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故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6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吸引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最能吸引他们产生兴趣的办法之一莫过于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观点、引导理解一个原理、传授一种思想,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一、导入课堂
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故事综合故事情境、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能很好地完成吸引学生的目标,是导入课堂的有效策略。运用数学故事导入数学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讲故事法
最传统的导入课堂方法,只不过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可以是真实事件(新闻)、寓言,甚或杜撰数学故事,只有能以富有想象力的情节组成一个数学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完美的转移到教学内容上即可。使用步骤:
(1)根据主题,选好故事;
(2)讲好故事之后,再将主题抛出;
例如在进行数学加法的巧算时,很多老师先出示高斯巧算的故事:先请学生做一道计算题:1+2+3+……+99+100,当学生觉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出答案时,老师适时地抛出高斯小学遇到这道题的故事。在讲述故事时,老师特别将高斯的计算过程作为重点讲述出来,故事讲完后,学生很快掌握了方法,老师再抛出本节课的主体,加法的巧算,让学生找规律,看还有哪些巧算方法。
2.抛锚式
抛锚式可以说是讲故事法的继续。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故事情境,讲述或播放完数学故事后,根据故事内容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组探讨,从而发现问题,导入课堂以进行深入探究。抛锚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基本上都是跟讲故事法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数学故事抛出数学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参与思考。比如,在学校分数比大小的时候,我们有老师就讲述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有一天天气炎热,有好心卖西瓜的人施舍了一个西瓜给他们,唐僧请卖西瓜的将西瓜分成1/2,1/3,1/4,1/5,让徒弟们挑好后再按比例分瓜。猪八戒等不住了,说他肚子大,要1/5的,请问他要到最大的了吗?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同学们就热烈的讨论起来,很容易就导入新课堂了。
二、引导发现、思考问题
导入课堂后,学生初步对课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时通过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围绕故事进行交流辩论,让全体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即通过展示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可提出希望,或提出“怎样解决更好”等问题,引导学生发型并思考问题。使用这种策略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寻找更有意义的思路方法。
学生在面对下面这道数学题时,往往不知如何解答: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1,除以5也余1,這个数最小是多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解答,有位教师设计了《再摘一些桃》这个数学故事:取经路上,唐僧让三个徒弟摘桃解渴。桃摘回来后,徒弟请师父猜他们摘桃的个数:八戒说,桃的总数不到60,沙和尚说,如果每次拿3个,最后余1个,每次拿5个,最后余2个,每次拿7个,最后余3个。唐僧想了半天,请孙悟空解答,孙悟空就先假设桃是现有的2倍,这样,每次拿的个数不变,余数就是原来的1倍,分别是2、4、6,这样如果多摘了1个,就能正好分完,由此可以算出假设后的数字,即105个,再减去增加的1个并除去一倍,就是最初的桃数,也就是52个。讲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计算方法的好处,同时总结怎样运用,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相关办法了。
2.3-2-1法
这种策略是希望点列举法的变形。具体策略是学生在观看了解数学故事后,教师以3-2-1结构,有意识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水电费计算方法是,教师就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在某个时间里会下黄金雨。有个老汉听说后,急匆匆的跑去了,临行前只带了一个杯子。说来也巧,老汉到那的第一天就接了20毫升的黄金雨(教师边说边用杯子演示),第二天又接到了黄金雨(教师继续演示,水升到35毫升处停)老汉很得意的说:“今天我接到35毫升的黄金雨了!”你们说老汉的话说得对吗?为什么?听完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35毫升的黄金雨是两天的合计数,第二天的实际量只有15毫升。问题解决后,讨论哪个问题或哪些方面自己最感兴趣(如家里的水、电、天然气等是怎样计算每个月的用量的),通过3-2-1法,学生无形中对当堂课所讲授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老师也容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三、其它应用策略
从一定角度来说,教学无定法,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无法即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地运用数学故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用数学故事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数学故事,对当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或者反思。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拓展,发散思维,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后,老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通过数学故事来展现,往往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印象。如老师设计一个送数字回家的故事:天色完了,大大小小的数字都回家了,但是1却找不到家,质数和合数各自家庭都不要它,大家说怎么办?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
2.应用数学故事,打破课堂时间的局限
运用数学故事的优势在于,制作数学故事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以最亲近的现实的形式了解、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耳濡目染,最大限度地发散思维,拓展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创作相关故事,进行交流分析,真正打破课堂限制。在等量代换的教学中,老师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学相关知识后,抛出现实问题,小明过年时受到了1000元红包,一共10张100元的,这时爸爸拿出20张5元换走了他的10张100元,请问小明是赚了还是亏了?学生都明白亏了,并争着说出亏了的理由,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等量交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春香,以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7:101.
[2]梁雪奇,故事在低段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7:236.
作者简介:秀山县峨溶镇中心校,白炯,小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故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6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吸引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最能吸引他们产生兴趣的办法之一莫过于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观点、引导理解一个原理、传授一种思想,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一、导入课堂
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故事综合故事情境、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能很好地完成吸引学生的目标,是导入课堂的有效策略。运用数学故事导入数学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讲故事法
最传统的导入课堂方法,只不过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可以是真实事件(新闻)、寓言,甚或杜撰数学故事,只有能以富有想象力的情节组成一个数学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完美的转移到教学内容上即可。使用步骤:
(1)根据主题,选好故事;
(2)讲好故事之后,再将主题抛出;
例如在进行数学加法的巧算时,很多老师先出示高斯巧算的故事:先请学生做一道计算题:1+2+3+……+99+100,当学生觉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出答案时,老师适时地抛出高斯小学遇到这道题的故事。在讲述故事时,老师特别将高斯的计算过程作为重点讲述出来,故事讲完后,学生很快掌握了方法,老师再抛出本节课的主体,加法的巧算,让学生找规律,看还有哪些巧算方法。
2.抛锚式
抛锚式可以说是讲故事法的继续。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故事情境,讲述或播放完数学故事后,根据故事内容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组探讨,从而发现问题,导入课堂以进行深入探究。抛锚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基本上都是跟讲故事法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数学故事抛出数学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参与思考。比如,在学校分数比大小的时候,我们有老师就讲述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有一天天气炎热,有好心卖西瓜的人施舍了一个西瓜给他们,唐僧请卖西瓜的将西瓜分成1/2,1/3,1/4,1/5,让徒弟们挑好后再按比例分瓜。猪八戒等不住了,说他肚子大,要1/5的,请问他要到最大的了吗?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同学们就热烈的讨论起来,很容易就导入新课堂了。
二、引导发现、思考问题
导入课堂后,学生初步对课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这时通过数学故事,引发学生围绕故事进行交流辩论,让全体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即通过展示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可提出希望,或提出“怎样解决更好”等问题,引导学生发型并思考问题。使用这种策略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寻找更有意义的思路方法。
学生在面对下面这道数学题时,往往不知如何解答:一个数除以3余1,除以4余1,除以5也余1,這个数最小是多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解答,有位教师设计了《再摘一些桃》这个数学故事:取经路上,唐僧让三个徒弟摘桃解渴。桃摘回来后,徒弟请师父猜他们摘桃的个数:八戒说,桃的总数不到60,沙和尚说,如果每次拿3个,最后余1个,每次拿5个,最后余2个,每次拿7个,最后余3个。唐僧想了半天,请孙悟空解答,孙悟空就先假设桃是现有的2倍,这样,每次拿的个数不变,余数就是原来的1倍,分别是2、4、6,这样如果多摘了1个,就能正好分完,由此可以算出假设后的数字,即105个,再减去增加的1个并除去一倍,就是最初的桃数,也就是52个。讲完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计算方法的好处,同时总结怎样运用,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相关办法了。
2.3-2-1法
这种策略是希望点列举法的变形。具体策略是学生在观看了解数学故事后,教师以3-2-1结构,有意识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水电费计算方法是,教师就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地方在某个时间里会下黄金雨。有个老汉听说后,急匆匆的跑去了,临行前只带了一个杯子。说来也巧,老汉到那的第一天就接了20毫升的黄金雨(教师边说边用杯子演示),第二天又接到了黄金雨(教师继续演示,水升到35毫升处停)老汉很得意的说:“今天我接到35毫升的黄金雨了!”你们说老汉的话说得对吗?为什么?听完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35毫升的黄金雨是两天的合计数,第二天的实际量只有15毫升。问题解决后,讨论哪个问题或哪些方面自己最感兴趣(如家里的水、电、天然气等是怎样计算每个月的用量的),通过3-2-1法,学生无形中对当堂课所讲授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老师也容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三、其它应用策略
从一定角度来说,教学无定法,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无法即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地运用数学故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用数学故事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数学故事,对当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或者反思。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拓展,发散思维,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后,老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通过数学故事来展现,往往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印象。如老师设计一个送数字回家的故事:天色完了,大大小小的数字都回家了,但是1却找不到家,质数和合数各自家庭都不要它,大家说怎么办?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
2.应用数学故事,打破课堂时间的局限
运用数学故事的优势在于,制作数学故事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以最亲近的现实的形式了解、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耳濡目染,最大限度地发散思维,拓展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创作相关故事,进行交流分析,真正打破课堂限制。在等量代换的教学中,老师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学相关知识后,抛出现实问题,小明过年时受到了1000元红包,一共10张100元的,这时爸爸拿出20张5元换走了他的10张100元,请问小明是赚了还是亏了?学生都明白亏了,并争着说出亏了的理由,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等量交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春香,以有趣的故事引入数学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7:101.
[2]梁雪奇,故事在低段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7:236.
作者简介:秀山县峨溶镇中心校,白炯,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