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中介与建构:口述历史视域中的记忆问题

来源 :史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历史是用口述访谈的方式、以影像和文字为载体采集和保存记忆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保存、传承历史记忆,在探寻记忆真实性中无限逼近历史真实.口述历史是记忆留存的方式,是传承和建构历史记忆的工具.因此,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口述历史必须着力探究记忆的采集、保存及遗忘问题.rn一、流动性与固态化:口述历史是记忆外化、固化和物化的过程rn口述历史直接应对的是个体记忆,口述访谈采集和保存的主要是个人记忆.当历史事件发生后,那些经过大脑记忆和过滤机制而被保留的信息,构成了个人记忆.这种存储在大脑里的记忆,随时可以提取采集.当其未被提取并呈现时,属于无意识的内隐记忆.内隐记忆通过语言叙述出来,就形成了外显记忆.这种外显记忆是通过口述访谈方式提取并记录下来的记忆.对当事的口述者(统称当事人)亲身经历记忆进行有意识的采集,是口述访谈的主要工作.口述访谈所要采集的是当事人直接经历而形成的记忆,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形成的直接记忆,而不是“如是我闻”式的间接记忆,更不是转述的他人记忆.
其他文献
党员干部个体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个体是党内巡视的重点对象,党内巡视应针对这一重点对象行为受制因素开展巡视变革,以提升巡视工作的成效.党内巡视必须要深入考察政治行为、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相关性,不能单纯考察政治行为而不去透视政治行为背后的因素.建构党内巡视制度体系和推进巡视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强化过程管理机制、问责管理机制、预防管理机制.
我国消费公益诉讼立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起诉主体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自2018年开始,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多数法院支持了惩罚性赔偿诉讼请求.由于缺乏法律规则的指引,各地法院在法律适用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实际上,在现有法律制度背景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请求惩罚性赔偿实属不当.有的法院认为,起诉主体是代表消费者提起诉讼的,因此享有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也有法院认为,对司法解释进行扩张性解释可以推导出享有这一诉讼请求权.应当说,上述两种司法观点都存在偏颇.为了有效规制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转型中国的背景下,三治融合的实践由于没有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而遭遇了一系列治理困境.面对新时代独特的问题表征和发展关系,需要探索基层党建嵌入基层治理的新模式,这不仅是对上述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也是发挥基层党建在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如何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创新三治融合的实践路径,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外部性问题,科学技术及资本在为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更深远、更宽泛地通过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人类现在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从恩格斯自然观切入,对其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思想进行提炼与归纳,试图通过对两方面内容内在关联的把握来弥合一直以来对恩格斯自然观研究与生态道德思想研究之间的断裂,并最终落实到实践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
“超载过牧”是不是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仍值得商榷.如果完全以此为基本依据进行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却没有充分考虑草原复合系统的特殊性,那么政策本身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作为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的核心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地方.新时代,在草原生态保护及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中,应充分尊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游牧生产中合理的、科学的技术、理念和思想,充分展现草原牧区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安全价值.在充分认识牧区草原草—畜—人复合系统的基础上,应适
《民法典》第三十三条开创性建立了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将成年监护从替代决定转向了协助决定的法律范式,尊重成年人自我决定的意思表示.在未成年人监护体系中,意定监护不仅没有得到承认,也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在以“法定—意定”监护基本监护构造为前提,以“监护—父母责任”为法律解释语境和以“协助—替代决定”为监护范式的理论构建下,可以将父母责任通过遗嘱或者委托的方式向社会监护的转移定义为未成年人意定监护.意定监护坚持意思自治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通过社会监护作为实现机制,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成为与法定监护等量齐观的
当前,内蒙古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减贫振兴政策的叠加期、交接期.聚焦“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结合内蒙古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内蒙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从治理方式、政策取向、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做出转变,重点推动政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六大方面衔接,以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媒时代的迅速发展,受众劳动剥削问题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思考,消费社会中社会劳动和娱乐方式逐渐模糊,受众在新媒介中的自我表达对受众劳动异化的缓解使劳动形式更为多元隐蔽.尤其是在网络直播这一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出现之后,创造出了新的劳工关系和消费方式,所展现出的媒介奇观只关注“技术决定论”显然是无法解释的,本文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劳动人手,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对网络直播中的粉丝群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直播构建了隐蔽的劳动时间控制方式,粉丝群体中的劳工、商品、情感、资本之间的关系在网络
自上古社会礼仪伴随祭祀活动产生之后,儒家学派拓宽了礼仪文化的外延,使其成为儒家思想的内核,并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独特标识.儒家礼仪文化思想内蕴丰富,其中“以仁为重”的人格境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以敬为尊”的处世态度、“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和“以善为美”的审美观念代表着儒家礼仪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不仅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明基因,也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拓宽了思想通道.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口述史开始起步.起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介绍西方口述史相关著作,只有少部分专家开展口述史访谈实践.三四十年过去了,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个人,广大口述史工作者将国家记忆和民族、民众记忆融为一体,正在构建中国口述史的百花园.伴随着中国口述史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口述史的规范化工作也从无到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口述史工作规范纷纷出现,推动了中国大陆口述史工作规范的本土化.本文着重对笔者所见的、由相关机构主导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口述史工作规范化的模本做一分析,以求正于学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