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旧闻录之捡麦穗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收时,每一个环节,无论多小心,不管是用镰刀割麦子,还是用稻草捆扎割下的麦子,或者把地里的麦子打捆挑回村里的晒场,总难免会有麦子脆断而遗撒落地。更何况彼时收割,要与天气抢速度,加上还是集体的,遗撒就更多
  捡麦穗,是故乡过去的一种工作。
  捡麦穗的活儿,通常由妇女和儿童去做的。
  其实,故乡似我这般年纪的人都捡过麦穗。
  今天回想,那个我们成长中的生活,既有欢乐,也有悲苦。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故乡还在人民公社时期,还是大集体。
  故乡土地肥沃,彼时虽也精耕细作,但粮作物产量很低,农民对粮食很珍惜。所以,每年夏收秋收之后,总要千方百计地做到颗粒归仓,捡麦穗,便是夏收后颗粒归仓的一个重要补缺工作。
  麦秸脆而易折,夏收时,每一个环节,无论多小心,不管是用镰刀割麦子,还是用稻草捆扎割下的麦子,或者把地里的麦子打捆挑回村里的晒场,总难免会有麦子脆断而遗撒落地。更何况彼时收割,要与天气抢速度,加上还是集体的,遗撒就更多。
  最后一种情况,我后来读书,方才明白了主体缺位责任缺位,最易造成浪费,也类似公地悲剧。
  所以,每年麦收之后,麦地里和挑麦子回村里的路上,都会有麦穗遗撒,捡麦穗也就成了彼时一项重要的工作。
  麦子挑回村里后,麦田里便只剩下光秃秃扎人的麦茬和遗撒其间的麦穗了。这第一波捡麦穗的,通常都是村里的妇女们。她们扛着筢爪,到地里先用筢爪筢过。筢爪用竹子做成,形似扫把,不过竹竿把手较长,筢爪头用毛竹片做成,头上用火烤后弯过,成爪状。这筢爪在地里筢过,遗撒在麦茬间的麦穗,大抵都会被扫荡而走。
  不过,筢爪毕竟是竹制的,爪缝也大,更何况捡麦穗大抵是大寨工,难免还有不少麦穗从筢爪下漏网了,尤其是田头地角。剩下的,便是留给少儿的活计了。
  小时候,小孩捡麦穗分两种,一种是为生产队捡,捡了上交,计工分,若是学校组织的学农,则不计工分,通常会有一支铅笔之类作为奖励。另一种是为自家捡,这纯属于私活。
  麦收时,故乡已是夏日,无论男孩女孩,都早已光脚满地跑了。但麦子割完后的麦茬,却是尖利得很,光脚是绝对不敢进麦地的(除了麦塄光——麦田里的小沟渠,那倒是没有麦茬的地方),要戳穿脚的。
  新鞋和正经的鞋也不敢穿,舍不得啊,万一鞋子被麦茬戳坏了怎么办?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做一双鞋在当年要花费的时间和料子,要比捡麦穗挣得工分可值钱多了。
  我去捡麦穗时,总是圾拉着一双破鞋,或者是父亲爷爷的破解放胶鞋,胳膊弯里挎着一只竹篮,和村里一群男女小孩一起去刚收完麦子的地里。
  通常捡麦穗的活在傍晚,农忙来不及时,也有在傍晚太阳落山天色还未全黑或者一大早天蒙蒙亮时去捡的。
  今天想来,捡麦穗其实是蛮痛苦的活。
  一手拎着竹篮,一路放眼四顾,看见麦穗,便弯腰捡起,再直腰重复。或许那时乡下的小孩腰身柔软,不觉得弯腰直腰有什么,捡到了麦穗,还颇有成就感的,对集体和家庭都有贡献,是有用之人,所以,常把捡麦穗当成是一种神圣的自我肯定,一点没有累的感觉,搜肠刮肚,也没有找到丝毫累的记忆。
  但今天像我这般胖子,一想这不断重复的弯腰直腰,便不寒而栗了。可从前,我可是捡了很多年的麦穗!
  捡麦穗时,除了弯腰直腰外,遍地的麦茬,也难免伤人。手伸向麥穗时,一不小心被麦茬扎手,也是在所难免;而脚上穿的破鞋,更容易被扎穿,戳伤脚,钻心疼哪。
  戳着脚了,眼泪汪汪地,坐在田埂边,脱下破鞋,摘张马兰叶子,吐口口水,揉软了,贴在伤口处,再撒把干泥,待眼泪干了,重新穿上鞋,忍着痛,一拐一拐地重新去捡麦穗。
  捡到的麦穗,是要交给生产队的,生产队会有人给你过秤,净的和毛的,工分计法不一样。
  所谓净的,是只有麦穗,不带麦秸的,毛的都带着麦秸。自然净的工分要稍高些。
  也有投机取巧的人,挎着篮子去过秤时,路过麦堆,趁人不注意,从麦堆上扯下来塞在自己篮子里,以增加自己的收获,多骗些工分。不过,这事只能少量,从麦堆上扯下的麦子,比较齐整,跟捡来的麦穗,品相上便不一样,容易被识破,识破了那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女人用筢爪筢过,小孩捡过之后,生产队长或会计通常会到麦地里检视一番,也算验收了,剩下的就是等着耕地了。
  就在验收还没耕地的空当,是老妇人和小孩们在麦地里的第二次捡漏。我小时候常常跟着奶奶去捡漏,虽然不多,但许多亩地里捡下来,也总有些收获。不过,此次捡到的麦穗,便不再缴公了,而是带回自家,用手一搓,把麦芒麦壳搓下,扬去,剩下的,便是凝聚着千辛万苦而得来的一点点麦子,别看少,关键时刻也能多熬一锅面汤呢。
  那年代,每一亩收完的麦地里,都能看见捡麦穗的人,当然,一个村的人是不允许到另一个村里去捡麦穗的,那也叫偷。
  关于捡麦穗的故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题目不记得了,大意是讲村里几位勇敢机灵的红小兵,与偷捡麦穗的地主婆斗争的故事,少不更事的我们看得也是热血沸腾的,不过,我们村虽有“富农婆”,却也是同宗,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捡麦穗的生活,在分田到户大集体瓦解之后没几年,很快就远去了,除了一些守旧的老人,比如我的祖父母,还愿意在麦收后到自家责任田捡捡麦穗外,再也看不到生产队时每亩地里都有人捡麦穗的场景了。
  是啊,这么富饶的故乡,真正丰衣足食了,这点遗撒,也就不算什么了。
  (作者为《中国周刊》总编辑)
其他文献
后发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模仿创新不仅可以达到先发国家或地区所显示出的那种发展水平或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通过比较和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产生的效果,往往导致后发国家或地
【正】最近,我参加了几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语文课,收获很大。这里试图从目前教育同仁们都很关注的"有效教学"角度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受。一
【正】 一、前言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特别是代表国家水平的高层次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与研究,但更深入地运用现代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运动员的多种心
【正】 一、前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已逐步走向世界体坛赛场。随着武术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在技术套路的编排、动作的规格和身体素质及体力方面的
本刊北京讯(记者马玉荣)日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公益评选揭晓,杭州市、黄梅县、诸城市、温州市、深圳市
【正】 长期以来,我国对教练员的评价从内容、要求、组织实施等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办法,没有形成制度化、常规化和稳定化;评价也基本上处于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轻
近期,我们对丹东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当前制约小企业信贷服务的“瓶颈”问题和对策。
本文以上海市区7~9岁少儿的父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家长对子女参加业余运动训练的看法及主要影响因素:(一)家长体育兴趣、职业、经济状况与态度的关系;(二)家长
【正】 和谐管理、人本管理是当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关注的话题。在很多学校,校长只要强调制度管理,一些教师就会提出管理要人本、和谐的质疑。于是,一些校长为了赢得人气,
商业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一跃进入彼此联系更紧密、分工更细致、生活更多样化的复杂社会形态,商业提供了最伟大的驱动力。  一  有人说中国儒家传统有抑制商业的习惯,这话其实不对,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便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子贡因经商有道,家累万金,富可敌国,结驷连骑,聘享诸侯,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孔子从来没有因为子贡的商人身份而对他有任何歧视,恰恰相反,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