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古之常理。但男女青年究竟多大年龄才适合婚嫁?我国金元时代的名医朱丹溪说: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溯其源,则宋朝妇科专家陈自明在距今七百多年前已倡导晚婚: “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究其因,还得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时代。《灵枢·天年》论指出: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也就是说,这时男女青年发育才能充分成熟。才宜于结婚、怀孕、生育孩子。也才可以: “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强寿。”(《妇人大全良方·褚尚书求男论》)否则,“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寿世保元》)可见,早婚会损耗男女自身的精血,危害身体的健康哩。
到了适合的婚龄,谁都祈望建立一个幸福家庭。可是,元朝王在《泰定养生主论》中还指出: “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则无旷夫怨女过时之瘵也。”换言之,除符合婚龄,还要“观”看“察”查是否适宜结婚,有无妨碍生育的疾病,然后再作决定。
我国古代还有婚前检查。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 “女子阴中生息肉候,状如鼠乳。”它类似子宫颈息肉。表明公元五、六世纪时,我国虽然在封建禁锢下,但已开展了妇科阴道检查。而且,唐朝王冰《玄珠密语》载:“男、女不孕各有五种。”也进一步证实我国自古就已开展阴道检查。王氏所谓的骡、纹、鼓、角、脉“五不女”,“骡”相似于今人所说的阴道过小;“纹”指阴道闭锁或阴道隔膜,“鼓”指处女膜闭锁或先天性无阴道, “角”指阴蒂过大或两性畸形;“脉”指终身不行经。这些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生理缺陷,多数只有通过妇科检查才能觉察。所以《妇人大全良方》也特别强调“当先察夫妇,有无痼疾”。可见,时至元朝,王琏所谓的“男女不致相互埋怨”之说,是有其历史衍源的。
生育和照料后代,是生物学上种族延续所必须,也是一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所以子代的优劣,就决不只是夫妻两个人的私事,而是与家庭、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对于晚育,从中医典籍中,却非“越晚越好”之意。因为中医向来认为,孕育的奥秘在于肾,视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内经》载“先天禀受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健康是后代的健康之本。王充在《论衡》中也指出:“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这里强调了子代素质强弱的两大要素:第一,与父母体质的强弱,肾气的盛衰,寿命的长短等先天因素有关。第二,与怀孕--开始,供养胎儿气血是否旺盛,产后乳汁是否充足等物质因素有关。正如梁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的“始而胎儿充实,生而乳食有余……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弱而天”。可见父母的素质与后代关系是何等密切。这样,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素质,就必须选择最佳的生育期。《内经》指出“女子四七身体盛壮”,“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据此,则男女在三十岁左右,可说是人生肾气最旺盛的时期,是生育的最佳期。但《内经》又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说明女过三十五岁,男过四十岁,机体已有衰老的体征一一均有“发堕”。此后,若再生儿育女,就难免要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寿短。这些论点与现代医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早育者(--十岁以前)由于本身尚未发育成熟,会影响自身及胎儿的生成发育’高龄生育者(三十五岁以上)由于卵子有些已经老化或异常,后代智力缺陷,畸形等发病率就有所上升,所以,女不宜年过三十五,男不宜过四十再生育。由此可知,祖国医学是注意孤既不应早婚早育,又不应过晚生育的辩证关系的。
至于少生,中医认为女子月经、怀孕,产褥、哺乳各个时期都要消耗大量的气血。尤其在孕育时,要靠母体的气血去营养胎儿。如果妇女生育过多,哺乳过繁,耗损气血太多,管理子宫的冲任两脉亏损,常会招致各种妇女病。为了保护妇女,隋朝名医巢元方已提倡开展今人所说的人工流产术。巢氏认为:妇女怀孕以后,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养胎,可以考虑将胎儿去掉。事实上,古代已有某些人工流产措施。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题图 罗 伟)
到了适合的婚龄,谁都祈望建立一个幸福家庭。可是,元朝王在《泰定养生主论》中还指出: “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则无旷夫怨女过时之瘵也。”换言之,除符合婚龄,还要“观”看“察”查是否适宜结婚,有无妨碍生育的疾病,然后再作决定。
我国古代还有婚前检查。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 “女子阴中生息肉候,状如鼠乳。”它类似子宫颈息肉。表明公元五、六世纪时,我国虽然在封建禁锢下,但已开展了妇科阴道检查。而且,唐朝王冰《玄珠密语》载:“男、女不孕各有五种。”也进一步证实我国自古就已开展阴道检查。王氏所谓的骡、纹、鼓、角、脉“五不女”,“骡”相似于今人所说的阴道过小;“纹”指阴道闭锁或阴道隔膜,“鼓”指处女膜闭锁或先天性无阴道, “角”指阴蒂过大或两性畸形;“脉”指终身不行经。这些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生理缺陷,多数只有通过妇科检查才能觉察。所以《妇人大全良方》也特别强调“当先察夫妇,有无痼疾”。可见,时至元朝,王琏所谓的“男女不致相互埋怨”之说,是有其历史衍源的。
生育和照料后代,是生物学上种族延续所必须,也是一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所以子代的优劣,就决不只是夫妻两个人的私事,而是与家庭、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对于晚育,从中医典籍中,却非“越晚越好”之意。因为中医向来认为,孕育的奥秘在于肾,视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内经》载“先天禀受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健康是后代的健康之本。王充在《论衡》中也指出:“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这里强调了子代素质强弱的两大要素:第一,与父母体质的强弱,肾气的盛衰,寿命的长短等先天因素有关。第二,与怀孕--开始,供养胎儿气血是否旺盛,产后乳汁是否充足等物质因素有关。正如梁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的“始而胎儿充实,生而乳食有余……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弱而天”。可见父母的素质与后代关系是何等密切。这样,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素质,就必须选择最佳的生育期。《内经》指出“女子四七身体盛壮”,“丈夫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据此,则男女在三十岁左右,可说是人生肾气最旺盛的时期,是生育的最佳期。但《内经》又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说明女过三十五岁,男过四十岁,机体已有衰老的体征一一均有“发堕”。此后,若再生儿育女,就难免要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寿短。这些论点与现代医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早育者(--十岁以前)由于本身尚未发育成熟,会影响自身及胎儿的生成发育’高龄生育者(三十五岁以上)由于卵子有些已经老化或异常,后代智力缺陷,畸形等发病率就有所上升,所以,女不宜年过三十五,男不宜过四十再生育。由此可知,祖国医学是注意孤既不应早婚早育,又不应过晚生育的辩证关系的。
至于少生,中医认为女子月经、怀孕,产褥、哺乳各个时期都要消耗大量的气血。尤其在孕育时,要靠母体的气血去营养胎儿。如果妇女生育过多,哺乳过繁,耗损气血太多,管理子宫的冲任两脉亏损,常会招致各种妇女病。为了保护妇女,隋朝名医巢元方已提倡开展今人所说的人工流产术。巢氏认为:妇女怀孕以后,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养胎,可以考虑将胎儿去掉。事实上,古代已有某些人工流产措施。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题图 罗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