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者”中寻找真实的自我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幸,男,广东深圳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姚国军,男,河北承德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文学和写作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实践”(编号:GDJG20141120)成果。一、镜像理论与电影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那喀索斯的美少年,他长相清秀,却不喜欢任何姑娘,唯独迷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但倒影的无法触碰让他饱受煎熬,结果顾影自怜抑郁而死。少年死后变成了一株水仙,永远留在水边守望着自己的影子。“这也许是人类最早关于镜像的写照,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主体到影像再到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一种自我审视自我迷恋的情结。”[1]
  时至今日,西方精神分析学在电影研究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楚门的世界》是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于1998 年制作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楚门从出生就被收养到30多岁一直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的荒诞故事。而《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第一部英语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师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的充满传奇的一生。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学派,而电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活动的镜像。因此,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电影《海上钢琴师》和《楚门的世界》的人物成长过程分析,可以看到拉康镜像理论的“印记”。
  二、前镜像时期——混沌的自己
  婴儿在刚出生时是一个混沌的状态,拉康将其称为“前镜像阶段”,这一时期的婴儿对“他者”是没有意识的,出于身体本能的需要,婴儿所渴望的是仅仅只是最低层次的需求。
  本文所提到的两部影片中的主人公,虽然这两个孤儿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未来也将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但对于刚刚出生的他们而言,食物、温暖、母爱这些最低层次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存在是清澈无暇的,他们的生命中还没有出现“他者”。然而,既然生命中还没有出现“他者”的存在,那么是否在前镜像时期中,“他者”就不会对“自我”造成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类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无法避免地进入了现实所形成的“他者”状态中。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家庭、成长生活的环境,但这些因素伴随并影响我们的成长。
  对于《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而言,自打出生就脱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与其他普通的婴儿不同,对楚门影响最大的“他者”并非他的亲生父母,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剧组几乎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小到每天的日出日落,大到各种天气季节的悄然变化都有着精密的电脑程序进行控制。
  这是楚门所选择的生活吗?当然不是。但当他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银幕上的主角,楚门像是导演手中的一粒棋子,任其摆布,被操纵一生。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这些只是楚门成长过程的“小他者”,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视台需要新鲜有趣的形式来博得观众的喜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才有了楚门离奇的遭遇。由此可见,宏观上塑造楚门的“大他者”,是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利益关系和大众心理需求。[2]
  相对于楚门而言,《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的出生背景也许显得简单许多。19世纪末期,美国工业化进程高速发展,大批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寻求财富与自由。1900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他的父母亲也被卷入这场狂热的浪潮中,而讽刺的是,当他们抛弃自己孩子的时候,却正好将他抛入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成长空间,一个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非常态的“他者”状态中。
  ·外国电影评论李幸,姚国军:在“他者”中寻找真实的自我 楚门也好,1900也罢,他们的命运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般非常态。不管是“大他者”的宏观影响还是“小他者”的主观塑造,在他们还没有任何意识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这样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他者”影像所覆盖。
  三、镜像时期——镜像的依恋
  镜像时期,婴儿对镜子中的反应慢慢从零碎变为整体,这使得他们感到轻松感到快乐,将自己完全置于这个刚刚认识的“他者”之中。
  导演克里斯托弗给了他的小演员“楚门”(TRUEMAN)这个名字,意为真实的人。但讽刺的是,从楚门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自我就是不真实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自我逐渐和克里斯托弗为他设定的角色融为一体。但为什么楚门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呢?“我们都乐意接受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原因就是这样简单。”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给出的答案。也正因为这种欣然接受的态度,楚门将克里斯托弗给予他的并不真实的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等他者内化,最终塑造了这样一个自我,就像婴儿对镜中自我的认同。
  而对于《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而言,他所依恋的镜像来源于他的黑人养父丹尼。丹尼告诉他“妈妈是这世界上最好的马”,孤儿院是“那些没有孩子的大人的监狱”,这些善意的谎言几乎伴随了1900的一生,带给了1900独立与自信的坚强性格。
  1900没有家庭的羁绊,因此他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观念一直影响并指引着1900。在他所依恋的镜像中,大海给予了他生命,在这个巨大的摇篮里,他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不会离弃大海,如同婴儿离不开母亲。这位年轻的钢琴师终其一生,都几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四、后镜像时期——命运的抉择
  当婴儿18个月左右大的时候,就基本到了后镜像时期。婴儿开始有了自我映像,对镜像这个概念也逐渐趋于认同。“他者”的影像与真正的自我慢慢融合甚至达到统一。
  回顾两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楚门站在海景镇出口的阶梯上的情景与1900驻足轮船悬梯的一幕是多么的相似。他们两人拥有着相似的出生背景,几乎都生活在一个某种意义上与世隔绝的空间。而当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终于有机会能够接触外界的时候,一个选择离开,另外一个却选择了留下。虽然故事的结局不同,但却仿佛体现着共同的价值主题:对自我的坚持、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掌控。
  楚门生活在海景镇这个巨大的摄影棚,在导演的控制下,楚门被压抑被束缚被掌控。但楚门也有他的理想与追求,因而想方设法去冲破这个虚拟的“他者”世界。尽管克里斯托弗告诉楚门,外面的世界有着太多的危险,但这依旧无法阻挡楚门跃动的心,他勇敢地去寻找爱情寻找自由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自我。
  虽然1900和楚门一样都是为了追寻自由,但他们对自由的定义却又是截然不同的。“钢琴仅有有限的88个琴键,但由它演奏出的音乐是无限的。” 1900选择了弗吉尼亚号这个比楚门生活的海景镇还要狭小的空间去演绎自己的传奇。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只是没有尽头。”1900不愿被城市中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压抑自我,任何名誉、财富都无法取代音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面对未知的世界,1900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拒绝上岸”,将自己的命运和一片海一条船紧紧相连,最终消失在永恒。1900的孤独与纯洁向我们展现了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自己看得见的梦想,在无尽的“他者”影像下让真正的自我和心灵获取完全的自由。
  楚门选择了离开,1900选择了留守,前者更多的是勇气,后者更多的是坚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楚门身边巨大的密不透风的谎言网和导演克里斯托弗狠心的阻拦,1900面临的爱情的美好召唤、唱片公司的利益诱惑,还有朋友的善意劝说,这些“他者”无时不刻试图左右着他们的抉择,但他们终究不为所动,怀揣着自己内心坚定的信念,对自由对理想无畏的追求,穿越层层障碍,最终在“他者”中寻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曾景婷.“镜像理论”关照下影像维度的他者认同与自我重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9-101.
  [2]李芬.他者对楚门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楚门的世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102-104.
其他文献
[摘要] 零度写作理论是著名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巴特早期的研究成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语言的高度重视,提倡一种“中性”、“白色的”写作方式。“零度写作”要求作家在写作活动中不动声色,实现写作的零度介入,学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考察“零度写作”提出的时代语境,讨论这一理论的语用内涵,对于廓清纷争、认识巴特,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零度写作 传统写作 作者 语言    一  著
“壁花”的本义是“桂竹香(属的植物)”,是一种香味馥郁、雅致的花,花朵的颜色有黄色、桔红色和棕色等。桂竹香这种草本植物生命力很强,可以生活在旧墙面、岩石层或矿井面上,所以又得名wallflower,人们用“壁花小姐”来指代在舞会中因性格腼腆、缺少自信而坐在角落无人问津的害羞女孩。久而久之,“壁花”不仅仅指代害羞女孩,变得男女都适用,泛指在社交场合因羞涩或受人冷落而不参加某一活动之人,或者不受投资人
[摘要] 凯恩将人生通过小说展示给读者和观众之时,清醒地意识到传统价值快速转变的社会,凯恩也使用不断变换的立场描述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标准和价值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也改变了人的行为,致使两性都因金钱而改变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观念,从而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关键词] 詹姆斯·凯恩 价值体系 金钱 激情 婚姻  引言  美国犯罪小说的代表作家、黑色小说
【作者简介】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已经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电视广告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在其中,电视广告的叙事更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广告片的成败。广告的类型众多,从其中选取日常生活型,作为广告的一种代表,对其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电视广告中运用日常生活叙事的必然性(一)日常生活的定义  “国内学者衣俊卿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将含混的概念加以明晰,尝试对日常
[摘要] 自近代以来,中西医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中医药影视剧中同样将中西医文化冲突作为了展现的重要内容,并展现了中西医之间的融合与和解。  [关键词] 中医药影视剧 中医 西医    近年来,中医药影视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西医之间的纠葛成为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不可回避的内容。在众多的中医药影视剧中,展现中西医文化冲突的影视剧主要有3部,《刮痧》、《黄连厚朴》、《
[摘要] 日本是目前世界动漫电影产业的超级大国,有着独特而明显的意象叙事和日本特征:在表现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励志特点较为鲜明;在作品整体风格上强调细腻柔美,着力心理思维描绘,体现其意境;在表现方式上略显夸张,极力突出诡秘神奇,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关键词] 《千与千寻》 宫崎骏 意境  宫崎骏是日本动漫界的巨擘,他的代表作《千与千寻》在意象叙事上可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意境表现。作品
[摘要] 《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默片”风格,是对电影默片时代终结的再现与重新阐释。《艺术家》的成功不仅仅得意于对胶片的重新阐释,还得意于电影在胶片时代终结和数字电影时代到来的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尴尬。伴随着时代前进的一系列科技“革命”,不可抗阻的数字时代更让受众明白,无论借助的载体是什么,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始终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 默片 制片人 声音 明星 戏剧冲突  电影《艺术家》于2012年
【作者简介】  电影《野草莓》海报 《野草莓》是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经典之作。影片以一种梦幻式复调的结构形式,通过伊萨克医生的几个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为我们展现了他在垂暮之年的惊醒,是以梦境中死亡的威胁让他在接受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之前的灵魂的惊醒。影片中那黑白交错的画面,处处给人以冷漠、死亡与无力感,爱的缺乏让人们都陷入了一种心灵无处安放或根本就不想去安放的绝境。  有人说影片中有导演自己的影子,对爱
2015年1月28日晚10点,一档全新的电视节目《金星脱口秀》(又名《金星秀》)登陆东方卫视,首期收视便达到0.79,遥遥领先于同期竞争的电视节目。《金星秀》由灿星制作策划3年,“麻辣金姐”金星主持,开播以来热度不减,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那么,《金星秀》的成功源自哪里?相比于国内已有的脱口秀节目,《金星秀》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一、 回顾:“麻辣金姐”的电视之路  谈起金星,观众对她的印
这样一个题目,至少包含了两重含义:其一,《陆犯焉识》和《归来》讲述的是政治运动时代的爱情故事。电影《归来》契合了原小说的魂魄,即使为了迎合大众的观赏趣味,向坚贞不渝的爱情视角倾斜,但终归是在一个政治框架里讲述爱情故事。爱情是出发点也是旨归,政治和历史是艺术的载体和表述方式。将社会政治作为分析《陆犯焉识》和《归来》的出发点,试图从更深广的历史感中挖掘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意义的解读,问题在于赋予作品深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