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而实现这份责任就必须立足岗位,融入时代,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当好时代的建设者,履行好自己的建设职责。特别是由于新闻媒体的特殊性,媒体人的这种时代建设者的责任意识就显得愈发重要。参加“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人深思,催人奋进。为了更好地解决“我是谁,为了谁”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真正履行好新闻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牢房一个使命
媒体的使命就是为党和人民建设和坚守好舆论阵地,当好党的喉舌,做好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就是融入时代,不辱使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奋斗。总之,使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担当。然而,使命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尽管使命与工作岗位相伴而行,有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履行什么样的社会使命。但事实上,人们的社会使命与人们的工作岗位履行之间,经常会出现差距而使得岗位职责履行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使人们的工作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或积极性,甚至在各种干扰面前步入误区,导致消极性或抵触情绪的产生,于是,使命感的功能大打折扣,岗位职责的履行失去应有动力。为此,从单位到个人都必须认真关注使命意识的培养。一是要做到使命感的培养经常化,不是一阵子、一个阶段、一个时期,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只有经常性的使命感教育,才能培育出持久性使命感境界;只有经常性的使命感积淀、提升,才能将其内化为自觉意识;只有经常性的使命感打造,才能在复杂环境里保持清醒头脑。二是要做到使命感培养深刻化,特别是抓住关键时期,重大事件,主要节点,使人们的心灵在震撼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在反思中得到启示和激励,特别是对于走上工作岗位时间尚短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尚未完成,或者其社会化质量并未达标,因此,把握好使命感培养的关节点是各级党组织需要探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做到使命感培养细腻化,要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培养使命感,这样的培养易于被人接受,也容易使人感悟。总之,使命感是个人事业的灵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动力,有了牢固的使命感,才能明白“我是谁、为了谁”的道理,才能为“我是谁、为了谁”的行为目标准确定位,并为之奋斗终生。
二、明确两个定位
这里的定位是指媒体及媒体职业属性在媒体人心目中的位置。在多元价值理念日趋活跃的今天,明确这种定位非常重要。无庸置疑,对于任何国家、民族、政党来说,媒体都是其利益的维护者,文明的倡导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任何国家、地区、民族、政党的媒体运行,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机制和经营策略。绝对的新闻自由,为自己的国家或政党培养掘墓人式的经营方式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从事媒体事业发展的前提是要认同媒体的建设宗旨,而绝非仅仅为了寻找个人谋生的岗位。因为只有认识、理解了媒体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从业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媒体、建设媒体、发展媒体;才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践证明,人们对自己投身的媒体事业属性了解越深刻,对媒体的地位、功能与价值认识越明确,其媒体意识越自觉。
媒体职业是实现媒体功能的物质承担者,离开职业媒体人,媒体的价值和作用是断然不能实现的。然而,媒体岗位的职业认定,媒体职业的角色履行,无不具有明确标准和具体要求。离开了这些岗位标准,从业者将难以适应媒体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也正是媒体职业大军中常常出现落伍者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职业标准和职业角色是媒体人当好时代建设者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两个定位”,需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服务时代,传承文明,教化社会为己任;以融入时代,严于律己,勤奋工作为职守;以文风鲜明,文笔生动,文章特色为风范。总之,要以“我”的职业标准彰显时代魅力,引领社会舆论,创新新闻业绩。
三、划清三种界限
当前,我们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我们的内部,既有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也有污浊腐败的不良风气,更有多种思潮引发的人格扭曲。显然,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媒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高扬媒体的引领旗帜,当好新时期的时代建设者,媒体人在完善自我定位的过程中,有必要经常提示自己,划清以下关系界限。
一是批评与唱衰的界限。新闻需要批评,否则将失去自己的战斗性、鲜明性,特别是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日甚的领域,急需媒体高扬批判与揭露的大旗,激浊扬清,伸张正义;需要尖锐深刻,振聋发聩的警示之作;但是,这种揭露与批判应当客观公正,不应否定全盘,不应否定根本,特别是不应以唱衰我们的形势、制度为习惯。二是看点与热点的界限。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时,关注热点、聚焦热点,或者依此贴近民生、反映民情;或者化解社会矛盾,或者助推健康风气,或者启迪读者心智,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追逐卖点,一味媚俗,迎合低级趣味,混淆了看点和热点界限,扰乱了公众视听,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加以遏制。三是利益和导向的界限。在市场条件下的新闻业界发展正在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不过,由于媒体的公益属性和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其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换言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城乡居民日夜守望的精神家园,为公民素质的提升与教化,为社会风气的健康与发展,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首要任务。如果在工作岗位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借助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利和特殊地位,四处寻租,大发不义之才,唯利是图、唯钱是图,这将严重抹黑媒体形象,真正唱衰媒体的神圣与尊严。
四、转变四种心态
综合前述讨论中的业内问题,大力提升自身素质,迅速扭转媒体队伍建设的不足,当前有四种消极心态急需转变。
第一,旁观者心态。所谓旁观,即把自己置身于时代之外、事业之外,似乎我们的时代使命、火热生活、建设进程均与其无关。在这种心态下,大好形势他无动于衷,建设经验他随声附和,社会问题他指手画脚,遇有过失他幸灾乐祸。持有如此心态,怎么能当好合格媒体人、时代代言人,从而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呢?第二,指责者心态。所谓指责,即什么也看不惯,动则藐视一切,动则怒目相向,求全责备,不允许别人有一丝差错。他们忘记了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包括他们自己;他们也忘记了,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她虽然需要进行论证和规划,但她却不能杜绝错误甚至损失。如此心态,不能客观总结经验教训,更难以春风化雨,与人为善,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脱离群众,脱离读者,脱离火热的时代。第三是怀疑者心态。持有此种心态者,怀疑一切是其显著特征。上至方针路线,下至具体做法;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各地群众。一切新鲜事物都被打上造假印记,所有工作业绩都被一概否定。于是,负面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虚假新闻,只要能证实时弊,无不百炒不厌。其结果导致消极情绪、厌世悲观情绪蔓延,实在有悖媒体社会职责。第四是唱衰者心态。这是一种专攻负面报道,专找阴暗面渲染的心态;在歌颂与揭露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明显失衡,就其情节而言,它属于最具阴暗心理的一种表现。
显然,四种心态是影响媒体人当好时代建设者的重要障碍,然而,只要摈弃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客观公正地认识国情,牢记媒体人的神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而认真履行时代建设职责,就一定能成长为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的合格建设者。
责编:傅先萍
一、牢房一个使命
媒体的使命就是为党和人民建设和坚守好舆论阵地,当好党的喉舌,做好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就是融入时代,不辱使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是立足岗位,勤奋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奋斗。总之,使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担当。然而,使命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尽管使命与工作岗位相伴而行,有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履行什么样的社会使命。但事实上,人们的社会使命与人们的工作岗位履行之间,经常会出现差距而使得岗位职责履行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使人们的工作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或积极性,甚至在各种干扰面前步入误区,导致消极性或抵触情绪的产生,于是,使命感的功能大打折扣,岗位职责的履行失去应有动力。为此,从单位到个人都必须认真关注使命意识的培养。一是要做到使命感的培养经常化,不是一阵子、一个阶段、一个时期,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只有经常性的使命感教育,才能培育出持久性使命感境界;只有经常性的使命感积淀、提升,才能将其内化为自觉意识;只有经常性的使命感打造,才能在复杂环境里保持清醒头脑。二是要做到使命感培养深刻化,特别是抓住关键时期,重大事件,主要节点,使人们的心灵在震撼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在反思中得到启示和激励,特别是对于走上工作岗位时间尚短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尚未完成,或者其社会化质量并未达标,因此,把握好使命感培养的关节点是各级党组织需要探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做到使命感培养细腻化,要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中培养使命感,这样的培养易于被人接受,也容易使人感悟。总之,使命感是个人事业的灵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动力,有了牢固的使命感,才能明白“我是谁、为了谁”的道理,才能为“我是谁、为了谁”的行为目标准确定位,并为之奋斗终生。
二、明确两个定位
这里的定位是指媒体及媒体职业属性在媒体人心目中的位置。在多元价值理念日趋活跃的今天,明确这种定位非常重要。无庸置疑,对于任何国家、民族、政党来说,媒体都是其利益的维护者,文明的倡导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任何国家、地区、民族、政党的媒体运行,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机制和经营策略。绝对的新闻自由,为自己的国家或政党培养掘墓人式的经营方式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从事媒体事业发展的前提是要认同媒体的建设宗旨,而绝非仅仅为了寻找个人谋生的岗位。因为只有认识、理解了媒体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从业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媒体、建设媒体、发展媒体;才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践证明,人们对自己投身的媒体事业属性了解越深刻,对媒体的地位、功能与价值认识越明确,其媒体意识越自觉。
媒体职业是实现媒体功能的物质承担者,离开职业媒体人,媒体的价值和作用是断然不能实现的。然而,媒体岗位的职业认定,媒体职业的角色履行,无不具有明确标准和具体要求。离开了这些岗位标准,从业者将难以适应媒体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也正是媒体职业大军中常常出现落伍者的重要原因。因此,明确职业标准和职业角色是媒体人当好时代建设者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两个定位”,需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服务时代,传承文明,教化社会为己任;以融入时代,严于律己,勤奋工作为职守;以文风鲜明,文笔生动,文章特色为风范。总之,要以“我”的职业标准彰显时代魅力,引领社会舆论,创新新闻业绩。
三、划清三种界限
当前,我们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我们的内部,既有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也有污浊腐败的不良风气,更有多种思潮引发的人格扭曲。显然,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媒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高扬媒体的引领旗帜,当好新时期的时代建设者,媒体人在完善自我定位的过程中,有必要经常提示自己,划清以下关系界限。
一是批评与唱衰的界限。新闻需要批评,否则将失去自己的战斗性、鲜明性,特别是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日甚的领域,急需媒体高扬批判与揭露的大旗,激浊扬清,伸张正义;需要尖锐深刻,振聋发聩的警示之作;但是,这种揭露与批判应当客观公正,不应否定全盘,不应否定根本,特别是不应以唱衰我们的形势、制度为习惯。二是看点与热点的界限。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时,关注热点、聚焦热点,或者依此贴近民生、反映民情;或者化解社会矛盾,或者助推健康风气,或者启迪读者心智,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追逐卖点,一味媚俗,迎合低级趣味,混淆了看点和热点界限,扰乱了公众视听,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加以遏制。三是利益和导向的界限。在市场条件下的新闻业界发展正在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不过,由于媒体的公益属性和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其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换言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城乡居民日夜守望的精神家园,为公民素质的提升与教化,为社会风气的健康与发展,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首要任务。如果在工作岗位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借助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利和特殊地位,四处寻租,大发不义之才,唯利是图、唯钱是图,这将严重抹黑媒体形象,真正唱衰媒体的神圣与尊严。
四、转变四种心态
综合前述讨论中的业内问题,大力提升自身素质,迅速扭转媒体队伍建设的不足,当前有四种消极心态急需转变。
第一,旁观者心态。所谓旁观,即把自己置身于时代之外、事业之外,似乎我们的时代使命、火热生活、建设进程均与其无关。在这种心态下,大好形势他无动于衷,建设经验他随声附和,社会问题他指手画脚,遇有过失他幸灾乐祸。持有如此心态,怎么能当好合格媒体人、时代代言人,从而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呢?第二,指责者心态。所谓指责,即什么也看不惯,动则藐视一切,动则怒目相向,求全责备,不允许别人有一丝差错。他们忘记了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包括他们自己;他们也忘记了,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她虽然需要进行论证和规划,但她却不能杜绝错误甚至损失。如此心态,不能客观总结经验教训,更难以春风化雨,与人为善,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脱离群众,脱离读者,脱离火热的时代。第三是怀疑者心态。持有此种心态者,怀疑一切是其显著特征。上至方针路线,下至具体做法;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各地群众。一切新鲜事物都被打上造假印记,所有工作业绩都被一概否定。于是,负面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虚假新闻,只要能证实时弊,无不百炒不厌。其结果导致消极情绪、厌世悲观情绪蔓延,实在有悖媒体社会职责。第四是唱衰者心态。这是一种专攻负面报道,专找阴暗面渲染的心态;在歌颂与揭露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明显失衡,就其情节而言,它属于最具阴暗心理的一种表现。
显然,四种心态是影响媒体人当好时代建设者的重要障碍,然而,只要摈弃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客观公正地认识国情,牢记媒体人的神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而认真履行时代建设职责,就一定能成长为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的合格建设者。
责编:傅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