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出的往往是磨掉个性的千篇一律的人。现代教育观提倡丰富的、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才。本文围绕中游学生的教育问题,试从意识和行动两个角度去阐述如何避免班主任工作中的盲区。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中游学生;心理“扫盲”;行动“扫盲”;团队共建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总以为自己对所教班级的学生个个了如指掌。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繁杂,常常会忽略一些问题和忽视一些学生。比如班级的“中游学生”,就常常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盲区”。
很多班主任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到学期末写评语,对于那些成绩优秀、工作积极的和经常犯错的、成绩较差的两类学生的评语总是随手写出,但接下来那些“中游学生”的评语总是让班主任们绞尽脑汁。甚至出现“难产”。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很有可能是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更有甚者,一些刚接手班级的新班主任,一学期下来。对于很多“中游学生”的印象甚至是一片空白。
一个班级,去掉上游和下游的那40%的学生,剩下60%的学生都处于“中游地带”。显而易见,“中游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体部分。如果他们长时期地处于班主任工作的“盲区”里,自身又不够自觉和努力,那么很容易掉到下游。更重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如果班主任不能很好地关注到这样一个群体,又怎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友好的、有凝聚力的团体?作为班主任,如何避免这个盲区呢?
一、心理“扫盲”——淡化分层,关注盲区
“中游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班主任眼中的盲区?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大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班主任自己。从刚建班时学生带进来的入学成绩,到一次次考试的名次,班主任潜意识里将自己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层次。其实。“世界上不可能有两张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意识和行动两方面去挖掘中游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个性。因此,想要彻底将“中游学生”从盲区中凸现出来,班主任自己首先要淡化这个层次感,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在班级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
其实,“中游学生”作为班级一员,也同样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关怀。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成绩不够稳定、心理不够成熟、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帮助。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班主任同样应当留给这些中游学生一些沟通的机会。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当然,班主任进行沟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学期刚开始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及时记录他们成长的痕迹;比如给自己规定必须保证一个学期至少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作一次单独交流;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间接沟通法,比如在课堂上多给“中游学生”一些关注的目光、多给一些回答的机会、多一些鼓励的话语;课后多与任课老师沟通,从侧面了解他们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多与家长沟通,采取电话或者家访的形式,争取他们的配合,让家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二、行动“扫盲”——淡化共性,激活个性
不得不承认,“中游学生”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由于家庭教育、性格、自身的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中游学生”普遍存在着性格比较内向、待人处事比较中庸、表达能力差、缺乏进取心、不夠积极等特点。然而,当今社会告诉我们。时代需要个性张扬的人才。唯有勇于展示自我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这些“中游学生”如果永远停留在别人的“盲区”里,他们的个性得不到改变的话,对将来踏上社会是非常不利的,最终可能被更多的人忽略,走入更多人的“盲区”。因此,班主任应当尽可能让他们学会充分主动地展现自我,改变学习生活的态度,帮助他们走出“盲区”。
要展现自我,就得先认识自我,让“中游学生”对自己有个充分的认识,才可能提高自信,愿意展示。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问题作一些引导。比如让学生用20个判断句完成一个命题作业“我是谁”,诸如“我是男生”“我是会蹋足球的男生”等等,通过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一个深八的了解和思考;再比如通过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周围同学、老师、家人,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通过侧面来了解处于学校、家庭关系中的自己。
很多班主任,都致力于建立一支核心的、能力强的班干队伍,把班级大部分的事务都交给他们去参与、去管理。时间一长,班干队伍是强大了,能力高了,但是很多“中游学生”会渐渐习惯于被管理的角色,失去了主人翁意识,对待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这时候。班主任不妨改变一下策略,给“中游学生”多一些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笔者所带班级有一个女生喜爱阅读,写作比较好,但是由于她的成绩一般,她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有一次。学校开展关于“感恩系列”的主题班会。由于时间紧张,我让她试着给主持人写串词。我给她三天时间来完成,结果第二天早晨她就把串词给我了,并且写得非常好。最后正式班会,主持人几乎把她写的所有台词都用上了。以后的班会活动,她也自然成为了串词的写作者,不仅如此,她还积极给班级和学校的黑板报、广播站投稿。渐渐地,她被更多人关注了,自信的笑容也更多地挂在了脸上。
三、团队共建——扫盲行动的“助推剂”
“中游学生”由于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原因,长期处于“中游”位置,时间一长,渐渐失去进步的动力,习惯了自己的位置。长此以往,对这类学生的成长将造成莫大的障碍。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改变他们的“位置”来改变他们的心态。比如,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考试,只排小组名次。这样。在小范围内,“中游学生”可能一下子就冲到了“上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班主任也要适当地鼓励这些同学再接再厉,争取在班级这个大组中也冲到上游。另外,组和组之间还可以比较团体分,胜者可以获得一定奖励。这样,为了不使所在小组落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小组成员成立互助小组,大家在这种氛围中,互帮互助,进一步提高了自我价值。
不得不承认,“中游学生”中很多都是属于成绩迟迟得不到显著提高的,又没有任何特长可以展示的,那这些学生又何以实现突破呢?班主任不妨借用团体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团体辅导。即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设计一些团体活动,注重团体讨论、媒体运用、身体表达、角色扮演、绘画、纸笔练习、人机沟通、行为练习、娱乐活动、课外作业等方式的运用,通过积极向上的团体力量来达到改善个体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对中游生来说,他们既缺少对个人的潜在能力的认可。也缺少他人对这种潜在能力的认同。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条件,唤醒学生的自信,让每个学生受到关注,在信心中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中游学生;心理“扫盲”;行动“扫盲”;团队共建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总以为自己对所教班级的学生个个了如指掌。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繁杂,常常会忽略一些问题和忽视一些学生。比如班级的“中游学生”,就常常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盲区”。
很多班主任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到学期末写评语,对于那些成绩优秀、工作积极的和经常犯错的、成绩较差的两类学生的评语总是随手写出,但接下来那些“中游学生”的评语总是让班主任们绞尽脑汁。甚至出现“难产”。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很有可能是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更有甚者,一些刚接手班级的新班主任,一学期下来。对于很多“中游学生”的印象甚至是一片空白。
一个班级,去掉上游和下游的那40%的学生,剩下60%的学生都处于“中游地带”。显而易见,“中游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体部分。如果他们长时期地处于班主任工作的“盲区”里,自身又不够自觉和努力,那么很容易掉到下游。更重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如果班主任不能很好地关注到这样一个群体,又怎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友好的、有凝聚力的团体?作为班主任,如何避免这个盲区呢?
一、心理“扫盲”——淡化分层,关注盲区
“中游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班主任眼中的盲区?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大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班主任自己。从刚建班时学生带进来的入学成绩,到一次次考试的名次,班主任潜意识里将自己班里的学生分成了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层次。其实。“世界上不可能有两张一模一样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意识和行动两方面去挖掘中游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个性。因此,想要彻底将“中游学生”从盲区中凸现出来,班主任自己首先要淡化这个层次感,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在班级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
其实,“中游学生”作为班级一员,也同样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关怀。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成绩不够稳定、心理不够成熟、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和帮助。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班主任同样应当留给这些中游学生一些沟通的机会。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当然,班主任进行沟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学期刚开始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及时记录他们成长的痕迹;比如给自己规定必须保证一个学期至少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作一次单独交流;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间接沟通法,比如在课堂上多给“中游学生”一些关注的目光、多给一些回答的机会、多一些鼓励的话语;课后多与任课老师沟通,从侧面了解他们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多与家长沟通,采取电话或者家访的形式,争取他们的配合,让家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二、行动“扫盲”——淡化共性,激活个性
不得不承认,“中游学生”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由于家庭教育、性格、自身的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中游学生”普遍存在着性格比较内向、待人处事比较中庸、表达能力差、缺乏进取心、不夠积极等特点。然而,当今社会告诉我们。时代需要个性张扬的人才。唯有勇于展示自我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这些“中游学生”如果永远停留在别人的“盲区”里,他们的个性得不到改变的话,对将来踏上社会是非常不利的,最终可能被更多的人忽略,走入更多人的“盲区”。因此,班主任应当尽可能让他们学会充分主动地展现自我,改变学习生活的态度,帮助他们走出“盲区”。
要展现自我,就得先认识自我,让“中游学生”对自己有个充分的认识,才可能提高自信,愿意展示。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问题作一些引导。比如让学生用20个判断句完成一个命题作业“我是谁”,诸如“我是男生”“我是会蹋足球的男生”等等,通过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作一个深八的了解和思考;再比如通过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周围同学、老师、家人,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通过侧面来了解处于学校、家庭关系中的自己。
很多班主任,都致力于建立一支核心的、能力强的班干队伍,把班级大部分的事务都交给他们去参与、去管理。时间一长,班干队伍是强大了,能力高了,但是很多“中游学生”会渐渐习惯于被管理的角色,失去了主人翁意识,对待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这时候。班主任不妨改变一下策略,给“中游学生”多一些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笔者所带班级有一个女生喜爱阅读,写作比较好,但是由于她的成绩一般,她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有一次。学校开展关于“感恩系列”的主题班会。由于时间紧张,我让她试着给主持人写串词。我给她三天时间来完成,结果第二天早晨她就把串词给我了,并且写得非常好。最后正式班会,主持人几乎把她写的所有台词都用上了。以后的班会活动,她也自然成为了串词的写作者,不仅如此,她还积极给班级和学校的黑板报、广播站投稿。渐渐地,她被更多人关注了,自信的笑容也更多地挂在了脸上。
三、团队共建——扫盲行动的“助推剂”
“中游学生”由于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原因,长期处于“中游”位置,时间一长,渐渐失去进步的动力,习惯了自己的位置。长此以往,对这类学生的成长将造成莫大的障碍。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改变他们的“位置”来改变他们的心态。比如,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考试,只排小组名次。这样。在小范围内,“中游学生”可能一下子就冲到了“上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班主任也要适当地鼓励这些同学再接再厉,争取在班级这个大组中也冲到上游。另外,组和组之间还可以比较团体分,胜者可以获得一定奖励。这样,为了不使所在小组落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小组成员成立互助小组,大家在这种氛围中,互帮互助,进一步提高了自我价值。
不得不承认,“中游学生”中很多都是属于成绩迟迟得不到显著提高的,又没有任何特长可以展示的,那这些学生又何以实现突破呢?班主任不妨借用团体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团体辅导。即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设计一些团体活动,注重团体讨论、媒体运用、身体表达、角色扮演、绘画、纸笔练习、人机沟通、行为练习、娱乐活动、课外作业等方式的运用,通过积极向上的团体力量来达到改善个体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对中游生来说,他们既缺少对个人的潜在能力的认可。也缺少他人对这种潜在能力的认同。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条件,唤醒学生的自信,让每个学生受到关注,在信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