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活动是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发挥幼儿的特长,尊重幼儿的个性,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区域活动能否有序的开展,在制定和推进规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导入规则——执行规则——修改规则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区域活动;规则制定;规则推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 “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所具有的个性化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幼儿,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的过程享受自主学习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一种不超越规范前提下的自律,是充分理解和内化规则后的自然、自在,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区域规则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蒙台梭利对自由和规则的阐述,她认为遵守规则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一种积极的状态,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在区域中更好的发展,就要让幼儿在区域中自己做主。
一、区域规则所涉及的范围
(一)区域标志
区域标志是一种无声的启示,我们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图文区域标识牌,目的在于让幼儿直观认识每个区域的名称、材料等。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问孩子,“你今天操作了什么工作?”孩子能够很快说出工作的名称,但是怎么都说不清楚这份工作在班级的哪一个区域当中,这种现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会比较明显,中大班也会存在个别情况,从他们的回答我意识到他们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名称、甚至材料都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文结合的区域标识牌,让幼儿直观形象了解每个区域的名称。通过区域标识牌,赋予了每一个区域名称,让我们有名可叫,避免出现“这个区”、“那个区”之类的叫法。
(二)人数规则
每个区域通过场地的规划后,教师一般会根据场地的空间大小以及常规游戏内容进行人数的限定,保证了区域活动的有序进行。一般常见的几种区域人数规则的小技巧
1.小脚印暗示,引导幼儿通过区域门口的小脚印观察,知道有几双小脚印就是能进几个人,也知道小脚印的方向与鞋子摆放有关,鞋头是朝里还是朝外的。
2.小点点暗示,让幼儿在做区域计划的时候,通过小点点的数量,知道该区域可以进的人数是多少,没有点点说明位置已满。
3.区域中小椅子摆放的数量来暗示区域人数。
(三)维护安全卫生的规则
区域中需要遵守的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规则以及在区域活动中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安全行为的习惯,例如:在游戏中不把玩具放到自己或者他人的嘴巴里、鼻涕和口水不可擦在玩具上等。
(四)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规则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与同伴友好交往、共同合作的规则,例如在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用协商的方式来进行解决矛盾,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多用:“请你…好吗?”“你可以帮我一下吗?”“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等礼貌用语协商问题,从而减少肢体矛盾。
(五)维护物品玩具规则
区域活动中区域材料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物质支撑,需要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来对材料进行适当的维护,例如:在美工区,不浪费超轻黏土,按需要取;对于材料要轻拿轻放等。
(六)具体事件中的规则
幼儿在具体的角色中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规则。例如:进入表演区的几位幼儿通过前期角色分工,正在有序进行区域活动,这时承担主持人报幕工作的幼儿离开本区域进入建构区去当建筑工人,导致表演区其他幼儿无法顺利进行表演。这类的规则是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紧密联系的,所以归为具体事件中的规则。
二、区域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区域规则的来源,可以将区域规则分为显性规则与隐形规则,显性的区域规则是为了维护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秩序的强制性规则,一般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不同区域中;隐性的区域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规则制定三步骤,有导入规则——执行规则——修改规则,三者相依相存。
(一)导入规则
有教师规则预设和幼儿参与规则制定,一般情况下,区域标志、人数规则是教师规则预设,安全卫生规则、社会关系规则、物品玩具规则等是幼儿参与制定,例如:教师让幼儿主动参与规则的商讨、制定,通过对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出其中对游戏造成的影响和不便,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如果在区域中,我拿了一份很喜欢的工作正在操作,这时候有一位小朋友冲过来就抢,这样做对吗?那应该怎么做?”幼儿通过自然参与讨论,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提出可能的办法:去选择其他工作?或者耐心等待?或者是一起玩等等,不仅能让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规则,也能让幼儿学会如何更好地遵守规则。
(二)执行规则
教师和幼儿制定的规则并不总是完美的,某些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能充当“法官”的角色,直接告诉幼儿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这样做”,一切又将打回原形了,又何来让幼儿成为区域的小主人之说呢?所以执行规则的过程就是:实践试误,针对讨论,为修改规则奠定基础的过程。
(三)修改规则
当区域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我們可以进行修改规则,让规则继续深入。在修改规则中,教师可以适度的参与,但是不能主导。
1.我的区域我做主——表演区
在表演区中,常见的一般是通过区域规则来提醒幼儿该区域所进的人数以及相关的区域活动指引。例如:应该选取道具进行装扮,按照节目单进行表演等,当然,也有对乐器进行维护的规则,要轻拿轻放。 在这样子的一个规则下,我观察到一种现象,表演区不是幼儿做区域计划的第一选择,而是当没有别的区域可以选择的时候,才最终选择表演区;进了表演区后,我继续观察,是区域材料出现问题了吗?还是表演区没有音乐?通过观察对这两者进行了否定,在满足表演区材料丰富以及具备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导致游戏内容无法顺利进行的,甚至表演区变成班级冷门区域的关键性因素原来就出在规则上。
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表演区区域规则成为幼儿自己明白的、可操作的区域规则?我们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想一想,节目单从哪里来?这点往往最让幼儿不知所措,节目单是大家按照教师的要求站在舞台上进行循规蹈矩的唱唱歌、跳跳舞?还是进了表演区的幼儿都站在舞台上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群魔乱舞?其实都不是,有一天,与班级幼儿通过聊天,她告诉我,在妈妈的手机上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要是在幼儿园也能听那就好了。是的, 幼儿有选择音乐素材的权利,教师要做的,只是给幼儿提供相关支撑幼儿继续推进的素材。
在班级中,每个孩子的经验都不同,于是通过与幼儿一起展开讨论,你会发现幼儿的游戏水平远高于教师的预设,在讨论中幼儿可以说出很多,例如:通过与同伴讨论,想出节目名称、编排队形,自选表演服装、道具等等,随之,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制定成一份讨论工具表,并投放在表演区,自然而然,大家进了区就开始讨论,分工,彩排,邀请观众等。
2.老师,请问这个是什么?
在班级中,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固有的方式来呈现区域规则,并且大多会被贴在区域柜子的边边角落位置,低于幼儿的高度。
有一天,我看到班级一位幼儿蹲在美工区柜子旁边,眼睛一直在看着上面的内容,看到我走过去,就问我“老师,请问这个是什么?”我想机会来了,刚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巩固这位幼儿的规则意识,我马上告知她:“这个就是美工区的规则啊,你看提醒我们要小心使用剪刀以及不可以在桌子、墙上乱涂乱画,还有……”当我说完的时候发现这位幼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不给予我回应就进区画画了,当区域结束收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位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跟大家介绍,原来她自己给美工区制定了一个规则,这个时候不仅分享的这位幼儿脸上的表情是认真的、投入的,倾听的同伴们也都非常的专注,从而引发我的思考:让幼儿做区域的小主人,那区域规则也应该由他们来制定。随之将班级区域中固有的区域规则撤下来,并且投放了区域规则讨论表,幼儿通过自发组队讨论的方式进行制定规则,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教师通过他们表征的内容,用文字及时进行补充记录,图文并茂的呈现。这种从前期固定方式呈现区域规则到现在动态式呈现的方式,并且位置放于该区域幼儿可以够得到,拿得到的位置,方便幼儿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修改规则。
区域规则的制定和推进,不是让幼儿服从规则,而是为了让规则为幼儿服务[],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减少教师预设,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简化区域规则,区域规则融入日常教育;区域规则动态呈现,改变固定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01-7-2
[2]吴慧源.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J].教育观察,2018,7(2)
[3]玛格丽特.蒙台梭利著.蒙利格編译.玛格丽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M].地震出版社.2004.1
[4]张利.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2017)03-0029-01
【关键词】区域活动;规则制定;规则推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 “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所具有的个性化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幼儿,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的过程享受自主学习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一种不超越规范前提下的自律,是充分理解和内化规则后的自然、自在,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区域规则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蒙台梭利对自由和规则的阐述,她认为遵守规则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一种积极的状态,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在区域中更好的发展,就要让幼儿在区域中自己做主。
一、区域规则所涉及的范围
(一)区域标志
区域标志是一种无声的启示,我们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图文区域标识牌,目的在于让幼儿直观认识每个区域的名称、材料等。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问孩子,“你今天操作了什么工作?”孩子能够很快说出工作的名称,但是怎么都说不清楚这份工作在班级的哪一个区域当中,这种现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会比较明显,中大班也会存在个别情况,从他们的回答我意识到他们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名称、甚至材料都是比较模糊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文结合的区域标识牌,让幼儿直观形象了解每个区域的名称。通过区域标识牌,赋予了每一个区域名称,让我们有名可叫,避免出现“这个区”、“那个区”之类的叫法。
(二)人数规则
每个区域通过场地的规划后,教师一般会根据场地的空间大小以及常规游戏内容进行人数的限定,保证了区域活动的有序进行。一般常见的几种区域人数规则的小技巧
1.小脚印暗示,引导幼儿通过区域门口的小脚印观察,知道有几双小脚印就是能进几个人,也知道小脚印的方向与鞋子摆放有关,鞋头是朝里还是朝外的。
2.小点点暗示,让幼儿在做区域计划的时候,通过小点点的数量,知道该区域可以进的人数是多少,没有点点说明位置已满。
3.区域中小椅子摆放的数量来暗示区域人数。
(三)维护安全卫生的规则
区域中需要遵守的健康行为习惯方面的规则以及在区域活动中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安全行为的习惯,例如:在游戏中不把玩具放到自己或者他人的嘴巴里、鼻涕和口水不可擦在玩具上等。
(四)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规则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与同伴友好交往、共同合作的规则,例如在区域活动中要求幼儿用协商的方式来进行解决矛盾,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多用:“请你…好吗?”“你可以帮我一下吗?”“我想跟你一起玩,可以吗?”等礼貌用语协商问题,从而减少肢体矛盾。
(五)维护物品玩具规则
区域活动中区域材料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物质支撑,需要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来对材料进行适当的维护,例如:在美工区,不浪费超轻黏土,按需要取;对于材料要轻拿轻放等。
(六)具体事件中的规则
幼儿在具体的角色中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规则。例如:进入表演区的几位幼儿通过前期角色分工,正在有序进行区域活动,这时承担主持人报幕工作的幼儿离开本区域进入建构区去当建筑工人,导致表演区其他幼儿无法顺利进行表演。这类的规则是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紧密联系的,所以归为具体事件中的规则。
二、区域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区域规则的来源,可以将区域规则分为显性规则与隐形规则,显性的区域规则是为了维护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秩序的强制性规则,一般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不同区域中;隐性的区域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互动,幼儿与幼儿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规则制定三步骤,有导入规则——执行规则——修改规则,三者相依相存。
(一)导入规则
有教师规则预设和幼儿参与规则制定,一般情况下,区域标志、人数规则是教师规则预设,安全卫生规则、社会关系规则、物品玩具规则等是幼儿参与制定,例如:教师让幼儿主动参与规则的商讨、制定,通过对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出其中对游戏造成的影响和不便,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如果在区域中,我拿了一份很喜欢的工作正在操作,这时候有一位小朋友冲过来就抢,这样做对吗?那应该怎么做?”幼儿通过自然参与讨论,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提出可能的办法:去选择其他工作?或者耐心等待?或者是一起玩等等,不仅能让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规则,也能让幼儿学会如何更好地遵守规则。
(二)执行规则
教师和幼儿制定的规则并不总是完美的,某些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能充当“法官”的角色,直接告诉幼儿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这样做”,一切又将打回原形了,又何来让幼儿成为区域的小主人之说呢?所以执行规则的过程就是:实践试误,针对讨论,为修改规则奠定基础的过程。
(三)修改规则
当区域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我們可以进行修改规则,让规则继续深入。在修改规则中,教师可以适度的参与,但是不能主导。
1.我的区域我做主——表演区
在表演区中,常见的一般是通过区域规则来提醒幼儿该区域所进的人数以及相关的区域活动指引。例如:应该选取道具进行装扮,按照节目单进行表演等,当然,也有对乐器进行维护的规则,要轻拿轻放。 在这样子的一个规则下,我观察到一种现象,表演区不是幼儿做区域计划的第一选择,而是当没有别的区域可以选择的时候,才最终选择表演区;进了表演区后,我继续观察,是区域材料出现问题了吗?还是表演区没有音乐?通过观察对这两者进行了否定,在满足表演区材料丰富以及具备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导致游戏内容无法顺利进行的,甚至表演区变成班级冷门区域的关键性因素原来就出在规则上。
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表演区区域规则成为幼儿自己明白的、可操作的区域规则?我们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想一想,节目单从哪里来?这点往往最让幼儿不知所措,节目单是大家按照教师的要求站在舞台上进行循规蹈矩的唱唱歌、跳跳舞?还是进了表演区的幼儿都站在舞台上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群魔乱舞?其实都不是,有一天,与班级幼儿通过聊天,她告诉我,在妈妈的手机上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要是在幼儿园也能听那就好了。是的, 幼儿有选择音乐素材的权利,教师要做的,只是给幼儿提供相关支撑幼儿继续推进的素材。
在班级中,每个孩子的经验都不同,于是通过与幼儿一起展开讨论,你会发现幼儿的游戏水平远高于教师的预设,在讨论中幼儿可以说出很多,例如:通过与同伴讨论,想出节目名称、编排队形,自选表演服装、道具等等,随之,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制定成一份讨论工具表,并投放在表演区,自然而然,大家进了区就开始讨论,分工,彩排,邀请观众等。
2.老师,请问这个是什么?
在班级中,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固有的方式来呈现区域规则,并且大多会被贴在区域柜子的边边角落位置,低于幼儿的高度。
有一天,我看到班级一位幼儿蹲在美工区柜子旁边,眼睛一直在看着上面的内容,看到我走过去,就问我“老师,请问这个是什么?”我想机会来了,刚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巩固这位幼儿的规则意识,我马上告知她:“这个就是美工区的规则啊,你看提醒我们要小心使用剪刀以及不可以在桌子、墙上乱涂乱画,还有……”当我说完的时候发现这位幼儿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不给予我回应就进区画画了,当区域结束收拾的时候进行分享,这位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跟大家介绍,原来她自己给美工区制定了一个规则,这个时候不仅分享的这位幼儿脸上的表情是认真的、投入的,倾听的同伴们也都非常的专注,从而引发我的思考:让幼儿做区域的小主人,那区域规则也应该由他们来制定。随之将班级区域中固有的区域规则撤下来,并且投放了区域规则讨论表,幼儿通过自发组队讨论的方式进行制定规则,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教师通过他们表征的内容,用文字及时进行补充记录,图文并茂的呈现。这种从前期固定方式呈现区域规则到现在动态式呈现的方式,并且位置放于该区域幼儿可以够得到,拿得到的位置,方便幼儿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修改规则。
区域规则的制定和推进,不是让幼儿服从规则,而是为了让规则为幼儿服务[],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减少教师预设,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简化区域规则,区域规则融入日常教育;区域规则动态呈现,改变固定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01-7-2
[2]吴慧源.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制定[J].教育观察,2018,7(2)
[3]玛格丽特.蒙台梭利著.蒙利格編译.玛格丽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M].地震出版社.2004.1
[4]张利.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解决策略[J].教育科学,(2017)03-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