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针对研究生课程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几个重要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凝炼教学内容,兼顾教材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方法,把握讨论准备与课堂组织;活用考核方式,讲求平时学习与课终考核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课程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宣兆龙(1976-),男,山东兖州人,军械工程学院三系,副教授;高欣宝(1966-),男,山东广饶人,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3-0056-02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并为毕业论文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有效的课程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以最优秀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1]如何针对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动态性、实践性,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环境防护工程”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就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进行探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核心工作。教学和科研是一种互动关系,相长关系。作为导师一定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1.回归教学,引领研究生科研起步
在研究生专业培养中,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但在时间安排、组织方式上客观存在彼此分割、缺乏衔接的状态。另外,由于在评职晋级和选优评奖等活动中,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比教学工作更起决定作用,这就导致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重视课题研究、轻课程教学。但实践证明,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它不仅为研究生下一阶段的科研和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同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力结构的培养以及素质结构的提高,为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长久的学术支撑力。因此,导师培养研究生要从起点抓起,从课堂抓起,帮研究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便在今后的科学研究起好步。
2.深化教学,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学源于科研,服务科研,与科研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就此指出: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大学教师各自的科研活动及见解和成果,应该直接地成为他们的教学的财产。”[2]在教学中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其把握知识的前伸后沿。比如在装备大气环境防护中讲到气相缓蚀剂时,要注意介绍它的研究背景、基本思路、主流技术等,把这些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点评。另外,科研过程中的弯路、局限甚至失败也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引发学生的分析与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让研究生尝试将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拓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拓展教学,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现爆炸式、加速度增长,而这恰恰是研究生教学活力的源泉。教师一定要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学内容中,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平时注重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跟踪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在授课时及时补充介绍当前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融入与课程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生搭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比如在“装备防潮技术”部分要适时引入当前阻隔材料改性的发展趋势及进展信息,介绍多元共聚物开发、超细粉末材料填充改性、液晶聚合物共混、化学等离子沉积等新的改性技术及工艺。
二、凝炼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体系与授课重点的关系
教材无疑是教学的根本,但教学却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照抄照搬,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再创新,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教学尤为重要。研究生课一般学时较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凝炼重组,而凝炼的重点就是知识间的联系、技术中的方法。
1.讲联系
所谓“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作为教师,当然首先要熟悉所授课程的内容,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研究生教学不仅是面上知识的讲解,更侧重把握深层次的规律。每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线、面浑然一体如参天大树。教师要做的就是削枝蔓、留主干,提纲挈领,以线带面,做到纲举目张。比如“环境防护工程”就是以装备环境“效应—分析—评价—控制”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学生掌握了这样一个思路,知识体系自然融会贯通。除了理顺课程的内部联系,还要挖掘课程与学科、专业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外在联系,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和层次对所学知识的架构进行再认识。这种联系不要求如前一种联系那样准确把握,只需从宏观上进行初步的感性认知,其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留下外围端口。同样以“环境防护工程”为例,讲到装备的电磁环境防护,就要讲到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与模拟、电磁环境效应与作用机理、装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预测、装备电磁兼容性指标设计与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领域,让学生从更宽的领域来了解装备的电磁防护技术。
2.讲方法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讲授方法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如达尔文所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阶段重在让学生掌握解决一般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2]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的,而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能力只能在实践中体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方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即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启发的关键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安排以引探为中心的内容脉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来生成目标、生成有用信息、生成求解方法并最终导致问题的求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领悟掌握了其间的思路与方法。[3]比如讲到装备的大气环境防护,其方法的关键就是“阻隔”,无论涂敷技术、包装防护,还是集合封存、库房存储都是在装备与环境之间设置“阻隔”,切断作用的途径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这种“阻隔”的方法在很多环境控制技术中都有所体现,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
三、优化教学方法,把握讨论准备与课堂组织的关系
由于研究生教学强调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讨论已成了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一堂优质的讨论课可以活化课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也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有准备的讨论
有效的讨论必须是有目的、有准备的讨论。具体来说,要预先设计、给定研讨的题目,将学生置于一定问题情景之中。问题分为三类:呈现性问题,从教材或资料中按图索骥即可获得;发现性问题,答案已知或未知,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创造性问题,无固定或终极答案,重在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思索产生。选题首先要侧重后两种问题,即具备一定深度,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其次要具备一定广度,毋庸置疑,选题当然要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切合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领域。另外,为了保证讨论效果,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的方法、手段和实施方案,比如提供关键词或者布置有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充分阅读、消化、吸收。
2.有组织的讨论
在课堂讨论中,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讨论不起来,二是信马由缰,或者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一定要把握好集中与发散的关系。所谓发散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将得到尊重,其他学生则可以随时就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这种形式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或者辩论,但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所谓集中就是教师要把握讨论方向、掌控讨论进程。讨论的主角是学生,但导演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发言和表达思想有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作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见解、方法不一定成熟,教师应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思考;在总结陈词阶段对讨论进行回顾和评述,引导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从而对讨论效果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四、活用考核方式,把握平时作业与课终考核的关系
考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把握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重要方法。一般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法有试卷、论文等。通过多年研究生教学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我们采用了“课中作业+课终论文”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不仅重视课程最终考试的成绩,还兼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实践效果良好。
1.课中作业
课中作业结合课堂专题讨论实现,侧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一般在完成课程某一阶段的学习后,围绕某一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小型学术报告。为了提高专题报告的针对性,必须预先了解研究生各自的专业方向、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今后课题研究方向,再结合课程内容寻求研究生感兴趣的题目,启发其研究思路,讨论可能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对于军校研究生教学,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生源复杂,每个人专业基础不同,有的是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不熟悉装备;有的来自于基层部队,工作经验丰富、熟悉装备但基础知识欠缺;还有的来自于地方院校,对部队、装备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当学生在“环境防护工程”中做“装备防护研究”作业时,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自己熟悉的某一装备(或设备)的典型运用环境进行研究,综述其防护技术进展,保证了每个学生的报告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各有侧重,不至于雷同。
2.课终论文
基于研究生教学自身特点,撰写课终论文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考核方式。但以往论文考核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平时课程教学效果,很显著的一点就是导致研究生放松平时的学习,认为只要集中精力抓一抓课终论文就过关了;二是课终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少研究生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拼凑应付,企图蒙混过关。如何切实让课终论文真正和研究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环境防护工程”的教学中采用与课中作业结合的办法,即要求学生以平时的专题讨论内容为基础撰写课终论文。考核论文内容来源于小作业,同时又是对前期专题研究的再认识和再生成。正是有了作业的研究基础,论文的质量才有所保证。考核论文的撰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获得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内容上进一步提炼学术观点,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择切入点,开展相关分析研究,并鼓励学生瞄准高水平刊物积极投稿。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法贵在活。研究生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特点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可从转变教学理念、凝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活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课堂教学自身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与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
[4]赵硕.我国研究生探究型教学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课程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宣兆龙(1976-),男,山东兖州人,军械工程学院三系,副教授;高欣宝(1966-),男,山东广饶人,军械工程学院三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3-0056-02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并为毕业论文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有效的课程教学是遵循教学活动,以最优秀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1]如何针对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动态性、实践性,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环境防护工程”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就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进行探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核心工作。教学和科研是一种互动关系,相长关系。作为导师一定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1.回归教学,引领研究生科研起步
在研究生专业培养中,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但在时间安排、组织方式上客观存在彼此分割、缺乏衔接的状态。另外,由于在评职晋级和选优评奖等活动中,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比教学工作更起决定作用,这就导致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重视课题研究、轻课程教学。但实践证明,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它不仅为研究生下一阶段的科研和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同时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力结构的培养以及素质结构的提高,为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长久的学术支撑力。因此,导师培养研究生要从起点抓起,从课堂抓起,帮研究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便在今后的科学研究起好步。
2.深化教学,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学源于科研,服务科研,与科研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就此指出: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大学教师各自的科研活动及见解和成果,应该直接地成为他们的教学的财产。”[2]在教学中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其把握知识的前伸后沿。比如在装备大气环境防护中讲到气相缓蚀剂时,要注意介绍它的研究背景、基本思路、主流技术等,把这些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点评。另外,科研过程中的弯路、局限甚至失败也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分享,引发学生的分析与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让研究生尝试将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当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拓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拓展教学,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现爆炸式、加速度增长,而这恰恰是研究生教学活力的源泉。教师一定要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学内容中,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平时注重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跟踪把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在授课时及时补充介绍当前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融入与课程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生搭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比如在“装备防潮技术”部分要适时引入当前阻隔材料改性的发展趋势及进展信息,介绍多元共聚物开发、超细粉末材料填充改性、液晶聚合物共混、化学等离子沉积等新的改性技术及工艺。
二、凝炼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体系与授课重点的关系
教材无疑是教学的根本,但教学却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照抄照搬,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再创新,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教学尤为重要。研究生课一般学时较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凝炼重组,而凝炼的重点就是知识间的联系、技术中的方法。
1.讲联系
所谓“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作为教师,当然首先要熟悉所授课程的内容,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研究生教学不仅是面上知识的讲解,更侧重把握深层次的规律。每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线、面浑然一体如参天大树。教师要做的就是削枝蔓、留主干,提纲挈领,以线带面,做到纲举目张。比如“环境防护工程”就是以装备环境“效应—分析—评价—控制”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学生掌握了这样一个思路,知识体系自然融会贯通。除了理顺课程的内部联系,还要挖掘课程与学科、专业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外在联系,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和层次对所学知识的架构进行再认识。这种联系不要求如前一种联系那样准确把握,只需从宏观上进行初步的感性认知,其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留下外围端口。同样以“环境防护工程”为例,讲到装备的电磁环境防护,就要讲到复杂电磁环境构建与模拟、电磁环境效应与作用机理、装备电磁兼容性分析与预测、装备电磁兼容性指标设计与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领域,让学生从更宽的领域来了解装备的电磁防护技术。
2.讲方法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讲授方法远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如达尔文所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阶段重在让学生掌握解决一般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2]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的,而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能力只能在实践中体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方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即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启发的关键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安排以引探为中心的内容脉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来生成目标、生成有用信息、生成求解方法并最终导致问题的求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也就领悟掌握了其间的思路与方法。[3]比如讲到装备的大气环境防护,其方法的关键就是“阻隔”,无论涂敷技术、包装防护,还是集合封存、库房存储都是在装备与环境之间设置“阻隔”,切断作用的途径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这种“阻隔”的方法在很多环境控制技术中都有所体现,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
三、优化教学方法,把握讨论准备与课堂组织的关系
由于研究生教学强调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讨论已成了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一堂优质的讨论课可以活化课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也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有准备的讨论
有效的讨论必须是有目的、有准备的讨论。具体来说,要预先设计、给定研讨的题目,将学生置于一定问题情景之中。问题分为三类:呈现性问题,从教材或资料中按图索骥即可获得;发现性问题,答案已知或未知,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创造性问题,无固定或终极答案,重在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思索产生。选题首先要侧重后两种问题,即具备一定深度,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其次要具备一定广度,毋庸置疑,选题当然要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切合教学内容,贴近专业领域。另外,为了保证讨论效果,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的方法、手段和实施方案,比如提供关键词或者布置有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充分阅读、消化、吸收。
2.有组织的讨论
在课堂讨论中,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讨论不起来,二是信马由缰,或者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一定要把握好集中与发散的关系。所谓发散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将得到尊重,其他学生则可以随时就问题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这种形式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或者辩论,但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所谓集中就是教师要把握讨论方向、掌控讨论进程。讨论的主角是学生,但导演是教师。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发言和表达思想有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作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见解、方法不一定成熟,教师应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思考;在总结陈词阶段对讨论进行回顾和评述,引导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从而对讨论效果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四、活用考核方式,把握平时作业与课终考核的关系
考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把握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重要方法。一般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法有试卷、论文等。通过多年研究生教学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我们采用了“课中作业+课终论文”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不仅重视课程最终考试的成绩,还兼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实践效果良好。
1.课中作业
课中作业结合课堂专题讨论实现,侧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一般在完成课程某一阶段的学习后,围绕某一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小型学术报告。为了提高专题报告的针对性,必须预先了解研究生各自的专业方向、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今后课题研究方向,再结合课程内容寻求研究生感兴趣的题目,启发其研究思路,讨论可能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对于军校研究生教学,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生源复杂,每个人专业基础不同,有的是本专业应届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不熟悉装备;有的来自于基层部队,工作经验丰富、熟悉装备但基础知识欠缺;还有的来自于地方院校,对部队、装备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当学生在“环境防护工程”中做“装备防护研究”作业时,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自己熟悉的某一装备(或设备)的典型运用环境进行研究,综述其防护技术进展,保证了每个学生的报告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各有侧重,不至于雷同。
2.课终论文
基于研究生教学自身特点,撰写课终论文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考核方式。但以往论文考核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影响平时课程教学效果,很显著的一点就是导致研究生放松平时的学习,认为只要集中精力抓一抓课终论文就过关了;二是课终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少研究生从网上下载几篇论文拼凑应付,企图蒙混过关。如何切实让课终论文真正和研究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环境防护工程”的教学中采用与课中作业结合的办法,即要求学生以平时的专题讨论内容为基础撰写课终论文。考核论文内容来源于小作业,同时又是对前期专题研究的再认识和再生成。正是有了作业的研究基础,论文的质量才有所保证。考核论文的撰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获得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内容上进一步提炼学术观点,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选择切入点,开展相关分析研究,并鼓励学生瞄准高水平刊物积极投稿。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发展和实践经验表明,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法贵在活。研究生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特点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而言可从转变教学理念、凝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活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课堂教学自身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与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2).
[4]赵硕.我国研究生探究型教学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