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老伴“三杯酒”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ku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好老伴,农家女,结婚后与她相濡以沫40余年。在家中,她是贤妻良母,典型的东方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多次获奖,光荣入党;退休后,她又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社会角色。我十分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么一位贤惠的好妻子。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66周岁生日这一天,她瞒着我和三个孩子,偷偷地为我置办了一桌丰盛的中式“寿宴”,没有买生日蛋糕,也没有点红蜡烛,只是拿出了孩子们过节前送来的一瓶高档红酒。在我惊喜之际,她告诉我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怕我“反对”;二是怕影响我退休后又被返聘的工作;三怕牵扯子女们的精力。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破天荒地陪我饮了三杯酒,而且杯杯有寓意,让我终生难忘。时间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在我的脑海中仍经常回味着她那温馨的话语和醉人的酒香……
  
  第一杯酒:“六六大顺”祝福酒
  
  这桌“寿宴”因瞒着子女,加之不在周末,除了一个小孙女、一个小外孙中午放学回家吃饭外,这场“戏”的“男女主角”就是我和老妻。餐桌上摆放着老伴专门为我做的红烧鲤鱼、蒸好的螃蟹,以及几个略带辣味的炒菜。酒杯中,她斟满了醇香的美酒。举杯前,她先让外孙和孙女“祝爷爷66岁生日快乐”,然后她深情地端起第一杯酒与我同饮。她说:“今天是你66岁生日。咱们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六六大顺’,因此,这第一杯酒就叫它‘六六大顺祝福酒’吧!”
  饮完了这杯酒,我和老伴便回忆起我们相伴而行40余年,共同走过的坎坷路。她说:“三年困难时期,咱们共同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十年动乱’时期,咱们又度过了心惊胆颤的岁月。是你和我共同培育了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是你和我送走了双方四位老人‘驾鹤西去’。改革开放20多年来,咱们的家庭终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你和我退休后身体虽然患有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但身体还算硬朗,这就是福。你虽然已退休,但你始终退而未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作为你的老伴,我为你高兴。今天让我分享你的荣誉,并祝福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六六大顺’……”
  
  第二杯酒:“风雨同舟”并肩走
  
  老妻陪我喝完了第一杯“祝福酒”后,她又端起了第二杯酒。她说:“咱们结婚40多年来,从未喝过结婚纪念酒。今天,这第二杯酒就作为咱们‘风雨同舟’并肩走的纪念酒吧!”
  在饮第二杯酒之前,老妻深情地回忆说,咱们刚结婚不久,我即被“下放”,10年后才落实政策,重新恢复了工作;“十年动乱”期间,你又被送进“五七干校”,一去就是五六年。那时候,咱们全家全靠你每月55元的工资,养活着全家5口人,还要省钱孝敬双方父母。那时候,你我分居两地,但心犀相通,坚强地支撑起了这个家。今天,咱们终于绘出了一幅幸福的“家庭温馨图”。“今天,我们为40余年风雨同舟、无怨无悔,干杯!”老伴说着举起酒杯。
  
  第三杯酒:“夕阳如歌”永相守
  
  当我提议为第三杯酒干杯时,老伴却接过话题补充说:“为了让我们的夕阳生活更加璀璨,这杯酒咱们就叫它‘夕阳如歌永相守’吧!”
  说起我和老伴的退休生活,完全可以用“夕阳如歌”、“桑榆晚晴”来形容。因为有人说当今的“空巢老人”缺乏子女关爱,缺乏孩子们的精神赡养,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我和老伴认为:“空巢老人情不空,老夫老妻互敬重,子女关爱知冷暖,夕阳如歌乐融融。”
  我和老伴退休后,三个孩子为了让我和老伴生活得更舒适,不仅凑钱为我们调换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大房子,而且家中电器一应俱全。孩子们怕我和老伴寂寞,逢年过节或双休日,他们常回家看看。11口人聚在一起,说不够,玩不够,笑不够。若遇到“五一”、“十一”长假,孩子们还轮流陪我们外出旅游:登泰山,逛北京,去南京夫子庙,参观昆明世博园……老伴说她做梦也未想到退休后能坐六七次“737”客机。
  谈到今后的夕阳生活,老妻又深情地劝说,我们要珍惜今后的路,千万不要太劳累,为社会作奉献一定要量力而行。你我身心愉悦,身体健康,是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福……说完,我和老伴共同举杯,为“夕阳如歌”永相守干了第三杯。
  “寿宴”上的“三杯酒”,不仅使我的66岁生日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折射出家庭的和谐、温馨,更激励着我和老伴在夕阳如歌的人生道路上心相印,手携手,再写春秋!
其他文献
《老友》,爱你没商量     《老友》是朴实、亲切、默默为我们老年读者奉献甘露的好刊物,它带给我知识,带给我力量,带给我精神食粮,让我深深眷念。选择了《老友》,就等于选择了一位来自远方的良师益友,让人终生受益。   《老友》捧着一颗心为读者奉献。如你遇心情苦闷,情绪低落时,看一看《老人语丝》、《老兵新传》,你会知道怎样豁达对待人生,那饱含沧桑、历经生活后的感悟让你觉得心底无私天地宽。如你有点小病,
期刊
最近,从《环球时报》上看到一则新闻:美国众多的家庭主妇突然发现,她们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为她们节省了大量开支。至于中国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迅猛发展,更是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极大关注。诸如:“神六”飞船遨游太空;三峡大坝提前竣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孔子学院遍地开花等等。一条条扑面而来的重大新闻,一个个奇迹的出现,让人目不暇接。
期刊
寿生同志,身残志坚,浴血沙场,南北征战,英勇杀敌,为民立功,光辉业绩,永昭后人。”这是原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銍秀在1995年对彭寿生将军的褒奖,也是彭将军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彭寿生同志,祖籍江西省芦溪县新泉乡檀树下村。1930年初,他参加红军游击队,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久经沙场,南征北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在陈毅、粟裕率领下,指挥
期刊
初夏的赣南大地,到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   位于赣州市区东140多公里处的瑞金,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绿色是树木,茵茵绿草。红色是历史,素有“红色故都”之称。   瑞金,以“红色首都”美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辉煌一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瑞金工作过,战斗过。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就诞生在这里。如今,瑞
期刊
1953年夏,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学习。有一天,我们第五期的学员列队进入“八一礼堂”,聆听省长兼校长邵式平同志作的学习报告。这次报告内容是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要我们换换脑子,跟上新的形势,尤其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把江西的经济建设搞好。邵省长说,江西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从历史上看,那可是人才济济,有改革家王安石,有爱国将领文天祥,有科学家宋应星,有文学家欧阳修,还有
期刊
记住红军长征,这是57年前我们小学校长告诉我们的话。那是1949年9月,我刚升入小学五年级。一开学,学校就组织师生准备参加区政府举行的开国大典庆祝活动,凡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都被列入其中。经过近个把月的操练,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定于10月1日早晨在学校集合前去。可学校离区政府所在地有15华里山路,大家不免流露出一些畏难情绪。校长是新近由上级派来的,据说曾是个地下党员,对师生的情绪了然于心。于是,他在9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1951年8月,由谢觉哉同志率领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到吉安老区访问。8月18日,访问团第三分队第五队一行11人,由金燕吉(时任省农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带队,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老革命根据地的亲切关怀,深入到原峡江县老苏区当年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四区(下辖19个乡)走访慰问。在此期间,除县、区领导亲自陪同外,我作为县民政助理
期刊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的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晚上放电影,我从下午开始就无心上课写作业了。放了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满院子找小伙伴传递消息,约好吃完饭一起去看电影。大家心里想着电影,往往三口两口就扒完饭。哪个小伙伴家的饭晚一点,我们就站在他家门外急得直跳,
期刊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肚子饿得实在难受,便窜到市郊自由市场里花5角钱抢购到1斤结了籽的老空心菜,宝贝似的捧回学校,把它分成3份。取出1份小心翼翼切成一截截,掺进从食堂领来的不足3两米饭里煮粥。不瞒说,课堂上我眼睁睁看着学生喊饿、晕倒的更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没等菜粥熬稠就被我舔得精打光。随后忙着多解了几次裤扣瞎放了几个响屁而已,肚子照常大吵小闹。百无聊赖的我信步在大街上闲逛
期刊
谢慰孙,1932年出生于江西樟树,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青年时代,他怀着对建设家乡的浓情厚意,来到了南昌城建系统。从那时起,他一直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城市规划、咨询、监理等技术工作,一干就是53年。他198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是全省较早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建设工程高级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