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有位学生就文中贾宝玉的评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贾宝玉分明是个纨绔子弟,多情好色,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在科举制度下离经叛道,也不过如现今的不爱学习的差生对于高考的抵触,当时全班同学都笑了,这位老师也觉得说的偏颇,于是从多方面否定了他的看法。这位同学感到非常尴尬,满脸遗憾的坐下了,而其他同学顿时也变的沉默,为了避免尴尬而不敢轻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在思索着怎样向老师想要的答案靠拢,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总是担心老师的否定、同学的嘲笑,他们怎么会感到安全,怎么会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了。
当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泰勒说过,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展、鼓励人民的创新潜能,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语文课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驿站。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师道尊严”历久而弥新,经过顽固的应试教育的锤炼,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年龄、经验、阅历,还是地位,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再不恰当地倡导“主导”作用,优势就会发展为强势,为课堂独裁、专制埋下伏笔。现在不少语文课堂已经异化了,变成了功利色彩相当浓厚的考试的附庸,当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时,往往因为不够成熟或者突破常规而被视为怪异,经常性的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帮助,使他们处在一种得不到宽容认可的难以名状的心理不安全状态中,作为创新精神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求异思维和问题意识就会日渐消磨,自尊自信与人格个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变得胆怯和害怕,过早地具备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人化倾向。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应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给学生主体性的彰显营造一种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惟其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沃土。
一、在语文课堂中,适时赞许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促进其“心理安全”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称,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偏离文化常模,从创造性的本质看,创造活动必定是不同寻常的行为。如果社会赞许的是顺从,那么有创造性的人们就会被贬抑,同时他们的偏离思想也会受到阻碍和抑制。在一个没有威胁或嘲讽的社会环境里,有创造性的人会具有一种低水平的焦虑,他不必担心和躲避外界的否定性评价,同时其动机的主要源泉是对探索和发现的积极满足,而不是焦虑的降低。当一个人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发展和表现他新奇的创造性思想。当有创造性而行为异常的人与能够了解和欣赏其内心世界的人们交往时,他们就会感到舒服,毋须浪费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己。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造民主氛围,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虚心倾听学生不同见解,鼓励和启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在自由、融洽、自在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
二、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重构学生的心理安全机制
延迟评价的方法,即对学生表达的见解、说的“真话”,只要言之有据就应该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标准的工厂,学生也不是被任意充塞的知识存储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学习语文,不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只要他能够说出“所以然”,有一定的论据,就不要轻易给予“错误”的评价,即使是一种暗示,也是不妥当的。须知,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何况,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是错误的。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主要并不是对公认正确的东西,更需要对那些背离常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总之,重构适度的心理安全机制,让学生不再为发表己见、追问教师、质疑教材而付出不应该付出的代价,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展开自己的想象、张扬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
当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泰勒说过,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展、鼓励人民的创新潜能,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语文课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驿站。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师道尊严”历久而弥新,经过顽固的应试教育的锤炼,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年龄、经验、阅历,还是地位,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再不恰当地倡导“主导”作用,优势就会发展为强势,为课堂独裁、专制埋下伏笔。现在不少语文课堂已经异化了,变成了功利色彩相当浓厚的考试的附庸,当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时,往往因为不够成熟或者突破常规而被视为怪异,经常性的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帮助,使他们处在一种得不到宽容认可的难以名状的心理不安全状态中,作为创新精神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求异思维和问题意识就会日渐消磨,自尊自信与人格个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变得胆怯和害怕,过早地具备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人化倾向。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应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给学生主体性的彰显营造一种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惟其如此,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沃土。
一、在语文课堂中,适时赞许学生对问题的独到见解,促进其“心理安全”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称,对个人的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偏离文化常模,从创造性的本质看,创造活动必定是不同寻常的行为。如果社会赞许的是顺从,那么有创造性的人们就会被贬抑,同时他们的偏离思想也会受到阻碍和抑制。在一个没有威胁或嘲讽的社会环境里,有创造性的人会具有一种低水平的焦虑,他不必担心和躲避外界的否定性评价,同时其动机的主要源泉是对探索和发现的积极满足,而不是焦虑的降低。当一个人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发展和表现他新奇的创造性思想。当有创造性而行为异常的人与能够了解和欣赏其内心世界的人们交往时,他们就会感到舒服,毋须浪费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自己。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造民主氛围,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虚心倾听学生不同见解,鼓励和启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在自由、融洽、自在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
二、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重构学生的心理安全机制
延迟评价的方法,即对学生表达的见解、说的“真话”,只要言之有据就应该多加肯定,实在拿不准的,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标准的工厂,学生也不是被任意充塞的知识存储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学习语文,不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只要他能够说出“所以然”,有一定的论据,就不要轻易给予“错误”的评价,即使是一种暗示,也是不妥当的。须知,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何况,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是错误的。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主要并不是对公认正确的东西,更需要对那些背离常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总之,重构适度的心理安全机制,让学生不再为发表己见、追问教师、质疑教材而付出不应该付出的代价,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展开自己的想象、张扬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