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基于SSCI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

来源 :体育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年来,扎根理论已然发展成一套系统的方法策略,各大流派在某些方面虽有歧见,却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其中便包含迭代过程.但总体而言,体育学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在迭代过程的运用方面尚有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通过对扎根理论方法原著与SSCI、CSSCI期刊中相关体育学文献的回顾,围绕迭代过程的核心要素,探究当前采用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的体育学文献对迭代过程的认识偏差,并分析成因.研究表明,迭代过程是一种基于资料收集-理论性抽样-连续性比较交互作用的动态步骤,但学界部分成果因对迭代过程的使用偏差与学理性认识不足,致使在运用扎根理论时破坏了它的方法整体性.具体问题如下:多数研究并未对迭代过程予以清晰地呈现;访谈提纲僵化;多种抽样方式的混淆替代或错用;对连续性比较技术存在狭义认识;对迭代过程的总体性认识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者需对既有的研究规范性持中立态度,并从经典原著中寻找理论支撑,灵活运用迭代各要素;还需在文中对迭代过程予以清晰地呈现.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体育发展的现代性反思,以身体为主线对运动员"入场"(身份确立)、"过程"(损伤再造)和"出场"(意义感锻造)进行研究,发现:(1)个体身体生物性潜能和家庭背景主导着竞技项目的参与和行为选择,身体作为一种原始能量成为底层文化资本运行逻辑的拥趸;身体的教化驯服、情感管理以及身体技术的精确积累建构了"备战"场域情境"浸染"之下的身体秩序;组织技术控制与意识形态支配的融合,促使个体发挥无法遁身的自动化功能,使高强度的身体训练变得更有价值和吸引力;(2)个体对伤痛风险的高度认同,呈现一种近乎"定制化"的身
本研究以"体育产业"为关键词,以实践探索、政策表述、学者争鸣的互动为脉络,讲述我国体育产业概念与观念的形成、面相与路向的呈现.学术观念史演进内蕴于体育产业研究的3个阶段.(1)在国家要求与市场需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辨析中,明确体育产业的概念、功能、属性及其政策的作用和内容.(2)体育产业从朝阳产业走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继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强调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政策指向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融合、鼓励科技创新等;学者
2020东京奥运会作为历史上首次因公共卫生事件而延期举办的奥运会,在希望与失望、支持与抵制、精彩与灰暗的两极互冲中落下帷幕.东京奥运会折射了奥林匹克运动什么样的新景象?中国体育能否以此为契机找到新的发展理路?带着明确的"国际""国内"双层问题意识,《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于8月10日邀请了国内奥林匹克专家、东京奥运会亲历者、体育文化学者,围绕东京奥运会举办的复杂社会动因、东京奥运会呈现的多元文化图景、中国体育代表团整体表现的深层剖析与中国体育发展的未来愿景等诸多论题展开激烈讨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赓续
在"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唐代的娱乐文化活动不仅形式多样、频繁开展,而且成为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唐代娱乐文化活动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身体观,不仅有益于我们对唐代文化有更生动、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有益于我们初探性别平等主义等身体观的萌芽.本文认为:虽然唐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多元文化和宗教并存,但在唐代的治理、发展中仍以儒家思想为主,娱乐文化活动中的身体观也呈现出对儒家"天人合一"身体观的继承.在以"天人合一"的身体观为核心的同时,延伸了自我向内"修束"、向外"敬""身"的身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100米半决赛中以9秒83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突破了训练学理论和现有认知的“常理”.为揭示这一突破背后的训练学问题,此篇训练学对话录主要运用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方法,对短跑训练的“人种论”、体能与技术关系、技术关键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认为,短跑训练的“人种论”理念并不成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趋于实践理性的训练是关键;短跑体能训练应以有利于专项技术表达为依据,体能与技术二分的做法值得商榷;运动技术的形成是一种身体认知范式的建立,跑步姿势因人而异,臀肌积极下压、连贯性强和能量输
青少年时期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该段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对其体育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关注到体育素养的培育,但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尚未建构成熟的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体系.基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现状,本文尝试从文化建构、意义建构、价值共识建构等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成长中体育价值涵养与体育素养培育体系的建构机制.研究认为:面对由"重文轻武""体育属男性""工具理性"等文化观念对青少年体育教育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促进本土化、全方位、全员化的文化建构便成为青少年体育价值与体育素养的本
体育教学内容操舞化是指体育教学中广泛使用体操和舞蹈类项目,以及竞技体育项目被改造为操舞形式的现象.该现象可归因于:顺应当下民众的身体文化认同与身体运动审美观念;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传统的延续;教授与学习形式相对灵活;能有效规避体育课程教学的安全问题;适合大班教学与场地紧缺的现实情境;有利于组织表演和集体练习等.但过度的操舞化导致教育功能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全方位育人;遮蔽了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本研究提出应合理发展,发挥操舞类项目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慎重改造,避免对其他运动项目的过度操舞化;全
《体育与科学》杂志在几十年的办刊中,一直致力于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体育文化”的概念,从阐释学的视域对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存在的体育运动做文化阐释学的方法论建设,到2010年后,从“身体认知”出发做“体认范式”的运动行为叙事研究.4月17日《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再次以“体育学学科新图景”为主题,研讨体育学学科定性,探讨了以下问题:(1)以厘清研究对象为标志,“运动行为”叙事方法论为准绳,直面运动行为实践中的真实性,提出——“将思维中才存在的,当成运动行为现实中也可能存在的”——集体无
为探究布迪厄实践理论对体育社会实践研究范式的启示,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场域、惯习、资本这三个关键概念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方式.(1)建构以实践依据、实践空间、实践媒介为核心要素的体育社会实践研究范式结构框架.(2)体育行动者以资本为实践媒介、以惯习为实践依据、以体育场域为实践空间进行互动和竞争,从而产生了体育实践,体育实践又反作用于体育场域,从而影响体育场域内研究范式建构的个体惯习和资本.(3)对体育场域规则的认同和体育惯习所映射的实践规律
射艺作为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之一,不但具有狩猎征战的本体性价值,而且表现出礼仪教化的工具性价值.对于射艺文化所嵌入的传统体育的哲学思维的把握,不仅有益于我们深层了解传统哲学思维,而且有助于我们多维领悟传统文化.射艺文化初步形成于狩猎、战争、祭祀的直接需求之下,在封建社会治理中逐渐走向规模化、秩序化,兼容了"身心一统""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念,成为了促进社会认同和治理的媒介.具体来看,个体在身体控制、反求诸己、不射之射的文化实践中进行自我修炼,统治阶级通过"以礼入德""以射育才""以射选才"对民众进行礼仪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