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死亡日记”的人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癌症病人,临死前究竟在想什么?
  一个癌症病人,到了生命的晚期,究竟有多痛苦?
  死亡来时,究竟有多可怕?
  …………
  这样的问题沉重压抑,令人窒息。
  但假如有一天,当你我不可避免地与癌症相遇时,你一定希望碰到一个这样的医生。
  她叫余慧青,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宗旨,但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无能为力的绝症。”
  ——余慧青“医生手记”
  2015年3月9日早上8点,市肿瘤医院外科大楼15楼。
  询问、查验、测量、冲管,像往常一样,余慧青又在病房里忙碌起来。
  “昨晚感觉怎么样?”
  一间病房里,余慧青轻轻掀开被子,拉着王利芬老人的手,俯身问道。
  “晚上咳嗽,动一下就痛……”王利芬声音绵软无力。
  “那做个B超检查一下,好不好?”余慧青轻声问。
  “不想做,太痛。”老人直摇头。
  “王婆婆,平时您都是最听话的,听话病才能慢慢好起来。”余慧青继续哄着。
  几分钟后,老人不再反对。
  王利芬已经到了肺癌晚期——生命留给她的时光已经不多。
  资料显示,按发病率算,每417个重庆人中就有一个是肿瘤患者。
  “而且,70%的癌症病人在查出时,已经处于晚期。”余慧青说。
  与癌症相伴而来的,是巨大的疼痛。
  也因此,余慧青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姑息治疗科主任医师。
  所谓姑息治疗,就是把死亡看做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既不促进也不推迟死亡,方法是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就是让患者身心舒畅,减轻其痛苦,在最后时光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余慧青说。
  25年来,余慧青已经陪伴数百个肿瘤病人,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恐惧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失去希望。”
  ——余慧青“医生手记”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
  一项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确诊后一年内常常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杀概率是其他病人的20倍。
  几年前,因与妻子性格不合,家住沙坪坝区的王建军选择了离婚。
  没过多久,他又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儿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0岁时,他又被查出患了肺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
  一连串打击,让这个男人憔悴不堪,严重抑郁。
  余慧青一边为其治疗,一边劝说,但效果不佳。
  2013年的一天,余慧青查看病房时,发现王建军不知去向。
  余慧青找遍了整个医院,还是不见王建军踪影。
  余慧青心里“咯噔”一下,立马联系王建军的家属。
  余慧青等人迅速赶到王建军家中,发现屋里弥漫着刺鼻的煤气味,而王建军正准备吃安眠药。
  王建军已经彻底崩溃了:“余医生,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
  余慧青没有立即接话,而是先听他哭诉。这一哭,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你是想带着满满的遗憾和世人的流言蜚语离开,还是选择有尊严、安详地走?”余慧青这才开口。
  王建军不言,默默听着。
  “想要安详地离开,就要面对你自己。人生不顺利没有关系,凡事尽力。癌症不可怕,最好就是笑着与它缠斗。”余慧青接着安慰。
  “余医生,谢谢您。”王建军情绪逐渐好转。
  “不谢,你看我又救了你一命,你得活好每一天,才算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余慧青笑着说。
  “我听你的。”王建军热泪盈眶。
  “对患者多一份尊重和关爱,比任何药物都管用。”
  ——余慧青“医生手记”
  在余慧青的办公室书柜里,有几本特别的笔记本。
  说它特别,是因为里面清楚地记载着每个病人离去的时间和原因,是一本本“死亡记录”。
  “在余主任眼里,这不仅仅是工作记录,也是对死者的尊重与缅怀。”肿瘤内科护士长刘红丽说。
  2015年2月的一天,检查完肺癌患者李雪莲的身体后,余慧青一脸黯然。
  从监测数据不难发现:这位老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余慧青当即决定:卸下患者身上的插管和药品。
  患者家属一开始不解:“为什么不治了?”
  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余慧青这样做的可敬之处。
  “姑息治疗能延续患者生命,但当生命已不可逆转时,卸下患者身上的东西,反而会令他们感到轻松。”余慧青说。
  2001年,余慧青在华西医科大学(现已并入四川大学)进修时,一个细节令她印象深刻。
  一天晚上值班时,接连有四个白血病重症患者病情恶化。
  紧急抢救,但最终还是无能为力,四个人皆全身插满管子离世。
  “那一夜,我重复看到患者与家属生离死别的场景。”余慧青说。
  也是那一夜,坚定了她选择姑息治疗的道路。
  她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姑息治疗的方法,并传授给同事。
  从患者角度看问题,善倾听,解其心结。
  渐渐地,余慧青成了许多病人心中的“特效药”。
  有人问余慧青:“看了那么多死亡,你是不是已经习以为常了?”
  “恰恰相反,每一次得知照顾过的病人去世,心里就很难过。”余慧青说。
  不冷漠,秉真心。
  “这是真正的医者仁心。”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说。
  “爱就爱得早一点,别比死亡来得晚。”
  ——余慧青“医生手记”
  两年前的一天,66岁的刘誓玲去医院检查身体,顺便想治治自己的咳嗽。
  没想到,这一查,查出了肺腺癌。
  再次诊断,无误。刘誓玲一下子懵了。
  随之,住院、手术、化疗,刘誓玲的抗癌生涯就此开启。
  尽管有些积蓄,但巨大的花费,让刘誓玲家迅速陷入困顿。
  “小小一袋药,15分钟就滴完了,价格21000元。”丈夫吴言荪说。
  四处筹钱,身体硬朗的吴言荪日渐消瘦。
  这些,刘誓玲都看在眼里。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一度想“解脱”自己。
  这一切,余慧青也看在眼里。
  “你要多笑笑。”余慧青对吴言荪说。
  “这种情况,我怎么能……”吴言荪一脸苦笑。
  “病人心里负担本来就重,你自己又每天愁容满面,病人心理负担会加剧。”余慧青慢慢解释。
  “况且,药物治疗作用已经不大,何不多用笑容鼓励和温暖病人。”
  吴言荪渐渐动容。
  “想延长生命的想法没错,但最后的时光,假如刘婆婆没有你更多的温情呵护,多么可惜。”余慧青继续说。
  吴言荪顿感释怀。
  “经济上尽力而为,精神上极尽关心,这才是病人最后阶段家属们应该做的。”余慧青总结道。
  思想一变天地宽。
  两年来,吴言荪刘誓玲两人谈谈往事、话话家常,平淡又温暖,成为科室美谈。
  “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样才能让时间慢下来。”余慧青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患者均用化名)
其他文献
回 乡 偶 书  风去向哪里又从哪里返回  都不是我能确定的  它催促年光重来,知道水流何处  那败下阵来的茅草  暗淡下去的暮光  勾勒出一幅乡村的晚景图,无数次唤我回去  青峰叠翠,但见烟火气息淡然  一年最后的时光就要流尽  大雕俯冲过后,复又旋至长空  云层之上的穹窿,茫无涯际  像我再次回望过往尘事,举轻若重又别情无   极  因为悔意多于欢乐  飞鸟离开时总带着惆怅之意  此时此刻,
每年元宵,一场以“魁”为主题的山村文化狂欢就在福建永定抚市上演。这幕热闹非凡的大戏已整整延续了两百五十多年。  出 魁  元宵节,这出被冠以“出魁”的大戏,由社前村的赖姓家族主演,阵容庞大。“咣咣咣”,鸣锣开道在前,游行队伍在后,锦绣凉伞高举,五彩旌旗招展,五色锣鼓铿锵,十番乐队悠扬,钦命、魁星、文武财神、司命真神牌、游山打猎卫队、十八罗汉鼓、舞龙、舞狮……长达数公里的仪仗队伍,装扮各异,仪态万千
1927年春,重庆。  环抱重庆城的長江和嘉陵江上,大小船只往来频繁。从朝天门沿嘉陵江以西,经临江门、太安门后,便是通远门。重庆城门九开八闭,大多面向长江和嘉陵江,唯有通远门通陆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年的3月31日,古老的通远门再次见证了一场惨剧的发生。  这天一早,中国共产党四川早期组织的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正要出门时,接到刘湘军部派人送来的信,信中说:“大会将有事
陈春醪在烧柴时打了个盹。碧粳米在锅里煮着,水已成浅绿,咕嘟咕嘟。童子用一条带叶的竹枝轻轻搅动,让水和米染上竹叶的清香。昨天夜里,陈春醪做了个漫长的梦,醒来后就忘了梦的内容,但梦的气味仍在,缭绕在屏风和枕席之间。他一整天都神思不宁,这会儿打了个盹,这片刻的睡眠接通了昨夜的梦境,像小水池接通遥远的湖泊。他想起梦中自己是个童子,跟随师父去黄河的源头取水。可他明明就没有师父啊,真是奇怪。河道两岸土色如丹砂
陶然走了。消息来得有点突然。  “突然接到蔡其矫的小姨子徐竞庄的电话,说蔡其矫深夜两点在睡梦中过去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是陶然在一篇怀念蔡其矫先生的文章中的开头。而今,换成许多他的文友大吃一惊了。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先生叹道:“陶然兄走得遽然、悄然,竟连一点迹象也没有。他走的前一天,我还在香港杏花村稻花香酒楼与他喝茶谈天。”潘先生与陶然相交四十年,他们曾共同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陶然去
我管写字叫作迈步,一匹或一群,会嘶鸣  或集体咆哮,樹林喧响,松香飘荡  当我写下“汉语”这两个字,就等于说到白云  和大理石,说到李白想捞上的月亮  还有家园后院,蟋蟀一声紧一声慢的小调  以及西施与花木兰身上的体香  如果再配上“热血”这个副词,又意味着  你我都是汉字的子民,一大群  墨意浓淡总相宜的兄弟姐妹,守着两条  很有型的大河,守着流水中的父母心  与高贵的亚洲象为伍,写象形字  使
1971年6月出生于余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杭州。1990年前后开始创作,文字见于各类杂志,出版有诗集《岁月之光》《醒来在秋天的早上》《此一时 彼一时》《浮世绘》《沙与树》、散文集《盛夏的低语》等多种。曾获《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诗歌奖、《山花》文学奖、“九月”诗歌评审奖、《安徽文学》年度诗歌奖、李杜诗歌奖等。  登 望 宸 阁  四野匍匐,这一刻忽有天地之念  一个人在午后的假寐中醒来  他
一  家乡的鑼鼓声虽至今兴盛不辍,然重温暌违已久的乡土野腔高甲戏,已是十年之后。  从漳州赶回石狮,正好遇上演出。高甲戏通常就在庙宇、祠堂或野台之上表演,名曰酬神,实则聚集村内男女老幼,共享数日之乐,同饱眼耳口之福也。回忆童年,戏台子就搭在自家门外,开演之时,每以锣鼓聚众。站在窗边就可听见胡琴、单皮鼓、堂鼓、大锣等催场的声音,大有“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绮罗管弦鸣”一般承平日久之况味。这些高亢的锣鼓
从《追赶养蜂人》到《冰宫殿》,刘荣书两部小说集里的作品都有一股沉郁的调子,这种调子来自那些令人感怀却又有些乖戾的故事——说“乖戾”,是说这些故事多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小说家创世野心的产物,复杂的观念和主题在其中缠绕纠结,左冲右突。在《冰宫殿》《浮屠》的文本中,作者不厌其烦地为世界和人心绘制出种种设计蓝图,以为寻找现实的真相提供指引。我们不难探测到小说里那些古怪的装置意象、浓重的神秘气息所发出的“先
此 去 巫 山  后来,果然我们就走进了时间深处。这却是我始料不及的。  开始,我们只是怀着一种无所谓甚至是不耐烦的心情“奔跑”在巴渝至巫山的路上。  我之所以特意将重庆称作巴渝,主要缘于我的怀旧,我喜欢让事物镀上一点儿岁月的光泽。或许,因为我自己那些最美好的时光都像开过的花朵、脱落的羽毛、凋零的叶子或散落的珠子一样,大多丢失在过往的岁月之中,所以就一直坚信,人类最美好的时光也应该散落或凝固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