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鉴于此,主要围绕生活化教学特点和内涵进行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一、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英语生活化教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所展开的英语教学活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可以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敢于开口说英语,说好英语。英语生活化教学内涵主要有四大特点:第一,生活化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宗旨;第二,生活化教学可以让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第三,生活化教学主要的开展方式就是情景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以及生活知识体系;第四,生活化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更多思考,让他们对生活加强理解。
二、如何把生活元素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
1.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活化
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以传授英语理论知识为主,没有让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培养,使得学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使用英语,导致英语这门学科的价值优势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合,让它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源泉。
比如在讲到How much is it这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漂亮衣服、鞋子等图片,然后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假如你是这家商店的顾客,你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呢?这样一来,教师就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在服装店买衣物的生活情境,学生就会立刻来了兴趣,紧接着再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个有效的串联,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并掌握好How much等相关单词和句式。而教师此刻还可以趁热打铁,把学生之前所学过的Is this your skirt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插入和巩固,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有和购物、衣物有关的单词和句式进行一个重新的梳理,不仅让他们学会了新的知识,还对之前的旧知识加强了记忆。
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单词和短语句式以后,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以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对教材或者是对多媒体课件里的英语对话内容进行一个重现,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倾听他们的英语发音,在对话结束以后要对不正确的发音及时纠正。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2.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
课堂是英语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而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主渠道让生活化教学发挥更多的价值和作用。比如在讲到My birthday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日晚会的特点对教室进行一个布置,再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仿佛处在一个生日晚会的情景当中,然后再让他们通过表演一些生活化的情景活动,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掌握相关短语和句型。
3.让英语课后作业变得更加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英语知识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创新。但教师如果依然把做习题的方式当成唯一的课后作业形式,就会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内容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还要让英语课后作业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愿意去做,也急于去做。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提交英语作业。因为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绘画都有一种独特的喜爱,而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让他们把语言知识和生动的图画形象进行一个完美的结合,从而对英语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比如教师讲完了My new room这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把自己的房间样子画出来,再涂上相应的色彩,最后再用英语进行一个描述。这样的课外作业形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很新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综上所述,把生活化元素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有一个重新了解和认识,让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平日的教學过程中充分挖掘英语和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全面发挥英语生活化教学优势,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瑞玲,张晓华.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11.
[2]王玉芳.贴近生活,立足口语,让英语教学更生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18(2):141-142.
[3]胡雅倩.践行行知思想,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谈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95.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一、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英语生活化教学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所展开的英语教学活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生活化教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可以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敢于开口说英语,说好英语。英语生活化教学内涵主要有四大特点:第一,生活化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宗旨;第二,生活化教学可以让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第三,生活化教学主要的开展方式就是情景教学,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以及生活知识体系;第四,生活化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更多思考,让他们对生活加强理解。
二、如何把生活元素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
1.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活化
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以传授英语理论知识为主,没有让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培养,使得学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地使用英语,导致英语这门学科的价值优势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合,让它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源泉。
比如在讲到How much is it这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漂亮衣服、鞋子等图片,然后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假如你是这家商店的顾客,你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呢?这样一来,教师就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在服装店买衣物的生活情境,学生就会立刻来了兴趣,紧接着再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一个有效的串联,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并掌握好How much等相关单词和句式。而教师此刻还可以趁热打铁,把学生之前所学过的Is this your skirt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一个插入和巩固,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有和购物、衣物有关的单词和句式进行一个重新的梳理,不仅让他们学会了新的知识,还对之前的旧知识加强了记忆。
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单词和短语句式以后,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以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对教材或者是对多媒体课件里的英语对话内容进行一个重现,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倾听他们的英语发音,在对话结束以后要对不正确的发音及时纠正。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2.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
课堂是英语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而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主渠道让生活化教学发挥更多的价值和作用。比如在讲到My birthday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日晚会的特点对教室进行一个布置,再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仿佛处在一个生日晚会的情景当中,然后再让他们通过表演一些生活化的情景活动,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掌握相关短语和句型。
3.让英语课后作业变得更加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英语知识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创新。但教师如果依然把做习题的方式当成唯一的课后作业形式,就会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课堂以及教学内容融入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还要让英语课后作业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愿意去做,也急于去做。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提交英语作业。因为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绘画都有一种独特的喜爱,而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让他们把语言知识和生动的图画形象进行一个完美的结合,从而对英语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比如教师讲完了My new room这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把自己的房间样子画出来,再涂上相应的色彩,最后再用英语进行一个描述。这样的课外作业形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很新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综上所述,把生活化元素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有一个重新了解和认识,让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平日的教學过程中充分挖掘英语和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全面发挥英语生活化教学优势,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瑞玲,张晓华.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11.
[2]王玉芳.贴近生活,立足口语,让英语教学更生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18(2):141-142.
[3]胡雅倩.践行行知思想,构建生活化英语课堂:谈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9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