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动起来 效益高起来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文明镇、全省“十强镇”、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榆树市弓棚镇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应急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实现了治安案件发案率、刑事案件发案率“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三提升”的社会管理目标。
  让行政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对镇、村、屯三级行政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整合,让行政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注入全新动力。创新优化的“六项”机制,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能。
  ——依法行政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制定奖惩措施,确保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主体部门和党政干部严格依法行政,杜绝“拍脑门子”决策。
  ——民生诉求首问负责机制。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入手,做到诉求没说法不撒手,诉求不落实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撒手。
  ——民主议事集体决策机制。重大事项经村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协商、党员大会审议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公开,全过程接受党员、村民监督。
  ——便民理财阳光运行机制。强化村民自治能力,让群众充分行使监督权,积极推进“阳光政务”和“阳光财务”,做到大事小事不瞒群众,大小利益想着群众,一切工作为了群众,使农民群众切实成为理财主体。
  ——综治维稳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完善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定期排查、责任落实、矛盾回访机制,提高综治维稳工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
  ——组织考核群众评价机制。定期、不定期对镇、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民主测评会等方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评价。
  “六结合”打造出“同频共振”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发展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六结合”,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转变观念相结合。通过法制约束、心理疏导等举措,变硬性行政手段为综合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主动参与发展、服务发展的意识。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创新思路相结合。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征求专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改变以往政府投资、干部介入等行政引领手段,创新优化服务管理方式,采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鼓励吸引群众踊跃参与适合镇情的土地规模经营、粮食转化、棚膜经济,用产业的整体推进拉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利用信息引领、典型示范、技术培训和物资协调等方式,对经济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优化整合。目前,弓棚镇超千万元招商引资项目达7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0亿元。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创业增收相结合。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推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目前,全镇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5000多万元,推动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5个,扶持成功创业1000户,安排就业3500人,全镇80%以上的农户在经营土地之外,拥有第二、三创业项目。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与打造品牌相结合。努力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壮大弓棚镇名牌群体规模。目前,弓棚镇已打造了蔬菜、葡萄、生猪、蛋鸡等一批驰名省内的品牌,农机名镇、畜牧大镇、蔬菜强镇和商贸重镇等品牌,已成为弓棚镇享誉省内的名片。
  “人性化”服务“信息化”便民
  专家称,要将农村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防患于未然,把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预防与应急处置、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
  弓棚镇始终坚定地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积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努力在服务和管理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组织化”推进。让党员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服务管理之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目前,全镇农村各类党总支发展到24个、党支部发展到26个、党小组发展到171个。
  “人性化”服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大厅为群众诉求提供“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重点为群众办好民生实事。
  “网格化”管理。按照“人在网上、事在网中、网中设岗、岗上定责”的原则,将全镇24个村、2个社区划分为171个网格,及时掌握民情动态,解决民生问题。
  “信息化”便民。组建弓棚镇民情信息总站,开通镇、村、组三级干部QQ群和手机短信工作平台,汇总民情,服务民生,使服务民生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社会化”帮扶。建立社会管理帮扶基金,全镇三级干部联村联组联户,对薄弱农户和两劳释解人员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结对帮扶救助。目前,全镇共结成帮扶对子600对,投入帮扶资金52.6万元,为600户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900余件。
  “法制化”保障。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办事流程和健全村规民约举措,使全镇各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其他文献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王丽华  为确保国家阳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于7月中旬在八家子镇上南村举办了2012年阳光工程食用菌工培训开班仪式,随后,全年阳光工程食用菌工培训拉开帷幕。  今年,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对200名食用菌工专业学员的遴选有了新要求,即必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身体健康,且具有创业意愿。专业培训以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声像教学
期刊
“三支一扶”大学生走上基层工作岗位  ● 李桂东 李宸霄 季式学  近期,辽源市又有14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奔赴8个基层乡镇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服务工作,服务期为两年。这批大学生的上岗,为基层乡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地缓解了基层乡镇人才缺乏的状况,改善了基层组织学历结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返乡创业潮涌舒兰  ● 璩竹林  近年来,舒兰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已呈蓬勃发展之势,返乡创
期刊
扶余以品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 李秋颖  近年来,扶余县培育了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四粒红”、“增盛永”、“三井坊”等系列农产品品牌,同时向名优特稀品种发展,向有机食品、富硒农产品发展,优化了农业内部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全县发展认证小米、大米、绿豆等有机食品4个企业17个品种,生产基地面积达5万亩;认证小米、大米、玉米、绿豆等绿色食品7个企业13个品种,生产基地面积达13.5万亩;
期刊
优化人居环境 建设美好乡村  ● 刘向永  四平城东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全区关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全乡市区屯、城郊屯较多的实际,坚持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出发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落脚点,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到目前,全乡共投入资金310.3万元。其中:“五清”投入93万元,“十建”投入160.2万元,“两化”投入57.1万元。清理垃圾、粪堆、土石堆等2
期刊
台上镇村部成文化活动中心  ● 韩永会  在村部建设中,集安市台上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镇12个村全部建设文化广场,广场最大面积达1500平方米,文化广场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并安装了体育器材;每个村建设农家书屋一间,书屋藏书2000多册,各种致富技能光碟200多张。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成为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好场所。通过积极创建,东明、台上2个村获得“集安市
期刊
珲春选拔乡土实用型专家  ● 华泰来  近日,珲春市举行首批省乡土实用型专家评选会,将评选出4名省乡土实用型专家人才。  此次评选以“公平、公开、竞争、择优”为原则,从珲春市生产、经营、技能服务、社会服务和技能带动等领域中选拔出12名乡土实用型专家候选人。评选程序为初审、实地考察、现场答辩、民主测评、综合评议等环节,评选结果将面向社会公示。  据了解,乡土实用型专家是指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工作
期刊
拧成一股绳 繁荣整个村  ● 佚名  梅河口市山城镇大安村坐落在山城镇西南部,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总人口780人。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子,在全市第一轮“三项工程”的推动下,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曾经的人口少、底子薄、环境差的旧貌,最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惠及全村的发展模式。  草编课堂学习忙  ● 姚岚  近几日,通化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举办的阳光工程草编培
期刊
靖宇县特产办 上下联动兴产业  ● 张贵友 王艳春 石巍  靖宇县特产管理办公室党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注重发挥班子成员和机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下联动为特色产业发展献计出力,推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他们结合全县特产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将“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经济林、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五个主导产业分别由5名党委班子主要成员负责包保,当年每个产业综合效益要增长15%以上。22
期刊
我国蔬菜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稳定供给任务艰巨  ●佚名  从日前召开的中国蔬菜协会成立大会上获悉:当前,我国蔬菜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保障稳定供给任务依然艰巨。今后,我国将从稳定种植面积等五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生产稳定发展。  农业部党组成员朱保成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多年来,我国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0.95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2.95亿亩,产量由19
期刊
上万栋大棚内,水灵灵的蔬菜瓜果惹人眼馋;规模化养殖小区里,肉滚滚的生猪和健硕的狐貉长势良好;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绿油油的水稻正在拔节;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盛夏时节,素有嫩江明珠之称的大安,畜禽满圈,瓜菜飘香,龙头企业异常忙碌。近年来,大安坚持走以特兴农之路,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带富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全国粮食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