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了。早在19世纪,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曾经为地球上的氧气有过这样的担心:“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氧气都将被消耗殆尽,人类将趋于灭亡。”这位学者的担心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看看地球上的生物圈,无论是60亿的人口,还是无以计数的动物,甚至包括不进行光合作用的非绿色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19世纪以来,100多年来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大气成分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上升。道理很简单:大规模的矿物燃料的开采与燃烧、森林开采、大量还原性化合物的排放,加上世界总人口的增长、养殖业的发展、宠物饲养的增多,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的增多,共同构成了对氧气消耗日益增长的需求,简言之,地球上的植被(氧气提供者)在逐年萎缩,而氧气的消耗在逐年增加。据测算,机动车每燃烧1升汽、柴油大约要耗尽12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从化学角度来看,地球上每增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意味着要锁住两个氧原子。 这样下去。是不是会有那么一天,地球人的氧气需要实行配额供应呢?
  
   地球上氧气浓度有变化吗?
  
  从长远的角度看,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并非一成不变。地球目前已存在了45亿年,而在地球存在的前半期并没有氧气存在,氧只是以元素的状态存在于水或岩石中。之后,氧气才开始出现在大气和海洋中,但在大气中的含量仍不足1%。大约24亿年前,地球中的氧气突然开始聚集,这就是所谓的“大氧化事件”。从大约5.4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在15%~30%之间徘徊,到了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氧气含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35%。在那个时代,恐龙曾经与其他一些体型庞大的昆虫共同统治着地球,那时,一只蜻蜒的翅膀展开可达70厘米。2.5亿年前,稀薄的空气可能迫使动物从高纬度地区撤离,聚集到低地,对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起到了推动作用。6500万年前是地球大气含氧量显著降低的阶段,正好也是恐龙灭绝的年代。这证明,从长期看,地球上氧气的浓度是有波动的,并且对地球生物圈造成重大影响。
  
  地球上的氧气是取之不尽的吗?
  
  有文献记载,在意大利的一个城市里曾挖掘出一个密闭的大坛子。据考证,这个坛子是在1000多年前被维苏威火山爆发的灰尘埋没的。化学家从坛中抽出空气进行分析,发现1000多年前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和现在相同,也是占总体积的21%。
  为什么1000年来氧气的浓度没有变化呢?人们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采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很快叶子会不断吐出一个个小气泡。如果用试管收集这些气体,用一块点着的火木条放进试管里,木条会猛烈地燃烧,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氧气,因为氧气能够帮助燃烧。如果再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那么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就越多。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靠着二氧化碳营养,排出氧气。
  原来,地球上那浩瀚的森林、草原、庄稼,隐藏着一个巨大秘密:在阳光下,植物的绿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养料化合变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这叫作光合作用。据计算,3棵大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
  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空气中摄取二氧化碳——这就是石头。岩石受着风吹雨打,日子久了,会风化、分解,石灰石中所含的碳酸钙在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变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钙,每年可消耗掉大约40~70亿吨的二氧化碳。
  地球化学科学家们的研究十分清楚地指出,地球的氧资源是巨大的。除了大气中的氧外,大量的氧存在于海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燃烧化石燃料,自然界中的岩石风化,金属氧化等消耗的氧在输入、输出上大致平衡,即使光合作用马上停止,仅大气中的氧也够地球上的生物消耗2000年以上。
  在油、煤、天然气、木材以及其他有机物燃烧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氧气以打破碳氢键来释放能量。同时,燃烧还会产生带正电荷的碳原子和带负电荷的氧原子,形成二氧化碳。尽管这个过程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但我们并没有必要担心氧气会被消耗殆尽,自然界就是这样保持着它自身的平衡,氧气是用不完的。
其他文献
黑城的发现    在史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研究西夏文化,请到俄罗斯!”  西夏是我国西北的古代少数民族,那为什么研究它的文化历史却要到万里迢迢之外的俄罗斯寻找答案呢?这并不是因为西夏人在亡国之后流亡到了俄罗斯,而是由于那里珍藏着无数的西夏珍宝,有瓷器、金玉、图书等。在俄罗斯的珍贵西夏文物甚至比国内的还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要从一座消失了的古城——黑城说起。  在内蒙古的最西端阿拉善盟额
2003年8月25日,耗资7亿美元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搭乘火箭升空了。我们都知道,在地球外太空,已经有了“哈勃”望远镜,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再添一个太空望远镜呢?原来,这个“斯皮策”望远镜所观察太空的方式比较特别。它专门用于接收穿透力强的红外线,从而可以观测厚密星际云团中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宇宙尘埃是遮挡不住它窥探的目光。    神奇的“红外”视线    用红外线来观测太空这个想法很早
据统计,中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均遭污染,其中约50%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浅层低下水不能直接饮用。中国面临地下水污染的严重危机。    传说中,在我们脚下是九幽之地:那里黑暗冰冷,阴森恐怖,是人们死后的居所;那里还居住着各种各样的恶魔,它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来到地面上残害生灵。事实上,科学家发现,深埋在我们脚下的这个世界,对所有在地面上生活的生命都至关重要。  大地,不仅给人类提供了水、
山东位于华北植物区,处在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除泰沂山区、胶东丘陵外,多为平原地带,地形相对单一,故其境内区系成分相对简单、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特有现象甚不明显,能被视为当地特有植物的种类也不多,山东银莲花就恰恰是这样一种当地特有植物。  山东银莲花体形美观,花色素洁美丽,隶属于毛茛科银莲花属,间断分布于山东半岛与日本四国岛,不仅是潜在的夏季观赏花卉,同时对研究山东植物区系以及我国和日本植物区系的
山东男人为什么叫大汉?  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李济对我国的人口迁徙和由此导致的人种特征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秦汉以来至清朝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少发生过3次重大的人口迁徙,原因都是战争,时间之长,人口之多,影响之深远,都对中国的人种构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中国人的身高、血统等许多因素发生改变。由于北人南侵,原来的中原人不得不南移,再加上中原人多次与匈奴、鲜卑以及蒙、藏等族联姻通婚,
1654年,科学家葛利克做过一个有名的“马拉铜球”的实验,以表明我们周围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充满空气:空气对物体施加压力,以至于16匹马都得十分费力才能把抽空气体的铜球拉开。人们把类似铜球内经抽气后的空间,叫做“真空”。  但是,真空其实不空。直到今天,科学家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某一小范围内的空气。电视机显像管需要高真空才能保证图像清晰,其内部真空度达到几十亿分之一个大气压这样的真空内,1立方厘米大小
60年代,台湾一位学者在研究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时,突发奇想,把五行中的五色和地球上的人种联系起来。他认为,如果五行学说是一种科学,那么,世界上就应该有蓝种(色)人。    发现蓝种人    史料记载,在1900~1949年的半个世纪中,欧美不少国家发现了一些蓝色皮肤的怪人。这些蓝色怪人的父母和亲属都是名副其实的白种人,可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蓝色皮肤呢?  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原来是一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片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博物馆群落,这便是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城”的史密森学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它坐落在东起国会山,西到华盛顿纪念碑的国家广场南北两边,由13座博物馆组成。史密森学院总部所在地“史密森城堡”是一座建于1855年的古堡,如同国会山和白宫一样,这座砖红色的尖顶建筑也同样是华盛顿的重要标志。  史密森学院成立于1846年,它的创始人詹姆
“百姓”曾用来指贵族  “老百姓”是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意思是自己是平民普通人。其实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这个词指代的却是贵族。因为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有土地有官爵者才有姓,而庶民无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具体来说,这个词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
大蒜是一种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植物,当年它出现在法国人餐桌上的时候,保守的英国人还把大蒜视作令人生厌的东西。那时,英国教会就规定,凡嗜食大蒜的教士不得担任圣职。然而当下,大蒜被公认为无可替代的健康食品,并形成了一种风行全球的大蒜热。  古人曾经顶礼膜拜  早在5000年前,人们便开始亲近大蒜了。有一位巴比伦国王嗜蒜如命,他曾下令让臣民为宫廷膳房进贡39万5千蒲式尔的大蒜,用以烹调各种菜肴,举国上下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