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虎,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更以“白虎”的造型,在中华四大神兽中稳占着一个席位。
常听见有人问,为什么中国人的十二生肖里没有“猫”,周边如越南等国却有猫的属相?说这话的人往往还以此作为中国上古时没有猫类的一个旁证。其实说这话的人真是记性不好,偏偏忘记了在中国的十二生肖里有一只硕大的“猫”——在十二生肖里排行第三的“寅虎”。想想看,十二生肖名额有限,在野描和威风凛凛的虎之间,有人要将名额给猫,那是他们的自由,雄浑好武的中华先祖却是绝对要将机会给虎的。
作为一种大型的猫科动物,虎与中国的缘分之深厚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虎的故乡就在中国。大约在200万年前,已知最早的老虎在中国的南部(或东北部)出现了。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虎慢慢地从中原开始向欧亚大陆扩敞,最后形成了八个亚种,而延续至今的还有五种: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苏门答腊虎。最有中国特色的虎是“华南虎”。我们现在古人诗赋绘画中见到的虎,一般也都是华南虎的威猛形象。
中华民族对虎崇敬和钦佩的感情,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出土了一只以蚌壳堆砌而成的蚌虎。与这只蚌虎相伴的,还有一只蚌龙。蚌龙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华第一龙”,而那只仿佛在林中快步奔行状的蚌虎,自然也完全可以被称为“中华第一虎”了。
按照国人古老的观念,虎乃百兽之王。华南虎头顶那黑黄分明顾盼生威的“王”字,就是当仁不让的身份象征、王者气象。虎既是虎虎生威,威武至极,也就此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著名的当然莫过于“虎符”,,
“虎符”,也就是古代的调兵信物——兵符。最早出现在周朝,传说是姜子牙的发明。它是一个刻着调兵铭文的青铜虎。在一个王国里,每一个有驻军的地方都有自己专属的虎符,它整体分为两半,右半边在帝王手里,左半边则在驻军地的官吏或将领手里。有事情需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帝王或权臣就会派人带着自己的半边虎符前去驻军地,两个半边相合,才可以调遣兵将。
代表着国家军权的虎符并不大,小巧精致,秦阳陵郡(即今陕西高陵县)驻军的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呈伏虎仰首状,十分威风,这是唯一一件属于秦始皇的虎符。也正是因为虎待小巧轻便却又关系军国大权,因此它留在史书上的故事也就非常多,“窃符救赵”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把赵国都城邯郸都围困了起来。赵国的平原君因为自己的妻子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就派人向魏王和大舅子信陵君求援。魏王便命大将晋鄙率十万兵马前去驰援。
秦王听说,就派人去恐吓魏王说:“赵国早晚都会被我灭掉,诸侯们有谁敢来救的,等我灭了赵国,转头就报复谁。”魏王果然胆怯了,下令晋鄙在壁邺驻扎不前,观望风向。
眼看国家危急,平原君心急如焚。这时,信陵君的朋友侯赢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魂王最宠爱的是如姬夫人,她的父亲是被人害死的。当年她求魏王给父亲报仇,魏王三年也没能办成,最后还是公子您派人把如姬的杀父仇人给杀了。如姬因此对侔感激涕零,曾说为你去死都甘心。现在不如就请她去帮忙盗取兵符。”
信陵君立即去找如姬陈情。如姬慨然答允了信陵君的请求,很快就把兵符盗了出来。只是晋鄙虽然接到了兵符,但他仍然不肯相信,坚持要向魂王奏报之后再交出兵权。信陵君的门客朱亥立即杀死晋鄙,假称他不遵王命。官兵们看见兵符,不疑有它,都愿意听从信陵君的指挥。于是信陵君精选了八万兵马,身先士卒地对着秦国军队冲杀过去。邯郸城里的平原君也奋起呼应。两相夹击之下,秦军的损失竟达一半之多,就连秦将郑安平,都不得不带着两万人降了魏国。
亏了虎符轻巧,这才能被娇弱的如姬夫人盗得,使战国的轨迹多了一个迂回。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典故。
虎符在隋朝时变成了“麟符”,在唐朝则因为讳虎的缘故(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变成了“鱼符”、“兔符”、“龟符”。当然这些看来温吞的名称变化一点也没有妨碍唐军的赫赫威名。到宋朝,“虎符”又一度恢复,在元朝以后则成为虎头牌,虽然仍是以虎为各的铜质军符,却不再是一只虎的造型了。
如今虎符虎头牌虽然是早已经远去,但敬虎的概念却一直延续至今。有无数的诗、词、谚语,都以虎为至上威严的代表,比如“虎将”、“将门虎女”、 “虎虎生成”、“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踞龙盘”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从仰韶文化中的蚌龙蚌虎相伴就可以看出,自古以来龙与虎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周易》乾卦有云:“云从龙,风从虎。”一个飞腾于天,一个傲行于地,相互呼应,气势非凡。
龙为鳞族之王,虎为兽族之王。世间英雄指点江山,唯有龙虎之威最可比拟,正所谓“云从龙、凤从虎”,风云际会方能论英雄。
编辑 姚 晟
常听见有人问,为什么中国人的十二生肖里没有“猫”,周边如越南等国却有猫的属相?说这话的人往往还以此作为中国上古时没有猫类的一个旁证。其实说这话的人真是记性不好,偏偏忘记了在中国的十二生肖里有一只硕大的“猫”——在十二生肖里排行第三的“寅虎”。想想看,十二生肖名额有限,在野描和威风凛凛的虎之间,有人要将名额给猫,那是他们的自由,雄浑好武的中华先祖却是绝对要将机会给虎的。
作为一种大型的猫科动物,虎与中国的缘分之深厚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虎的故乡就在中国。大约在200万年前,已知最早的老虎在中国的南部(或东北部)出现了。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虎慢慢地从中原开始向欧亚大陆扩敞,最后形成了八个亚种,而延续至今的还有五种: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苏门答腊虎。最有中国特色的虎是“华南虎”。我们现在古人诗赋绘画中见到的虎,一般也都是华南虎的威猛形象。
中华民族对虎崇敬和钦佩的感情,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经出土了一只以蚌壳堆砌而成的蚌虎。与这只蚌虎相伴的,还有一只蚌龙。蚌龙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华第一龙”,而那只仿佛在林中快步奔行状的蚌虎,自然也完全可以被称为“中华第一虎”了。
按照国人古老的观念,虎乃百兽之王。华南虎头顶那黑黄分明顾盼生威的“王”字,就是当仁不让的身份象征、王者气象。虎既是虎虎生威,威武至极,也就此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著名的当然莫过于“虎符”,,
“虎符”,也就是古代的调兵信物——兵符。最早出现在周朝,传说是姜子牙的发明。它是一个刻着调兵铭文的青铜虎。在一个王国里,每一个有驻军的地方都有自己专属的虎符,它整体分为两半,右半边在帝王手里,左半边则在驻军地的官吏或将领手里。有事情需要调动军队的时候,帝王或权臣就会派人带着自己的半边虎符前去驻军地,两个半边相合,才可以调遣兵将。
代表着国家军权的虎符并不大,小巧精致,秦阳陵郡(即今陕西高陵县)驻军的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呈伏虎仰首状,十分威风,这是唯一一件属于秦始皇的虎符。也正是因为虎待小巧轻便却又关系军国大权,因此它留在史书上的故事也就非常多,“窃符救赵”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把赵国都城邯郸都围困了起来。赵国的平原君因为自己的妻子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就派人向魏王和大舅子信陵君求援。魏王便命大将晋鄙率十万兵马前去驰援。
秦王听说,就派人去恐吓魏王说:“赵国早晚都会被我灭掉,诸侯们有谁敢来救的,等我灭了赵国,转头就报复谁。”魏王果然胆怯了,下令晋鄙在壁邺驻扎不前,观望风向。
眼看国家危急,平原君心急如焚。这时,信陵君的朋友侯赢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魂王最宠爱的是如姬夫人,她的父亲是被人害死的。当年她求魏王给父亲报仇,魏王三年也没能办成,最后还是公子您派人把如姬的杀父仇人给杀了。如姬因此对侔感激涕零,曾说为你去死都甘心。现在不如就请她去帮忙盗取兵符。”
信陵君立即去找如姬陈情。如姬慨然答允了信陵君的请求,很快就把兵符盗了出来。只是晋鄙虽然接到了兵符,但他仍然不肯相信,坚持要向魂王奏报之后再交出兵权。信陵君的门客朱亥立即杀死晋鄙,假称他不遵王命。官兵们看见兵符,不疑有它,都愿意听从信陵君的指挥。于是信陵君精选了八万兵马,身先士卒地对着秦国军队冲杀过去。邯郸城里的平原君也奋起呼应。两相夹击之下,秦军的损失竟达一半之多,就连秦将郑安平,都不得不带着两万人降了魏国。
亏了虎符轻巧,这才能被娇弱的如姬夫人盗得,使战国的轨迹多了一个迂回。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典故。
虎符在隋朝时变成了“麟符”,在唐朝则因为讳虎的缘故(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变成了“鱼符”、“兔符”、“龟符”。当然这些看来温吞的名称变化一点也没有妨碍唐军的赫赫威名。到宋朝,“虎符”又一度恢复,在元朝以后则成为虎头牌,虽然仍是以虎为各的铜质军符,却不再是一只虎的造型了。
如今虎符虎头牌虽然是早已经远去,但敬虎的概念却一直延续至今。有无数的诗、词、谚语,都以虎为至上威严的代表,比如“虎将”、“将门虎女”、 “虎虎生成”、“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踞龙盘”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从仰韶文化中的蚌龙蚌虎相伴就可以看出,自古以来龙与虎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周易》乾卦有云:“云从龙,风从虎。”一个飞腾于天,一个傲行于地,相互呼应,气势非凡。
龙为鳞族之王,虎为兽族之王。世间英雄指点江山,唯有龙虎之威最可比拟,正所谓“云从龙、凤从虎”,风云际会方能论英雄。
编辑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