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ping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社会中,同性恋已被接受
  在中国,同性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普遍对于同性恋者敬而远之,甚至很不友善。2016年发生的一件极具争议的事情就很有代表性:美国已婚妇女梅利莎·怀亚特试图领养一位患有重度残疾的中国孤儿,却因为同性恋的身份而未能如愿,于是她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但中国儿童福利和领养中心在官方网站中明确指出,同性恋是“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违反了中国《收养法》的原则,因而予以拒绝。
  虽然中国社会目前不接受同性恋,但是,在以荷兰、英国、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同性恋者却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从2001年的荷兰到2017年的澳大利亚,已有25个西方国家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而许多西方明星也已经完全不介意向大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同性恋“夫妇”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开始持肯定的态度。比如,美国2013年完成的一项调查中,赞同同性恋夫妇领养孩子的女性和男性分别达到了75%和68%,而在10年前(2002年)该数字只有55%和47%。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之后,社会学家相信这一数字又增长了不少。
  在社会发展更加开放的情况下,社会学家预计,中国人将来也许会向西方人那样,对同性恋现象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进而对同性恋者更加包容,所以,中国社会也应思考一下同性恋者组建家庭以及抚养孩子的问题。那么,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呢?西方社会学家在长期研究后发现,在孩童成长发展的各项指标上,比如身体健康、性取向、心理调适能力、社交能力、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同性恋家庭孩子的表现与正常家庭孩子的表现毫无差异,甚至前者更有优势。
  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无障碍
  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是与大众直觉相反的,但社会学家从“同性恋父母”以及“孩子”两方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首先,同性恋者似乎比异性恋者有更大的成为优秀父母的潜力。在西方,异性恋伴侣经常会“意外”得子。比如,根据纽约古特马赫研究所的研究,在美国,大约50%的怀孕是计划之外的,而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孕妇选择了把孩子生下来,而非堕胎。一些异性恋伴侣就因此陷入了经济窘境,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童年。同性恋夫妇则不同,他们通常会有详细的计划,通过收养、代孕、捐精或者试管婴儿的方式突破生理障碍,从而拥有孩子。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就发现,从“平均意义”上说,同性恋父母比起异性恋父母更加具有责任心,在克服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时更有动力,因为成为父母是同性恋者主动的选择。另外,同性恋父母对孩子也更加宽容和开明,很少会出现所谓的“家长暴政”。《美国精神病学》就调查过46个同性恋家庭的孩子,28%的孩子在自述中主动提及,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做大量的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不会用“这是男孩子的玩意”或者“这是女孩子的游戏”之类的话去干涉他们。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看,同性恋家庭的婚恋观似乎并不会使他们产生困惑。正常家庭中,父母会以带有明显差异的两种不同性别气质的方式来影响孩子,比如,母亲代表着慈爱与温情,父亲代表着严格与规则。传统观点认为,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方式不仅促进孩子的成长,也给孩子树立了正常的性别榜样。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发现,父母对于孩子的性别认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重要的影响其实是来自于同龄的孩子。在玩耍中,孩子会相互模仿和强化与性别类型有关的举动,自动惩罚那些跨越性别气质的活动,并不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所以,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为正常的男人、女人。
  当然,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仍然会更容易受到嘲弄,但他们极少会因此遭到十分严重的骚扰(社会学家做过统计,孩子因为家长的同性恋身份而受到校园暴力以及霸凌的案例并不多见),反而会更加主动地想办法应对问题,比如构建更加符合自身性别气质的个人形象,用更成熟的心态去与同龄人发展稳定而良好的社交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所以,只要社会减少对于同性恋者的偏见,使他们无需面对过多的压力,那么,同性恋者完全具备建立幸福家庭、培养优秀孩子的能力。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爱美的人大多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白皙的皮肤。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有的人太阳一晒就成了黑炭,有的人却怎么晒都晒不黑,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表明,这是由人体里不同含量的黑色素决定的。黑色素在皮肤底层,一般不轻易露面。紫外线袭击你的皮肤,会激发并活化位于底层的黑色素细胞,让你的皮肤变黑,黑色素的含量多少又决定了皮肤颜色的深浅。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咋都晒不黑了。从基因
期刊
吃了麸质,拉肚子?  当我们享受着糕点、披萨的美味时,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食物却像毒药。大约1%的人患有麸质过敏性肠病(乳糜泻),这是一种遗传性免疫性疾病,患者如果不小心吃到了麦类食物,如燕麦等,轻则会胀气、拉肚子,重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甚至会危及生命。此外,还有12%的人在吃了面食食品后,虽然没有患病,但还是会感觉到肠胃不适。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因为这些食品里
期刊
小动作与多动症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时,停一停,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在无意识地在做一些小动作,比如用手指卷头发、抖抖腿、抠指甲、摸下巴等等。如果没有,恭喜你!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果有,说明你的注意力已经开始逐渐涣散了,但没关系,你的这些小动作也许正帮你唤回注意力。  研究人员对于人们这种无意识的小动作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了。早在1885年,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在一次无聊又漫长的会议上注
期刊
在野外探险,是件刺激而有趣的事情,荒野求生的故事也出现在许多真人秀、电视剧和动画片中,主角们会展示出炫酷的逃生技巧,比如吸出毒液、钻木取火、吃雪止渴。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从中也已学会了不少野外求生窍门。但流行文化的智慧真的正确吗?并不总是。下面这些常见的户外求生神话,也许你也曾经信以为真。  用嘴吸出毒液  实际上,如果毒蛇咬了你一口,毒液就立马随着血液扩散到受害者的整个淋巴系统。这时,你用嘴吸
期刊
2016年,一名拥有一条机械手臂的英国帅哥上了各国新闻。这名帅哥可不是在为什么科幻片做宣传,而是在一场事故中不幸失去了整条左臂,却有幸在科学实验中获得了这条酷炫的仿生机械手臂。  这条机械手臂重达4.7千克,直接和他的肩膀处的肌肉以及神经相连,用背带固定在他的身上,不但可以根据肌肉传达出的信号来完成一系列正常手臂的动作,还能用手指捡起来硬币大小的东西。更酷炫的是,这条手臂参照了游戏《合金装备》里面
期刊
来自厨房的造假艺术  大家都看过电影,电影里除了有精美的影像,还有使人身临其境的各种声音。淅淅沥沥的小雨声,唧唧喳喳的鸟叫和扑棱的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它们都能瞬间将你置于树叶茂密、生物多样的大森林中,甚至为你带来丝丝凉意。在大脑听来,这些声音都源自真正的大自然,十分逼真。然而,我们的感觉大错特错了。  电影声效其实是一门欺骗的艺术。也就是说,大脑听到的雨声和鸟叫声都是假的。淅淅沥沥声并不是来自雨水
期刊
机甲是许多动漫迷们最爱的角色,这些巨型机械有一些典型特征,如使用双脚行走,外表近似人型,而更让人着迷的是人类可以坐在其内部的驾驶舱里,使出各种大招。日前,一场真人版巨型机器大战更是在美国上演,美国研发人员驾驶着“马克2”和日本人驾驶的“水道工”贴身搏斗,上演了一场真实的“铁甲钢拳”。  那么,现实中会有这种东西吗?人类是否真的能在未来战场上驾驶步行机器人呢?让人失望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驾驶
期刊
最近几年来,由于健康、环保等各种原因,周围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虽然鸡鸭鱼、牛羊猪肉等荤食不可能完全从餐桌上消失,但素食确实已蔚为风潮。  这么多人选择素食,除了因为健康、环保外,还有些是因为动物福利、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但无一例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康原因。美国科学家曾经调查了将近10万名志愿者,包括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士,从2002至2009年先后持续跟踪了7年,不断收集数据,
期刊
如今,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有一个非常时兴的名词,叫作“区块链技术”,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显得陌生又神秘。但很多经济界人士都认为这种技术非常有前途,它将彻底改变经济领域的交易和组织形式,改变行业划分,并将最终可能会改变整个经济世界。  浅谈区块链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是从英语单词“blockchain”翻译过来的。而在英语中,“blockchain”也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而新造的一个词
期刊
地球上的众多动物中,与人类最相似的要数猩猩了。猩猩不仅与人类享有共同的祖先,而且它们的身体形态和遗传物质与人类的相似,同时,猩猩和人类一样也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可以说,在今天的地球上,除了猩猩,人类再也找不到别的“近亲”了。  所以,为了追寻人类的起源或者揭示进化的奥秘,动物学家需要深入猩猩王国,了解猩猩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形态。不过,这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情。猩猩居住在偏远茂密、充满危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