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晓霖:中国实名制博客发起人之一,现任博联社(www.blshe.com)执行董事、总裁兼总编辑。曾任大旗网(www.dq.com)总裁兼总编辑,新华社《环球》杂志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室主任,新华社驻科威特、巴勒斯坦、伊拉克记者等职务。此外还兼任半岛电视台、CCTV、凤凰卫视、北京交通台和数家网络媒体时评嘉宾以及《深圳晚报》《北京青年报》专栏作者。其主要作品有《巴以生死日记》《穿越生死线》《两河生死劫》等,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直十杰、新华社十佳、中国新闻摄影大赛铜奖等奖励。
2005年,马晓霖先生离开奋斗了17年的新华社,放弃在那里获得的一切荣誉和辉煌,担任大旗网总裁兼总编辑。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40岁出头的马晓霖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同样优秀。
一年以后,马晓霖离开大旗,不久筹办“博联社”,开始自主创业。如今,博联社不仅是国务院新闻办认定的四家实名制博客试点网站之一,而且倍受境外媒体的关注。
从一名长驻中东的战地记者,到《环球》杂志总编辑,以及后来的角色转换,马晓霖的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自主创业的媒体人又会遭遇怎样的风风雨雨?
马晓霖先生在北京向《今传媒》记者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下是此次访谈实录。
像拉磨的驴一样原地转很可怕
《今传媒》:2005年你到大旗网担任总裁,曾经是一大新闻。当时《环球》杂志势头正好,你为什么毅然离开那里?
马晓霖:这个问题提得有意思。其实离开《环球》也就意味着离开新华社,这对我个人来讲是个战略抉择。自从巴勒斯坦回来后,我就在考虑是不是该换换职业,因为我在新华社已经干了十七年。一个人这一辈子,黄金年龄就那么一二十年,世界那么大,天地那么宽,就在那里呆一辈子,我不甘心。虽然前面打了非常好的基础,就是吃老本也可以打发日子了,但我觉得人最大的快乐,在于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大的财富在于精神的、心灵的一种体验。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新华社我再干下去就几条路,要么当领导……
《今传媒》:当时已经是领导了吧?
马晓霖:也算是吧。像我作为中宣部的“四个一批”干部,作为新华社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培养对象,当官特别理想的话可干到部级,再起码也干到局级。我当时管理的环球杂志社,经营和财务已经归社里直接领导,当时已经是介于处级和局级之间了。另外就是做学问。这样的话我就觉得,跟那个拉磨的驴一样在那儿转,人就会失去激情,失去创造力。所以我想是应该换一换了,我个人还是对传媒感兴趣,换的方向无非第一是电视行业,第二就是互联网。但我综合比较发现,电视行业专业性要求很高,我去了无非是做评论家之类的,而且操盘的话那不是我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整个地改变了咱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而且信息社会蓬勃发展,未来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很多的不足,包括人才的管理、媒体操作的经验、传统的管理经验、模式、商业的规则,这都是互联网缺乏的。还有它的人员普遍年轻,你知道媒体人的年龄越大,总的优势越高。这些情况促使我想去互联网试试水,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这应该是一种人生体验的突破。新媒体对我充满诱惑、充满挑战。我当时就在想,我在传统媒体已经比较成功了,如果在互联网重新开始,又做得很成功,等于是一辈子活别人两辈子的经历,那我觉得这辈子在有限的岁月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这样很有意义。
这是我当时离开新华社最基本的考虑。至于说去《环球》也好,去巴格达也好,都是在回报新华社对我的厚爱。当时《环球》很困难,经过改刊,经过转型,处于最低潮时期,没人愿意去接这个摊子。我恰恰认为这个杂志完全有希望,只是要换个思路抓住市场的机会去开拓。我去了,半年时间扭亏,一年就盈利,两年后我走的时候,《环球》无论影响力、收入、在广告圈的品牌地位、各种媒体的转载率等等,都是历史上没有达到过的,应该说圆满地给社里交了一份答卷。
《今传媒》:你离开新华社时,放弃了在那里的一切关系吗?
马晓霖:我离开新华社,申请报告就写了三句话,干脆利索。
《今传媒》:哪三句话?
马晓霖: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环球》杂志总编辑及新华社一切职务;请尽快对我进行离任审计;请尽快安排人接替我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社里几位领导,副社长、总编辑、社长,都分别找我谈话挽留我。谈新华社的责任啊,谈新华社的发展,谈理想谈人生等等。我也曾经一度被感动,我也谈了新华社对我的关心和培养,但我最后还是下决心走了。走之前我给社长、总编辑写了一封长信,充满了感激的一封信。新华社给我的所有荣誉、待遇全不要了,全部放弃。
《今传媒》:你在新华社的待遇如果量化的话是一个什么水平,比如在《环球》?
马晓霖:当时从我获得的正高职称来讲,享受副局级待遇。从职务来讲《环球》是一个处级单位,归国际部和社里双重领导,正在游离于半脱离半独立状态。经济待遇方面都很好,拿着正教授的月薪,税前7000多元,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稿费,讲课、做嘉宾的报酬等。所以我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我疯了,最主要的是放下很好的前途不要了。你想,新华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次获“社长总编辑奖”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往事了。
激情之下,你不可能松弛
《今传媒》:我们一直在关注你的一些事情,发现在你这里好像一直有一种紧张感,比如你分析中东问题时对美国的抨击引起网友的激烈争论,包括你在大旗网形势正好时对竞争对手恶劣炒作的反感。为什么会这样?
马晓霖:这个问题不能对立看待。到大旗网首先我是一个经理人,我的主要目标是把公司做起来。过去的十几个人,后来做那么大,我是要尽职尽责的。至于说对网络上的不良习气,那完全是职务行为。因为有人在恶搞我们攻击我们,形势迫使我不得不出来应对这个问题。另外也跟个人情怀有关系。对美国的批评,属于学术层面的争论,我必须有我的世界观,我的价值观。不管别人认同不认同,这是两个方面。
说到紧张感,在巴格达那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环球》这种紧张感也有,因为我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包括去加沙建分社,在危难之中干三年,谁在那里都会紧张,不紧张你也干不成事。到大旗网,又是创业,十几个人,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干起来,总是打头阵。我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在做这种跳火坑的事。火坑里的人你不可能像人家那样坐在那里等着啥时候接班享受。这种环境使你的工作节奏、心跳、脉搏都会比别人快一些。我认为这是创业时必须要有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要有激情。没有激情,我也不可能离开新华社,没有激情,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实名制博客是一种高级会员制
《今传媒》:你是去大旗网之前就有了创建实名制博客的想法吗?
马晓霖:没有。刚去的时候,我觉得大旗网是论坛聚合,论坛是来自草根网民的声音。因为非实名,它的言论空间自由度很大。所以就造成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靠性无法保障,总之来讲信息的品质不高。大家熟悉的论坛,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同时它又是一种民间的声音,老百姓原生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那我就想互联网,它是非主流的东西,它基于百姓,基于网民,这种群体系数非常大,它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它的品质太低了,我就想应该提升民间信息的价值。
《今传媒》:你想做一种结合。
马晓霖:对,提升它的价值。我觉得应该把草根中的精英人群引进来。草根精英人群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把他们引进来,通过实名的方式,通过传播他们个人品牌的方式,使他们博客中的信息是完全真实的、负责任的、有品质的。再加上他们跟网民的互动,这两种信息的补充,就构建了一个民间声音很好的传播阵地。这样网站的民间信息的质量、品质、价值才能上去。
这就是我最早做精英博客的一个想法。要不且不说粗制滥造,你拿到一个东西心里都不踏实。
《今传媒》:说到精英这个概念,应该是新浪最早开始做的,它拉了很多的名人去开博客。但是后来大旗网的精英博客推广之后,博友们除了线上的交流,线下的聚会也是非常频繁起来。从而有希望形成一个在线上线下都可能发挥影响力的群体,这样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有可能它的空间更大。
马晓霖:对,后面就用它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它是个高级会员制。我把中国明星之下草根之上不太有名或者小有名气的这些人都拉进来。他们的教育水准够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够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鉴赏能力也都有。他们对人际之间的交往,对个人发展的种种需求,都是非常好的定位群体。我通过博客这个平台把他们聚合起来,把他们身上的资源挖掘出来跟市场对接,就会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这个商业价值实际上从互联网角度可以有很多,比如俱乐部、会员、广告投放,包括人力资源,都可以。
《今传媒》:刚才咱们讨论过你的那种紧张感。依我个人的观察,在大旗网的时候,你想把它媒体化?
马晓霖:不是媒体化,它就是媒体。
《今传媒》:大旗网现在是一个娱乐平台的概念。
马晓霖:第一,它不是技术型网站。它没有任何技术。第二,它不是资源型网站。你比如说电信、游戏,这些东西都是靠资源的。大旗网唯一的价值,就是来自不同论坛和社区的信息。什么叫媒体?媒体就是各种信息的中介。所以我当时理解大旗网它本身就是一个太媒体化的一种互联网平台。它的运营一定要按照一个媒体的方式来运营。
《今传媒》:你对它的产品特征就是定位为一个媒体。
马晓霖:对,一定是这样,资方也是这样,要不他请我来干嘛。否则你跟别的网站怎么比?百度是靠技术,盛大靠游戏靠软件。大旗网有什么?没有任何可下载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售卖。它必须把各种信息变成商品。它就是一个媒体,必须按媒体规律来包装这些信息,这个你摆脱不掉的。还有它的产品非常单一,像新浪还有邮箱,有各种各样其他的衍生产品。大旗网这些都没有,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网络文摘——网络读者文摘。我当时就给它定位了,你说这个定位准确不准确?
《今传媒》:现在看来很准确。
马晓霖:而且它的信息都不是原创的。另外我做精英博客,还基于战略考虑,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创产品。有朝一日,人家所有论坛抵制你,不让你抓的时候,你统统就死了,这叫有备无患。
《今传媒》:现在很多传媒集团,都有自己的新闻门户了,比如华商集团、京报系统。
马晓霖:对。你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怎么办?这就是你最后的资本。所以董事会刚开始对我做精英博客是一种观望态度,到后来转而支持。但是再往后,由于风投的特性,它没有那么多耐心。根据我管理企业的经验,我觉得宁可想三天走一步,也不要一天来回走三步的路。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人才的极大消耗。我觉得资方可能更愿意把网站当做一个概念来包装尽快变现。
《今传媒》:那么你把它定位为一个媒体产品,国内很多网站也是靠媒体概念获得声誉。精英博客可能不需要太多人力,论坛可能抓过来又进行人工编辑,就造成人员的急剧扩张?
马晓霖:大的扩张这也是资方需要这样,不是我的本意。因为从我来讲主张精兵强将,我是非常反对这样扩张的,但这是融资的需要。
《今传媒》:你加盟大旗网作为你的一个职业转型也好,为了一种理想也好,你准备在大旗网干多久?
马晓霖:我这个人,你从我在新华社一干17年就看得出来。我对人对事都是很忠诚的,阶段性做事也是很专一的。否则我做中东问题,做《环球》杂志,或者做战地记者也好,我不可能做成功的。我希望咱们相识以后,大家从头走到尾。因为我毕竟投入了我的感情,投入了我的才华,投入了我的精力和资源。谁付出的谁不想收获?谁愿意分道扬镳?当然我也考虑到了,职场是很残酷的,今天上任,明天就有可能你炒老板或被老板炒掉。这种风险离开新华社的时候我就想好了。
《今传媒》:当初满怀激情出来创业,而且新华社不少兄弟也跟你一块出来,中途却出了这样的意外。你如何来总结这段经历?
马晓霖:应该说大旗网这一段经历非常宝贵。它是我进入互联网的第一站,我把自己作为一个预科班的学生。我从我的同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互联网本身以及互联网商业。以前对风投没有任何感觉和了解。经过这一年,也了解到风投项目它整个的一个运作规程和模式。包括资本方,它是一个什么做事风格,另外还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商业领域的思考和操作手法。应该说这些方面对我的帮助很大,长了很多见识,也学了很多技能。当然我觉得从心理承受能力来讲也是一个突破,因为我从来没有受过这么大的压力。
《今传媒》:比巴格达还严重吗?
马晓霖:严重多了。过去是在新华社这么大的机关很简单,我给你就是几项目标,你给我完成就行了。领导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而这边你做的什么,很多时候他不问你结果,只问过程。他从你做事的思路、方法马上就预判你这样做不行,这样很难受的。就好像有人拿鞭子抽着你走,左一鞭子你往左走,右一鞭子你往右走,使你往往失去主动的判断而无所适从。一个习惯了自主管理的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适应。
博联社可能成为最大的民间通讯社
《今传媒》:然后你出来创业做自己的博客网站,你的网站为什么叫“博联社”,下面又分了好多个“村”?
马晓霖:“精英博客”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品牌是给公司注册的,那是我的职务行为,知识产权什么也都是大旗网的。我走了,从形式上来说应该和它区别开吧。我做的“博联社”实际上是一个“博客联合社区”。我不再提精英这个概念了,容易把人吓跑,容易走向特别小众的圈子,更多地我把它定位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网络平台。各个村口只是一个职业划分,让大家知道哪些人是干哪个行当的。仅此而已,只是便于大家交流。未来的产品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圈子,增加社区功能,现在只是一个简单呈现的社区。交互的社区还没开始,将来会基于兴趣、专长,基于话题建N个圈子,大家可以在圈子里交流,甚至基于圈子搞很多线下的活动。
《今传媒》:你现在对博联社的资金来源等等有绝对的控制权,还是有代表权?
马晓霖:有绝对的控制权,基于前面给我的教训,如果你要做一个长线项目,如果你不是为了套进套出的话,你一定要给它一个完整的培育期、成长期。你必须在成长期内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掌握的节奏,让它平稳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考虑对这个事业的把控能力。另外在它的商业化探索和盈利模式没完全清晰之前,我没必要引进大量的资金。从而使资金闲置,或者资金浪费,牺牲了自己对这个项目的把控。一旦它的盈利模式出来了,清晰了,它的潜力和价值明明白白放在那儿了,接着引入资金,资方也都信任了,他就不会过多干涉。过去资方不踏实,就是觉得盈利模式不清晰,而盈利模式这是所有网站都面临的问题。
《今传媒》:这个投资是一个什么投资呢?
马晓霖:一个朋友投的资,我要了很少一笔钱,而且他只占一位数的股份。我说第一我不需要拿那么多钱,钱多了我搁银行干嘛,我也不可能拿你的钱来乱造。你投钱多,你压力也大,风险也大。对我来讲,风险也很大,你说做不成的话那毕竟是你投的钱啊。你压力大了,干预的力度就大。所以我要求他少投一点钱,不要干预,给我一个成长期。所以我慢慢做,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好好打基础,船小好掉头嘛。
《今传媒》:能透露投了多少钱吗?你一年博联社大概需要多少钱来运作?
马晓霖:一年几十万元,它其实很简单,就是人工费、带宽、服务器的费用,其他没什么费用。因为我们几个核心合伙人,目标完全一致。我要做的就是把博联社建成不仅是一个精神家园,还是一个商务平台。比如我可以组织一个陕西的博友会,一个山东的博友会,一个地方几千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这种产品消费方面的一个实体,将来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民间通讯社,而且就因为实名制,保障了它的真实性和价值。只不过因为政策的限制,域外的媒体机构如路透社等等,它们经常到博联社来找他们需要的东西。
我们还被国务院新闻办认定为四大实名制试点网站,包括中国网、博客网、西祠胡同,还有我们。但我们是唯一一家全实名的博客网站,整个网站都是博客,而且前后台完全一致。
2005年,马晓霖先生离开奋斗了17年的新华社,放弃在那里获得的一切荣誉和辉煌,担任大旗网总裁兼总编辑。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40岁出头的马晓霖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同样优秀。
一年以后,马晓霖离开大旗,不久筹办“博联社”,开始自主创业。如今,博联社不仅是国务院新闻办认定的四家实名制博客试点网站之一,而且倍受境外媒体的关注。
从一名长驻中东的战地记者,到《环球》杂志总编辑,以及后来的角色转换,马晓霖的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自主创业的媒体人又会遭遇怎样的风风雨雨?
马晓霖先生在北京向《今传媒》记者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下是此次访谈实录。
像拉磨的驴一样原地转很可怕
《今传媒》:2005年你到大旗网担任总裁,曾经是一大新闻。当时《环球》杂志势头正好,你为什么毅然离开那里?
马晓霖:这个问题提得有意思。其实离开《环球》也就意味着离开新华社,这对我个人来讲是个战略抉择。自从巴勒斯坦回来后,我就在考虑是不是该换换职业,因为我在新华社已经干了十七年。一个人这一辈子,黄金年龄就那么一二十年,世界那么大,天地那么宽,就在那里呆一辈子,我不甘心。虽然前面打了非常好的基础,就是吃老本也可以打发日子了,但我觉得人最大的快乐,在于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大的财富在于精神的、心灵的一种体验。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新华社我再干下去就几条路,要么当领导……
《今传媒》:当时已经是领导了吧?
马晓霖:也算是吧。像我作为中宣部的“四个一批”干部,作为新华社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培养对象,当官特别理想的话可干到部级,再起码也干到局级。我当时管理的环球杂志社,经营和财务已经归社里直接领导,当时已经是介于处级和局级之间了。另外就是做学问。这样的话我就觉得,跟那个拉磨的驴一样在那儿转,人就会失去激情,失去创造力。所以我想是应该换一换了,我个人还是对传媒感兴趣,换的方向无非第一是电视行业,第二就是互联网。但我综合比较发现,电视行业专业性要求很高,我去了无非是做评论家之类的,而且操盘的话那不是我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整个地改变了咱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而且信息社会蓬勃发展,未来空间很大。
另一方面,互联网有很多的不足,包括人才的管理、媒体操作的经验、传统的管理经验、模式、商业的规则,这都是互联网缺乏的。还有它的人员普遍年轻,你知道媒体人的年龄越大,总的优势越高。这些情况促使我想去互联网试试水,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这应该是一种人生体验的突破。新媒体对我充满诱惑、充满挑战。我当时就在想,我在传统媒体已经比较成功了,如果在互联网重新开始,又做得很成功,等于是一辈子活别人两辈子的经历,那我觉得这辈子在有限的岁月里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这样很有意义。
这是我当时离开新华社最基本的考虑。至于说去《环球》也好,去巴格达也好,都是在回报新华社对我的厚爱。当时《环球》很困难,经过改刊,经过转型,处于最低潮时期,没人愿意去接这个摊子。我恰恰认为这个杂志完全有希望,只是要换个思路抓住市场的机会去开拓。我去了,半年时间扭亏,一年就盈利,两年后我走的时候,《环球》无论影响力、收入、在广告圈的品牌地位、各种媒体的转载率等等,都是历史上没有达到过的,应该说圆满地给社里交了一份答卷。
《今传媒》:你离开新华社时,放弃了在那里的一切关系吗?
马晓霖:我离开新华社,申请报告就写了三句话,干脆利索。
《今传媒》:哪三句话?
马晓霖: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环球》杂志总编辑及新华社一切职务;请尽快对我进行离任审计;请尽快安排人接替我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社里几位领导,副社长、总编辑、社长,都分别找我谈话挽留我。谈新华社的责任啊,谈新华社的发展,谈理想谈人生等等。我也曾经一度被感动,我也谈了新华社对我的关心和培养,但我最后还是下决心走了。走之前我给社长、总编辑写了一封长信,充满了感激的一封信。新华社给我的所有荣誉、待遇全不要了,全部放弃。
《今传媒》:你在新华社的待遇如果量化的话是一个什么水平,比如在《环球》?
马晓霖:当时从我获得的正高职称来讲,享受副局级待遇。从职务来讲《环球》是一个处级单位,归国际部和社里双重领导,正在游离于半脱离半独立状态。经济待遇方面都很好,拿着正教授的月薪,税前7000多元,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稿费,讲课、做嘉宾的报酬等。所以我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我疯了,最主要的是放下很好的前途不要了。你想,新华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次获“社长总编辑奖”等等,不过这些都是往事了。
激情之下,你不可能松弛
《今传媒》:我们一直在关注你的一些事情,发现在你这里好像一直有一种紧张感,比如你分析中东问题时对美国的抨击引起网友的激烈争论,包括你在大旗网形势正好时对竞争对手恶劣炒作的反感。为什么会这样?
马晓霖:这个问题不能对立看待。到大旗网首先我是一个经理人,我的主要目标是把公司做起来。过去的十几个人,后来做那么大,我是要尽职尽责的。至于说对网络上的不良习气,那完全是职务行为。因为有人在恶搞我们攻击我们,形势迫使我不得不出来应对这个问题。另外也跟个人情怀有关系。对美国的批评,属于学术层面的争论,我必须有我的世界观,我的价值观。不管别人认同不认同,这是两个方面。
说到紧张感,在巴格达那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环球》这种紧张感也有,因为我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包括去加沙建分社,在危难之中干三年,谁在那里都会紧张,不紧张你也干不成事。到大旗网,又是创业,十几个人,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干起来,总是打头阵。我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在做这种跳火坑的事。火坑里的人你不可能像人家那样坐在那里等着啥时候接班享受。这种环境使你的工作节奏、心跳、脉搏都会比别人快一些。我认为这是创业时必须要有的,换句话说,你必须要有激情。没有激情,我也不可能离开新华社,没有激情,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实名制博客是一种高级会员制
《今传媒》:你是去大旗网之前就有了创建实名制博客的想法吗?
马晓霖:没有。刚去的时候,我觉得大旗网是论坛聚合,论坛是来自草根网民的声音。因为非实名,它的言论空间自由度很大。所以就造成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靠性无法保障,总之来讲信息的品质不高。大家熟悉的论坛,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同时它又是一种民间的声音,老百姓原生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那我就想互联网,它是非主流的东西,它基于百姓,基于网民,这种群体系数非常大,它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它的品质太低了,我就想应该提升民间信息的价值。
《今传媒》:你想做一种结合。
马晓霖:对,提升它的价值。我觉得应该把草根中的精英人群引进来。草根精英人群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把他们引进来,通过实名的方式,通过传播他们个人品牌的方式,使他们博客中的信息是完全真实的、负责任的、有品质的。再加上他们跟网民的互动,这两种信息的补充,就构建了一个民间声音很好的传播阵地。这样网站的民间信息的质量、品质、价值才能上去。
这就是我最早做精英博客的一个想法。要不且不说粗制滥造,你拿到一个东西心里都不踏实。
《今传媒》:说到精英这个概念,应该是新浪最早开始做的,它拉了很多的名人去开博客。但是后来大旗网的精英博客推广之后,博友们除了线上的交流,线下的聚会也是非常频繁起来。从而有希望形成一个在线上线下都可能发挥影响力的群体,这样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有可能它的空间更大。
马晓霖:对,后面就用它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它是个高级会员制。我把中国明星之下草根之上不太有名或者小有名气的这些人都拉进来。他们的教育水准够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够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鉴赏能力也都有。他们对人际之间的交往,对个人发展的种种需求,都是非常好的定位群体。我通过博客这个平台把他们聚合起来,把他们身上的资源挖掘出来跟市场对接,就会产生很大的商业价值。这个商业价值实际上从互联网角度可以有很多,比如俱乐部、会员、广告投放,包括人力资源,都可以。
《今传媒》:刚才咱们讨论过你的那种紧张感。依我个人的观察,在大旗网的时候,你想把它媒体化?
马晓霖:不是媒体化,它就是媒体。
《今传媒》:大旗网现在是一个娱乐平台的概念。
马晓霖:第一,它不是技术型网站。它没有任何技术。第二,它不是资源型网站。你比如说电信、游戏,这些东西都是靠资源的。大旗网唯一的价值,就是来自不同论坛和社区的信息。什么叫媒体?媒体就是各种信息的中介。所以我当时理解大旗网它本身就是一个太媒体化的一种互联网平台。它的运营一定要按照一个媒体的方式来运营。
《今传媒》:你对它的产品特征就是定位为一个媒体。
马晓霖:对,一定是这样,资方也是这样,要不他请我来干嘛。否则你跟别的网站怎么比?百度是靠技术,盛大靠游戏靠软件。大旗网有什么?没有任何可下载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售卖。它必须把各种信息变成商品。它就是一个媒体,必须按媒体规律来包装这些信息,这个你摆脱不掉的。还有它的产品非常单一,像新浪还有邮箱,有各种各样其他的衍生产品。大旗网这些都没有,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网络文摘——网络读者文摘。我当时就给它定位了,你说这个定位准确不准确?
《今传媒》:现在看来很准确。
马晓霖:而且它的信息都不是原创的。另外我做精英博客,还基于战略考虑,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创产品。有朝一日,人家所有论坛抵制你,不让你抓的时候,你统统就死了,这叫有备无患。
《今传媒》:现在很多传媒集团,都有自己的新闻门户了,比如华商集团、京报系统。
马晓霖:对。你没有自己原创的东西怎么办?这就是你最后的资本。所以董事会刚开始对我做精英博客是一种观望态度,到后来转而支持。但是再往后,由于风投的特性,它没有那么多耐心。根据我管理企业的经验,我觉得宁可想三天走一步,也不要一天来回走三步的路。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人才的极大消耗。我觉得资方可能更愿意把网站当做一个概念来包装尽快变现。
《今传媒》:那么你把它定位为一个媒体产品,国内很多网站也是靠媒体概念获得声誉。精英博客可能不需要太多人力,论坛可能抓过来又进行人工编辑,就造成人员的急剧扩张?
马晓霖:大的扩张这也是资方需要这样,不是我的本意。因为从我来讲主张精兵强将,我是非常反对这样扩张的,但这是融资的需要。
《今传媒》:你加盟大旗网作为你的一个职业转型也好,为了一种理想也好,你准备在大旗网干多久?
马晓霖:我这个人,你从我在新华社一干17年就看得出来。我对人对事都是很忠诚的,阶段性做事也是很专一的。否则我做中东问题,做《环球》杂志,或者做战地记者也好,我不可能做成功的。我希望咱们相识以后,大家从头走到尾。因为我毕竟投入了我的感情,投入了我的才华,投入了我的精力和资源。谁付出的谁不想收获?谁愿意分道扬镳?当然我也考虑到了,职场是很残酷的,今天上任,明天就有可能你炒老板或被老板炒掉。这种风险离开新华社的时候我就想好了。
《今传媒》:当初满怀激情出来创业,而且新华社不少兄弟也跟你一块出来,中途却出了这样的意外。你如何来总结这段经历?
马晓霖:应该说大旗网这一段经历非常宝贵。它是我进入互联网的第一站,我把自己作为一个预科班的学生。我从我的同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互联网本身以及互联网商业。以前对风投没有任何感觉和了解。经过这一年,也了解到风投项目它整个的一个运作规程和模式。包括资本方,它是一个什么做事风格,另外还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商业领域的思考和操作手法。应该说这些方面对我的帮助很大,长了很多见识,也学了很多技能。当然我觉得从心理承受能力来讲也是一个突破,因为我从来没有受过这么大的压力。
《今传媒》:比巴格达还严重吗?
马晓霖:严重多了。过去是在新华社这么大的机关很简单,我给你就是几项目标,你给我完成就行了。领导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而这边你做的什么,很多时候他不问你结果,只问过程。他从你做事的思路、方法马上就预判你这样做不行,这样很难受的。就好像有人拿鞭子抽着你走,左一鞭子你往左走,右一鞭子你往右走,使你往往失去主动的判断而无所适从。一个习惯了自主管理的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适应。
博联社可能成为最大的民间通讯社
《今传媒》:然后你出来创业做自己的博客网站,你的网站为什么叫“博联社”,下面又分了好多个“村”?
马晓霖:“精英博客”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品牌是给公司注册的,那是我的职务行为,知识产权什么也都是大旗网的。我走了,从形式上来说应该和它区别开吧。我做的“博联社”实际上是一个“博客联合社区”。我不再提精英这个概念了,容易把人吓跑,容易走向特别小众的圈子,更多地我把它定位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网络平台。各个村口只是一个职业划分,让大家知道哪些人是干哪个行当的。仅此而已,只是便于大家交流。未来的产品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圈子,增加社区功能,现在只是一个简单呈现的社区。交互的社区还没开始,将来会基于兴趣、专长,基于话题建N个圈子,大家可以在圈子里交流,甚至基于圈子搞很多线下的活动。
《今传媒》:你现在对博联社的资金来源等等有绝对的控制权,还是有代表权?
马晓霖:有绝对的控制权,基于前面给我的教训,如果你要做一个长线项目,如果你不是为了套进套出的话,你一定要给它一个完整的培育期、成长期。你必须在成长期内按照自己的思路,按照自己掌握的节奏,让它平稳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考虑对这个事业的把控能力。另外在它的商业化探索和盈利模式没完全清晰之前,我没必要引进大量的资金。从而使资金闲置,或者资金浪费,牺牲了自己对这个项目的把控。一旦它的盈利模式出来了,清晰了,它的潜力和价值明明白白放在那儿了,接着引入资金,资方也都信任了,他就不会过多干涉。过去资方不踏实,就是觉得盈利模式不清晰,而盈利模式这是所有网站都面临的问题。
《今传媒》:这个投资是一个什么投资呢?
马晓霖:一个朋友投的资,我要了很少一笔钱,而且他只占一位数的股份。我说第一我不需要拿那么多钱,钱多了我搁银行干嘛,我也不可能拿你的钱来乱造。你投钱多,你压力也大,风险也大。对我来讲,风险也很大,你说做不成的话那毕竟是你投的钱啊。你压力大了,干预的力度就大。所以我要求他少投一点钱,不要干预,给我一个成长期。所以我慢慢做,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好好打基础,船小好掉头嘛。
《今传媒》:能透露投了多少钱吗?你一年博联社大概需要多少钱来运作?
马晓霖:一年几十万元,它其实很简单,就是人工费、带宽、服务器的费用,其他没什么费用。因为我们几个核心合伙人,目标完全一致。我要做的就是把博联社建成不仅是一个精神家园,还是一个商务平台。比如我可以组织一个陕西的博友会,一个山东的博友会,一个地方几千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商务活动。这种产品消费方面的一个实体,将来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民间通讯社,而且就因为实名制,保障了它的真实性和价值。只不过因为政策的限制,域外的媒体机构如路透社等等,它们经常到博联社来找他们需要的东西。
我们还被国务院新闻办认定为四大实名制试点网站,包括中国网、博客网、西祠胡同,还有我们。但我们是唯一一家全实名的博客网站,整个网站都是博客,而且前后台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