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最近国内外都在呼吁中国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要改革。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如何有效把握英语教材,本文以“Go for It”英语教材为例,分析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培养起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及能力,使其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主体教育思想 教材的把握 人才培养
“中国培养的人才基础知识扎实,但想象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这是国内外教育界对中国教育的一致评价。因特尔全球高等教育事务经理迪穆沙博士在访问中国多所高校的过程中,指出中国IT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不少课程已经落伍,有的内容甚至十年不变,亟待修改和增加。迪穆沙教授所提到的“课程已经落伍,有的内容十年不变”的问题不仅涉及中国高校的IT教育,同时涉及其他各学科领域以及各阶段的学习。在首届“因特尔亚洲高校学术论坛”上,迪穆沙博士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不应该仅仅是将外面的技术移植过来的‘人才’,而应该是能够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人才。”迪穆沙教授所指的“人才”是IT界的人才,但这一建议未尝不适用于中国教育的其他领域?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迅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大量需要各方面人才参与建设的时候。
本文将立足于教师应如何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效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适合现阶段国情需要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1 主体教育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种新型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界萌芽,这一思想最初是顾明远教授提出的,他提到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重要观点,引起了大批学者关注。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后,黄济、王策三、王道俊、郭文安等一批著名教授对“主体教育”发表了不同见解,这些理论为“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教育的教育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较为著名的实验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联合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开展的一项名为“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这项研究汇集了一大批中青年教育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全面、深入的“主体教育”实验拉开了帷幕,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的成功开展,使“主体教育”思想与实验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自顾明远先生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思想至今,主体教育思想经历了近三十个春秋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21世纪主要的教育指导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为思想基础,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引用王道俊教授的话说就是“以学生为基点,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主体教育思想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所以这一思想值得重视。要实现主体教育,还得回归到我们的课堂这个核心上来,因为课堂是实现主体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课堂内外能缺少了教科书吗?答案是,当然不能。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小视,因此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科书日渐走向成熟,其通常是一国的最新教育理念的写照,并被广泛运用于全国各地。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沟通作用,教科书的使用者之一(教师)能从教科书中获得教科书编写者所要传达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同新知识和技能一并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同编写者沟通的工具,也是教师同学生在课堂上最有利的沟通互动工具。教科书作为一种书面教材,于学生而言,其不仅仅是一种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和人类经验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可以赖以获得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工具。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正视教材,有效地利用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真正激发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Richards在语言教学的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写道:“科书是学习者在课堂上接受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的基础;于教师而言,教科书为教师提供了如何规划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框架。”教科书可以被视作是教师最有力的教学辅助材料之一,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可以获得各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变得容易起来。但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教材的奴隶。教师完全依赖教材,走不出教材的“框架”,不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学,就在无形中将一些过时、重复,甚至是错误的语料传递给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日后的发展。
3 主体教育思想下教师如何有效把握英语教材
主体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其立足点是基础教育。本文将以“Go for It”英语教材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效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人才。
“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较之前版本教材“Go for it”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活动设计多,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平台。但对于一些习惯“教教材”的教师来说,“Go for It”这本教材内容多,难以完成任务;词汇量和课堂活动多,不好把握重点,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要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教材,就必须遵循吃透学生的需要、吃透“新课标要求”和吃透学校课程安排等原则。
3.1 吃透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一切都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最主要的学习需求。就“吃透学生”这一原则来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有一个把握,现在很多中学会在新生入学前有一个评估考试,这还是必要的,这样能够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分析,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这里指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生长环境——城市、农村;家庭环境等。学习需求直接关系到教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那么语法知识就是重点;学习是为了扩充文化知识,那老师就应该选取有关人文知识的版块着重讲解,必要时扩充额外的知识。
3.2 吃透“新课标要求”。我们回头看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其中特别提出了情感目标,要关心每个学生,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强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与我们的主题教育思想主旨完全符合。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框架,教师的创新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3.3 吃透学校课程安排。每个学校都要求老师按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努力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目标。因此,教师在一学期开始之前,必须仔细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特别是要研读所教学段的各项目标,对本学期的教学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一单元在多少课时内完成,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都应该在规划之内。
在遵循以上三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以“Go for It”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七单元为例,具体谈谈有效使用教材的方法。“Go For It”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西餐”,主要是西餐的制作过程,这一单元包括两大章节(section A、section B),以活动版块为主,重点的短语和词汇都包含其中,因此没有篇幅较长的文章。
Richards对教材取舍和调整下了定义:“教师对已出版的教科书或教材做出改动,使其适合某一部分学生或者更符合某一特定教学需要。”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教材使用原则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情况和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添加、替换、删除、重新排序等,使得教材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3.1 添加。对教材的添加,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的“延伸”和“扩展”。以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谈论的是西餐——western food。部分学生(如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西餐,谈起“西餐”就显得抽象又空洞。这时候教师就有必要向同学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同学知道何为西餐,这样也会方便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3.3.2 替换。教材的编写本来就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学习群体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合”的版块。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超出其接受范围——过难;又有可能该版块的知识已在学生的已有知识范围之内——过易。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对教材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合学生需求。例如,第八单元的导入部分是一篇听力练习,教材编写人员试图用这么一篇听力练习将学生引入本单元的学习中,但笔者在听了这篇听力练习后有两个感觉,首先是语速快,其次是包含的内容过多。这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能够达到编写者的要求,能够接受这篇听力训练。但是对于一般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难度的确过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一段能展现西餐和西方文化的小视频做导入,或是用事先搜集的图片做导入。这样可避免由于导入文章太难而挫伤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最终造成学生“掉队”的情况。
3.3.3 删除。删除的内容可以是超出学生学习要求之外的内容,如,词汇、对话等。但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删除教材安排的内容,其原则是必须在不影响教材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删除一些不恰当(过难或过易)的内容。什么是“不适当”的内容这就需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如,第八单元第一章(section A)中有3a这样一个对话练习,其中包含的内容和第七单元的主题略显不搭配,内容也过于复杂。只要仔细研读本单元的内容,不难发现section A, 3a中包含的词汇和句子和section B,2a中的重点是重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舍去复杂难懂的3a,而直接使用section B中的2a这一版块。
3.3.4 重新排序。之前也提到“Go for It”这套英语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就是灵活和开放,因此新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和活动安排比较分散,教师可以把同类的知识点汇总在一起供学生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第七单元中有一个知识点,部分教师在处理时会出现问题,就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这一概念。因为学生学习的词汇比较分散,名词分散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中,这时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带领学生做一个词汇汇总的工作,把所学的名词归结起来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本质上分清楚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之前还提到“Go for It”这套教材中包含很多和主题相关的活动,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些活动,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拿第七单元的活动来说吧,该单元的主题是西餐的制作,其中一个活动是制作香蕉奶昔。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好机会,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制作香蕉奶昔。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很好地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shake、milk shake、blender、turn on、cut up、peel、pour、yogurt……教授给学生的机会,相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将成为快乐学习、主动学习。活动涉及的是课堂设计,这与我们谈的教科书使用存在区别,因此在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
4 结语
我们所要培养的是能促进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育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改革和调整。课堂——这个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场所同样也需要改革。在课堂改革方面,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教师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着重分析了教师如何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地把握语言教材,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进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同样也是时代对教师团队的重大考验,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吃透“主体教育”思想,突破教材存在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以达到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志宏.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育——英特尔公司长期支持教育承诺不变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2-04-26.
[2]顾明远.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J].江苏教育,1981(10).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Jack C. Richa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6]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M]//八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主体教育思想 教材的把握 人才培养
“中国培养的人才基础知识扎实,但想象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这是国内外教育界对中国教育的一致评价。因特尔全球高等教育事务经理迪穆沙博士在访问中国多所高校的过程中,指出中国IT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不少课程已经落伍,有的内容甚至十年不变,亟待修改和增加。迪穆沙教授所提到的“课程已经落伍,有的内容十年不变”的问题不仅涉及中国高校的IT教育,同时涉及其他各学科领域以及各阶段的学习。在首届“因特尔亚洲高校学术论坛”上,迪穆沙博士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不应该仅仅是将外面的技术移植过来的‘人才’,而应该是能够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人才。”迪穆沙教授所指的“人才”是IT界的人才,但这一建议未尝不适用于中国教育的其他领域?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迅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大量需要各方面人才参与建设的时候。
本文将立足于教师应如何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效把握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适合现阶段国情需要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1 主体教育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种新型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界萌芽,这一思想最初是顾明远教授提出的,他提到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重要观点,引起了大批学者关注。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后,黄济、王策三、王道俊、郭文安等一批著名教授对“主体教育”发表了不同见解,这些理论为“主体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教育的教育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较为著名的实验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联合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开展的一项名为“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这项研究汇集了一大批中青年教育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全面、深入的“主体教育”实验拉开了帷幕,一系列的研究课题的成功开展,使“主体教育”思想与实验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自顾明远先生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思想至今,主体教育思想经历了近三十个春秋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21世纪主要的教育指导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为思想基础,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引用王道俊教授的话说就是“以学生为基点,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主体教育思想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所以这一思想值得重视。要实现主体教育,还得回归到我们的课堂这个核心上来,因为课堂是实现主体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课堂内外能缺少了教科书吗?答案是,当然不能。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小视,因此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来简单看一下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科书日渐走向成熟,其通常是一国的最新教育理念的写照,并被广泛运用于全国各地。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沟通作用,教科书的使用者之一(教师)能从教科书中获得教科书编写者所要传达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同新知识和技能一并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同编写者沟通的工具,也是教师同学生在课堂上最有利的沟通互动工具。教科书作为一种书面教材,于学生而言,其不仅仅是一种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和人类经验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可以赖以获得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工具。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正视教材,有效地利用教材,才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真正激发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Richards在语言教学的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写道:“科书是学习者在课堂上接受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的基础;于教师而言,教科书为教师提供了如何规划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框架。”教科书可以被视作是教师最有力的教学辅助材料之一,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可以获得各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变得容易起来。但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教材的奴隶。教师完全依赖教材,走不出教材的“框架”,不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学,就在无形中将一些过时、重复,甚至是错误的语料传递给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日后的发展。
3 主体教育思想下教师如何有效把握英语教材
主体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其立足点是基础教育。本文将以“Go for It”英语教材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效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人才。
“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较之前版本教材“Go for it”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活动设计多,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平台。但对于一些习惯“教教材”的教师来说,“Go for It”这本教材内容多,难以完成任务;词汇量和课堂活动多,不好把握重点,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要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教材,就必须遵循吃透学生的需要、吃透“新课标要求”和吃透学校课程安排等原则。
3.1 吃透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一切都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最主要的学习需求。就“吃透学生”这一原则来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有一个把握,现在很多中学会在新生入学前有一个评估考试,这还是必要的,这样能够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一个分析,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这里指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生长环境——城市、农村;家庭环境等。学习需求直接关系到教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那么语法知识就是重点;学习是为了扩充文化知识,那老师就应该选取有关人文知识的版块着重讲解,必要时扩充额外的知识。
3.2 吃透“新课标要求”。我们回头看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其中特别提出了情感目标,要关心每个学生,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强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与我们的主题教育思想主旨完全符合。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框架,教师的创新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3.3 吃透学校课程安排。每个学校都要求老师按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努力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目标。因此,教师在一学期开始之前,必须仔细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特别是要研读所教学段的各项目标,对本学期的教学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一单元在多少课时内完成,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等,都应该在规划之内。
在遵循以上三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以“Go for It”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七单元为例,具体谈谈有效使用教材的方法。“Go For It”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西餐”,主要是西餐的制作过程,这一单元包括两大章节(section A、section B),以活动版块为主,重点的短语和词汇都包含其中,因此没有篇幅较长的文章。
Richards对教材取舍和调整下了定义:“教师对已出版的教科书或教材做出改动,使其适合某一部分学生或者更符合某一特定教学需要。”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教材使用原则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情况和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添加、替换、删除、重新排序等,使得教材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3.1 添加。对教材的添加,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的“延伸”和“扩展”。以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谈论的是西餐——western food。部分学生(如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西餐,谈起“西餐”就显得抽象又空洞。这时候教师就有必要向同学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同学知道何为西餐,这样也会方便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3.3.2 替换。教材的编写本来就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学习群体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合”的版块。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超出其接受范围——过难;又有可能该版块的知识已在学生的已有知识范围之内——过易。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对教材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合学生需求。例如,第八单元的导入部分是一篇听力练习,教材编写人员试图用这么一篇听力练习将学生引入本单元的学习中,但笔者在听了这篇听力练习后有两个感觉,首先是语速快,其次是包含的内容过多。这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能够达到编写者的要求,能够接受这篇听力训练。但是对于一般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难度的确过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一段能展现西餐和西方文化的小视频做导入,或是用事先搜集的图片做导入。这样可避免由于导入文章太难而挫伤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最终造成学生“掉队”的情况。
3.3.3 删除。删除的内容可以是超出学生学习要求之外的内容,如,词汇、对话等。但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删除教材安排的内容,其原则是必须在不影响教材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删除一些不恰当(过难或过易)的内容。什么是“不适当”的内容这就需要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如,第八单元第一章(section A)中有3a这样一个对话练习,其中包含的内容和第七单元的主题略显不搭配,内容也过于复杂。只要仔细研读本单元的内容,不难发现section A, 3a中包含的词汇和句子和section B,2a中的重点是重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舍去复杂难懂的3a,而直接使用section B中的2a这一版块。
3.3.4 重新排序。之前也提到“Go for It”这套英语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就是灵活和开放,因此新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和活动安排比较分散,教师可以把同类的知识点汇总在一起供学生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第七单元中有一个知识点,部分教师在处理时会出现问题,就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这一概念。因为学生学习的词汇比较分散,名词分散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中,这时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带领学生做一个词汇汇总的工作,把所学的名词归结起来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本质上分清楚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概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之前还提到“Go for It”这套教材中包含很多和主题相关的活动,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些活动,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拿第七单元的活动来说吧,该单元的主题是西餐的制作,其中一个活动是制作香蕉奶昔。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好机会,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准备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制作香蕉奶昔。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很好地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shake、milk shake、blender、turn on、cut up、peel、pour、yogurt……教授给学生的机会,相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将成为快乐学习、主动学习。活动涉及的是课堂设计,这与我们谈的教科书使用存在区别,因此在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
4 结语
我们所要培养的是能促进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育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改革和调整。课堂——这个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场所同样也需要改革。在课堂改革方面,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教师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着重分析了教师如何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地把握语言教材,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进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同样也是时代对教师团队的重大考验,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吃透“主体教育”思想,突破教材存在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以达到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志宏.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育——英特尔公司长期支持教育承诺不变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2-04-26.
[2]顾明远.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J].江苏教育,1981(10).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Jack C. Richa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6]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M]//八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