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班会是一种集中的、综合的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比,主题班会把学生作为具体的社会生活主体来看待、培养,关注学生在班级中的生存状态。它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也关注学生之所以成为人应具有的人情、人性、人气的教育。学生可以不成才,但要成人。所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问题,是我们认识主题班会的主要关注点。
一、在主题的确定上,应做到治疗与保健兼顾
主题的确定是开好班会的前提。从大的方面讲,主题班会可以是~个学年一个主题。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是一节课一个主题。多数班主任只有一节课一个主题的意识,而且这个主题,更多是以“治疗”的形式出现,也就是班主任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的观察,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早恋、厌学、盲目崇拜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形成一节班会课主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实施,帮助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这种针对学生当前的实际问题来选择班会主题的方式,就像医生治病对症下药,“药方”对路,治疗效果好,针对性强,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治疗式的主题,呈现突击、应急特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对学生成长特征的认识。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身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这些发展潜能就是学生成长的可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发展可能转变为发展的现实,并生成新的发展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看到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状态,把学生的发展可能作为我们研究的起点,对于有缺陷的学生,通过我们的保健式的主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如班主任在班会主题的确定上,除了由学生临时出现的问题形成主题外,还要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随着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可能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的自信心会出现一个波折期,这一阶段需要开设一些增强自信心的主题班会等;除了这一明显特征外,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具有明显的交往积极性,但缺乏经验,所以,交往能力、意志发展等都可以成为这一阶段主题班会的主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乐于以“大人”的角色行事,但又缺乏理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多事时期,性的觉醒也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提高沟通技巧等都可以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人意识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增强,同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敏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异性交往、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应对家长期望等都是班会主题的首选。
因此,教育在注重具体的治疗、短时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整体的保健、长远教育工作。也就是在班会主题的确定上,除了考虑学生作为具体人出现,关注即时问题的解决,也要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置于他们的人生长河中来考虑,做到短时的教育工作与长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治疗与保健兼顾。
二、在主题的深化上。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兼顾
班会主题确立之后,用什么形式在学生面前呈现是主题班会成效好坏的关键。目前,主题班会的形式都趋于多样化,既有游戏,主题辩论,利用多媒体手段观摩、讨论典型案例;也有诗歌朗诵,讲故事,出示幻灯片,播放歌曲等,目的是让主题班会生动活泼。同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大多数主题班会都让学生当主持人。主题班会常常是主持人先旁白,接着学生活动,之后主持人再旁白,最后进行总结。每次观摩完主题班会课,笔者都在思考:主持人出现的寓意何在?是不是主持人不出现就不能体现以生为本?主持人在班上角色如何定位?就教育公平而言,主持人是游离于主题班会之外的,即不是教师、不是学生、也不是观众。
以一节题为《孝心流淌,幸福满怀》主题班会课为例:先是主持人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引出主题,接着看幻灯片《父亲是座山》,然后是同学们的全家福介绍,几乎全班同学都上台发言了,两位主持人在一旁听同学们的介绍,介绍完一个,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就开始配音旁白。同样是一节题为《实话实说》的主题班会课,没有学生主持人的出现,没有过多的形式,只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效果出奇的好。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组织类型,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一节主题班会课,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既有讨论、朗诵,也有游戏、幻灯片等;也可以是单一的,如讲故事。但不是所有的主题班会都必须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取决于内容的客观需要,取决于内容这一主题的价值追求。在追求形式多样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这些形式背后的理念。我们的主题班会宁可要真实的缺陷,也不要虚假的完美。总的原则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兼顾。
三、在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应做到预设与生成兼顾
教育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所以,主题班会需要预设;学生是有生命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突发情况的出现不可避免,所以,主题班会需要生成。在班会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班主任都有预设与生成意识,但在生成问题的处理上,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班主任是该重视它,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演绎,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生成?什么样的问题没有生成的意义?评判标准是什么?不知该何去何从。
还以《孝心流淌,幸福满怀》这节主题班会课为例。其中一环节请同学们带上全家福,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如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感恩回报父母的爱。当第三位同学上台时,他一放上自己的全家福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出现这种情况,班主任马上请主持人停下配音,有意识地引导全班同学注意这位还在哭泣的同学。班主任俯下身子,轻轻地说:“不哭,请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妈妈。”班主任很耐心地启发引导,希望这位同学能开口说话,但他还处在极度伤心状态,依旧沉默,无论班主任怎么引导,都不开口说话。这时班上有一位同学说:“他爸妈离婚了。”班主任听后继续弯下腰问这位哭泣的同学:“是这样吗?你现在是跟爸爸,还是妈妈?”该同学还是不做声,最后班主任就目前社会离婚率高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进行长篇阔论。听完这节班会课,仔细 思量,在这件突发事情的处理上,该班主任的应对方法是否妥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的需要与人分享,有的是个人隐私,不愿敞开,一旦触及此处,等于在伤口上撒盐。从这位同学的反应看,在父母的爱这个话题上,他不愿提及,班主任就可以“冷”处理,让学生先回座位,课后再了解情况,给予帮助。因为班主任对他的淡化是教师保护学生隐私的一种表现,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胜过于对他的过度关注。
因此,在主题班会预设与生成上,对班主任而言,过分地强调预设,容易导致教育过程的僵化。反之,过分地强调生成,容易导致目标的泛化和主题的飘忽不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预设和生成的相对统一,两者兼顾。预设也好,生成也好,都要服务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在班主任角色的定位上,要做到运动员、裁判员与观众兼顾
班主任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类似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生要在了解病人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班主任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体现自己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在学校教育的全程中,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生?蒙台梭利对儿童发展作了具体的研究,并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她批判了把儿童看作是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的某种东西,有待于我们尽力去填塞,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的观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它能揭开遮住人的心灵的面纱。儿童自身具有某种东西,一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人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和社会问题。蒙台梭利的理论对教育实践提出的要求是教育要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基于此,我们的主题班会应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的角色是不是也要由指挥者转变为旁观者?
例:《成功始于足下》,一节谈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其基本流程是:首先猜谜语,一位学生主持人说谜面,其他同学猜谜底(习惯):接着做“学习习惯”测试(出示量表进行对照);然后表演小品《好好学习》(小品以三名后进生表达心声的形式来说明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就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在最后环节,一位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抛给听课教师,要求给予解答。受到第一位学生的“引导”,接下来的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学生……都把问题和困惑抛向听课教师,直到下课铃声敲响,才不得不草草结束话题。面对这种局面,班主任自始至终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同伴之间的交流上。师生之间适当的经验互动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但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会给学生更大的帮助,毕竟他们有相似的阅历、经验,更有助于共鸣的产生。在以上的例子中,当出现第三位、第四位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抛给听课教师时,班主任如果能以学生的角色潜入其中,把话题转向学生,可能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因此,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角色应该是多样的,他既是观众,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当“戏幕”拉开之时,班主任应该在台下,在观众席中寻找自己的座位,隐居在教室里、学生中,做一名参与者、话动者、被感动者,一切行动听指挥。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去感悟,让学生在感动中自愿接受正确的观念,自觉落实在行动中。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问题出现时,班主任应积极地以学生的角色潜入,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师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进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彼此感受对方的求知热情。当主题班会降下“帷幕”时,班主任要以裁判员的身份客观地去评判班会课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指明努力方向。
一、在主题的确定上,应做到治疗与保健兼顾
主题的确定是开好班会的前提。从大的方面讲,主题班会可以是~个学年一个主题。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是一节课一个主题。多数班主任只有一节课一个主题的意识,而且这个主题,更多是以“治疗”的形式出现,也就是班主任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的观察,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早恋、厌学、盲目崇拜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形成一节班会课主题,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实施,帮助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这种针对学生当前的实际问题来选择班会主题的方式,就像医生治病对症下药,“药方”对路,治疗效果好,针对性强,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治疗式的主题,呈现突击、应急特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对学生成长特征的认识。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身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这些发展潜能就是学生成长的可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发展可能转变为发展的现实,并生成新的发展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看到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现有的发展状态,把学生的发展可能作为我们研究的起点,对于有缺陷的学生,通过我们的保健式的主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如班主任在班会主题的确定上,除了由学生临时出现的问题形成主题外,还要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随着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可能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的自信心会出现一个波折期,这一阶段需要开设一些增强自信心的主题班会等;除了这一明显特征外,小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具有明显的交往积极性,但缺乏经验,所以,交往能力、意志发展等都可以成为这一阶段主题班会的主题。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乐于以“大人”的角色行事,但又缺乏理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多事时期,性的觉醒也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所以,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提高沟通技巧等都可以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成人意识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增强,同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敏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异性交往、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应对家长期望等都是班会主题的首选。
因此,教育在注重具体的治疗、短时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整体的保健、长远教育工作。也就是在班会主题的确定上,除了考虑学生作为具体人出现,关注即时问题的解决,也要把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置于他们的人生长河中来考虑,做到短时的教育工作与长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治疗与保健兼顾。
二、在主题的深化上。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兼顾
班会主题确立之后,用什么形式在学生面前呈现是主题班会成效好坏的关键。目前,主题班会的形式都趋于多样化,既有游戏,主题辩论,利用多媒体手段观摩、讨论典型案例;也有诗歌朗诵,讲故事,出示幻灯片,播放歌曲等,目的是让主题班会生动活泼。同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大多数主题班会都让学生当主持人。主题班会常常是主持人先旁白,接着学生活动,之后主持人再旁白,最后进行总结。每次观摩完主题班会课,笔者都在思考:主持人出现的寓意何在?是不是主持人不出现就不能体现以生为本?主持人在班上角色如何定位?就教育公平而言,主持人是游离于主题班会之外的,即不是教师、不是学生、也不是观众。
以一节题为《孝心流淌,幸福满怀》主题班会课为例:先是主持人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引出主题,接着看幻灯片《父亲是座山》,然后是同学们的全家福介绍,几乎全班同学都上台发言了,两位主持人在一旁听同学们的介绍,介绍完一个,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就开始配音旁白。同样是一节题为《实话实说》的主题班会课,没有学生主持人的出现,没有过多的形式,只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效果出奇的好。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组织类型,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一节主题班会课,其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既有讨论、朗诵,也有游戏、幻灯片等;也可以是单一的,如讲故事。但不是所有的主题班会都必须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取决于内容的客观需要,取决于内容这一主题的价值追求。在追求形式多样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这些形式背后的理念。我们的主题班会宁可要真实的缺陷,也不要虚假的完美。总的原则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兼顾。
三、在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应做到预设与生成兼顾
教育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所以,主题班会需要预设;学生是有生命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突发情况的出现不可避免,所以,主题班会需要生成。在班会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班主任都有预设与生成意识,但在生成问题的处理上,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班主任是该重视它,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演绎,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行?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生成?什么样的问题没有生成的意义?评判标准是什么?不知该何去何从。
还以《孝心流淌,幸福满怀》这节主题班会课为例。其中一环节请同学们带上全家福,说说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如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感恩回报父母的爱。当第三位同学上台时,他一放上自己的全家福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出现这种情况,班主任马上请主持人停下配音,有意识地引导全班同学注意这位还在哭泣的同学。班主任俯下身子,轻轻地说:“不哭,请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妈妈。”班主任很耐心地启发引导,希望这位同学能开口说话,但他还处在极度伤心状态,依旧沉默,无论班主任怎么引导,都不开口说话。这时班上有一位同学说:“他爸妈离婚了。”班主任听后继续弯下腰问这位哭泣的同学:“是这样吗?你现在是跟爸爸,还是妈妈?”该同学还是不做声,最后班主任就目前社会离婚率高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进行长篇阔论。听完这节班会课,仔细 思量,在这件突发事情的处理上,该班主任的应对方法是否妥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的需要与人分享,有的是个人隐私,不愿敞开,一旦触及此处,等于在伤口上撒盐。从这位同学的反应看,在父母的爱这个话题上,他不愿提及,班主任就可以“冷”处理,让学生先回座位,课后再了解情况,给予帮助。因为班主任对他的淡化是教师保护学生隐私的一种表现,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胜过于对他的过度关注。
因此,在主题班会预设与生成上,对班主任而言,过分地强调预设,容易导致教育过程的僵化。反之,过分地强调生成,容易导致目标的泛化和主题的飘忽不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预设和生成的相对统一,两者兼顾。预设也好,生成也好,都要服务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在班主任角色的定位上,要做到运动员、裁判员与观众兼顾
班主任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类似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医生要在了解病人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班主任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体现自己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在学校教育的全程中,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生?蒙台梭利对儿童发展作了具体的研究,并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她批判了把儿童看作是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的某种东西,有待于我们尽力去填塞,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的观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它能揭开遮住人的心灵的面纱。儿童自身具有某种东西,一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人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和社会问题。蒙台梭利的理论对教育实践提出的要求是教育要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基于此,我们的主题班会应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的角色是不是也要由指挥者转变为旁观者?
例:《成功始于足下》,一节谈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其基本流程是:首先猜谜语,一位学生主持人说谜面,其他同学猜谜底(习惯):接着做“学习习惯”测试(出示量表进行对照);然后表演小品《好好学习》(小品以三名后进生表达心声的形式来说明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就学习习惯养成问题,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在最后环节,一位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抛给听课教师,要求给予解答。受到第一位学生的“引导”,接下来的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学生……都把问题和困惑抛向听课教师,直到下课铃声敲响,才不得不草草结束话题。面对这种局面,班主任自始至终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同伴之间的交流上。师生之间适当的经验互动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但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会给学生更大的帮助,毕竟他们有相似的阅历、经验,更有助于共鸣的产生。在以上的例子中,当出现第三位、第四位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抛给听课教师时,班主任如果能以学生的角色潜入其中,把话题转向学生,可能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因此,一节好的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角色应该是多样的,他既是观众,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当“戏幕”拉开之时,班主任应该在台下,在观众席中寻找自己的座位,隐居在教室里、学生中,做一名参与者、话动者、被感动者,一切行动听指挥。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去感悟,让学生在感动中自愿接受正确的观念,自觉落实在行动中。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问题出现时,班主任应积极地以学生的角色潜入,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师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进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彼此感受对方的求知热情。当主题班会降下“帷幕”时,班主任要以裁判员的身份客观地去评判班会课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指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