望好莱坞,电影业成为美国经济阴霾中的一抹亮色。虽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好莱坞无法独善其身,但与其他产业相比,美国的电影业依然呈现出相对繁荣。
当前,电影业成为美国一些州政府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的一个手段。到2008年为止,全美有40个州对到本州拍摄基地制作电影的摄制组给予优惠补贴,有的提供税收减免,有的干脆给予现金返还。
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走过了七个高速发展的年头,中国电影产量目前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中国的电影总票房在2008年首次进入世界前十位。
1~10月的产业数据,已证实了2009年电影产业的繁荣。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向媒体表示——截至10月15日,国内票房已经创造了46.5亿人民币,超过2008年全年的43.41亿。创作方面,2009年备案电影已
经超过干部了,1~10月审查通过影片超过410部,
超过2008年全年的406部。
此时,各影院的经理们乐观估计2009年全年票房很可能突破60亿,而且“过亿影片”也会增多。
众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还处于爬坡上升期,从产业角度看是向好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影院加快建设,观众增多,资金充足,行业迅速繁荣。可以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多、市场最繁荣的国家。
但是,在繁荣之后,中国电影业由于过热,很可能将会被迫进入调整期。中国电影正处“幼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自此,中国电影开启了百年历史。
此后,中国电影,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进入了它一个崭新的历程。
然而,中国电影由于制度及技术原因,目前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乃至亚洲一些先进国家。据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称,与好莱坞或者宝莱坞相比,中国电影业还处于“幼年”期。
首先,以票房来说,电影市场总体规模尚小。
2009年票房总收入很容易达到8亿美元,但是,这与美国2008年9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相去甚远,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只有4100块,而美国有3.8万多块。尽管票房收入不断增加,但中国电影业还没有充分挖掘潜力。在好莱坞,票房收入只占影片收入的30%,其余来自DVD销售等。在中国,除票房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非常低,还不到20%,因为电视仍然垄断以及DVD盗版等问题,制约了电影业的增长。
其次,电影制片水平落后。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国产电影国内票房过千万元的影片仍然只有21部,仅占国产电影产量的二十分之一,大部分国产电影无法通过票房实现盈利。
再者,电影放映基础设施薄弱。
2007年全国共有34条城市主流院线、1400多座影院、3500多块银幕,平均37万人才拥有一块银幕。而美国的银幕数达到2700块,平均11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
割地竞争不如做大蛋糕
更为重要的是,在电影市场公平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电影制度依然颇为落后。
《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最近炮轰“中影”垄断中国电影市场,并指出:“广电总局和电影局大力扶持国产电影,非常重视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中影却利用对电影市场的垄断权力,对国产片市场上的异己进行制约和迫害。”
那么,中国电影要得到良性发展,将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的健康市场”呢?
有“中国电影营销第一人”之称的橙天娱乐中国区总裁陈国伟,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表示:从消费者观影的角度,现在全国平均每人每年观影0.15次,如果这个数字上升到1,按照2008年43亿的票房基数计算,全国票房未来可达到286亿,市场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在他看来,自2002年院线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仍处于初步复苏阶段。现在一起做大这个蛋糕,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真正的腾飞之前,完全没必要为割地竞争而计较。
“要进一步发展电影产业,还必须从规模、资金、人才、院线等多方面下工夫。”陈国伟指出。
他表示,只要国家整体政策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无论国资民资,都不会受到限制。
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关键就是共同做大电影市场,应该相互合作,首先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同时还要做大影响力。”陈国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