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缝隙”中求生存
  2007年10月我调到西安教育电视台(以下简称“西安教育台”)工作。对于西安教育台此前的发展历史,是此后逐步了解的。
  1996年西安教育台开始播出,与全国其他教育电视台一样,教育电视一开始就是在“缝隙”中求生存、求发展,而这个问题在西安教育台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國家大力推进电化教育,教育电视台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创办西安教育台的同志在原来电化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确保了西安教育台于1996年正式播出。
  但这个机构的编制一直到2002年才批下来,因为当时编办没有这个机构,所以西安教育台在1996年至2002年这个阶段,在管理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真空期”。这个“真空期”导致了日后发展的诸多隐患。教育主管部门一边肯定西安教育台的发展,一边坐视其“自生自灭”,而广电部门则认为西安教育台连编制都没有,根本就不是一个正规单位。这使得西安教育台的初期发展不尽如人意。具体说来,这种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定位不尽如人意。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其他教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而是一直故步自封,囿于创办之初的电化教育机构不能自拔。所以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二是人才储备不尽如人意。当时的西安教育台,基本上没有广播电视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专业设备不尽如人意。都是一些简陋的陈旧设备,演播室、非编设备等无从谈起;四是管理不尽如人意,1996年到2002年之间由于没有编制,所以整个单位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单位,这导致了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二、“非典”带来的发展契机
  上个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收看电视开始以有线接收为主,而西安教育台原来一直入不了本地的有线网,入不了有线网大家就不知道你的存在,不知道你的存在还何谈发展!当时广电部门对教育电视台入有线网比较排斥,但在我们教育局领导的力争下,借着“非典”时期,需要借助教育电视手段开办远程教育节目,服务停学在家的青少年学习的契机,西安教育台得以整体进入西安有线电视网,应该说从那时起,西安市民才真正能够比较方便地收看西安教育台的节目;在“非典”那个特定时期,西安教育台开通了“空中课堂”,播放了一些关于“非典”的医疗知识讲座和中小学课程,大家突然意识到教育电视还是能够发挥它独特作用的。所以“非典”时期对于西安教育台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既让大家能够比较方便地收看西安教育台的节目,又让大家觉得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三、 任职时的震惊
  我是2007年10月调到西安教育台工作的,当时任总编辑,跟我们的初任台长魏健搭班子,魏健台长负责全台的行政管理工作,我负责宣传工作。
  到西安教育台之前,我在西安电视台任频道总监兼广告部总经理,当时综合台的影响力方方面面都是很大的,2005年左右西安电视台一年的广告收入大概是一个多亿,在全国省会电视台中名列前茅。而我2007年到西安教育台时,西安教育台当年全台的广告收入才400万。
  刚到西安教育台时有两点感触比较深,一是基础条件之差——我本人和我们的新闻部、广告部的办公室都在地下室,整整一年半,这种条件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二是员工之纯朴——应该说西安教育台这些同志非常非常不易,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了很多年,从个人到家庭都付出了很多。
  四、解决困难从节目改版开始
  2010年,我开始担任台长,组建了新的班子。 在西安教育台,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进行的两次节目改版,分别在2009年和2014年,这是我台开始进入正规电视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009年之前,西安教育台的新闻栏目一周只有三期,每期10分钟,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每期10分钟的时间凑够,更不要说其他的问题了,新闻部的人员和设备严重不足,只有五个同志和两台摄像机。我们的专题节目呢?当时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平时有个习惯,就是白天在办公室审看节目后,晚上在家还要通过电视把审看后播出的节目再看一遍。有一天,我发现电视正在播的节目是前一天已经播过的,以我在综合台的工作经验,第一判断就是播出部把带子弄混了,于是我马上打电话到播出部,谁知道得到的反馈是:就是这个节目。我问:“这个节目昨天已经播过了,今天没有新节目吗?”对方说:“不知道。”我又问:“怎么能不知道呢?一周几期节目、什么时候播不是都固定好的吗?”对方说:“没有固定周期,一直是什么时候拿来新节目,什么时候播新的。”
  通过这两个例子就能看出当时整个台节目宣传的质量与水平。所以我们在2009年改版的时候,首先就是按照广播电视的相关要求,把整个播出环节规范化,从台呼号、节目预告、包装这些基础工作做起。然后是修改台标,新的台标在外形上像一个健康向上、阳光快乐的人,体现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即教育是改变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做好上述工作后,我们以新台标的设计为核心,设计了整个西安教育台的导视系统,在呼号上按照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加入了“ETV”的概念,使其更规范、更专业、更国际化。“ETV”的概念开始普及,老百姓开始认识了这个并不很年轻的电视台。
  五、通过四大类节目向教育纵深挺进
  2014年我们又进行了节目的再次改版,一是弥补2009年改版的不足,二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教育行业和教育电视又有了新的理解。
  2014年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回归教育”。我们意识到教育电视台还是要“不忘初心”,深深地根植于教育,教育电视台不能离开教育,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把教育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调整后的节目分四大类:   第一大类是新闻,我们有一档《ETV新闻》,把它作为西安地区最权威、最全面的教育电视新闻进行打造。
  第二大类是校园节目类。我们推出了两档节目,一档叫《我知道》,一档叫《兔子快跑》。
  《我知道》属于知识竞赛类节目,主要面向小学、初中和高中,是在前几年综合台同类节目的基础上改造的一档节目。我们把知识竞赛中的单科改成了全科,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是單科知识竞赛,随着节目的进程,题目会越出越偏,远离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不符合教育定位;另外,我们认为综合素质肯定是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一学科。改成全科以后,知识竞赛的内容包括了历史、语文、外语、地理和日常的生活知识等等,非常丰富,知识点也很全面。《我知道》采取团队比赛与个人竞赛相结合的形式,每次比赛,一个学校有100名学生参赛,既给个人积分,也给学校积分,年底搞全市的集体和个人的总决赛,这样就把个人和集体的荣誉捆绑在一起。《我知道》还突出“头脑运动会”的概念,把拍摄的场地从室内转到了室外,在学校的操场举行,使整个节目有了校际“争霸”的仪式感,令人耳目一新。
  《兔子快跑》这档节目主要面对幼儿园的孩子,定位为中国首档儿童情商成长真人秀节目。节目内容是把学前阶段的孩子分成若干小组,以养兔子为任务,周期为12周,每周有一个主题任务,比如说第一周的任务是选兔子,第二周是为兔子挑选食物,第三周是为你的兔子去拉选票等等,然后通过真人秀的手法来表现。这档节目虽然受了《爸爸去哪儿》的启发,但我们进行了拓展与改进,更易于操作,更接地气,节目成本也大大缩减。第一季推出后,大受欢迎。在第一季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第二季。在第二季中我们创新性的把节目做成了产品,在节目中我们销售两个12小时的课程,第一个是销售孩子参加电视拍摄的12小时的课程,第二个是我们组建了一个学术观察团,观察孩子们在拍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然后为孩子量身定做12个小时的情商培训课。这样就把一个简单的宣传平台变成了产业拓展平台,受到了观众与家长的认同,报名指标一票难求,收视率节节攀升。基于两季节目成功的经验,我们计划2017年一是完善电视拍摄手册,二是建立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在西安以外的城市拓展这个项目。
  第三大类节目是文化知识传播类节目。有两档,一档叫《子曰师说》,一档叫《每天知道多一点》。
  《子曰师说》这档节目是受了《百家讲坛》的影响,但创新了形式,每天只讲一个知识点,比如讲唐诗宋词中的中秋、讲高考中的古代诗词等等,每期节目3到5分钟,授课老师有两类,一类是西安市各中小学的老师,一类是西安地区以及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名人。节目简短,知识点丰富,信息量大,不但适合电视播出,也适合新媒体传播。
  《每天知道多一点》是由小孩子作为主讲人,每天探讨一个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比如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为什么往下流等等。我们把这两档节目作为节目编排的轴线,每天编排近十档,希望通过长期坚持,在观众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概念,成为西安教育台的另一张名片。
  第四大类节目是季播类节目。线下活动是经营的重要手段,我们这些年做了大量的线下活动,围绕这些活动,我们都会编排一个季播节目进行线上推广配合,基本上从年初到年尾都编排得很满,并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运营。
  以上就是2014年改版之后推出的四大类节目,我们希望通过这四大类节目向教育的纵深方向挺进。
  六、向三个方向转型
  传统媒体近一两年来的广告经营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这种下跌的速度超出很多业内人士的预计,我们实际上也没有意识到电视的危机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西安教育台2007年的广告收入是400万,到了2012年,广告收入达到了将近2000万,而且这2000万中将近40%来自大型广告公司。而到了2014年、2015年就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
  基于这种残酷的现实,也基于我们这些年对于教育行业、广播电视行业的理解,我们意识到西安教育台必须转型。
  如何转型?我们定了三个方向:
  一是向新媒体转型。
  向新媒体转型应该满足三点要求:一是必须有一个金点子;二是必须有财力的支持,无论是上级财政支持还是风投、众筹等等;三是必须有相应的人才。正好西安市教育局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这项改革获得了中央及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及时向教育局领导提出:由西安教育台承接西安市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把西安市最好学校的优秀老师的课件放在这个平台上,让西安市更多的孩子能够免费使用。上级领导很支持我们的思路,也给了足够的财力支持。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平台建设,这个资源平台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利器。而对于西安教育台来讲,这个平台的建设也助推了本台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并且帮助西安教育台拿到了教育的核心资源。
  今年西安市教育局把它的管理平台也交给了我们,由我们来负责管理。这样,未来西安市教育局的两大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都是由我们来建设和管理,这就给西安教育台在新媒体发展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二是向新角色的转型。
  我们将从原来单一的电视节目生产者,转变成政府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与校园有关活动的承接者。
  现在西安市教育局的大型活动以及一些中心工作在校园的具体实施,一般都是由我们承办。比如2016年西安市校园足球联赛就是由西安市教育局主办,西安教育台承办的;比如西安市中招咨询会,也是由西安市考试中心主办,西安教育台承办的;再比如今年下半年的职业教育大赛,也是由西安市教育局职成处主办,西安教育台承办的。我们的角色在不断地变换:在足球联赛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在中招咨询会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会展公司的身份;在职教大赛的时候,我们又是比赛的组织者。   三是向教育产品的研发转型。
  不断开发新产品是西安教育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途径。今年高考的时候,我们推出了一套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跟高考学生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小主持人培训等项目。目前这项工作正在逐渐展开。
  未来的西安教育台将在传统电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媒体,拓展大型活动执行力,努力研发新产品,并以此构建未来西安教育台的大平台。
  七、成绩与收获
  要说西安教育台这些年取得了哪些成绩,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方面。首先是创作了大量的原创性校园节目,我觉得这比我们获得省市级节目奖更可贵,奖得过了就完了,而原创性的节目通过完整的节目生产流程,让我们在创意、执行团队、人才培训等很多方面都有所收获,我们探索挖掘了规律,激活了创新意识,培养发现了人才,锻炼打磨了队伍,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其次是这些节目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节目好坏的评判标准应该是社会影响力,而社会影响力的量化标准就是收视率。这些年我们的收视率,在西安地区的17个频道中,从最开始的倒数第二上升到了现在的第六名;还有就是积极参与并成功主办大型活动。西安地区很多重要的、与青少年有关的会议和活动,西安教育台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内部管理方面。这些年西安教育台在内部管理方面做了很多突破,最大的突破是人事制度改革。西安教育台现有120名员工,其中只有13名是正式在编的,剩下全是聘任的。从2011年开始,我们把全体员工分成了24级,依照员工的职务、学历和职称,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进行评级。在这三个体系里边你哪一个体系高,你就是几级。从此在西安教育台没有正式和在编的概念,只有几级员工的概念,所有正式人员的工资全部变成档案工资,跟工资分配没有任何关系,国家给什么,在档案上就给你什么,但实际不参与分配。这样就极大地激活了全台以聘用人员为主的整个团队的活力,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是事业发展方面。建台以来,西安教育台的办公用房都是使用教育系统其他单位的,不论借用或租用,一直沒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经过努力,同时也是借助“通过项目促进发展”的理念,我们争取到了西安市动漫实训基地的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西安教育电视台大厦。目前大厦主体已经全部完成,预计明年能够入住,整栋大楼31000平米,这为西安教育台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广告经营方面。从数额上讲,我们的广告收入从400万增加到了2000万,但这只是简单的数字变化。今天,所有电视台的收入都不应该是单一的,不应该只有广告收入一项。广告收入对于媒体来讲,在整体收入份额中所占比例不应该超过60%—70%,媒体的良性发展应该实现收入多元化,西安教育台的收入构成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感谢所有对西安教育台发展给予关心、关怀的领导、老师和朋友,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从满足社会传播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媒介融合在两个层面让传统媒体成为受益者,指出了媒介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介所具有的“软优势”,认为随着新兴媒体所具有的大部分物质技术“硬优势”被抵消,传统媒体的“软优势”正在被强化。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技术优势;专业取向;价值取向  媒介形态演进的过程,包含了新旧媒体的功能互补和前后相迭,罗杰·菲德勒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共同演进
期刊
广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吴坚接受了《汽车零部件》期刊记者的采访,和我们分享了广汽集团在动力总成研发领域的故事、荣光与梦想.rn《汽车零部件》:
期刊
我参加新四军后,都在皖中和含地区工作。1943年至1945年9月间,我在含巢联络大站(对外叫兵站)主要从事敌工、情报和交通工作。含巢地区当时虽是一个辖有三个区的县级单位,但根
9月26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文岳作重要讲话。他强调,
目的了解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广州市2004—2017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7年,广州市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计1 147起,罹患率为0.23%,年平均罹患率呈下降趋势(x2=35 398.21,P<0.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一部电影《红樱桃》,让人们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孩子在前苏联国际儿童院度过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不寻常的经历。他们中有毛泽东的孩子毛岸英、毛岸青
金秋时节,是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最美的时节。银杏黄了,海棠红了,钢琴湖边高耸的白杨树下,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人走在夕阳的余晖里。而每年这个时节,校园里都会多了一群稚气未脱的青春面孔。当这些年轻学子与这位笑容满面的长者擦肩而过时,也许不会想到,他竟然是他们老师的恩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研究的泰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过两次中国传媒大学“突出贡献教授”称号和国家一级学会授予的
期刊
陈菲菲,女,1983年生。200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硕士学位。多幅作品在全国大赛上获奖,有多篇论文发表。现任教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从事陶瓷艺术教学工作,教学期间参与多
本刊讯(记者谢爱林)2008年6月15日,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江西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全省高校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知识电视大赛决赛在江西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