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未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93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陈福康先生整理出了《郑振铎日记全编》,并见南北两份颇有影响的读书报都有报道。两次去上海图书馆,终于借来了这煌煌厚厚的一大本书。
  初春的阳光刚有暖意,我走出阴冷的房间,坐在院子里一页页地翻读,见到凡有父亲名字之处,就做个记号,这样不知坐了多久。眼前,无数个父辈的名字从眼底飞过,无数个熟悉的人影在脑海翻腾。院内的雪松正在落针。好大的松针,啪啪直打下来,打在书页上,敲击着我的脑袋,它们,是在帮助我叩响那过往的岁月吗?
  当父亲靳以还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胸怀满腔抱负来到北平,想干一番文学事业,是郑伯伯强劲热情的手扶持了他。父亲曾这样叙述说:
  1933年我到了北京,那时候由于朋友的辗转介绍,一家书店想约我编一个大型的文学刊物,从经历和能力来说我都不能胜任,知道他住在燕京大学,就在一天晚上去找他商谈。这一次,我们好像老朋友在异地相见,他显得很热情;我说出来意,生怕他拒绝,没有想到他一口就应承了。而且爽快地说出来《文学》在上海的处境一天天地困难,有许多文章都被“检查老爷”抽掉,我们正好开辟一个新的阵地,这个阵地敌人还没有注意到,可以发挥作用。我们谈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就很晚了,却苦了在门外等我的曹禺和陆中,他们抱怨我说:“差点冻僵了!”后来振铎知道了这件事,再三怪我为什么不把他们请进去,当时我以为自己还是一个陌生客人,怎好带去再多的生人!
  从此,他们便有了延续二十六年的友谊。
  那天,1958年10月20日,我目睹了父亲接到郑伯伯飞机失事噩耗的情景。那天早晨,他去楼下信箱取来了信和报纸。我正闲得没事,坐在窗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吹着我的口琴。忽然,父亲满脸凝重地走进来,喑哑着声音对我说:不要吹了,你郑伯伯飞机失事了。
  时隔一天,我便读到父亲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不是悲伤的时候》,那是他当天深夜写就的。原来,他在取来报纸看到噩耗的同时,也同时取来了郑伯伯临上飞机前写的信,那是他的最后来信。
  父亲悼念郑伯伯的文章标题是:不是悲伤的时候,但我知道他非常非常悲伤。他的悲伤在他喑哑的声音,在他的字里行间,在他难以抹去的情感心灵。后来,当他与老友方令孺在书房相对而坐时,他的感情才得以流露。我听他无奈地说:又能怎么写呢?他毕竟是因公殉职的……之后,两人便是长久地默默相对无言。
  然不到一个月,父亲按捺不住,又写了《和振铎相处的日子》。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自从振铎和我们永别了以后,我一直觉得他还活在我们中间,有时好像听见他迈着大步叩门而入,有时就好像还坐在他的客室中争辩不休……但不管争论得如何,最后还是握手言欢,依依而别,多少年来一直如此,可是我们的友情却一天一天加深;常是在客人散了以后,他一定要多留我坐些时候,多吃一杯茶。有时我已经很疲倦了,想回去早点休息;但还是留下来,没有什么可争的,就相对默然无语,到了很晚的时候,才站起来,亲切地握手道别,他一直送到门外,殷殷地说走以前再来一次,而我也频频回首望着灯光下他高大的身影。
  这些情景,此刻,我也在这册《郑振铎日记全编》中一一读到了。
  一般记日记者不会料到自己的日记会在若干年后公诸于世,郑伯伯也只是作为一个习惯,简单地记事。他的日记,有些甚至随随便便记录在台历上(这令我想起父亲的那些外出日记,都记在小小的活页纸上,然后,用破旧的鞋带穿扎起来,插在旧信封里)。殊不知,今人能把它当作一部很好的资料文库,重现过往的那个年代。
  我在《日记》的那个年代里踯躅徘徊。我看到年轻的郑伯伯,还有那些我熟悉的长辈,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他们一个个如此年轻有为,精力充沛;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着。我看到他们的奔忙、聚会、交谈、争论;甚至听到他们豪爽的欢笑,以及他们嫉恶如仇的愤怒。我感受着那一代人生命的节拍,他们充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
  在那些熟悉的名字当中,我惊讶地发现,那位曾与我家为邻,在我看来一无文学情调,仿佛终日与银钱打着交道的人,居然也曾有过青年时代对于文学美丽的追求!我看到年轻的他,曾为怎样的热情推动而奔忙着,构思着自己宏伟的文学理想的蓝图,并倚靠本身金融方面的能力,出资出力(不用说,那是完全不计回报的)……而如今,他早已不在人世,他的名字也早已在历史中湮没;然在这本《日记》中,我看见了他光彩的年华,看见了他年轻的梦……由此,不禁忆及李健吾先生在怀念郑伯伯的文章中,曾深情呼唤一位与他们在《文艺复兴》一同共事的年轻有为的“阿湛”。那呼唤发自心底,声声在耳……在芸芸众生中,许多人的足迹早已湮没,但他们的光彩,存留在那个时代,存留在当事者的记忆中,难以湮没。这是题外话了。
  早就听说郑伯伯爱书如命,这是长辈们时常谈及的。而这种感觉,在他的日常文字中,不断得到印证。
  1948年2月6日的那段文字:
  ……并将押在美丰的书十种交还。这几种书,已经押了半年多了,好容易才赎取了出来!见了,不禁泫然欲涕!这“泫然欲涕”四字,令我感慨万千,心动难言。
  不禁忆及父亲。忆及父亲在世时,曾指着一屋子的书,笑着对我说:我可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只有这些书啊!
  又回想到儿时,父亲每每会在有些空闲时把我抱座以上。他拿出一张干净的纸,铺在桌面,取来他的木刻书,还有画册,让我一页页翻阅。他那种神圣的态度,让我有过节的感觉,更让我从小体验书的珍贵。
  后来,等我学会英文,翻阅屋角那一大书架的英文原版书时,见每一扉页上,都有父亲记下的购书时间,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为最多。那是父亲的求学时代。他省吃俭用,把钱一块块积攒起来,终于买回一本自己心爱的书,曾是何等欢喜呀!从书内,字里行间他的划线,还有情不自禁写下的英文小诗,都能体验到这种心情,这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啊!
  而且,我也见过周围一些长辈,《日记》中熟悉的名字,他们是怎样爱书嗜书,以书为命!
  这里有一长串的故事,这些故事太多了。父辈们聚在一起,话题就是书,就是他们为之倾心的文学,文化……
  这“泫然欲涕”的情结,弥漫在全书,弥漫在郑伯伯和他的朋友中间,也弥漫在我回忆的心头。我仿佛听见,郑伯伯在说:“……在此午餐,在此晚餐,喝酒不少,谈笑甚欢,谈颇畅,谈甚久,颇为热闹,甚为热闹,谈笑颇欢,伤风已忘记掉,酒喝得不少。谈至十时许,散;十时散,即睡;十时许,散,即睡……”
  散,真散了吗?不会!
  精神的情结,是不会散的。
  书的情结,文学的情结,友谊的情结,是不会散的。
  抬头仰望,父辈们聚拢在天上。对于他们,虽然曲终,人却未散。
  是啊,曲终人未散。
  补记:为了借这本《郑振铎日记全编》,我第一次去上海图书馆,未借着。第二次去,才借到。四周后(规定时间),修慧大姐(赵家璧先生之女)从虹口赶来代我还书,为的是能接着借阅。谁知归还时不能立即办理借阅,她只得在馆内转了半个小时,再去借阅却被他人借走。此后,我每次去上图,都特意关注,都未见此书。我为不能给修慧大姐满意的回复而遗憾,也为此书有那么多的读者而快乐!
  郑伯伯,您知道吗,我为您快乐!
其他文献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居住的那间茅草房,被呼啸而至的一阵秋风毁坏,茅草横七竖八到处散落,还有的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或者零落在地势低洼的 1. “Aug
兽族的巫毒商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门口立着几个不知名巨兽的牙齿,高大的烟囱,冒着炼药时溢出的青烟,柜里面预备着各种道具,可以随时供英雄们采购。那些苦工、兽人步兵、
2017年3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做好党的十九大有关保密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主持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保密委主任罗永纲
外甥宽宽对上海姨妈的抠门总是愤怒不已,他甩出生活费,把所有灯、电视和空调都打开。在他掏钱之前,姨妈家的冰箱是空的,电话机上贴着条:市话3角,长途7角。看到这一段,我笑出
“在道义上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去赚钱与花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成为有钱人和过有钱人的生活“惟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老摩根诸多财富中有许多豪华游
7月5日,目前国内排水量最大的专业消防舰——“大消1号”、“大消2号”消防舰艇交接仪式在大连渔轮公司举行,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刘乐国出席。该舰装有8门水炮,主炮流量为36
4月25日上午,宣恩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岳东,副县长向建强到县档案局调研。在参观了库房、陈列室、展厅、数字化建设,听取档案局汇报后,岳东对档案工作近几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
采访者:万松浦书院网站陈永、田恩华(以下简称网)受访者:陈世旭(以下简称陈)网: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商业文化”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的作家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Interv
一个农家女儿,从小对文学,对囿于一村一山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却连离自己家乡最近的青岛都没去过。17岁,正是做绮思华梦的大好岁月里,刚刚发表了自己的处女诗作:《晒衣
广东省珠海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日前透露,根据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案,自9月起,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多年的生猪屠宰行政执法职能正式移交农业部门。此外,该市制定《珠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飞行巡查工作方案》,启动农产品质量流动监测车,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飞行检查。  百姓生活水平越高,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执法部门,理应在执法方式上有所改进与创新,以追求更好的执法效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