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军人是国家的脊梁,那么军嫂就是撑起家庭一片天的栋梁。她叫陈淼燕,甘肃武威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丈夫李善福为武警甘肃省森林总队教导队的教导员。肩负着“军嫂”的身份,她精心经营家庭,无怨无悔;身为一名教师,她爱岗敬业,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充分信任。前不久,陈淼燕获得了武警甘肃省森林总队“好军嫂”的光荣称号。
军嫂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2006年,经亲友介绍,陈淼燕与李善福相识;次年,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对军人的信任,两人喜结良缘,牵手踏入了婚姻的殿堂,陈淼燕也正式开始了她的军嫂生涯。
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婚前,丈夫曾郑重地告诉她:“选择了做军嫂,就要做好吃苦头的准备。”对此,陈淼燕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心想:“凭着自己的素质能力和自立能力,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虽然当时陈淼燕的回答掷地有声,但是当婚假结束,陈淼燕依依不舍地送李善福归队,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纷至沓来后,其中的辛酸还是大大超过了她的想象。
结婚后头几年,他们一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特别是在怀孕期间,陈淼燕孕吐严重,她每当看到别的孕妇有丈夫在身边嘘寒问暧,端水送饭时;每次去医院检查,也只有自己挺着大肚子楼上楼下排队交费时,内心总是酸酸的。在那个脆弱的特殊时期,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夠多回来陪陪自己,而当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李善福,几乎天天因任务需要奔波在维稳一线,没有休息日更没有节假日,为了使丈夫安心工作,陈淼燕按捺下心中的思念,在电话里宽慰他:“老家这边亲戚也不少,单位上也挺照顾的,你就好好工作吧,不用担心我。”话虽这么说,但是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军嫂”才能体会。
打消丈夫后顾之忧,家里家外一肩挑
女儿出生之后,陈淼燕独自挑起了照顾孩子和公婆的重担。2000年,李善福因工作需要被调至兰州,陈淼燕满怀欣喜,心想:“要是我也能调到兰州工作,那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可是,当时公婆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有几次趁着节假日接到兰州,但他们都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只能送回老家调养。一边是一家人团聚的期盼,另一边又是孝顺公婆的责任,当时李善福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陈淼燕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纠结。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陈淼燕舍弃了调动工作的好机会,继续留在老家照顾公婆,这一待又是3年多,直到2013年夏天,公婆身体状况允许后,才举家迁到兰州,正式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期间,不善言辞的李善福也曾旁敲侧击问过陈淼燕,是不是对他有所埋怨。“说实话,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婆婆突发脑溢血、女儿住院、搬家等,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在张罗,也曾有点小情绪,但事后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不正是对李善福从事的职业有着由衷的向往才嫁给了他吗?再想想去部队探望时,他的战友们一声声的‘嫂子’叫得我飘飘然的时候,自己不是挺受用的吗?当他参加‘3·14’维稳、‘5·12’抗震救灾等任务而获得的荣誉时,这些怨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陈淼燕说,“这些是‘军嫂’才会有的生命体验。”
作为一名军嫂,陈淼燕已经习惯了生活里没有丈夫的依靠,独自操持好这个家大大小小的事务。曾经有人问过她:“嫁给一个军人,是否觉得生活有压力和很不容易吗?”陈淼燕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有压力了,没有压力怎么才能把属于我的那一半军功章拿回来啊!”陈淼燕用幽默让自己淡然,让听者笑里含泪。
支持丈夫的事业,做好自己的事业
除了照顾好家庭之外,陈淼燕也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陈淼燕认为自己的岗位是“人类的心灵工程师”,为了让自己配得上这个光荣的称号,她始终要求自己牢记职责,对每一名学生都视如己出,课堂上精心施教,课后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实践中,她还从李善福那里偷偷学了点基层带兵的经验,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了“学校——家庭”的共育机制,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地成长。
另外,陈淼燕还在李善福身上学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理念,将之运用在工作当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陈淼燕刚调到蘭州工作后不久,恰逢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接踵而至,不少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方式送来了不少礼品,陈淼燕一时间真有点不知所措,她想自己不光是要给学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立身做人之本。陈淼燕将所有的礼品退了回去,同时为了消除这些学生家长的顾虑,陈淼燕告诉那些家长:“我对所有的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尽到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经过沟通,她希望家长们能少一点投机钻营、多一点关心爱护,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这一举动,不仅有效净化了班级的风气,更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充分信任。
自从当了“军嫂”,陈淼燕的政治觉悟也有了明显提升。军改的消息传来后,她敏锐地察觉到李善福也有了一丝丝的不安和迷茫。陈淼燕说:“家庭收入的不断提升,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说在军改中,军人及军属还能做些什么的话,我认为那就是坚决拥护支持改革。”她和李善福认真分析了走或留之后的生活,两人都认为“无论走或留,将来的生活注定更加美好”,陈淼燕是想以此鼓励丈夫安心干好本职工作,继续兢兢业业,在这场“改革大考”中,不失男儿本色,交出合格的答卷。
“爱一个军人就应该热爱他的事业,支持他的事业;爱一个军人,就应该融入他的精神世界,为他筑起平安温馨的家园。”陈淼燕说。她用真情和汗水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凭借坚韧与自强当好了丈夫坚强的后盾。
军嫂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2006年,经亲友介绍,陈淼燕与李善福相识;次年,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对军人的信任,两人喜结良缘,牵手踏入了婚姻的殿堂,陈淼燕也正式开始了她的军嫂生涯。
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婚前,丈夫曾郑重地告诉她:“选择了做军嫂,就要做好吃苦头的准备。”对此,陈淼燕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心想:“凭着自己的素质能力和自立能力,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虽然当时陈淼燕的回答掷地有声,但是当婚假结束,陈淼燕依依不舍地送李善福归队,生活中的种种琐事纷至沓来后,其中的辛酸还是大大超过了她的想象。
结婚后头几年,他们一直两地分居,聚少离多,特别是在怀孕期间,陈淼燕孕吐严重,她每当看到别的孕妇有丈夫在身边嘘寒问暧,端水送饭时;每次去医院检查,也只有自己挺着大肚子楼上楼下排队交费时,内心总是酸酸的。在那个脆弱的特殊时期,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夠多回来陪陪自己,而当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李善福,几乎天天因任务需要奔波在维稳一线,没有休息日更没有节假日,为了使丈夫安心工作,陈淼燕按捺下心中的思念,在电话里宽慰他:“老家这边亲戚也不少,单位上也挺照顾的,你就好好工作吧,不用担心我。”话虽这么说,但是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军嫂”才能体会。
打消丈夫后顾之忧,家里家外一肩挑
女儿出生之后,陈淼燕独自挑起了照顾孩子和公婆的重担。2000年,李善福因工作需要被调至兰州,陈淼燕满怀欣喜,心想:“要是我也能调到兰州工作,那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可是,当时公婆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有几次趁着节假日接到兰州,但他们都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只能送回老家调养。一边是一家人团聚的期盼,另一边又是孝顺公婆的责任,当时李善福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陈淼燕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纠结。为了打消丈夫的后顾之忧,陈淼燕舍弃了调动工作的好机会,继续留在老家照顾公婆,这一待又是3年多,直到2013年夏天,公婆身体状况允许后,才举家迁到兰州,正式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期间,不善言辞的李善福也曾旁敲侧击问过陈淼燕,是不是对他有所埋怨。“说实话,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婆婆突发脑溢血、女儿住院、搬家等,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在张罗,也曾有点小情绪,但事后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不正是对李善福从事的职业有着由衷的向往才嫁给了他吗?再想想去部队探望时,他的战友们一声声的‘嫂子’叫得我飘飘然的时候,自己不是挺受用的吗?当他参加‘3·14’维稳、‘5·12’抗震救灾等任务而获得的荣誉时,这些怨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陈淼燕说,“这些是‘军嫂’才会有的生命体验。”
作为一名军嫂,陈淼燕已经习惯了生活里没有丈夫的依靠,独自操持好这个家大大小小的事务。曾经有人问过她:“嫁给一个军人,是否觉得生活有压力和很不容易吗?”陈淼燕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有压力了,没有压力怎么才能把属于我的那一半军功章拿回来啊!”陈淼燕用幽默让自己淡然,让听者笑里含泪。
支持丈夫的事业,做好自己的事业
除了照顾好家庭之外,陈淼燕也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陈淼燕认为自己的岗位是“人类的心灵工程师”,为了让自己配得上这个光荣的称号,她始终要求自己牢记职责,对每一名学生都视如己出,课堂上精心施教,课后关心学生的生活。在实践中,她还从李善福那里偷偷学了点基层带兵的经验,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了“学校——家庭”的共育机制,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地成长。
另外,陈淼燕还在李善福身上学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理念,将之运用在工作当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陈淼燕刚调到蘭州工作后不久,恰逢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接踵而至,不少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方式送来了不少礼品,陈淼燕一时间真有点不知所措,她想自己不光是要给学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立身做人之本。陈淼燕将所有的礼品退了回去,同时为了消除这些学生家长的顾虑,陈淼燕告诉那些家长:“我对所有的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尽到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经过沟通,她希望家长们能少一点投机钻营、多一点关心爱护,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这一举动,不仅有效净化了班级的风气,更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充分信任。
自从当了“军嫂”,陈淼燕的政治觉悟也有了明显提升。军改的消息传来后,她敏锐地察觉到李善福也有了一丝丝的不安和迷茫。陈淼燕说:“家庭收入的不断提升,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说在军改中,军人及军属还能做些什么的话,我认为那就是坚决拥护支持改革。”她和李善福认真分析了走或留之后的生活,两人都认为“无论走或留,将来的生活注定更加美好”,陈淼燕是想以此鼓励丈夫安心干好本职工作,继续兢兢业业,在这场“改革大考”中,不失男儿本色,交出合格的答卷。
“爱一个军人就应该热爱他的事业,支持他的事业;爱一个军人,就应该融入他的精神世界,为他筑起平安温馨的家园。”陈淼燕说。她用真情和汗水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凭借坚韧与自强当好了丈夫坚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