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场所”理念在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景观只注重物质空间设计的问题,提出“精神场所”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导下,从主体人(师生)的精神心灵和客体物(校园)的差异性场所两方面提出归属感设计、情感设计、共鸣设计和传承设计、地域设计5种设计方法,希望为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及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理念。
  关键词 “精神场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设计理念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7-0177-03
  Abstract The modern campus landscape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space” designing.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room”. Undering the concept of “spiritual room”,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five kinds of design methods from the subject’s (undergraduate and teachers) spirit and object’s (campus) differences, which are belonged designing, emotional designing, resonance designing, inherited designing and regional designing. The article hopes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modern campus landscape designing.
  Key words Spiritual Room;Campus landscape designing;Concept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高校作为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人才的再培育场所,其景观空间不单单是承载展现一个简单的物质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与身处其中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师生能够产生精神和思想上的共鸣和互动。高校校园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不仅反映了学校的特色,同时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校园空间不单是一个物质容纳空间,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回归和升华,通过对特定人化校园景观的感触,引发师生对自然大道、社会人生的再认识,再升华,净化繁杂社会背景下的浮躁心灵,建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精神场所”设计理念正是基于这种景观诉求而生,其设计理念是对侧重生态、绿色、视觉景观及植物配置等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再思考、再研究,主要侧重于从精神上、思想上来研究如何通过虚实相生、抽象的校园意境景观引发特定群体的心灵共鸣,启发更深远的校园景观。
  1 主体人(师生)——心灵精神设计
  我国现代大学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主要来自西方。在近代中国,教育先驱们在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和校园管理体系时,也结合了我国自身的一些风俗特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模式。就中外高校景观方面而言,一些有过西方大学生活经验的学者总结:一是没有自己的历史和可传承的文脉;二是整个校园充满了电子牌、高音喇叭等的喧闹和世俗。这些学者们认为高校应该富有底蕴和充满宁静氛围。诚然这些论点有其合理之处,但底蕴需要时间的沉淀,宁静更是一种表象的形式。笔者觉得中西高校内质上最大的区别是我国高校没有墓地,没有供师生静思冥想的地方。
  我国的很多高校只是学习工作的“单位”,师生与学校从未形成生命联系。而国外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墓地,在这里师生可以静心冥想,唤醒心灵本性,探寻生命奥义,思考人生价值。当然校园墓地并不符合我国传统,笔者主要强调的是校园中应该存在一处用来思考人生、净化心灵、反省灵魂的地方。教堂和墓地都跟信仰相关,而信仰则是大学师生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支柱。于是,这两种事物就成了校园精神的坚实根基。这类似于中国的佛教寺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寺庙也是一种学校,是修习佛教文化,修道悟禅的地方,有校门——山门,有主楼——大雄宝殿,有教学楼——讲经堂,有学习区——禅房,有图书馆——藏经楼,有宿舍区——僧房和住持室等,更重要还有自己“校园”精神根基——塔林。在那里,人们可以从“安息之林”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探求精神的信仰,完成心灵的回归。
  校园心灵精神设计的本质是从主体人的内心和感受出发展现校园,重塑校园人文信仰,完成“人”心灵与精神的双重回归。它强调的是对“人”精神层面的解读和分析,运用一些设计要素来触动和启发主体人的内在醒悟。
  1.1 心灵归宿感设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人生天地间,犹如蜉蚁,渺茫而脆弱。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寻找一份心灵安定感、踏实感、归宿感的过程。
  校园景观的心灵归宿感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设计对象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使观赏主体触景生情,睹物深思,引发其精神的认同和慰藉,达到“心有所属,灵有所归”。在纷乱嘈杂的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诱惑、欲望、暴力、危险、压力充斥其间,作为在校主体人——学生,亦会受到很大影响。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是锻造其人格修养,提升其思想境界的过程。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不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休闲游憩之处,更要为其精神营建一个淡泊寧静的安放之所,为其心灵建造一个可倦怠而归的憩宿之巢。
  1.2 情感设计
  1.2.1 情感。情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起点和主体,它甚至远远先于科学、文化而存在。情感是主观世界的主干,然而对于情感的认识和研究是以理性为基础的[3]。
  该研究的情感主要侧重于“突出意识层面的主观体验,即通常所说的愉快、幸福、痛苦等主观感受”的含义,认为它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形成与主客的对话、交流的主观体验。强调情感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属性。   校园景观空间的“情感”有别于以往研究所提出的“场所精神”“意境”等概念。虽然它们皆是校园景观的精神属性,均含有一般所说的情感的意义,但具体侧重和内涵有所不同。首先,“场所精神”“意境”都比较偏重于客体(校园景观空间)而言的精神属性;其次,它们侧重于历史情感和文化的积累,而情感则是偏重于主体人的内在感受,是主体人对于客体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一种心的感应。
  1.2.2 情感设计。目前“情感设计”的理念主要针对工业设计领域,是由国际知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唐纳·诺曼(Donald A. Norman)提出的。他认为情感设计是一种借助特定物质载体,以丰富主体的内心体验、情感需求的满足为目标的设计方法。
  1.2.3 影响校园景观情感设计的因素。
  1.2.3.1 文化背景。文化作为实体的环境,先于个人而存在。但同时,“文化的存在乃是某一特定时期对文化实践的总和”[5]。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地域内,来自不同的地域方位,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甚至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一群人集中在一起,各种文化并存,在情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
  1.2.3.2 个体价值体系。即使在一定地域、民族、信仰等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客体仍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即受到个体价值体系的影响。高校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既有共通性,又有很强的个性。在校园景观情感设计中,要考虑到这种共性和个性,尽量满足各种不同的价值需求。
  1.2.4 校园景观情感设计的方法。
  1.2.4.1 充分挖掘校園中某些物质客体的内涵意义。这些物质客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其自身的物质属性被弱化而所代表的内涵意义凸现传承下来。比如校园中的一块界碑,一个石塑,由于其自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已经被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属性的内容,可引起师生情感的波动和共鸣。
  1.2.4.2 重视各个景观实体之间的宏观联系和结构。客体在被感知时,客体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单体自身的属性更重要。因此校园空间在更大区域环境中的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校园景观中各要素的布局、组织方式、空间序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宏观联系和结构都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景观的规划布局对其情感氛围、情感体验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1.2.4.3 注重景观实体的微观属性。在宏观联系和结构之下,情感需要通过具体物质及其微观属性得以体现,不同的形状、尺度、色彩和材质等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具体设计中,要重视细部设计,对景观材料、质地、色彩都要特别关注。
  1.3 共鸣设计 “共鸣设计”反映的是师生与校园空间环境的友好互动,通过良好地设计,环境使师生产生共鸣,而共鸣就意味着对场所的认同。“共鸣设计”的概念与场所精神是相通的。但共鸣设计更多的是体现主体人对客体环境的主观感受性和认同感,而场所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客体环境的表现力。伊恩·本特利等4位英国当代设计师的《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对“共鸣设计”加以研究,提出了使环境空间与人达到共鸣的要素:可达性、多样性、可识别性、活力、视觉适宜性、丰富性和个性化[6]。笔者据此针对校园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阐述。
  1.3.1 可达性。校园景观空间的可达性取决于可选择的路线的数量。所以设计第一步必须明确校园周围的道路和环境状况和能够到达这块场地的点,并确定其相对重要性。
  1.3.2 多样性。是指校园景观空间对于不同活动类型的容纳,意味着师生需求与空间可能性的平衡。
  1.3.3 可识别性。是校园景观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自然和文化地方性的重要标志。一个好的校园景观必然有其独特的可识别性。
  1.3.4 活力。为了增强活力,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就必须保证各个功能区空间彼此相接近而可以共存。校园景观可以通过地形和人造景观的变化等来控制和影响师生的活动。
  1.3.5 视觉的适宜性。是指在视觉上师生熟悉和喜爱的形象以及它们的含义和带给他们的联想。对于校园景观的设计,要有意识地强化自身视觉适宜性,使其既与周围空间协调呼应,同时又能把自身特点显现出来。
  1.3.6 丰富性。师生的感觉是以视觉为主体的综合系统,包括运动感觉、嗅觉、听觉、触觉。而对比、视觉距离的变化、观看时间的长短都对感觉的丰富性造成影响。一个有空间变化的校园景观会给师生带来变化的丰富性。
  1.3.7 个性化。师生具有显示个性品位与价值观的倾向。校园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师生的此项特点。
  2 客体物(校园)——时间上的传承设计,空间上的地域设计
  不同于心灵精神设计方法是出于对“主体人”的关注,“神”更注重的是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性,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客体校园”场地在历史传承和地域空间上的分析解读,挖掘校园场地的内在灵魂——“神”,在这种“神”的感召和体味中,陶冶师生情操,重塑师生情怀。
  2.1 传承设计 主要是对校园场地历史文化的分析解读,在纵向时间上感发在校师生的历史使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轮高照的圆月,一个幽幽的方台,一阵拂面的松风,一袭飘逸的白衣,思绪便能穿越时间,游走古今,感受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激荡内心深处透彻洌人的清泉。攀松壁,临清流,感伤时间的白驹过隙,坚定内心的力争夕朝。
  校园景观的凸显需要一个时间段,它包括存在和时间。校园景观虽关注历史,关注“此时此地”的“校园生活世界”,但它是通过“此时”未来的一段时间显现出来的。因此,传统校园的景观文化,由于有相对稳定,封闭的独立性渐变发展,才能显现出鲜明的地区校园风格。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所谓的“时空压缩”和距离感的丧失,带来的快餐文化、全球文化、国际式文化,都为地区性的展现带来新的课题。在空间中展现时间,用共时性表现历时性,是校园景观传承设计努力的一个方面。校园景观的传承设计就是将时间凝固以展现对过去思考的一种类型。将地方性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作为重要的因子,映射在校园景观中,这些被称为“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具有更广阔的时间,从而赋予校园景观以地区的延续性和永恒感。   2.2 场所设计 所谓“场所”指的就是赋予“room”特性的地形。当人类出于生存、生活考虑而有意识地对周边地形、地貌、水体、植物等自然条件进行改造重利用,并形成了一种新特性的场地,这种被赋予新特性的地形或场地就转成了场所。同时人类对地形或场地的发现、改造重利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生活过程不断发生和变化的,这种不断变化更新的场所就形成了场所的记忆和发展。
  人类从大地上发现空间的基本特征,即从大地上发现创造中心和围合的条件。当人们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校园固定下来的地点的时候,一定在那里发展了中心和围合的特征,也就是说场所存在于校园之前,并且决定着校园景观的基本特征。
  任何人面对不同的用地都一定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首先,是否具有深刻的解读该场所含义的能力,其次,是否能够唤起该地形的特征,是否具有将该场地的含义表现出来并创造出崭新含义的能力。有些场地的特性即使不进行设计,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对于这样的场地,称之为“明显场所”。比如耸立的山峰具有很强的垂直方向的轴线,深深的山谷自身就具有封闭的围合性。这样的地形具有的力量強大而明显,其自身已经很完整了,以至于抗拒它以外的所有一切。另一方面,也有这样的地形,它的特性不是非常明显的,也可以说这样的地形包含多种含义,具有暧昧的、多重的含义,或者说这种地形存在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地形的意义亟待被发现并在地形中表现出来。这样的地形称之为“隐蔽场所”,当这种“隐蔽场所”被唤起,并被成功发现的时候,人们都会为之惊叹、感动。对于这种场地的诠释,通过若干层的积累叠加,最终形成景观。但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通过很多人的解读、构筑、记忆等的沉积叠加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场地的力量必须是由人类集体共同工作积累而形成。
  经过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人们的解释积累重合在一起就是地形所具有的意义,并同时创造了场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将场所作为文化的积累沉淀、作为传统来考虑。因此可以说,场所就是在不断叠加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在那里发生的地方,场所是共同体的依靠和支柱。
  3 结语
  当谈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校园景观的时候,并不仅仅指那些如同融合在自然当中一样的柔和纤细的景观,也有很多这样的校园景观,它们单纯地为了迎合自然的形态而拙劣地进行模仿,结果反倒是对于自然的违背和轻视。相反地,也有这样的校园景观,它们能够客观地正视自然,通过采用对比的形态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的形态与人类所创造的形态之间的对比关系对于校园景观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校园景观是根植于具有各种不同固有性质的场所中,并将场所的意义转换为形式,而场所又通过校园景观,将其意义进一步扩大,进而孕育出新的校园景观。这个过程通过不断的重复、积累,最后形成特有的校园景观文化。也就是说,校园景观可以解释为是由历史性、共同性所形成的场所。相反,场所培养并确认生活校园中主体人的共同性和共同感觉。今天,在设计校园景观时,已经不能类似古代人们或者开拓者一样,直接面对那些人类还没有开垦的自然地形,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历史形成的场所上再附加新的景观。在现代校园景观建设中,可能几乎没有大地的概念,但是那片场地是记忆的叠加,在它的根底处是大地,校园景观的持续性、连续性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不论时代如何激烈地变动,社会如何变化发展,而人们却不断地追求校园景观本质当中的持续性。校园景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超越时代,支撑校园文化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汪玥.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设计研究:以西安高校为例[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3] 叶莺.现代墓园的情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4] 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唐纳·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 伊恩·本特利.建筑环境共鸣设计[M].纪晓海,高颖,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翻转课堂如火如荼,其常规做法是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师主要组织学生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指导,将问题引向深入!在推进翻转课
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中髋部遭受严重损伤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伤者的赔偿医学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及探讨.方法运用X线髋部拍片复查及关节功能检查,综合评定其功能.结果36例中26例髋
泵站作为水利建设和市政管理工程的主要设施,担负着城市排水防涝的重要任务,设备能否稳定可靠的运行,关系到城市发展及周边环境等重大问题。为使系统能长期稳定可靠运行,每座
法医活体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临床学的重要内容,其结论是涉人及人体伤类型复杂,参与因素多.为进一步提高鉴定质量,探索其内在规律,笔者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受理的此类案
长期过量摄入酒精可以影响肝、胰、心、胃肠及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导致人体多种脏器及多个系统的损害.有很多文献报道长期过量饮酒对RBC免疫功能、RBC的MCV、RBC变形指数、RBC
期刊
本文阐述了用边界单元法计算结构自振频率与振型的原理与具体实施方法,给出了计算支配方程系数矩阵元素用的特殊函数的逼近公式,用求复行列式模的局部极小值方法计算各阶自振
对滑动轴承型式试验台转子一轴承系统进行建模仿真计算,研究滑动轴承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针对同一种轴承形式,研究不同轴承参数下的轴承支撑特性,计算出相应的轴承动特性系
[目的]研究盐胁迫对头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capitata)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浇灌盐溶液方法对头状四照花3年生实生苗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盐分浓度(0、2
本文从国民经济综合效益最大角度出发,协调发电和航运的之间矛盾,尽可能按经济指标之优劣来判定水电站应采用的合理运行方式,建立了考虑航运和调峰要求的水电站日水量最优分
本文从研究边坡中地下水运动规律入手,分析坡体中的浸润线位置过高对边坡稳定的影响。提出了采用水平排水技术疏干坡体,防治滑坡的技术措施。通过现场试验,证明水平排水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