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组牙与棱脊谭概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玉器的造型外观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若要探其究竟,非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在研究古代玉器的过程中,常常会见到一些片状玉器上带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的装饰花边,而掏膛的玉容器上带有脊状凸棱,这些花边和凸棱给玉器增添了美感以及神圣之感,令人肃然起敬。为了弄清这些带有花边和凸棱的玉器的来龙去脉,本文将按照组牙、棱脊及其文化内涵的顺序分述如下。
  一、古代玉器的组牙
  “组”音,为“锄”的异体字,“组牙”原意即“锄牙”,为凿状门齿,引申为齿形装饰。远者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周礼注》中说:“有鉏牙之饰于琰侧,先言牙璋有纹饰也。”近者如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到:“组牙,谓就其剡处刻之,若锯齿然,不平正”;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潋在《古玉图考》中称:“二璋(牙璋、中璋)皆有鉏牙之饰于琰侧。今得是器,可以证康成组牙之说。”显然,“组牙”之称古籍有之。
  宋代王黼《宣和博古图》在描述青铜器时,曾使用“觚棱”一词,原意是指作为酒具之一的觚身上的棱条或棱角,引申为所有青铜器上的凸棱或出脊。依笔者愚见,凡是片雕玉器,周边按着一定规律向外突出器身的纹饰花边皆按古人传统称为“鉏牙”:而凡是圆雕玉器,沿表面垂直方向凸起之棱者,无论棱上有否线雕、镂雕,亦无论其纹饰繁简,均称为“棱脊”,其中带有尖钩状的棱脊则可称之为“出戟”。
  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了带有组牙的玉器,如图1所示。
  带有组牙的玉器还出现在凌家滩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其他玉器文化圈,在此不一一赘述。
  夏代的玉牙璋两侧带有明显的组牙,如图2所示。
  进入商代以后,玉器的组牙形制逐渐复杂化,其中有的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形制,有的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如图3中的这件商早期玉刀,其两端的组牙与龙山文化晚期玉璋以及商早期玉璜的组牙亦有共同之处。
  这件商早期玉刀左右两侧各有一介字结构式组牙,即大组牙上面按左右对称图形雕有四只小组牙,所以可视作组牙的组合形状。
  图4中的这件玉璜背上凸起的一组组牙可视为一个“介”字结构的演变形式,也可理解为一个大组牙上有两只带缺口的小组牙。
  玉器组牙的发展演变还表现在组牙的缺口上。一开始是小V字形缺口,后来发展为平行四边形缺口。这种带有小缺口的组牙,给殷商玉器增添了美感和庄重感。图5中的玉鱼的鉏牙刚好在脊背上,图6中的龙纹大玉刀的组牙也位于刀背之上,两者皆可视作早期的棱脊。
  不仅如此,商代晚期玉器的鉏牙终于发展到了由镂雕而成的戟齿形状,从而将玉器的鉏牙推向更高阶段。(图7)
  古代玉器的组牙,形制多种多样。不仅有基里尔字母中的Ⅱ字形,M字形,工1字形,甚至还有rⅡ组合字形;不仅有汉语标点符号中的大括号“{”形,中括号“[”形,也有“{、[”组合型,即汉字中的“介字结构”。当然,还有许多种难以一言以蔽之的组牙类型。这些组牙类型的名称,迄今尚未统一。总而言之,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当世界许多地方的人们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如何雕琢带组牙玉器的工艺。这种组牙,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到了商周之后,已经发展到极致。(图8、图9)
  图9中的这件玉钺之柄呈弧线弯曲,两端各雕琢一龙头,钺柄背部有连续“T”字纹棱饰,颇具商周遗风。此件玉钺的造型近乎于片状,因而钺柄背部的棱饰,既可视作组牙,又可视作棱脊,
  二、古代玉器的棱脊
  本文所称的“棱脊”,是指圆雕玉器上沿垂直于玉器表面而凸起的棱饰,而不是简单的脊状突出物。“棱脊”和“鉏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概念。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即棱脊是由组牙发展而来的,是组牙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某种意义上讲,棱脊是圆雕玉器上类似组牙及其变化形式的棱饰。
  玉器的棱脊比青铜器棱脊出现得晚,通常认为,玉器上的棱脊是仿商周青铜器的。如果说青铜器的棱脊一开始只是为了掩饰范线之用,那么玉器的棱脊则完全是为了装饰美化。
  最早出现棱脊的玉器是商晚期妇好墓出土的玉簋、玉龙和玉鹗(图10、图11、图12)。
  图10中的妇好墓出土的青玉簋,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带有棱脊的玉容器。其棱脊上的组牙并非简单模仿青铜器,而是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件青玉簋带给我们十分重要的信息:商代玉雕工艺不仅出现了大型的容器类玉器,而且其风格与同时代青铜容器一致,既有几何形纹饰,又四面带有棱脊。这为我们鉴定识别古代玉容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11、图12为古代圆雕玉器中首次出现背部有棱脊的动物造型。这对了解龙文化、凤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和研究古玉棱脊的发展轨迹,均有重要的价值。
  西周与东周时期,出现了不少带有棱脊的玉容器,往往作为祭祀用的专用器皿陈设于庙堂中。图13中的传世玉器盖簋便是器、盖两部分均带有4道正反连锁T字形浪花纹的棱脊。
  三、古代玉器鉏牙和棱脊的内涵
  关于组牙的内涵研究方面,专家论述不多,其中主要有两种论述,值得玉器收藏、鉴赏和研究人员重视。其一是张明华先生的“喻鸟示天”说,其二是顾问先生和张松林先生的“北斗崇拜”说。
  张明华先生研究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特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之后指出,文物界常说的介字形纹饰,包括介字形结构的组牙,与鱼尾纹和鸟尾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后者反映了良渚神人羽冠造型的演变与昭示。究竟其意义何在?张明华先生精炼地归结为“喻鸟示天”四字。即“特权阶层享用有扉棱与组牙的产物,是奢望倚天而为,甚至为所欲为”。
  顾问和张松林二位先生研究的结果认为,介字形结构的纹饰,包括直接或间接含有介字形结构的鉏牙,暗含着古代天文学中北斗星中的天冠、天中诸星,反映了古人对北斗星的崇拜。
  “喻鸟示天”说和“北斗崇拜”说,其立论虽有差异,但其实质也有共同之点,即两者都表示“王权天授”,与欧洲的“君权神授”本质上是相同的。
  笔者认为,民间的古玉收藏鉴赏家们对于诸如古玉鉏牙和棱脊之类玄妙深奥的课题,知识准备明显不足。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以专家为师,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古代玉器组牙和棱脊的表象进行大体的分类,弄清其来龙去脉,进而深入理解其内涵意义,从而结束在此问题上长期若明若暗的状况。
其他文献
《稚川移居图》把王蒙从元代瞬移到我们面前,3.5亿元的成交价就古书画而言,仅次于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位居第二,时为6月初。5月底嘉德推出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却拍得3.7亿元。艺术品拍卖,艺术在哪里?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虽国祚仅89年,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此时文人地位仅高于乞丐,甚至低于娼妓,处于社会十等人中的第九等。文人地位异常低下,
期刊
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8公里处的邗江县境内,有一座名叫“宝女墩”的小山丘。其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系人工夯筑的封土墩。据考证,整个“宝女墩”是一座西汉晚期的广陵国诸侯王陵墓。墓园占地4000平方米,墓包高度12米,每层夯土厚15厘米到20厘米,保存较好。1985年5月,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宝女墩的两座陪葬墓,出土包括铭文铜器、漆器、琉璃衣片等随葬品150件,在这些随葬品中有漆器20余件,以铭文“工官”漆器为特
期刊
邛窑是四川最负盛名的古代陶瓷窑群,它最重要的窑群——十方堂窑位于距成都约80公里的邛崃市临邛镇南河乡十方堂村。十方堂窑是邛窑诸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创烧于南朝晚期,盛烧于唐至五代,终于宋。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后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后经80年代的几次发掘,已知遗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万平方米,由13个窑包组成。遗址内清理出9座窑炉,其中龙窑6座,马蹄窑3座,出土古陶瓷上万件
期刊
宜兴紫砂以陶土得天独厚,色泽自然淳朴,制作技艺精湛而驰名中外,为我国其他茶具所不及而独领风骚。故寸柄之壶、盈握之杯,被世人珍同拱璧,贵如金玉,为众多工艺美术品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宜兴紫砂壶是我国独有的陶瓷工艺品,它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形制多变,古朴风雅,故深得宦官巨贾与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在壶上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或刻以印章,用以托物寓意,抒发情怀。并以品茗而得雅情逸趣,从而达到了人生
期刊
在“中国邮政历史”上,最早的邮政文物应是秦汉时期陕西省“高陵县的邮亭”,这比17世纪欧洲人的路边邮筒至少要早建1600多年。可惜欧洲邮筒没有被拍卖到天价,高陵县的邮亭也只能在《说文》、《汉书》、《玉篇》和《康熙字典》中见到。所以,世人对此似乎并不特别关注。  公元1840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在英国诞生了“世界第一枚邮票”;另一件是中英之间爆发了“鸦片战争”。邮票也伴随着帝国列强的炮火飞
期刊
初见陈凤九先生,其面色红润,气宇轩昂,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谈吐儒雅斯文,颇具学者风度,一口普通话说得不快不慢,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位很有文化素养的人。    陈凤九出身在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深厚的家学和积淀给了陈风九天生的文化因子。他从一个下乡知青,历经艰苦奋斗,逐步走向了成功。他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初涉足收藏,经日积月累,成为江苏民间收藏大家。陈凤九先生拼搏进
期刊
殉葬制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产生的阶级分化使得残酷的殉葬制度一度盛行和发展。春秋战国后期奴隶制已渐崩溃,这种残酷的殉葬制度受到社会上下广泛的谴责。冥器俑的产生与中国古代丧葬理念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以俑代替活人殉葬,是社会的进步。在古代,大量陶器是作为冥器使用的,正因为古人视死如生的厚葬习俗,才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宋以后,纸质冥器逐渐取代陶器,陶质冥器走向没落。但是,西南边陲的云南,总
期刊
陕北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汉画像石分布的中心,其因出土量多、内容丰富、构图精美、保存完好而为世瞩目。这些珍贵的汉代“石上史诗”有神话传说、农耕生产、车马出行、放牧狩猎等图像。笔者在此将对绥德汉画像石中出现的神异故事、珍禽瑞兽、农牧业家畜养动物及其表现的主题进行赏析研究,展现汉代丧葬习俗、社会经济及社会动态。    陕北是全国汉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汉画像
期刊
山东博物馆藏有后世青铜器近千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全国博物院馆中并不多见。它们中有实用器,也有观赏品。尽管它们制作年代较晚,已非青铜艺术最辉煌时期的产物,没有太高的史料价值,但不少作品设计之巧妙,制艺之精湛,还是值得称道的。前些年,我们曾用这类铜器举办专题展,受到观众欢迎。现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后世铜器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中选出七件动物形的铜器加以介绍,后世铜器之精
期刊
帛书,是一种不同于简牍的文字载体,马王堆帛书又处于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隶变时期,故其独特的风格、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值得书法界重视的。马王堆帛书分为整幅和半幅两种形式,整幅幅宽48厘米;半幅幅宽24厘米。整幅宽的每行书写70至80字不等,半幅宽的则每行书写20至40字不等;篇章之间多用墨钉或朱点作为区别的标志,篇名一般在全篇的末尾一两个字的空隙后标出,并多记明篇章字数。  马王堆帛书的抄写年代不会晚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