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生態修复技术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对已经造成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将环境内部的生态系统的构成进行分解,转化处理分解后的产物,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利用动植物本身具有一定净化作用的功能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速度,使其得到修复。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
前言
为加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河道的生态管理。水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开始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逐渐普及的修复技术,其技术类型较多,能够将已经遭到破坏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重新修复。
1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遵循的原则
1.1综合性原则
城市河道兼具防洪排涝、水路运输、输水供水、调节环境、美化景观和人文建设等功能。城市河道的治理与修复应当遵循综合性原则,以满足上述功能为基础,针对性地实施相关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工程,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和景观功能。
1.2协调性原则
城市河道处于城市环境中,在实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前,相关部门应当对城市河道所处位置的周围自然环境、城市人文特点、河道沿岸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区域和整体发展规划等进行全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对工程方案进行设计和规划,以确保城市河道与沿岸自然、文化、景观和城市发展等要素相互协调和融合。
1.3自然性原则
城市河道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应当重视其自然属性,将培养和保持河道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作为核心。通过截留污染、污染治理、恢复和保持河道生物多样性等措施,河道水环境可以获得长期的自净功能,城市河道便可长期稳定地为城市提供多重服务,最终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4因地适宜原则
我国地理差异很大,城市河道在不同地区普遍分布,不同地区城市河道的地理水文、现状、问题等各有差异,所适宜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措施也存在差异。在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修复工程时,应当对城市河道所处地区的具体地理水文、文化背景、问题和发展规划等要素综合全面考虑,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切忌简单套用其他地区现有的治理技术和模式。
2考虑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城市环境修复策略
2.1运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减少微生物滋生
城市河道治理存在上述的问题难点,针对河道内部滋生微生物种类繁多的问题,运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减少微生物的滋生,进行清除处理工作。由于受污染的河道内部具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对原本河道内部的水生动植物产生恶劣影响,造成原有的植物动物死亡甚至灭绝的情况,对其进行微生物的药剂注射,从而抑制厌氧微生物的增长,形成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减轻厌氧水体程度。
2.2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净化水体
通过微生物处理技术后,水体内部依旧严重的污染,有大量化学物质,不能够使水生动植物在该环境下生存。针对水体黑臭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对其进行水体净化。曝气复氧技术通过人工向水体注入氧气或空气,通过不断的水解反应,氧气与水体相融合,从而使水体从厌氧状态恢复成复氧状态,并提高水体内部的溶解氧(DO)程度。因此,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可以使被污染的黑臭水体得到一定恢复,减少藻类的产生。一般来说,河道曝气复氧技术主要分为高效曝气船曝气系统与自然能曝气系统,高效曝气船的曝气系统功率较大,能够产生强大的搅拌效果,使水体内部与氧气快速融合,加快工作效率,但是会耗费较多资源,费用较高。采用自然能曝气系统,主要适用于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对水体进行曝气工作,工作效率较慢,但能够大程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工程的成本。
2.3人工制造植物生态浮床
对水体进行微生物处理技术与曝气复氧技术后,得到可以适应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但原有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已经死亡或灭绝,为使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平衡,运用人工技术,制造植物生态浮床。植物生态浮床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主,将其进行无土栽培处理,使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可以悬浮的水面上的床体,主要净化富营养化的水质,通过植物自身的净化系统,减少水中的氮、磷等化学元素的含量。在植物生态浮床的生态系统体系中,整个浮床植物均属于共生关系,通过对水体的不断净化,使水体内部的空间与营养成分均衡,减少水体中的污染量,分解有机物,使整个水体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河道生态系统。在进行植物浮床类型的选定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水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浮床类型,一般常用的浮床主要为长方形或六边形,按植物种类进行排列。常用的植物生态浮床为美人蕉、黄菖蒲等。
2.4合理配置生态修复的水循环
设置植物生态浮床后,形成一个简易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水循环的配置,使外界资源合理有效地帮助水生动植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循环的配置应该考虑河道水体内部的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活动、及生长。水循环的合理配置能够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身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能够对生态系统环境内的有害物质进行筛选与净化。进行曝气复氧技术后,水体内部具有大量充足的氧气,满足了水生动植物对氧气的需求,加快代谢净化活动,需要加快水循环速度,保障代谢活动过程中有干净的水源。
2.5营造生物群落多样性
实现合理配置的水循环后,城市河道内部已经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了,对该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使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更加具有稳定性,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人工技术,使河道内部的水中微生物、水生动物及水生植物具有更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人为培养、培育,投放多种类型的水生动植物,例如:虾类、鱼类、河蚌等水生动物,使河道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通过不断地繁殖与捕食活动,将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多样性发展。河道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多样食物链,促进水体的净化,提高生态系统的防御力,使其具有一定的自动净化能力。
结束语
本文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城市河道的治理难点以及环境修复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难点的整体分析,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减少微生物的滋生,使河道的水体更加清澈,将水体净化,人工制造植物生态浮床,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对河道进行水体净化,丰富河道的生物种类,建设多样化河流,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形成一个小的城市河道生态圈,从而达到河道治理的优良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刚.沿黄城市带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探索:评《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J].人民黄河,2021,43(1):165.
[2]吴述园,冯植飞,朱红生.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实例:以马鞍山市东湖为例[J].净水技术,2020,39(S2):149-154.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
前言
为加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河道的生态管理。水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开始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逐渐普及的修复技术,其技术类型较多,能够将已经遭到破坏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重新修复。
1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遵循的原则
1.1综合性原则
城市河道兼具防洪排涝、水路运输、输水供水、调节环境、美化景观和人文建设等功能。城市河道的治理与修复应当遵循综合性原则,以满足上述功能为基础,针对性地实施相关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工程,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和景观功能。
1.2协调性原则
城市河道处于城市环境中,在实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前,相关部门应当对城市河道所处位置的周围自然环境、城市人文特点、河道沿岸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区域和整体发展规划等进行全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对工程方案进行设计和规划,以确保城市河道与沿岸自然、文化、景观和城市发展等要素相互协调和融合。
1.3自然性原则
城市河道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应当重视其自然属性,将培养和保持河道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作为核心。通过截留污染、污染治理、恢复和保持河道生物多样性等措施,河道水环境可以获得长期的自净功能,城市河道便可长期稳定地为城市提供多重服务,最终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4因地适宜原则
我国地理差异很大,城市河道在不同地区普遍分布,不同地区城市河道的地理水文、现状、问题等各有差异,所适宜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措施也存在差异。在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修复工程时,应当对城市河道所处地区的具体地理水文、文化背景、问题和发展规划等要素综合全面考虑,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切忌简单套用其他地区现有的治理技术和模式。
2考虑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城市环境修复策略
2.1运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减少微生物滋生
城市河道治理存在上述的问题难点,针对河道内部滋生微生物种类繁多的问题,运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减少微生物的滋生,进行清除处理工作。由于受污染的河道内部具有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对原本河道内部的水生动植物产生恶劣影响,造成原有的植物动物死亡甚至灭绝的情况,对其进行微生物的药剂注射,从而抑制厌氧微生物的增长,形成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减轻厌氧水体程度。
2.2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净化水体
通过微生物处理技术后,水体内部依旧严重的污染,有大量化学物质,不能够使水生动植物在该环境下生存。针对水体黑臭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对其进行水体净化。曝气复氧技术通过人工向水体注入氧气或空气,通过不断的水解反应,氧气与水体相融合,从而使水体从厌氧状态恢复成复氧状态,并提高水体内部的溶解氧(DO)程度。因此,采用曝气复氧技术可以使被污染的黑臭水体得到一定恢复,减少藻类的产生。一般来说,河道曝气复氧技术主要分为高效曝气船曝气系统与自然能曝气系统,高效曝气船的曝气系统功率较大,能够产生强大的搅拌效果,使水体内部与氧气快速融合,加快工作效率,但是会耗费较多资源,费用较高。采用自然能曝气系统,主要适用于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对水体进行曝气工作,工作效率较慢,但能够大程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工程的成本。
2.3人工制造植物生态浮床
对水体进行微生物处理技术与曝气复氧技术后,得到可以适应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但原有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已经死亡或灭绝,为使生态系统快速恢复平衡,运用人工技术,制造植物生态浮床。植物生态浮床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主,将其进行无土栽培处理,使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可以悬浮的水面上的床体,主要净化富营养化的水质,通过植物自身的净化系统,减少水中的氮、磷等化学元素的含量。在植物生态浮床的生态系统体系中,整个浮床植物均属于共生关系,通过对水体的不断净化,使水体内部的空间与营养成分均衡,减少水体中的污染量,分解有机物,使整个水体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河道生态系统。在进行植物浮床类型的选定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水体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浮床类型,一般常用的浮床主要为长方形或六边形,按植物种类进行排列。常用的植物生态浮床为美人蕉、黄菖蒲等。
2.4合理配置生态修复的水循环
设置植物生态浮床后,形成一个简易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水循环的配置,使外界资源合理有效地帮助水生动植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循环的配置应该考虑河道水体内部的水生动植物的种类,活动、及生长。水循环的合理配置能够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身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能够对生态系统环境内的有害物质进行筛选与净化。进行曝气复氧技术后,水体内部具有大量充足的氧气,满足了水生动植物对氧气的需求,加快代谢净化活动,需要加快水循环速度,保障代谢活动过程中有干净的水源。
2.5营造生物群落多样性
实现合理配置的水循环后,城市河道内部已经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了,对该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使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更加具有稳定性,增强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人工技术,使河道内部的水中微生物、水生动物及水生植物具有更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人为培养、培育,投放多种类型的水生动植物,例如:虾类、鱼类、河蚌等水生动物,使河道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通过不断地繁殖与捕食活动,将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多样性发展。河道的生态环境中形成多样食物链,促进水体的净化,提高生态系统的防御力,使其具有一定的自动净化能力。
结束语
本文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对城市河道的治理难点以及环境修复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难点的整体分析,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减少微生物的滋生,使河道的水体更加清澈,将水体净化,人工制造植物生态浮床,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对河道进行水体净化,丰富河道的生物种类,建设多样化河流,营造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形成一个小的城市河道生态圈,从而达到河道治理的优良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刚.沿黄城市带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探索:评《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导则》[J].人民黄河,2021,43(1):165.
[2]吴述园,冯植飞,朱红生.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实例:以马鞍山市东湖为例[J].净水技术,2020,39(S2):149-154.