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慢读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朋友说解读诗歌的时候,你是不是太自说自话了,其实作者当时也就这么一写,我们有时候是不是思量过头了呢?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质疑。
  其实这样的质疑也可以理解,我们的阐释理论往往比较注重去追寻作者的本意,似乎发现了作者的本意,就发现了整个世界。但是事实上,这件事情真的太难了。第一,除非你是作者本人,否则你永远也不可能真的知道作者的内心究竟讲了什么。作者有时候会有一些被称作是“语言的陷阱”的东西,他常常会将自己的本意深深地埋藏在文字的背后,并且故意将读者引向岔路。第二,即便是作者自己,也未必真正的理解自己说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啊?作家也不是神,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洞悉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真正意义。就像我们不能够完全解释自己行为的动机与目的一样。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文化”是有力量的,它有时候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所左右而不能自已(这个问题可以参看下一期的另一篇文章《唐诗解读的难与易》)。其次我们要相信“语言”也是有力量的,太多的时候,你会觉得不是我们在驾驭语言,而是我们在被语言所驾驭:构词法、句法和更多不明所以的表达惯例都在迫使我们进入到既定的“语言的轨道”中去。当然还要相信读者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也是有力量的,它会带着读者走进他们曾经的人生经验中去。
  所以,我曾经发表过如下的议论。
  “其实,读诗不必在乎作者怎么想,而是按照汉语表达的规律去思考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榨取’其中的美感,让每首诗都能够‘物超所值’。”这或许才是读诗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好了,下面继续来读诗。今天看许浑的《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一作“洞庭波”)。
  第一句:
  遥夜泛清瑟。
  我们会发现“遥夜”是一个很有韵味的词语,不是长夜(表达时间的长短),而是“遥远的夜”,是空间与时间的微妙结合。中国文人最善于将时间与空间打通,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思维中,追求的就不是分割、分裂,而是圆融合一。循着这个思维去想,就很容易判断人事物中的中国味儿了。“泛”字同样美妙,这里面有一个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很像墨水在宣纸上洇开来的感觉。虽然古书里面有一个与“泛”有关的奇怪的词语,本意就是声音微小的样子,但是,似乎将这个字变成动态更有味道了。这就是“物超所值”的表现了。
  第二句:
  西风生翠萝。
  “西风生翠萝”,应该是最有歧义的一句了,因为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西风翠萝生”,或者“西风生(于)翠萝”,也可以直截了当地理解为“西风生翠萝”。第一种理解是最合情理的,秋风虽然肃杀,翠萝依然摇曳。第二种解释奇异但是却充满了诗意:肃然的秋风不知从何而来,但见翠萝摇曳,诗人断定一定是从此中而来。第三种解释硬作强梁,就是这西风催生了摇曳的翠萝。老派人物一定会对第一种解释欣然接受,因为既熨帖又有寄托;而在我看来,第二种解释实在可爱,割舍不下,因为这才是诗人的想法,让寻常的事物有了不寻常的趣味;第三种解释也未尝不可,早秋的风,虽有寒意但不乏温润,催生翠萝也不是不行,而且与人们心目中的“西风”迥乎不同,此时的秋风有着“早秋”别样的温柔。有刨根问底者发急曰“究竟是哪一个解释呢?”——你以为呢?
  第三、四句: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这里面“残”字有味道,一方面黎明甫至,萤火显得零落凋残,同时秋风已起,萤之生命也不久矣。“玉露”圆润晶莹,充满美感,与“残萤”形成对照,但是“朝露待日晞”,玉露最终的命运与残萤的命运大概也就是前世今生而已。表面上的对立和骨子里的一致,诗人对于生命的喟叹,是在他内心的最深处的。另一个有味道的字就是“拂”了,那是轻轻地撩拨,天地间的那番静谧安详,早飞的大雁也不忍惊醒了它。——这一联动静之间,诗人对于人世间暂时的安静与美好的珍惜,对于易逝生命的叹惋,是挡也挡不住的啊!所有的美好有了悲凉的底子,那是何等的摇动心旌啊!
  第五、六句: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古人作诗是不喜欢虚字的,因为有了虚字,意象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明确了,就会缺少那种飘逸朦胧的美感。但是有时候正因为有了虚字的出现,诗人的情态才变得格外动人。比如这里的“还”字,背后就有很多的意思。“还”,是预料之外的惊喜,“晓”字隐含了一夜难眠的牵挂,秋风起了,满山的树木会不会黄叶飘飞呢?不过,毕竟是早秋,秋风还没有这样的力量,早晨起来,发现树木还是那样郁郁葱葱,而远方的晴空更是秋光烂漫,周天澄澈。这是这首诗歌里最华丽高昂的地方了。
  第七、八句: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一作“洞庭波”)。
  但是且慢。你没有看见有一片树叶正悠悠地落下吗?——秋天,秋天毕竟是到来了。一叶惊秋,是《淮南子》里的典故,那片叶子因为“淮南”二字的修饰,就有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象征。虽然这样的掉书袋,实在是大可不必,但凡是个文人,在那一片落叶面前都会有“淮南”之想的。最后一句中的“老烟波”化自然景象为主观感受,这是诗家的惯用技巧。最后一句话有不同的版本,“老烟波”表面上看更像“诗家语”,但是直白得像明清人的口吻,“洞庭波”较为蕴藉,但是又落窠臼,这是晚唐人的通病。
  这首诗整体上是一个大的陡转(颈联与尾联之间),但是首联和颔联都为这样的陡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是章法绵密的地方。难怪有人将许浑比附老杜,果然有相似的地方啊。
  以上是一个例子,说明一些诗歌的味道是要细细地“榨取”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倡导“慢读”(《如何阅读文学》),这里做个样子,大家看看这样读来是不是可以味道稍微多一点呢?
其他文献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国有"限制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这种规定不能适应不断壮大的混合所有制单位中国有资产对刑法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不能适应不断壮大的非国有资产对刑法保护
CFPRA(Campden Food Preserv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认为在食品工业的某些领域中使用现代微机技术已明显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运用实时计算和计算机逻辑,能使数学
<正> 众所周知,任何食品都具有独特的风味。食品的风味是食品中许多不同种类、数量的风味物质对人体感官的综合效果。目前,人们在食品中已发现的风味物质有近5000种就某种加
毕淑敏洞察人性幽微的散文,体现作者崇高的文学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精神层面:始终坚持用文学去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表达对理想人性的寻觅与呼唤;敢于直
羊年已至,家乡父老送来了一盆开着三色杜鹃的花树,说是祝贺年节的礼物。  按说我是不该接受这盆花的。我是个爱花养不活花儿的人,昔日许多名贵花卉,如君子兰、龟背竹、南方橘、无花果……都夭折在我的疏忽之中。因而楼里有一个养花老者,送了我一个“百花杀手”的雅号。试想,一个戴着这顶帽子的人,面对着来自故土的名贵花草,心里忐忑不安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乡情浓于酒,我的血管里流着的血液,与乡亲们来自同一个河流;我的
地底的蝉在沉重的月光下惊醒拨开土壤,沉默地前行地面的蝉抖落下一层又一层柔软的碎屑
《婴宁》是一篇以人狐恋爱为题材的爱情小说,其创作目的不是描写一个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它也不是以描摩人性美为目的的小说,而是借助婴宁入世的经历、性格的发展,诠释人生哲理,寄
四月是一个深幽而璀璨的季节。  新区的樱花全开了,火红的,好像带着一种不可变异的印记。恍然步于墙垣之间,举目望去竟像是火红的海岸,风过时可以看到波涛静静地涌。  发丝乱了,思绪也乱了。  有时候想一直一直走到路的深处,看杏花林下是否会有吹笛到天明的款款花旦,瞧深海里是否真会有鲛人泪成珠链,觅竹林深处传说中的一弯镜花水月。  可是路是多么长啊,真正的深处又在何方?我不知晓,却愿知晓,放任一生去寻觅那
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稻草人,他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烂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物件;有的手举竹竿,正向可疑目标用力挥去。  天气有时热有时并不热,太阳有时并不出来,他们却都要戴着那顶旧草帽,夜晚也不摘下来,难道怕月亮和星星晒黑了自己?这倒不是。主要是怕大白天那馋嘴的鸟儿们,如麻雀呀,斑鸠呀,喜鹊呀,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说:“哼,想吓唬我们,连眼睛
“说!”老班的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们,原本的和蔼可亲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愤怒:“这是你们谁打烂的?”  我和小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转身想跑,不跑才怪呢!可我们连迈腿的力气都没有,只好紧紧地挨着,低着头,不敢面对老班那足够杀死人的目光,那太可怕了!我的两只小手不停地搓着,心跳动得厉害,犹如怀中有只小鹿在乱窜,全身直冒冷汗。一阵冷风吹过,我不由得颤抖了一下。  老班看着我,问道:“小杰,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